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脑血管造影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3月-11月期间收治62例急性期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期老年脑梗死患者在进行脑血管造影过程中接受整体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预防不良反应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 脑梗死 急性期 脑血管造影 整体护理
  • 简介:摘要:脑梗死一种因动脉硬化或其他一系列综合因素致使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大脑缺血缺氧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疾病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生命及生活质量,随着国家对防治残疾工作越来越重视,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成为医学重点发展方向。故本文根据目前相关文献资料,浅析脑梗死发病机制,以为后期研究更加科学化中西医治疗脑梗死提供思路。

  • 标签: 脑梗死 中风 中西医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重点对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脑梗死临床意义进行研究。方法: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研究,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50例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研究组)及同期于我院进行常规体检体检者50例(参照组)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期间两组均通过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并对比两组诊断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动脉硬化斑块、动脉狭窄内膜增厚情况。结果:诊断结果: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研究组(1.42±0.15)mm、参照组(0.47±0.05)mm,研究组VS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动脉硬化斑块、动脉狭窄内膜增厚检出率,研究组46(92.00%)、44(88.00%)、45(90.00%),参照组1(2.00%)、1(2.00%)、4(8.00%),研究组VS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各项数据均以研究组具有优势性。结论:颈部血管彩超诊断临床应用于动脉硬化脑梗死更具准确性,对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并对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因此颈部血管彩超诊断临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临床诊断 颈部血管彩超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 简介:近年来,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我院自1998年2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急性脑血管患者1528例,现对其年龄分布及预后情况分析如下。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发病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系统检测中,颈部血管超声和MSCT血管造影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诊治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研究对象,均进行颈部血管超声和MSCT血管造影检测,比较两组检测方法效果。结果:数据显示,颈部血管狭窄总人数相当,MSCT血管造影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颈部血管超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和MSCT血管造影在颈部血管狭窄均有较好检出率,但在斑块检测上,MSCT血管造影检出率显著更高,检测能力更好,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颈部血管超声 MSCT血管造影 动脉系统
  • 简介: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皮细胞功能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照组,各130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d,辛伐他汀20mg,睡前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静脉滴注,2次/d,共14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7、14、21天测定血浆NO、血浆内皮素1、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并观察中国卒中量表(C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及循环内皮细胞数.结果对照组治疗后第3、7、14、21天血浆NO浓度分别为(8.19±3.29)、(9.26±4.32)、(10.17±5.28)、(9.86±4.76)μg/L,sTM浓度分别为(5.67±0.63)、(7.64±0.71)、(9.85±1.26)、(7.89±1.12)μg/L,vWF浓度分别为(52.47±7.13)%、(76.59±8.17)%、(86.52±9.16)%、(68.94±7.52)%,ADL评分分别为(39.99±9.14)、(43.64±9.73)、(48.36±9.85)、(46.78±8.94)分.治疗组治疗后第3、7、14、21天血浆NO浓度分别为(9.85±4.57)、(12.57±5.39)、(15.42±6.73)、(13.28±5.68)μg/L,sTM浓度分别为(9.79±0.82)、(12.93±1.04)、(21.26±3.12)、(15.86±2.85)μg/L,vWF浓度分别为(78.95±6.73)%、(125.61±11.89)%、(216.75±32.85)%、(178.73±25.83)%,ADL评分分别为(53.68±9.s3)、(58.79±11.25)、(69.72±13.61)、(68.63±11.29)分.在治疗后第3、7、14、21天,治疗组血浆NO、sTM、vWF浓度及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内皮素1浓度、CSS评分及循环内皮细胞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保护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皮细胞功能,减轻内皮细胞损伤脱落入血.

  • 标签: 脑梗死 依达拉奉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程护理对急性脑梗死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神经功能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1月~2022年9月期间收治101例血管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全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情绪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神经功能康复有效率。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比较(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过血管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全程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情绪,提升其神经功能康复有效率,影响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全程护理 急性脑梗死 血管内介入疗法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部血管超声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病变实施价值。方法:对本院2023 1月~10月确诊8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狭窄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对象均实施血管造影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检查结果。结果: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准确性、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颈部血管超声诊断,能够为诊断颈动脉病变提供可靠参考依据,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颈部血管超声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病变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结合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000年2月—2004年2月应用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结合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20例(24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效果。结果PTA即时成功率91.7%(22/24),成功22条患肢踝/肱指数有2条无明显改善,其余20条由术前0.44±0.11恢复至0.78±0.14。经随访2—46个月,1条胭动脉在术后13个月再次闭塞,1条胫后动脉在术后8个月再次闭塞,通畅率为90.0%(18/20)。结论PTA结合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疾病有效方法,可有效提高通畅率。多平面、多节段病变联合手术可简化手术,缩小创伤。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 下肢 介入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颈部CTA和颈部血管彩超在脑梗死患者动脉狭窄检测中作用。方法筛选2016年5月到2018年2月住院部治疗脑梗死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分别进行颈部血管彩超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观察患者动脉狭窄情况,比较两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采用头颈部CTA对患者动脉狭窄总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采用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狭窄检出情况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诊断结果更为准确,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CT血管成像技术 颈部血管彩超 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一次性镇痛泵(PCA)硬膜外置管,连续给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护理要点。方法介绍硬膜外置管治疗方法、注意事项,进行相关疾病知识指导,心理护理及合理用药。结果54例平均71.2岁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治疗效果满意。显效29例(53.7%),有效24例(44.4%),无效1例(1.9%),总有效率98.1%。结论良好护患沟通,正确健康指导,细心观释和护理确保治疗成功关键。

  • 标签: 椎管狭窄 硬膜外置管 老年人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丁苯酞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对CVR(脑血管储备能力)和神经功能造成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1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随机数字抽样分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治疗实施治疗)和常规组(开展长队治疗),每组74例。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CVR及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VR能力均获得提升,且研究CVR能力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优(p0.05),在治疗1个月、3个月评分情况出现明显下降,且两组对比,研究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较低(x2=7.593,12.363,p

  • 标签: 丁苯酞 常规治疗 急性脑梗死 CVR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颅脑CT血管成像对于患者预后判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将选取2020.9-2021.5院内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入组,通过随机法实施分组,每组50例。两组均进行颅脑CT血管成像检查,依据患者CT血管成像检查血管情况进行分组,血管正常患者为探究组(n=50),参照组均为血管闭塞者(n=50),本次对比两组患者mRs量表分级及神经系统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探究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参照组相近(P>0.05),治疗后,探究组相比参照组更低(P<0.05),探究组mRs量表分级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颅脑CT血管成像能够对于患者血管情况进行判断,依据患者血管情况实施治疗选择,具备较高诊疗应用价值。

  • 标签: 颅脑CT 血管成像 急性脑梗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介入术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8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组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介入组和药物组,每组患者40例。药物组实施药物治疗,介入组实施脑血管介入术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PA、PAI-1、vWF、基底动脉Vs、椎动脉Vs、颈总动脉Vs、颈内动脉Vs差异。比较两组1年复发率、病死率。结果两组治疗前TPA、PAI-1、vWF、基底动脉Vs、椎动脉Vs、颈总动脉Vs、颈内动脉Vs,经统计学t检验显示上述7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介入组TPA、PAI-1、基底动脉Vs、椎动脉Vs、颈总动脉Vs、颈内动脉Vs均优于药物组,但vWF明显升高,经统计学t检验显示上述7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介入组1年复发率、病死率明显低于药物组,复发率和病死率数据差异经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介入术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效果确切,虽可一定程度上损伤血管皮,但可改善血管收缩期峰流速和纤溶活性,可预防复发,减少死亡率,对患者预后有益。

  • 标签: 脑血管介入术 脑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血管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诊10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存在血管危险因素将其分为危险组52例正常组48例。使用颅多普勒和屏气试验评价所有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对比2组研究对象屏气指数(BIH)及脑血管危险指标脑血管储备功能相关性。结果危险组52例患者中有高血压有38例,糖尿21例,高脂血症22例,吸烟18例。危险组患者BIH指数为(0.57±0.20)低于对照组患者(0.99±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BIH指数,将糖尿、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吸烟作为自变量,建立线性模型,经回归分析显示,上述指标BIH指数均存在相关性。结论吸烟、糖尿、高血压及高脂血症会降低老年脑血管储备功能,针对危险因素临床应积极治疗,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 标签: 血管储备功能 血管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事件
  • 简介:目的探讨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躯体恶性肿瘤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分析32例因急性脑梗死入院,住院期间证实患非颅内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47.1±3.2)岁。32例患者均急性起,发病前均无躯体疼痛,主要症状为局灶神经功能缺损。11例患者有一种或多种脑卒中危险因素。偏瘫14例,失语7例,其他包括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复视、眩晕、构音障碍、单眼黑朦等。外周血D-二聚体增高20例,CA-l25增高22例,CA-l99增高24例。弥散加权成像(DWI)均累及多支动脉供血区,20例累及双侧前循环和后循环,12例累及双侧前循环。病灶累及小脑半球2例,大脑半球叶皮层下14例;大脑半球深部7例,基底节、丘脑、内囊各2例,脑干3例。心脏彩超均无发现异常,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7例颅内血管狭窄闭塞,27例头部DWI出现2个以上同一颅内不同动脉供血区分散小病灶。肿瘤类型按部位,肺癌最多见,按病理类型分腺癌多见。恶性肿瘤确诊时间多为脑梗死发生后3-14d,确诊时14例已发远处转移。脑梗死后30d,预后良好12例,预后不良19例,死亡1例。结论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恶性肿瘤患者常缺乏传统脑卒中危险因素,其外周血D-二聚体和肿瘤抗原水平升高、多发脑梗死灶、血液高凝状态均与脑梗死发病有关。静脉溶栓治疗恶性肿瘤并发脑梗死安全性尚待研究,临床目前偏向于接受重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更安全有效。

  • 标签: 脑梗死 躯体恶性肿瘤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采用ADAPT技术在急性动脉闭塞血管再通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治疗急性动脉闭塞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及术后90天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NIHSS 评分。结果:实验组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术后NIHSS评分均优于参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在治疗效果和术后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不存在对比意义。结论:未来ADAPT技术在急性动脉闭塞血管再通治疗方面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 标签: 急性脑动脉闭塞 ADAPT技术 血管内再通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急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代谢综合征组(42例)非代谢综合征组(34例),根据磁共振血管成像或CT血管成像比较2组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发生率。结果: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组患者脑梗死合并非代谢综合征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有相关性。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代谢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 简介:摘要:脑梗死主要由多种因素导致脑血管供血障碍,以及局部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或低氧环境引起坏死或软化,从而导致相应神经系统缺损。现阶段由于居民脑血管比例上升,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占多数。由于疾病影响,患者部分功能损伤,需要长时间治疗康复,就此需要护理工作人员有效重视护理质量。基于此,文章简要围绕脑梗死患者护理工作展开相关论述。

  • 标签: 脑梗死 护理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实验将 针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策略,进行病情改善和并发症控制,提升护理疗效。 方法: 实验选取了 201 9 年 1 月~ 2019 年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