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探讨显微镜下手术吻合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在手术显微镜下应用四环素可的松眼膏从上泪小管挤入来找出泪小管断端,以硬膜外麻醉管作为支撑管插入泪小管腔,对断端进行显微手术吻合。术后随访12~36个月,36例中有29例愈合良好,泪道通畅;3例通而不畅;另4例则完全不通。总有效率达88.89%采用显微手术结合硬膜外麻醉管作支撑物,同时术中应用眼膏治疗下泪小管断裂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泪小管 创伤 显微手术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泪小管断裂的手术方法、手术重点及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显微镜直视下吻合手术对76例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患者进行治疗,取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其一般资料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例中68例冲洗泪道通畅,无溢泪,治愈率89.5%;8例冲洗泪道通而不畅,有轻度流泪,好转率10.5%。76例全部一次手术成功,有效率100%。结论外伤性泪小管断裂应及时手术,避免造成终生溢泪,影响患者的生活。

  • 标签: 外伤性泪小管断裂 手术方法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泪小管断裂吻合的有效方便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08年间收治的30例泪小管断裂患者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显微镜下直接找到或经上泪小管逆行寻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并以一次性硬膜外麻醉导管作为泪小管支撑物的手术有效率达86.67%。结论本文报道的手术方法是一种简单、方便、有效的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式,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泪小管 吻合术 硬膜外麻醉 导管
  • 简介:目的应用新型泪道引流管治疗泪小管断裂,恢复泪道引流通路.方法对30例泪小管断裂患者使用新型泪道引流管作为支撑管行泪小管吻合术,将引流的两端探子分别从上、下泪点插入泪道,通过泪管断端经过鼻泪管至下鼻道开口处,在鼻腔内窥镜直视下,用镊子触及并取出探子于鼻腔外,在探子与硅胶管交界处剪断硅胶管,两端硅胶管在鼻腔内打结留置于鼻腔.术后3月或0.5a拔管.并与以往用硬膜外麻醉管做支架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30例患者均于植管后3~7d内症状消失,29例拔管后达到治愈标准,无泪管豁开、下睑外翻或泪点外翻等并发症.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以硬膜外麻醉管作支架管吻合组.结论新型泪道引流管作为泪小管断裂吻合支撑管,伤口愈合快,成功率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泪道引流管 治疗 泪小管断裂 硅胶管 手术
  • 简介:泪小管断裂是眼科常见的外伤急症之一,及时手术吻合断裂的泪小管,恢复泪道通畅,可避免终身溢泪的痛苦;但基层眼科专业医师对该技术的应用较少,而外科或全科医师行内眦部及其附近的眼睑裂伤清创时往往容易忽视泪小管断裂的问题。另外某些患者没有意识到溢泪的痛苦,由于经济等原因拒绝吻合泪小管,创口愈合后无法忍受溢泪的痛苦,最终选择二期泪小管吻合手术。本文回顾性分析本科2006年1月~2011年12月泪小管断裂行二期吻合术的病例23例取得了有效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泪小管断裂 吻合术 手术吻合 专业医师 眼睑裂伤 全科医师
  • 简介:目的:评价新型硅胶管(RS一次性使用泪道引流管)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3-01/2015-10来我院就诊的47例47眼泪小管断裂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新型硅胶管从上、下泪小点“U”形置入,在泪道中保留3mo。拔管后,观察泪道通畅率、是否伴有泪溢和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泪小管吻合成功,新型硅胶管顺利植入。未发生硅胶管相关的并发症,如眼部刺激、泪小点外翻和撕裂、过早脱落等。治愈41例(87%),泪道冲洗通畅,无泪溢。部分治愈4例(9%),患眼轻微泪溢,但泪道冲洗通畅。失败2例(4%),患眼泪溢,泪道冲洗不畅。结论: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新型硅胶管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置入物,其操作过程简单,易于掌握,术者学习曲线短。

  • 标签: 泪小管断裂 硅胶管 双泪小管置入
  • 简介:目的评价两种显微手术方法吻合泪小管断裂的效果。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直接找出泪小管的断端,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即麻醉导管单路插管吻合组(30眼)和硅胶管双路环行插管吻合组(37眼)。结果所有病例均在手术显微镜下直接找到鼻侧泪小管断端并且一次手术成功吻合泪小管,随访6月~31月(平均11.5月),麻醉导管单路插管术30眼,治愈24例,好转3眼,失败3眼,治愈率80%;硅胶管双路环行插管术37眼,治愈32眼,好转3眼,失败2眼,治愈率86.5%。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明显提高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效果;硅胶管双路环行置入法是理想的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方法。

  • 标签: 泪小管断裂 硅胶管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外伤性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行环形置管吻合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8例(18只眼)外伤性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的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寻找断端进行环形置管吻合术.结果18例(18只眼)成功实施环形置管吻合术,术后3个月拔除留置的硅胶管,15例泪道冲洗通畅无泪溢,占83.33%;3例冲洗通而不畅,无明显或轻度泪溢,占16.67%.结论对外伤性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的患者行环形置管吻合术,同时恢复了上下泪小管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效果良好,方法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环形置管 泪小管 断裂
  • 简介:目的:比较常规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和鼻内窥镜引导逆行注气法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手术时效和疗效。方法:收集秦皇岛市海港医院眼科2009-01/2015-12下泪小管断裂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7例6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33例33眼行常规泪小管断裂吻合术,B组34例34眼行鼻内窥镜引导逆行注气法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泪小管断裂。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秩和检验的方法对两组的找到泪小管断端的时间和手术疗效进行比较。结果:A组找到泪小管断端的时间为44.42±10.66min,B组找到泪小管断端的时间为30.06±6.21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2,P〈0.05)。术后6mo冲洗泪道判断手术疗效,B组疗效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P〈0.05)。结论:鼻内窥镜引导逆行注气法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泪小管断裂和常规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相比,手术时间短,术后疗效佳。

  • 标签: 泪小管断裂 鼻内窥镜 注气 5-氟尿嘧啶
  • 简介:<正>从1989年起以耳后肌蒂皮瓣对5例耳甲腔和耳道皮肤缺损的患者进行整复,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例手术患者见表。手术方法耳甲腔和耳道的肿瘤,在切除肿瘤后测量皮肤缺损的范围,如为耳道闭锁,则应切除耳道内闭锁组织后,磨除一部分耳道后、上、下壁骨质,充分

  • 标签: 耳后肌 皮肤缺损 耳甲腔 带蒂皮瓣 耳道 耳后皮瓣
  • 简介:目的评价带线羟基磷灰石义眼座(HA)无包裹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眼球摘除术后患者,采用线羟基磷灰石义眼座作为眼窝植入物,无包裹直接植入.Ⅰ期植入21例.Ⅱ期植入8例.结果分别随访5-18月,4眼术后出现球结膜裂开,2眼术后轻度上睑下垂,1眼术后五月义眼座中度暴露,均经相应治疗后恢复.其他病例手术效果良好,无植入物脱出及移位,义眼座活动度良好.结论线羟基磷灰石义眼座直接植入术,具有操作简单、材料易得、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羟基磷灰石(HA) 直接植入 整形
  • 简介:目的探讨虹膜隔张力环植入手术治疗虹膜缺损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所诊治的虹膜缺损患者24例,24例患者均行虹膜隔张力环植入的手术,针对性的对该手术不同类型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所有患者均根据虹膜缺损的范围和程度选择并放置合适型号的虹膜隔张力环,术后随访3个月,均未发现张力环、人工晶状体偏位、移位,晶状体囊袋损伤及瞳孔阻滞等现象。结论囊袋内植入带人工虹膜的张力环治疗部分或完全虹膜缺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开辟了该类疾病治疗的新思路,手术期间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术后的密切观察,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 标签: 带虹膜隔张力环 虹膜缺损 护理 并发症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巩膜扣术治疗青少年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2例(42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青少年患者经巩膜扣术进行治疗。术中直视下定位、冷凝视网膜裂孔。采用单纯巩膜外加压4眼(9.5%),单纯巩膜外环扎6眼(14.3%),环扎联合加压32眼(76.2%)。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6个月),36只眼(85.7%)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6只眼(14.3%)明显好转。结论巩膜扣术治疗青少年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疗效良好,创伤小,可作为首先选择的术式。

  • 标签: 巩膜扣带术 陈旧性视网膜脱离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蒂结膜瓣转位术治疗翼状胬肉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59眼翼状胬肉患者局麻下行胬肉切除并蒂结膜瓣转位移植术,术后抗感染对症治疗。结果经3-8月随访,52眼治愈,2眼复发,5例失访。结论胬肉切除并蒂结膜瓣转位术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安全、有效、易于开展的术式。

  • 标签: 翼状胬肉 结膜瓣转位
  • 简介:目的:探讨首选个体化巩膜扣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92例9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C1级以下的病例,根据裂孔位置、数目、视网膜脱离的形态等首选放液或者不放液的巩膜扣术,个别病例辅以玻璃体腔注气术。随访时间7~48(平均10.2)mo。结果:视网膜一次手术复位成功90眼(95%),视力由术前的4.03±0.42到术后的矫正视力4.58±0.33。结论:首选个体化巩膜扣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能够用最小量的手术、最小的创伤,获得较高的视网膜复位率和较好的视功能。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孔源性
  • 简介: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扣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有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7例视网膜脱离1wk内合并有白内障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联合巩膜扣术,观察视网膜平复情况及术后3mo矫正视力。结果:7例患者视网膜平复,术后3mo矫正视力均显著提高。结论:对部分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扣术,既解除了自内障对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妨碍,又顺利完成了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术后视力显著提高。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 巩膜扣带术 白内障 视网膜脱离
  • 简介:目的:研究巩膜扣术(scleralbuckling,SB)联合玻璃体注气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氨基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RRD患者150例150眼临床资料,将仅接受SB的患者81例81眼纳入未注气组,接受SB+玻璃体注气术的患者69例69眼纳入注气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和术前、术后血清中氨基酸、VEGF水平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气组术后1d眼压明显高于未注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5d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术眼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两组患者血清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中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患者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总分和各维目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气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2%(5/69)与未注气组的9.9%(8/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联合玻璃体注气术有助于RRD患者视功能和眼压的早期恢复,降低血清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巩膜扣带术 玻璃体注气术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