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时代大背景下,针对医疗机构人才匮乏与医学生职业逃离矛盾,进行医学生职业志向现状研究,建立医学生职业志向“政府部门—培养单位—医疗机构”三位一体激励模式,实现医学生自身、医科院校和社会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方法: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1)临床专业医学生职业规划一致度较高(2)系统阐明影响医学生职业志向的内、外在因素。(3)剖析了医学生职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揭示了医学生职业逃离与医疗机构人才匮乏这一突出矛盾的深层次原因。(4)阐明了医学生职业选择动力学机制,建立了医学生职业志向“政府部门—培养单位—医疗机构”三位一体激励模式。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医学生的职业志向产生一定影响,临床专业医学生职业规划一致度较高,针对医疗机构人才匮乏与部分医学生职业逃离矛盾,建立医学生职业志向“政府部门—培养单位—医疗机构”三位一体激励模式,有利于因材施教、合理干预,促进医学生自身、医科院校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 标签: []新冠肺炎疫情 职业志向 激励模式 医学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在脑卒中病人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筛选105例脑卒中病人(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急救病人)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53例(急救护理小组),比较两组不同急救模式下的急救效率。结果:两组在抢救护理措施完成用时、接诊到确诊用时、确诊到专科治疗用时等不同环节所用时间的对比上,对照组所用时间均超过研究组时间,以t检验上述3项计量指标,均得出P<0.05。结论:脑卒中疾病的抢救治疗中,应用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效率及效果。

  • 标签: 脑卒中 急救护理小组模式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实验将采用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对脑卒中患者抢救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于2020年5月至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消化内科开展责任制小组分组护理模式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传统护理模式予以干预,观察组患者均采用责任制小组分组护理模式予以干预。采用护理质量评定表、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护理质量水平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统计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护理总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责任制小组分组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消化内科的护理质量水平及患者满意度,其对于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消化内科 责任制小组 分组护理 临床效果 应用评价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老年专科护理小组干预在提升老年护理质量中的实践模式。方法:抽选102例本院收治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建立专科护理小组进行干预,分析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在无其他因素的干扰下,实验组患者护理效果优于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老年专科护理小组通过专业化的护理措施,有助于增强护理人员准确识别风险的能力,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从而强化患者住院疗养安全程度,提高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能够进一步提高医院整体护理质量与水平,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专科护理小组 护理质量 实践模式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19年12月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的护理人员25名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2020年1月-2020年6月对护理人员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将其设为观察组。对比分析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低。结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评分,提升护理质量。

  • 标签:
  • 简介:2l世纪是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它需要培养大批思维型、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但是在我国中等护理教育领域,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主动意识淡薄,参与意识不强,没有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种状况制约了护理教学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此时,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应帮助学生适应教学观念的转变,勇于探索,通过多种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2l世纪对护理人才的要求。

  • 标签: 护理教学 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 现代化教学手段 小组学习 游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模式在急诊科心血管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实践。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 2017年 9月 -2018年 12月期间收治的 96例心血管危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模式进行干预,观察抢救效果并对比分析临床抢救指标与护理质量的差异。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临床抢救指标包括抢救时间( 30.65±5.82) min、心肺复苏时间( 4.36±1.28) min、生命体征判断时间( 2.48±0.32) min、气管插管时间( 3.64±0.83) min以及出院时间( 9.15±3.27) min均短于对照组( 47.61±5.33) min、( 7.34±1.35) min、( 5.18±0.48) min、( 6.65±1.31) min、( 12.24±3.95) min( P< 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包括人员配备与培训( 12.32±2.65)分、质量管理( 8.36±2.12)分、急救体系( 9.22±1.25)分以及家属满意度( 8.69±1.20)分均高于对照组( 9.20±1.52)分、( 6.54±1.23)分、( 7.34±1.57)分、( 7.31±1.14)分( P< 0.05);观察组病死率 10.42%,致残率 22.92%均低于对照组 29.17%、 41.67%( P< 0.05),良好率 60.42%高于对照组 35.42%( P< 0.05)。结论:应用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模式在急诊科心血管危重患者抢救中,可有效改善临床抢救指标,提高护理质量,抢救效果佳,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急诊科 心血管危重 专职化分层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乳腺癌患者予以康复小组干预护理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研究时间范围2020.11-2021.11,内容:从该时间段在本院接收的乳腺癌患者中选出7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护理模式予以35例常规组,康复小组护理模式予以35例研究组。对2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患者发生上肢水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在护理之后的SAS、SDS评分比对, P

  • 标签: 乳腺癌患者 上肢淋巴水肿 常规护理 康复小组干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价值。方法:2021年7月-2022年6月本院接诊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120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sf-36评分等指标。结果:关于SDS和SAS评分,试验组比对照组低(P<0.05)。关于sf-36评分,试验组的数据(87.31±3.67)分,和对照组(79.24±4.82)分相比更高(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心态改善更加明显,生活质量提升更为迅速。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生活质量 血管通路护理小组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2021年我院行血透治疗的患者100例,观察分析常规护理(对照组)和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观察组),其护理方式的不同对患者状态的影响差异。结果 对照组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评分比观察组低,且并发症发生率20.00%,比观察组4.00%高,差异体现统计意义(P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2021年我院行血透治疗的患者100例,观察分析常规护理(对照组)和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观察组),其护理方式的不同对患者状态的影响差异。结果 对照组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评分比观察组低,且并发症发生率20.00%,比观察组4.00%高,差异体现统计意义(P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价值。方法:2021年7月-2022年6月本院接诊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120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sf-36评分等指标。结果:关于SDS和SAS评分,试验组比对照组低(P<0.05)。关于sf-36评分,试验组的数据(87.31±3.67)分,和对照组(79.24±4.82)分相比更高(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心态改善更加明显,生活质量提升更为迅速。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生活质量 血管通路护理小组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质控小组管理模式对住院药房医嘱退药率、退药管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我院住院药房于2022年7月开始实施质控小组管理模式,将实施前(2022年1月-6月)和实施后(2022年7月-12月)住院药房的质量安全指标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实施前后住院药房医嘱退药率、退药管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的差异。结果 实施后医嘱退药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退药管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实施前(P <0.05);实施后患者对住院药房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 <0.05)。结论 对住院房实施质控小组管理模式,可显著减少住院药房医嘱退药率,提高退药管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质控小组管理模式 住院药房 医嘱退药率 退药管理质量 患者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及在新生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入住新生儿监护病房的1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采用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新生儿的住院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新生儿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不仅能提高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还能缩短新生儿的住院时间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新生儿的安全管理具有积极的影响。

  • 标签: 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 新生儿护理 临床效果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护理部应用激励护理管理后的效果展开分析。 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 2019 年 2 月— 2020 年 2 月护理部 50 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上半年 25 名接受了常规护理管理(常规组),下半年 25 名接受激励护理管理(激励组),观察两种护理管理模式下科室满意度的提升效果以及护理人员的操作和理论成绩提升效果。 结果 激励护理管理实施后激励组科室满意度为( 96% ),明显高于常规组( 72% ),差异显著, P < 0.05. 激励组护理人员的操作合格率高于常规组,差错率低于常规组 P < 0.05. 结论 对护理部应用激励护理管理后可以有效提升医生的满意度,同时可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

  • 标签: 激励护理 护理部 应用价值 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质控小组在骨科护理中的促进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1月治疗的骨科疾病患者112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5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质控小组护理干预,1个月护理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失误发生情况。结果经1个月质控小组护理后,观察组的护理操作、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器械数量不符、漏签医嘱、损坏贵重医疗设备、药物外渗发生率为42.86%,对照组的发生率87.50%,观察组护理失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质控小组护理干预用于骨科护理中,能提高患者护理效果以及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质控小组护理干预 骨科护理 护理质量
  • 简介:1具体做法.1.1分工:由护士长担任护理质量控制组组长,选择责任心强、工作细心、业务熟练、技术操作正规的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并愿意担任此重任的为护理质控小组长,护士长全权授权给小组长。分3大组,每组由一名小组长,3名组员组成,分别担任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组;护理文书组;急救药品、物品、消毒隔离组的质量检查,小组长根据组员的特长与班次的特点具体分工所自查的项目。

  • 标签: 临床护理 护士长 护理质控 护理质量控制 护理组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