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筛选小鼠下颌下腺发育起关键作用基因,并预测其基因功能,为唾液腺组织工程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选取小鼠胚胎第18.5天、19.5天、出生后当天、出生后3天等4个不同时期下颌下腺,进行基因芯片检测,BeadStation500System扫描仪(illumina,Inc.)对芯片扫描,然后采用BeadStudioGeneExpressionModule图像分析软件(illumina,Inc.)对芯片灰度扫描图进行分析,构建小鼠下颌下腺全基因表达谱。应用生物信息学STC法分析基因表达趋势,建立发育时间与基因表达相关调控网络图,从网络中筛选关键基因,预测其基因功能,并对关键基因Skp2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应用STC生物学方法,得到差异基因8种显著性表达趋势,其中有4种与表型相关。构建网络图筛选关键基因,得到Ddx1、Cenpl、Fanci、Skp2、Rbm4、Dak。Skp2基因检测数据与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一致。其中Skp2与胚胎期细胞分化、增殖密切相关。结论:6个关键基因在小鼠下颌下腺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下颌下腺 基因芯片 基因表达趋势的显著性分析 关键基因
  • 简介:目的:克隆培养SD大鼠皮肤真皮多能干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以期为组织工程再生牙齿探寻一种可靠成体干细胞.方法:采用贴壁细胞培养法和有限稀释法培养出生1dSD仔鼠掌趾部皮肤真皮成纤维细胞,分别检测其克隆形成能力、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并对其进行分子标志分析.结果:培养获得SD大鼠皮肤真皮成纤维细胞,其中7株单克隆来源细胞具有较强克隆形成能力、较高细胞群体倍增能力;同时,这部分细胞高表达细胞表面分子标志物CD44和CD90;成骨诱导后可形成矿化结节,成脂诱导后可见细胞内出现脂滴.结论:利用贴壁细胞培养法和有限稀释法培养皮肤真皮成纤维细胞,可获得具有类似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真皮多能干细胞.本实验成功培养并获得了单克隆来源真皮多能干细胞,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皮肤 真皮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目的分析口腔白色念珠与主要致龋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9—10月辽宁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职工和学生119人,采集其口腔牙菌斑,用PCR法检测白色念珠、变形链球菌和发酵乳酸杆菌阳性表达,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白色念珠、变形链球菌、发酵乳酸杆菌阳性率分别为28.6%(34/119),62.2%(74/119),10.9%(13/119)。变形链球菌在白色念珠阳性者中检出率(16/34,47.1%)低于白色念珠阴性者(58/85,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负相关(r=-0.197,P=0.032)。发酵乳酸杆菌在白色念珠阳性者中检出率与在白色念珠阴性者中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白色念珠与变形链球菌可能有拮抗关系,与发酵乳酸杆菌无拮抗关系。

  • 标签: 白色念珠菌 变形链球菌 发酵乳酸杆菌 龋病
  • 简介:根尖周炎是口腔科医师常遇到病种,缘于牙体硬组织受龋蚀,磨损或外伤后牙髓组织坏死,细菌侵入牙髓腔并定植在根管中,使之成为混合栖息环境,尤其适宜于厌氧菌生存,在感染后期阶段,细菌组成生物膜黏附于根管壁上,成为感染根管;由于缺少微循环供给,隐蔽于其中细菌可以逃避于宿主防御能力之外。

  • 标签: 感染根管 菌丛 细菌侵入 口腔科医师 牙体硬组织 根尖周炎
  • 简介:放线病越来越多被认为是牙髓治疗后根尖病变仍顽固存在或复发一个原因。本病例报告展示了根尖放线典型临床表现:持续存在根尖病变,反复发作瘘管。第一次牙髓治疗后无痛无肿胀,但是根尖病变扩大。经过再治疗后,根尖病变仍然存在,并且出现了瘘管。抗生素治疗后瘘管愈合,但几个月内又复发。出现瘘管后就用抗生素治疗反复持续了5年。取活检在根尖病变组织学切片中发现了典型“硫磺样颗粒”,诊断为根尖放线病。为防止放线感染扩散至上颌窦,进行了6周抗生素治疗。外科根尖手术和抗生素治疗后5个月复查根尖病变有明显愈合。

  • 标签: 根尖病变 放线菌病 抗生素治疗 反复发作 治疗后 组织学切片
  • 简介:目的:对婴幼儿龋、重度婴幼儿龋及无龋患儿口腔致龋活性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对南京市三所幼儿园共289名3~5岁儿童进行口腔冠龋检查,使用龋态-Cariostat龋病易感性检测试剂盒进行龋活性试验,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乳牙患龋率为47.8%,重度婴幼儿龋患病率为20.4%;婴幼儿龋、重度婴幼儿龋及无龋患儿三组间Cariostat值具有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龋活跃性检测值与龋均(dmft)、龋面均(dmfs)显著正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睡前吃甜点或喝甜饮料、龋活跃性检测值与儿童乳牙患龋有明显相关。结论:婴幼儿口腔致龋活性可反映龋病严重程度。

  • 标签: 婴幼儿龋 龋活性检测
  • 简介:目的观察黄芪多糖载人Ⅰ型胶原促血管新牛作崩,探讨黄芪多糖与Ⅰ型胶原协同作用。方法通过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增殖实验测定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和胶原对细胞增殖作用,并测量细胞迁移率;WesternBlot方法验证血管生成素-1(angiogenin-1,Ang-1)、整合素α1β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c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结果黄芪多糖浓度20μg/ml时促进HUVEC生长作用最明显,此后随着浓度升高,促生长作用逐渐降低,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黄芪和胶原合用,对细胞促生长有协同作用,显著高于20μg/ml胶原组(P〈0.05).20μg/ml黄芪多糖+20μg/ml胶原时HUVEC迁移能力最强;WesternBlot结果提示Ang-1和整合素α1β3表达随着黄芪和胶原浓度增加而升高;20μg/ml黄芪多糖+胶原组达到最高。结论黄芪多糖能促进HUVEC增殖和迁移,并上调Ang-1和整合素α1β3表达,具有促进血管新生作用,且黄芪多糖和胶原具有协同作用。

  • 标签: 黄芪多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胶原 血管新生
  • 简介:目的:评估臭氧化油对牙龈卟琳单胞(P.gingivalis)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通过琼脂扩散法评估臭氧化油对P.gingivalis抑制作用;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臭氧化油对P.gingivalis最小抑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臭氧化油处理后对细菌活力、生物膜结构以及细胞形态影响。结果:臭氧化油明显抑制了P.gingivalis生长,抑圈直径为68.1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臭氧化油对P.gingivalisMIC和MBC均为0.04mg/mL;CLSM和SEM图像证实了臭氧化油处理P.gingivalis后未见生物膜结构形成,细菌活力明显降低,细菌总量显著减少,细胞完整形态被破坏,细胞皱缩和裂解。结论:臭氧化油对P.gingivalis及其生物膜形成均有较强抑制作用。

  • 标签: 臭氧化油 牙龈卟琳单胞菌 抗菌活性 生物膜
  • 简介:目的:检测不同培养基对白念珠生物被膜产生法尼醇影响.方法:白念珠标准株SC5314分别接种到含有RPMI1640、YPD、RPMI1640+10%胎牛血清(fetalcalfserum,FCS)培养基培养皿中,形成白念珠生物被膜.在接种1.5-48h内,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法尼醇产生情况.结果:在RPMI1640、YPD培养基中,法尼醇分泌量随生物被膜成熟而逐渐增加,在生物被膜形成后期至成熟期达到高峰;在RPMI1640+10%FCS培养基中,法尼醇产生在48h内呈增长趋势.12h时,YPD培养基中法尼醇分泌量高于其它两组(P〈0.05);48h时,RPMI1640+10%FCS培养基中法尼醇分泌量最高(P〈0.05).结论:白念珠生物被膜法尼醇分泌量与培养基种类存在相关性.

  • 标签: 白念珠菌 生物被膜 法尼醇 培养基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简介:目的:比较氩气、30%H2O2和50%H2O2等离子体对树脂表面浮游白色念珠杀灭效果。方法:将甲基丙烯酸甲酯制作成9mm×9mm×2mm试件56块,在浓度为1.0×10^8CFU/ml白色念珠悬液中培养2h后取出,PBS轻漂两次,分为14组(n=4)。对照组不做处理,氩气等离子体分别处理20s、40s、60s、80s、100s,30%H2O2和50%H2O2等离子体分别处理5s、10s、15s、20s。处理后洗脱、系列稀释、涂板。48h后计数菌落形成单位,计算杀灭对数值。参考欧洲标准EN1275-2005,处理后真菌减少〉4log(10)CFU视为有效。结果:氩气等离子体处理100s、30%H2O2和50%H2O2等离子体处理15s后,白色念珠数量降低均〉4log(10)CFU,均能达到有效杀灭。结论:氩气、30%H2O2和50%H2O2等离子体均能有效杀灭树脂表面浮游白色念珠。30%H2O2和50%H2O2等离子体杀菌效能优于氩气等离子体。

  • 标签: 等离子体 丙烯酸树脂 白色念珠菌 消毒
  • 简介:目的探讨西吡氯铵含片单独或联用碳酸氢钠含漱液治疗口腔念珠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红斑型或伪膜型口腔念珠患者,采用单中心、平行对照随机分为3组:(1)实验1组为西吡氯铵含片组;(2)实验2组为西吡氯铵含片+2.5%碳酸氢钠含漱组;(3)对照组为2.5%碳酸氢钠含漱组。分别于初诊与治疗2周后复诊时记录患者口干、疼痛、红斑或伪膜程度以及念珠培养数量。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3例口腔念珠病患者,其中实验1组25例、实验2组24例、对照组24例。经治疗3组均能改善口腔念珠临床表现及减少念珠培养数量;3组对口干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5%、80%、84.2%,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1);3组对疼痛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95.2%、95.2%,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0);3组对红斑或伪膜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8%、95.8%、50%,2个实验组对红斑或伪膜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χ(1组)^2=10.091,P(1组)=0.001;χ(2组)^2=13.819,P(2组)〈0.001),且2个实验组对红斑或伪膜改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6);3组对念珠清除总有效率分别为80%、91.7%、79.2%,实验2组对念珠清除效果分别优于实验1组与对照组(χ(1组)^2=6.026,P(1组)=0.014;χ(对照组)^2=5.147,P(对照组)=0.023),实验1组与对照组对念珠清除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2)。结论西吡氯铵含片能够有效治疗红斑或伪膜型口腔念珠病,西吡氯铵含片联合碳酸氢钠含漱液对口腔念珠抗念珠效果更优。

  • 标签: 念珠菌病 口腔 西吡氯铵含片 碳酸氢钠 漱口药
  • 简介:随着老年人口增长,老年人口腔卫生保健与口腔疾病预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口腔念珠病是一种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且与全身因素有关口腔黏膜病。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皮质激素、吸烟、戴义齿均会诱发或加重该病发生与发展。本文初步分析老年人口腔中念珠检出情况与可摘义齿之间关系,并对控制口腔念珠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预防念珠病有所帮助。

  • 标签: 老年人 口腔 念珠菌 白色 义齿 可摘
  • 简介:目的研究牙周病常见条件致病菌中间普氏(Pi)致蜕膜炎症引发C57BL/6孕鼠死胎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初步分析蜕膜炎症部位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方法经尾静脉注射5×10^6CFUPi(ATCC25561)至孕15~16日雌鼠体内,分别在12、24和48h后处死小鼠后解剖,剥离胎鼠胎盘组织,其中部分胎盘组织分离为蜕膜组织和非蜕膜胎盘组织,用于后续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0种细胞因子和7种信号通路关键分子mRNA表达水平。另外,两种对照组分别是尾静脉注射大肠埃希氏(E.coli)JM109(E.coli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尾静脉注射Pi为实验组(Pi组),注射后48h后处死孕鼠,计数胎鼠数量和死亡胎鼠数量,比较胎鼠死亡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细胞因子、信号分子mRNA表达水平差异。卡方检验分析Pi组和E.coli组、PBS组之间孕鼠体内胎鼠死亡率差异。结果静脉注射Pi(5×10^6CFU)、E.coli(5×10^6CFU)和PBS48h后导致孕鼠胎鼠死亡率分别为39.2%、3.0%和0%,实验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Pi组vs.E.coli组:χ^2=17.54,P〈0.001;Pi组vs.PBS组:χ2=21.49,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Pi组胎盘组织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人IL-8同系物(KC)和信号分子环氧化酶2(COX2)、核因子κB(NF-κB)、髓样细胞分化因子88(MyD88)、Toll样受体4(TLR4)至少在注射24h后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而干扰素γ(IFN-γ)、IL-12、IL-18、IL-10、前列腺素E合成酶(PGES)、COX1、诱导白细胞介素BTIR相关区域接受蛋白(Tri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胎盘内蜕膜和非蜕膜组织IL-1α、IL-1β、TNF-α、COX2表达水平证实炎症发生主要位于胎盘内蜕膜组织。结论牙周

  • 标签: 普里沃菌 中间 蜕膜 促炎细胞因子 环氧化酶
  • 简介:目的: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白念珠麦角甾醇含量,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浓度梯度递增法诱导白念珠耐药株,采用KONT真菌显色MIC药敏系统鉴定耐药性。构建6、12、24h生物被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麦角甾醇含量。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出麦角甾醇含量,最低检出浓度为0.05mg/L,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未检测出麦角甾醇含量。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准确测定白念珠麦角甾醇含量。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比较,高效液相色谱法简单、高效和可靠。

  • 标签: 白念珠菌 耐药株 生物被膜 麦角甾醇 高效液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简介:目的:探讨中间普氏培养上清对牙龈成纤维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activatorfornuclearfactor-κBligand,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表达影响。方法:将系列浓度中间普氏培养上清作用于牙龈成纤维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变化。实时定量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RANKL、OPG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并计算RANKL/OPG比值。结果:牙龈成纤维细胞数量随中间普氏培养上清浓度增加而减少,50μg/mL时,显微镜下没有活细胞存在。在mRNA水平上和蛋白水平上,RANKL/OPG比值在12.5μg/mL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间普氏培养上清可诱导人牙龈成纤维细胞表达RANKL和OPG,破坏RANKL/OPG比例平衡,影响破骨细胞分化细胞因子微环境,在破骨细胞分化和牙周炎骨吸收中起着一定调节作用。

  • 标签: 中间普氏菌 牙龈成纤维细胞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骨保护素
  • 简介:目的:研究复合树脂修复体表面粗糙度不同对其表面细菌黏附程度影响。方法:对3种不同复合树脂材料进行表面处理,使每一种材料相同地形成3种粗糙度。将不同粗糙度级试件与口腔变形链球菌于体外培养,测定细菌黏附量。结果:随着粗糙度降低,各树脂试件斑黏附量均有明显下降;同一粗糙度实验组z350纳米树脂斑黏附量较少。结论:表面粗糙度对细菌黏附有重要影响,即表面越粗糙,斑形成越多。相同处理条件下,Z350纳米树脂斑黏附量少。

  • 标签: 表面粗糙度 变形链球菌 黏附 复合树脂 纳米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白假丝酵母与婴幼儿龋(ECC)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式随机选择广州市区及城郊447名3~5岁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ECC组(n=238)和无龋组(n=209)。采集龋坏组织样本及无龋牙龈上斑共363份,应用科玛嘉培养基、芽管试验进行检测、鉴定,并运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ECC组与无龋组、市区和城郊组间白假丝酵母检出情况;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患龋情况与白假丝酵母检出率相关性。结果ECC组和无龋组中白假丝酵母检出率分别为44.1%和19.2%(χ2=22.213,P〈0.001)。ECC组中,患龋率高城郊组白假丝酵母检出率(79.7%)高于市区组(28.0%)(χ2=55.242,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龋失补牙面数每增加2.129个,白假丝酵母检出机率会相应增加0.104(P〈0.001)。结论白假丝酵母与婴幼儿龋发生密切相关,可能为婴幼儿龋发生过程中重要致龋之一。

  • 标签: 白假丝酵母菌 婴幼儿龋 龋失补牙面数
  • 简介:目的:探讨法尼醇处理对不同生长状态白念珠氟康唑药物敏感性影响。方法:体外构建浮游状态白念珠和成熟生物膜状态白念珠;法尼醇处理后,用甲基四氮盐(XTT)法检测浮游状态和生物膜状态白念珠细胞活性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法尼醇处理后浮游状态白念珠对氟康唑敏感性无明显改变(P〉0.05),而生物膜状态白念珠对氟康唑敏感性增高(P〈0.05)。结论:法尼醇可以增加白念珠生物膜对药物敏感性。

  • 标签: 白念珠菌 浮游 生物膜 法尼醇 药物敏感性
  • 简介:目的:体外研究法尼醇对白念珠生物被膜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微量平板法制备12和24h白念株生物被膜,每组膜分别加入不同浓度法尼醇(100~900μmol/L)培养24h,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检测法尼醇对白念珠生物被膜抑制作用效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被膜形态。结果:不同浓度法尼醇对白念珠生物被膜均有抑制作用(P<0.05),法尼醇浓度增加,抑制强度呈上升趋势。培养12h,抑制白念株生物被膜50%活性最低药物浓度(sessile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50%,SMIC50)为600μmol/L;培养24h,SMIC50为200μmol/L。结论:法尼醇对白念珠生物被膜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法尼醇对白念珠生物被膜抑制强度与法尼醇浓度和生物被膜时相相关,高浓度法尼醇抑制效果高于低浓度法尼醇。

  • 标签: 白念珠菌 生物被膜 法尼醇 XTT减低法
  • 简介:目的: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enaturinggradientgel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检测早期儿童龋治疗前后唾液中微生物多样性变化。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燕东幼儿园22名3-5岁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在龋齿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分别取样,采用PCR-DGGE技术检测受试儿童唾液样本,分析治疗前后唾液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治疗前唾液样本DGGE条带数为23±2.9,治疗后唾液样本DGGE条带数为28±4.1,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同一时期内各唾液样本DGGE图谱相似性高于不同时期样本之间。结论:PCR—DGGE技术可用于与龋病相关细菌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监测微生物群落组成动态变化。

  • 标签: 早期儿童龋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菌群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