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种类药用辅料成分对麦角甾苷固体脂质纳米粒(SLN)理化性质的影响,为研究SLN的处方筛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乳化-固化法制备麦角甾苷-SLN,单一变量法考察山嵛酸甘油酯(CompritolATO888)、单硬脂酸甘油酯、大豆卵磷脂、Myrj52等辅料对麦角甾苷-SLN粒径、包封率、表征分散度(PDI)等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法观察麦角甾苷-SLN的形态,X-射线衍射(XRD)分析其药物晶体结构。结果随CompritolATO888用量增加,麦角甾苷-SLN粒径不断减小,包封率逐渐减小,PDI逐渐增加;随单硬脂酸甘油酯的用量增加,粒径明显增大,包封率略有降低,PDI减小;随卵磷脂用量增加,粒径明显增大,包封率降低,PDI减小;随Myrj52用量明显增加,粒径减小,包封率增加,PDI增大;麦角甾苷-SLN外观圆整,呈球形;麦角甾苷以分子分散状态被包裹在SLN中。结论不同辅料对麦角甾苷-SLN的理化性质均产生一定影响趋势,为制备SLN的处方筛选研究提供启示与思路。

  • 标签: 麦角甾苷 固体脂质纳米粒 辅料 理化性质 粒径 包封率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血管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诊的10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存在血管危险因素将其分为危险组52例与正常组48例。使用颅多普勒和屏气试验评价所有患者的脑血管储备功能,对比2组研究对象的屏气指数(BIH)及脑血管危险指标与脑血管储备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危险组52例患者中有高血压有38例,糖尿病21例,高脂血症22例,吸烟18例。危险组患者BIH指数为(0.57±0.2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0.99±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的BIH指数,将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吸烟作为自变量,建立线性模型,经回归分析显示,上述指标与BIH指数均存在相关性。结论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会降低老年人的脑血管储备功能,针对危险因素临床应积极治疗,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血管储备功能 血管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事件
  • 简介:早产儿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重点人群,由于早产儿身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不完善等特点,造成其抵抗力低下,加之其住院时间长,各种侵入性操作多,极易发生医院感染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儿住院费用。因此如何减少早产儿医院感染是早产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调查山西大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以期对今后防控早产儿医院感染提供依据。

  • 标签: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发生情况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COPD)患者并发胰岛素抵抗(IR)的危险因素。方法40例COPD患者,检测并计算所有患者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将患者分为IR组和非IR组。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COPD患者并发胰岛素抵抗的危险因素。结果检测和计算ISI判定COPD患者合并有IR12例,占30.00%。单因素分析得出IR组和非IR组患者COPD病程、吸烟史、糖尿病家族史、肥胖及长期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得出COPD病程长、吸烟史、糖尿病家族史、肥胖及长期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为影响COPD合并IR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COPD患者并发IR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中应针对性史实施预防和干预,以降低COPD患者并发IR风险,以提高患者健康,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胰岛素抵抗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析新生儿换血治疗后不良反应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60例胆红素脑病患儿,均接受换血治疗,对60例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儿治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30例(50.00%),低钙血症10例(16.67%),低血糖症10例(16.67%)。换血时年龄是导致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单一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减少是新生儿换血治疗后的主要不良反应,换血时年龄是主要危险因素,需要在换血时充分考虑。

  • 标签: 新生儿 换血治疗 不良反应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收集并分析我院9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肝损伤的发病时间关系,比较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种类以及临床治疗与转归,同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收集的96例药物性肝损伤以肝细胞损伤型所占比例最高(44.79%),有68.75%的患者在用药5~90天内发生了肝损伤;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种类中以抗肿瘤药物(32.29%)和中药(29.17%)所占比例最大,两者涉及到的药品分别有13种和14种;96例患者临床预后均良好,停药后18~90天内肝功指标均恢复正常;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50岁、女性、BMI≥28kg·m^-2、有过敏史、合并高脂血症为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临床需及时妥善处理,以免引发急性肝衰竭;临床使用抗肿瘤药和中药的过程中,应注意监测,避免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对于老年以及女性患者,BMI较高者以及有药物过敏史和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肝功能。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究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184例肝硬化患者,根据是否发生EGVB分为出血组(98例)和未出血组(8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EGVB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有无消化道出血史、肝功能分级、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血小板计数(PLT)、门静脉内径、脾静脉主干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和有无红色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t=8.8440、4.5660、7.5919、2.8720、4.3689、3.6832、3.9051、57.6919、23.0039,P〈0.05)。结论有消化道出血史、肝功能分级高、凝血酶原时间长、白蛋白高、PLT低、门静脉内径宽、脾静脉主干内径宽、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和有红色征是肝硬化EGVB的危险因素,对肝硬化EGVB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 标签: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脑梗死(PT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68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性别、年龄、GCS评分、脑疝、血压、手术、颅底骨折、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年龄≥60岁、GCS评分≤8分、脑疝、低血压、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5个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GCS评分≤8分、脑疝、低血压、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4个因素为影响PT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CS评分、脑疝、低血压、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为PTCI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中重型颅脑损伤 脑梗死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胆汁瘤发病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4年6月入院行TACE手术治疗的原发性HCC48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TACE术后胆汁瘤的发病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84.0%胆汁瘤发生时间为TACE术后28—90d,有28.0%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黄疸、恶心、寒战、肝区疼痛。出现临床症状者瘤体直径大于无临床症状者(P〈0.05)。胆道扩张、有TACE治疗前肝切除史、非超选择性插管以及使用PVA颗粒为TACE术后胆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胆汁瘤出现临床症状时,需积极对症治疗,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给予合理预防措施。

  • 标签: 肝细胞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术后胆汁瘤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143例未行急诊手术治疗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颅内是否发生PHI分为进展组(并发PHI)46例与非进展组(未并发PHI)9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生PHI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两次CT血肿量差、合并颅骨骨折、意识障碍、瞳孔扩大、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0岁、入院时GCS评分<12分、两次CT血肿量差>20ml、意识障碍、瞳孔扩大、D-D>1.24mg/L、PLT>300×109/L是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生PH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针对上述危险因素,临床应尽早发现,早期处理和预防,可以有效降低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PHI的发生率,改善预后生活质量。

  • 标签: 颅脑损伤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干预对策。方法选择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013年1月—2016年10月感染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40例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未感染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4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2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合并基础性疾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免疫抑制剂应用时间及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情况等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机械通气时间≥1周、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1周、有经验性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重症监护病房感染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重症监护病房对于需要给予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应当早期行细菌学检查确定致病菌,降低经验性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频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可降低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率。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耐美罗培南 铜绿假单胞菌 假单胞菌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骨感染病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45例行PICC置管的骨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统计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145例骨感染病人中发生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27例,发生率为18.62%,并发症以导管相关性感染为主。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人年龄、PICC置管操作护士年资、导管管腔数、导管留置时间、是否有其他自身疾病是病人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是否有其他自身疾病经哑变量处理后,患糖尿病与免疫抑制类疾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人年龄大于65岁、患糖尿病或免疫抑制类疾病、PICC置管操作护士年资小于10年、使用双腔PICC导管及导管留置时间大于20d是引起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及时给予相应临床预防与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骨感染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调查东南沿海某部在职干部人群的糖代谢异常与代谢综合征(MS)的流行状况;探索糖代谢异常和MS与其危险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制定和评价卫生政策、干预措施提供数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获得有效调查人数958人。所有研究对象依次完成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学及实验室检查,同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0.5h与2h),并计算HOMA—IR、HOMA-β、△I30/△G30等。结果糖代谢异常患病率为11.38%(男性11.84%,女性7.08%);MS的患病率为11.9%(男性12.54%,女性7.08%)。Logistic回归分析:糖代谢异常的患病风险与年龄、收缩压、腰围、BMI、三酰甘油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01),但与TC、LDL-c无显著相关性。MS的患病风险与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睡眠剥夺及HOMA—IR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规律运动是MS发生的保护因素(P=0.003)。结论东南沿海某部在职干部IGR、DM和MS的患病率均较全国平均水平低。其中作训部队较非作训部队的MS患病率低。OGTF试验可更加灵敏、准确地反映糖代谢异常和MS的严重程度,因此在部队体检中,尤其是对年龄〉50岁或合并高TG血症、SBP升高的体检对象应常规行OGTT检查,以期早期发现有无糖代谢异常。

  • 标签: 军队干部 糖代谢异常 代谢综合征 患病率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74例老年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有无肺部真菌感染分为YES组(n=55例)与NO组(n=219例),将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量化赋值,先后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OR=10.414)、抗生素使用时间(OR=4.593)、糖皮质激素(OR=5.227)、低蛋白血症(OR=4.426)可能是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对病程长、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进一步提高其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警惕。

  • 标签: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呼吸衰竭 肺部感染 真菌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OVCF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PVP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104例和未再骨折组196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骨水泥渗漏为OVCF患者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骨密度为保护因素(P<0.05,P<0.01)。结论OVCF患者行PVP术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与年龄、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骨水泥渗漏有关,临床应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