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9 个结果
  • 简介:对有晶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是矫正屈光不正的有效方法,植入的后房型人工晶状目前主要有可植入式接触镜(implantablecontactlens,ICL)和有晶状眼屈光性晶状(phakicrefractivelens,PRL)。对术后患者主观视觉质量(视力、对比敏感度)、客观视觉质量(波前像差、点扩散函数、斯特尔比率及光学传递函数)的研究显示,主观视力的提高也伴随着客观视觉质量的改善,但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光晕及眩光症状。本文主要对ICL和PRL植入术后主观及客观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做一综述,对可影响视觉质量的术后并发症如晶状前囊膜下混浊、青光眼及角膜内皮功能异常等需进一步远期随访。

  • 标签: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视觉质量 可植入式接触镜 有晶状体眼屈光性晶状体
  • 简介:目的:探讨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植入Artisan人工晶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地分析24例24眼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植入虹膜固定Artisan人工晶状的手术后结果。纳入病例包括外伤性晶状脱位、视网膜脱离或球内异物行晶状玻璃切除术后及晶状摘出术后囊膜缺失。手术前后进行完整的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眼压、角膜内皮计数、瞳孔形态、人工晶状固定情况、虹膜玻璃体视网膜情况,记录手术中和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患者随访12~24mo。所有手术眼视力均有提高,手术前裸眼视力为手动~0.2(logMAR1.91±0.89),手术后末次随访裸眼视力为0.2~1.0(logMAR0.46±0.59)。手术后1,3,12mo术眼平均等效球镜度数分别为-1.26,-0.43,-0.35D,±2.0D以内者术后3mo和12mo分别占66.7%和83.3%,±1.0D以内者分别占41.7%和50%。手术前及术后3,12mo眼压分别为16.95±7.85,12.38±4.68,15.96±5.25mmHg。手术前及手术后3,12mo平均角膜内皮计数分别为2493.8,2270.3,2263.7个/mm2,手术后1~3mo,4~12mo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8.96%,0.27%,手术后12mo内皮细胞总丢失率为9.23%。手术后无持续性葡萄膜炎,虹膜无明显手术损伤和萎缩,瞳孔形态无变化,Artisan人工晶状正位牢固固定,对玻璃体视网膜无影响。玻璃切除眼手术中使用前房灌注可避免眼球塌陷。结论: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植入虹膜固定Artisan人工晶状是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但仍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以进一步对Artisan人工晶状植入术作出评价。

  • 标签: 无晶状体眼 人工晶状体植入 虹膜固定人工晶状体
  • 简介: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患者施行后房型人工晶状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23例45眼高度近视眼患者进行相关眼科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后施行后房型人工晶状植入术。术后对其视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45眼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3眼发生一过性高眼压,45眼IOL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细小色素颗粒附着,对视力无影响。结论:IOL矫正高度近视眼近期临床效果有效、可靠,临床观察未发现手术并发症,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高度近视眼 人工晶状体 有晶状体眼 后房型
  • 简介:目的探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晶状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38例38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晶状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植入术。结果38眼术后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3月≥0.5者31眼(80.77%),0.3~0.4者3眼(7.69%),0.1~0.2者2眼(5.77%),〈0.1者2眼(5.77%)。结论晶状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术后处理得当,则术后炎症反应轻,视力恢复好。

  • 标签: 葡萄膜炎 白内障 并发性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
  • 简介: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植人手术的护理经验,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法对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施行的310只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手术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围手术期周详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 手术配合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和优点。方法:70例83眼采用表面麻醉下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并植入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结果:术后1mo视力〉0.3者77眼。术中1眼出现后囊破裂,但人工晶状顺利植入;1眼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未能植入;糖尿病患者2眼出现并发症。结论:表面麻醉下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植入术具有术程短、术后视力恢复快的优点。

  • 标签: 表面麻醉 小切口 超声乳化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655例(655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后1d裸眼视力≥0.5者256眼占39.08%,术后3天复查裸眼视力≥0.5者419眼占63.97%。655例患者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人术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有效手术方法,疗效确切,手术中规范操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 人工晶体
  • 简介:目的观察白内障冷冻囊内摘除术后二期人工晶状植入疗效.方法对134例134眼白内障冷冻囊内摘除术后元晶状眼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植入组共70眼;第二组为后房型人工晶状缝线固定组共66眼.结果两组病例术后矫正视力均达到术前矫正视力或超过,矫正视力0.5以上超过60%,两组病例视力差异元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囊内摘除术无晶状眼两种类型人工晶状二期植入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白内障冷冻摘除术 无晶状体眼 矫正方法 并发症 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
  • 简介:我科采用超声乳化术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phacoemulsificationandintraocutarlensimplantation,PHACO+IOL)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8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合并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4例(106眼),其中男性33例,女性51例;年龄50~78岁,平均(65.8±5.6)岁。急性发作就诊者52例(均为单眼),

  • 标签: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 闭角型青光眼 合并治疗 超声乳化白内障 白内障吸除
  • 简介:目的: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进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分析其对角膜移植片内皮细胞的影响因素。方法:单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1眼,未出现排斥反应7眼,排斥反应控制后3mo以上3眼,角膜缝线已拆除。术前裸眼视力光感~0.1,术前及术后均检测角膜植片中央内皮细胞计数,晶状核Ⅲ~Ⅳ级。手术方式为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术中平均超声能量14.82%±0.47%,流速26mL/min,负压180~200mmHg(U/SPower).200~210mmHg(U/SPulse)。超声时间1.5~2.5(1.95±0.47)min。术后常规抗生素及激素眼液点眼。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2~0.5,均较术前提高。术后2~3d,角膜植片少许内皮皱褶,术后4d角膜恢复透明。术前术后角膜移植片中央部位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607~1998(1248.09±408.52)个/mm^2和601~1899(1184.36±373.92)个/mm^2,术后内皮细胞丢失率为5.11%,与术前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得t=3.6418,P〈0.05,有统计学意义。随访3mo以上,角膜植片保持透明,内皮细胞稳定。未发现大泡样角膜病变。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式安全有效。

  • 标签: 角膜移植 白内障 超声乳化 角膜内皮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67例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植入术疗效。方法从2011年4月到2014年11月,选取我院的134例眼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7例患者进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67例患者给予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加入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脱盲率(视力≥0.05)和脱残率(视力≥0.3)占比97.01%(65/67)、92.54%(62/67),均高于对照组的94.03%(63/67)、89.55%(60/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眼压、悬韧带断裂、玻璃脱出、角膜内皮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植入治疗白内障高度近视术后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囊外摘除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白内障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因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行小切口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植入术的75例98眼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术前眼轴长度和术后视力、屈光度数及其与预期屈光度数的偏差值(屈光度数偏差值),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眼部情况。术后随访6~12mo。结果: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32.05±1.78mm。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2者66眼(67.3%);≥0.5者43眼(43.9%),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1.00D者48眼(49.0%);〈±2.00D者78眼(79.6%)。术中后囊膜破裂3眼。术中出现后弹力层部分脱离1例。术后角膜不同程度水肿21眼。术后6mo有13眼出现后囊混浊,经Nd:YAG激光切开后视力恢复。未见发现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黄斑囊样水肿、人工晶状移位等并发症。术后2眼出现双眼干扰症状,经过3mo后行另一眼人工晶状植入术,术后症状消除。结论: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负度数人工晶状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 负度数人工晶状体 超高度近视
  • 简介:目的:比较非球面和球面人工晶状植入术后波前像差、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对比度视力的差异。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50眼,将其随机分成两组,球面人工晶状组(A组)23例24眼术中植入ACR6DSE球面人工晶状;非球面人工晶状组(B组)23例26眼术中植入具有负球面像差Acri.Smart36A非球面人工晶状。术后3mo,观察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暗背景(25cd/m2)和高亮背景(255cd/m2)下的对比度视力、瞳孔直径(6mm)时的球面像差、彗差和高阶像差的均方根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亮背景下各对比度视力以及暗背景下100%,25%对比度视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暗背景下5%,10%低对比度时B组视力好于A组。瞳孔直径6mm时,B组高阶像差的均方根(RMS)、球差、彗差和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RMS、球差、彗差低于A组。结论:Acri.Smart36A非球面人工晶状植入术后与ACR6DSE球面人工晶状比较可以明显的减少患者的高阶像差,改善患者的术后暗环境下的低对比度视力。

  • 标签: 非球面 像差 人工晶状体
  • 简介:目的报告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状植入联合小梁切除(以下简称三联术)的方法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应用三联术对69例(70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手术治疗,观察术后视力及眼压情况,术后随访1~9个月.结果1例术后眼压未能改善,其余术后眼压控制好,69眼眼压<20mmHg(98.5%).术后视力迅速恢复,56眼>0.3(80%),术后并发症少.结论青光眼白内障并存的情况下采用三联术是目前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法,不但能良好地控制眼压.迅速恢复视力且并发症少,手术适应证广.但该手术必须具备娴熟的超声乳化手术基础,完成一个连续的环形撕囊,才能降低手术并发症,达到预期的手术目的.

  • 标签: 超声乳化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小梁切除 青光眼
  • 简介:目的观察微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植入术手术效果.方法抽选107例(107眼)行微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植入术,112例(112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硬片人工晶状植入术,比较术后1周视力.结果术后1周视力大于0.3者分别为88.78%及66.96%.结论微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植入术术后1周视力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硬片人工晶状植入术,术后近期(1周)效果与超声乳化近期(1周)效果相近,在缺少设备、缺少投入的基层医院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白内障 微小切口 折叠式人工晶状体
  • 简介:目的比较双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植入AcrySofReSTOR与ATLISAtri839MP多焦点人工晶状(M10L)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24例(48跟),行超声乳化术,12例(24眼)植入AcrysofReSTOR为对照组,12例(24眼)植入ATLISAtri839MP为实验组,术后3月测量其裸眼远、中及近视力,最佳矫正远、中及近视力,离焦曲线,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患者术后脱镜情况及患者对全程视力的满意度。结果植入ATLISAtri839MP患者的中距离视力高于植入AcrySofReSTOR(P〈0.05),而远、近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焦曲线显示两组第一峰位均在附加OD处;第二峰位对照组位于附加-3.0D,实验组位于-1.5D至-3.0D之间,此段呈现平台期。两组患者在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查问卷中,实验组的脱镜率及中距离视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人工晶状植入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远近视力,ATLISAtri839MP人工晶状体能够获得更好的中距离视力及较高的患者满意度,具有更为理想的全程视力。

  • 标签: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中距离视力 离焦曲线
  • 简介:目的:探讨舌状截囊方法在过熟期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80眼过熟期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中采用舌状截囊方法,术后观察及随访其疗效。结果:所有患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视力恢复情况:术后1d,0.1以下85眼(22.4%),0.1-0.3者162眼(42.6%),0.4-0.6者87眼(22.9%),0.6以上者46眼(12.1%)。术后1mo0.1以下33眼(8.7%),0.1-0.3者152眼(40.0%),0.4-0.6者117眼(30.8%),0.6以上者78眼(20.5%)。术中术后并发症:术中悬韧带断离16眼(4.2%),后囊膜破裂25眼(6.6%),角膜水肿53眼(13.9%),人工晶状偏位12眼(3.2%)。结论:舌状截囊方法容易掌握,手术的安全性更好,更适合在援非过熟期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中的应用。

  • 标签: 过熟期白内障 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舌状截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