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在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分泌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6例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分泌物进行肺炎支原体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结果106例标本,检出肺炎支原体19例,阳性率为17.92%。结论肺炎支原体核酸分子杂交检测技术为一种快速、简捷、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检验技术。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核酸分子杂交 鼻咽分泌物 呼吸道感染 应用评价 检出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分子检测方法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55例疑似肺结核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痰涂片、Xpert MTB/RIF及快速培养进行检测,对比诊断效果。结果 在155例疑似肺结核患者中,103例检测阳性,52例检测阴性,其中Xpert MTB/RIF诊断效能最高,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4.47%,73.08%,80.65%。结论 在肺结核诊断中,Xpert MTB/RIF检测技术的准确度最高,可作为肺结核诊断中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外周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 血清结核抗体 肺结核诊断 效果
  • 简介:结核病仍是目前威胁人类的三大感染性疾病之一,耐药结核菌的流行则导致更加严重的危害。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是一线抗结核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结核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和堪萨斯分枝杆菌等多种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治疗,但近年来EMB的耐药率有上升趋势,在一些国家获得性EMB耐药率已达13.7%。因而,进一步研究结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乙胺丁醇 分子机制 检测方法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并将其作为观察组,再抽取同期在我院健康查体的健康人30例并将其作为参照组,均接受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包括凝血酶-抗凝血酶(TAT)、D-二聚体(D-D)、血凝血栓烷B2(TXB2)、血管性学友病因子抗原(vWF:Ag)],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各项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结果均高于参照组,且伴有并发症的观察组患者TAT水平高于无并发症的观察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可见,此类人群(尤其是伴有并发症者)凝血系统被激活且伴有继发性纤溶亢进、血小板活化增加以及血管内皮损伤的情况。

  • 标签: 2型糖尿病 止凝血标志物 检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分析,即针对凝血酶-抗凝血酶(TAT)、D-二聚体(D-D)、血凝血栓烷B2(TXB2)和血管性学友病因子抗原(vWF:Ag)含量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针对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象,样本来源于2021年6月,截止为2022年5月前来的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分析。结果:从数据可见,在TAT、D-D以及TXB2、vWF上,当Ag升高后,以上指标均升高,具有正相关性。且对于糖尿病伴有血管疾病的患者,TAT水平高于无血管疾病者。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多有凝血系统激活的问题,且由于血小板活化增加、继发性纤溶亢进等,还会出现血管内皮损伤,应当重视相关指标的变化。

  • 标签: 2型糖尿病患者 止凝血分子标志物 检验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分析,即针对凝血酶-抗凝血酶(TAT)、D-二聚体(D-D)、血凝血栓烷B2(TXB2)和血管性学友病因子抗原(vWF:Ag)含量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针对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象,样本来源于2021年6月,截止为2022年5月前来的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分析。结果:从数据可见,在TAT、D-D以及TXB2、vWF上,当Ag升高后,以上指标均升高,具有正相关性。且对于糖尿病伴有血管疾病的患者,TAT水平高于无血管疾病者。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多有凝血系统激活的问题,且由于血小板活化增加、继发性纤溶亢进等,还会出现血管内皮损伤,应当重视相关指标的变化。

  • 标签: 2型糖尿病患者 止凝血分子标志物 检验学研究
  • 简介:以生物靶标为中心的药物研发,已是当今创制新药的主导模式,该模式的前提是,所有疾病都是由于体内某个蛋白的功能出现障碍所致,若化合物能够调节该蛋白的功能则应具有治疗价值。由此延伸或派生出的各种技术,如新靶标的发现和确证、靶标蛋白的纯化、通量筛选、基于受体结构的分子设计等,

  • 标签: 药物研发 蛋白 多靶标作用 组合药效团 药物分子
  • 简介:原发性肝癌肿瘤细胞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度较低,大多肝癌有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上调,且晚期肝癌患者常伴肝硬化,不健全的肝功能局限了化疗药物的应用。近年来针对肝癌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不菲,单克隆抗体(MAbs)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类的多种靶向治疗药物已相继被用于临床。 

  • 标签: 临床研究 分子靶向治疗 肝细胞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简介:目的建立高效分子排阻色谱法测定头孢西丁钠的高分子杂质。方法采用TSK-G2000SWxl(7.8mm×30cm,5μm)柱,流动相为磷酸盐缓冲液-乙腈(95:5),检测波长235nm,流速0.8mLmin-1,以头孢西丁对照品外标法计算高分子杂质的含量。结果头孢西丁对照品浓度在0.0544~0.0011mgmL-1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2)。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定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头孢西丁钠高分子杂质的含量测定。

  • 标签: 高效分子排阻色谱法 头孢西丁钠 高分子杂质 球状蛋白色谱用硅胶
  • 简介:长期以来,药用普通肝素(standardheparin,SH)是临床上较为广泛使用的经典抗凝药物,多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但因其分子量大,具有出血、血小板减少、血栓形成综合征、骨质疏松等副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应用。低分子量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药物,它是SH通过化学分解,

  • 标签: 低分子量肝素 LMWH 治疗 肺栓塞 心脏病
  • 简介: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是中药制剂学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是为适应中药制剂发展需要而设置的课程。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掌握高分子的基本理论,熟悉常用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和应用,初步了解高分子材料在中药制剂新技术中的应用。

  • 标签: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 中药制剂学 丙烯酸树脂
  • 简介: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均常规使用脱水剂及改善脑循环等药物(甘露醇和亚宝等),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6000IU,腹壁皮下注射,每日两次,连用7d,停药后10d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及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未发现颅内出血病例。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脑梗塞 亚宝
  • 简介:【摘要】淫羊藿是重要的中药材之一,自古以来在我国众多中药典籍中都有所记载。然而淫羊藿种类较多,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较为广阔,中国黔东南、中部、西北、东北以及安徽浙江等地都有着广泛的分布。而分布在不同地区、在不同地域环境下生长的淫羊藿在性状、理化性质等多方面有所差异。而为了有效针对中药材淫羊藿进行鉴定,采用DNA分子鉴定技术能够有效规避淫羊藿在鉴定过程中受自然环境和生物体生长所产生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将结合中药材淫羊藿的DNA分子鉴定技术进行总结,综述DNA分子鉴定技术鉴定中药材淫羊藿的方法。

  • 标签: 淫羊藿 DNA分子鉴定 序列比对 PCR扩增
  • 简介:【摘要】淫羊藿是重要的中药材之一,自古以来在我国众多中药典籍中都有所记载。然而淫羊藿种类较多,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较为广阔,中国黔东南、中部、西北、东北以及安徽浙江等地都有着广泛的分布。而分布在不同地区、在不同地域环境下生长的淫羊藿在性状、理化性质等多方面有所差异。而为了有效针对中药材淫羊藿进行鉴定,采用DNA分子鉴定技术能够有效规避淫羊藿在鉴定过程中受自然环境和生物体生长所产生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将结合中药材淫羊藿的DNA分子鉴定技术进行总结,综述DNA分子鉴定技术鉴定中药材淫羊藿的方法。

  • 标签: 淫羊藿 DNA分子鉴定 序列比对 PCR扩增
  • 简介:目前恶性实体瘤的化学治疗主要依靠细胞毒性药物.传统细胞毒性药物不能区分肿瘤细胞和宿主细胞,因此针对性差,治疗有效性不高,治疗后肿瘤易复发和产生耐药性,而且毒副作用严重,病人的依从性差.目前,恶性实体瘤的化学治疗已达到了一个平台期,需要具有新机制、高效抗肿瘤活性和更好耐受性的药物才能进一步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吉非替尼 细胞毒性药物 恶性实体瘤 口服 靶向治疗 化学治疗
  • 简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研究进程。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受体蛋白和药物相互作用是当前的热点课题。通过分别建立蛋白质和药物分子模型,并对它们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进而为发现并设计出更加理想、安全、有效的药物打下深厚的基础。分子模型建立的问题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分子分子间以什么方式对接、怎样对接等问题尚待深入研究。本文就当前分子对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着重介绍了分子对接的方法和常用工具的研究情况。

  • 标签: 分子对接 蛋白质柔性 模型优化 分子模拟
  • 简介:目的:探讨低分子右旋糖苷所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对1994年~2006年低分子右旋糖苷不良反应13年间的国内文献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分子右旋糖苷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小于5min和大于3d两个时间段,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心血管系统为主,分别占不良反应的53.73%和23.13%,其次为泌尿系统(18.60%)的不良反应。在817例不良反应中可痊愈的为719例,占88.0%,33例患者中有严重后遗症的占4.04%,有62例因抢救无效死亡的占7.59%,另有3例病危自动出院的占0.37%。结论:低分子右旋糖苷不良反应涉及多个系统,应合理应用低分子右旋糖苷,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低分子右旋糖苷 不良反应
  • 简介:20世纪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肿瘤是一种多因素参与、多步骤发展的系统性疾病,肿瘤有关基因的异常是导致肿瘤细胞逃避凋亡、血管生成、侵袭转移等行为的根本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肿瘤细胞增殖信号转导通路和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因此各大药品生产企业纷纷聚焦于这两类靶点。1997年,第一个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

  • 标签: 肿瘤细胞增殖 分子靶向药物 疗效评价 临床研究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 简介: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影响胆囊癌手术预后的因素包括:侵袭深度,组织学分级,淋巴及周围神经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淋巴转移是胆囊癌常见的转移方式,其分子机制目前仍不甚清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VEGF—D及其受体VEGFR-3能够促进淋巴管生成,在淋巴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p16基因通过突变和甲基化,可能使肿瘤细胞恶性程度增加,与肿瘤的侵袭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a,HIF-1a)可能通过诱导VEGF—C/-D的表达而调节肿瘤淋巴管生成,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细胞外基质(extracel-1ularmatrix,ECM)的降解是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的必要条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s)家族中MMP-2与MMP-9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为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提供必要条件,可能与胆囊癌淋巴转移有关。

  • 标签: 胆囊癌 淋巴转移 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