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GMP(98版修订)要求药品生产企业从原辅料的购入、贮存、发放和使用的全过程建健全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投产的原辅料是合格的.原辅料在正式投料之前有些可能需要进行粉碎、过筛等预处理,有些不需进行预处理,有些住预处理后易结块,在下次投料之前还需再次进行处理,然后对预处理后的原辅料进行称量、配料、装桶、发料等一系列操作.这些操作部需在与生产区域环境相一致的条件下规范进行.GMP的要求涉及到物料备料区布置在何处、如何布置等一系列问题.笔者特对固体制剂物料备料区的布置作一探讨.

  • 标签: 药厂 固体制剂 备料区 布置
  • 简介:依据流体动力学平衡体系制备了一种包含尼莫地平固体分散体的新型胃内漂浮缓释系统,提高难溶性药物尼莫地平溶出速率的同时控制其释放,以达到既高效又长效的目的,尼莫地平固体分散体以poloxamer188为载体溶剂一熔融法制备,缓释漂浮片由尼莫地平固体分散体,羟丙甲纤维素,碳酸镁,十六醇等组成,均匀设计法优化处方,较优处方于体内外均显示了较好的漂浮状态,体内同位素示踪研究表明该系统可明显延长体内的滞留时间,而非漂浮片则很快通过吸收部位,饮食对该系统的体内转运有明显的影响,空腹服用将大大缩短该系统的体内滞留时间,统计矩分析表明该系统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普通尼莫地平片的四位,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为其二倍。

  • 标签: 固体分散体 胃内漂浮缓释系统 尼莫地平 体内转运
  • 简介:目的研究了蟾酥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剂的工艺及表征。方法以外观、色泽、再分散性为指标,考察了不同工艺条件对蟾酥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剂重建的影响,对冻干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蟾酥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剂进行了研究。结果5%乳糖和5%葡萄糖显示了优良的保护作用和再分散性,优化的冻干工艺为:-45℃预冻10h,升温至-30℃维持6h,再升温至-10℃维持3h,再升温至0℃维持2h,最后升温至25℃维持3h。结论通过支架剂的筛选和优化冻干工艺参数可以获得稳定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剂。

  • 标签: 固体脂质纳米粒 冷冻干燥 冻干剂
  • 简介:分析和比较中、美两国药典(1995年版)口服固体制剂中规定药物溶出度标准的品种中,找出中国药典在难溶性药物制剂和复方制剂的药物溶出度标准与美国药典之间有较大差距;建议应以提高溶出度为目标,加强制剂处方和工艺的研究,增加复方制剂及其溶出度标准,积极采用HPLC方法。

  • 标签: 口服固体制剂 溶出度
  • 简介:目的通过制备固体分散物提高西尼地平体外溶出速率。方法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为载体,采用溶剂—熔融法和物理法制备固体分散物。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确定西尼地平以无定型状态分散在载体中,并进行了药物体外溶出度的测定。结果固体分散物的体外溶出速率明显高于物理混合物的体外溶出速率。DSC图谱检测能充分说明采用溶剂—溶融法能够形成较好的固体分散物,药物与载体的晶体吸收峰已经消失。结论形成稳定固体分散物后制成制剂,体外溶出度显著提高。

  • 标签: 固体分散物 西尼地平 体外溶出度 体外溶出速率 药物 法能
  • 简介:为了提高难溶性药物尼莫地平的溶出度,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其速释制剂,本研究选用PVP(k30)为载体制备了尼莫地平的固体分散体及机械混合物,比较了二者体外药物溶出度及药物的结晶形态,并考查了共沉淀物的稳定性。进而进行了尼莫地平速释片剂处方的筛选,并按最优处方制备了胶囊剂。比较了自制速释胶囊剂与市售片剂的释药情况。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固体分散体对尼莫地平溶出度的提高大大优于机械混合物,5分钟的释药量,前者为89%,而后者仅为45%。X-射线衍射实验表明,尼莫地平在以PVP为载体的固体分散体中是以非晶体形式存在,并且在室温并密封于玻璃瓶中放置一年后仍无结晶出现。本研究制备的片剂和胶囊剂都具有速释性质,而以胶囊剂为优,说明压片压力可能影响溶出。速释胶囊的释药速率大大高于市售普通片剂。

  • 标签: 尼莫地平 固体分散体 速释制剂 溶出
  • 简介:目的探讨重复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重复异位妊娠及首次异位妊娠的前次妊娠情况,首次异位妊娠治疗方法与重复异位妊娠部位的关系,重复异位妊娠的治疗情况.结果68例重复异位妊娠者的首次异位妊娠,有48.53%发生在人工流产后及药物流产后,重复异位妊娠中60.29%患者为连续2次异位妊娠,其他27例重复异位妊娠发生在人工流产后及药物流产后的占85.19%.90.48%输卵管切除术者的重复异位妊娠发生在对侧,76.92%保守性治疗的重复异位妊娠发生在原患侧.结论输卵管炎症及保守性治疗是重复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妊娠 异位 重复性 输卵管炎 盆腔炎性疾病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本文用隔室模型分别来描述药物在体外和体内的过程,并建立了药物在体内,外的动力学方程。通过求算方程中的体内,外溶出速度参数Rin和Rout来评价药物的体内外相关性,采用模型药物盐酸曲马多的体内外数据,根据建立的动力学方程,用自编程序计算出0,25,100rpm条件下的体外溶出参数Rout的值分别为9.03±2.03×10^-5mL·mg^-2/3·min^-1,1.63±0.90×10^-4mL·mg^-2/3·min^-1,1.80±0.65×10^-4mL·mg^-2/3·min^-1,体内溶出参数Rin的值为6.27±0.52×10^-5mL·mg^-2/3·min^-1。结果表明,在上述三个不同转数的情况下,体外溶出参数Rout比体内溶出参数Rin稍大。据此,可以通过整体外溶出条件进而更精确地模拟体内溶出情况。

  • 标签: 固体制剂 体内外相关性 溶出 模拟 盐酸曲马多 评价方法
  • 简介: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严重颅脑外伤,在世界上已沿用多年。10月9日Lancet(2004;364:1321)发表的一项国际性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危险的,可使病人住院2周内的死亡危险增加20%。

  • 标签: 脑外伤 皮质类固醇 药物治疗 脑水肿 甲泼尼龙
  • 简介:目的以醋酸曲安奈德(TAA)为模型药物,以三棕榈酸甘油酯为脂质材料制备醋酸曲安奈德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卡波姆凝胶,考察其特性以及药物经皮渗透性能.方法采用高压乳匀技术制得TAA-SLN分散液,并制成卡波姆凝胶,考察了卡波姆凝胶中SLN的微观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等理化特性和稳定性、体外药物释放行为.采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研究了SLN卡波姆凝胶的药物经皮渗透性能.结果制得的TAA-SLN为均匀的球形粒子,不同载药量SLN粒径为95.5~186.2nm,Zeta电位为-26.3~-15.7mV,包封率为67.43%~90.3%;SLN卡波姆凝胶37℃储存三个月后SLN粒径略有增大,Zeta电位无明显变化;SLN卡波姆凝胶体外药物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DR%=6.3979t1/2+3.1529,r2=0.9518);经皮渗透实验结果表明,与相同药物浓度的普通卡波姆凝胶比较,SLN卡波姆凝胶药物经皮渗透速率和药物24h累积渗透量显著提高.结论TAA-SLN卡波姆凝胶稳定性好,对药物释放具有缓控释作用,能显著促进药物经皮渗透,有望成为新型经皮给药制剂.

  • 标签: 固体脂质纳米粒 卡波姆凝胶 醋酸曲安奈德 经皮给药 渗透性能
  • 简介:心律失常是开胸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3~60%,与肿瘤性质有关。胸部肿瘤如肺癌、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已有较多报道,但尚未见到贲门癌开胸术后心律失常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我科1994年1月~1997年7月243例贲门癌开胸术后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危

  • 标签: 术后心律失常 危险因素 贲门癌 开胸术后病人 心电图异常 胸部肿瘤
  • 简介: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UVP)是前列腺增生症(BPH)新腔内治疗方法,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扩大了传统手术的适应证,高龄患者增多明显,由于高龄患者组织器官储备和调节代偿能力差,易出现体液紊乱,肺部感染、心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我院自1998年开展此项手术169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标签: 高龄 前列腺电汽化术 危险因素 前列腺增生症 术前护理 术后护理
  • 简介:糖尿病肾病(DN)透析患者越来越多,据资料统计显示,美国透析患者中,糖尿病约占透析患者的35%。我国1999年透析移植登记报告中显示糖尿病肾病仅次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居透析患者第二位。近几年有增加的趋势。由于DN患者并发症多,各种透析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非DN者,使得透析的难度较大,患者生活质量差,越来越多的DN患者要进行

  • 标签: 老年 糖尿病肾病 透析疗法 血压 血红蛋白 血糖
  • 简介:近20多年来,由于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GL)的病因及发病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研究有了新的发现,对生存期及危险度能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预测。从1845年用一般支持治疗,1902年使用放射治疗,1952年和1962年分别发现了马利兰和羟基脲,近十余年来强烈联合化疗(ICT),干扰素(IFN)及骨髓移植(BMT)等应用CGL的治疗,使CGL甚至有了治愈的希望。

  • 标签: CGL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治疗进展 预后因素 危险度 支持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与心脏性事件的关系。方法入选362例uA患者,按照危险性分层标准分为低危组(n=175)、中危组(n=103)、高危组(n=84),常规应用抗血小板、抗凝、硝酸酯类药物与β受体阻滞剂,并积极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心脏性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2例UA患者18.2%发生心脏性事件,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发生率分别为8.0%、24.3%与32.1%,高危组、中危组分别与低危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高危组与中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A危险性分层越高,心脏性事件危险性越大。而且在中高危层显著增加,临床上可将中危、高危合在一起进行判定,更易于掌握与运用。

  • 标签: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危险性分层 心脏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