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7/2012—07间白内障患者291例291眼,对其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者诊断为低视力,并分析其发生原因。结果:患者291例术后共发生低视力49眼,其中手术所致术后低视力17眼(34.7%),术前病变所致术后低视力32眼(65.3%),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8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4眼、高度近视6眼,其他4眼。结论:原有眼病是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术前仔细检查可以提高手术的可预测性。

  • 标签: 白内障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 低视力
  • 简介:目的探讨翼状胬肉术后巩膜溶解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对本院住院翼状胬肉手术后巩膜溶解7例(8眼)患者进行追踪观察,并通过局部药物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病变位于原翼状胬肉切除部位,且局部表现为巩膜组织缺血、变薄,部分患者病变区域可透见棕色色素膜组织。通过药物治疗,所有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且在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任何翼状胬肉手术方式都有可能导致巩膜溶解严重的并发症,过分烧灼巩膜面及术后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为常见原因。一旦发生巩膜溶解,要立即停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加强营养类药物,多数患者通过药物治疗能够治愈。(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163—164,167)

  • 标签: 翼状胬肉 眼外科手术 巩膜溶解
  • 简介: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屈光改变及屈光状态趋于稳定的时间。方法:随机选择翼状胬肉切除患者46例54眼,术前、术后3,7,14,30,90d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翼状胬肉术后散光度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3d与术后其他观察阶段相比,最陡径上的K值(Ks值)、散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7d及以后各观察阶段之间两两比较,Ks值、最平径上的K值(Kf值)、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翼状胬肉术后7d角膜屈光状态基本稳定。

  • 标签: 翼状胬肉 角膜地形图 角膜屈光
  • 简介: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曾行小梁切除术的白内障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3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大小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百分比.并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265.81个/mm2(11.4%),对照组减少72.88个/mm2(4.3%),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六边形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细胞变异系数之间无差异.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个月,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失较正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严重,且恢复慢.因此术前应行角膜内皮细胞检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术中注意操作技巧,减少对角膜内皮的损伤.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小梁切除术 角膜内皮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特点、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39眼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其中对有硅油充填的23眼联合硅油取出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24(平均10)mo。结果:所有病例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37眼(95%)提高,2眼(5%)无改变,无视力下降者。1眼硅油取出后2wk视网膜脱离复发,1眼术后1mo玻璃体出血,均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而治愈。无脉络膜出血、低眼压等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眼内情况复杂,手术难度大,超声乳化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超声乳化 白内障 玻璃体切割术
  • 简介: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及术后药物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共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760例980眼。选取亚复发期的162例162眼进行观察,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滴1g/L丝裂霉素C+诺氟沙星滴眼液1~3mo;B组交替滴地塞米松滴眼液、双氯芬酸钠滴眼液1~3mo。结果:A组痊愈67眼(81.7%),亚复发12眼(14.6%),复发3眼(3.7%)。B组痊愈35眼(43.8%),亚复发29眼(36.3%),复发16眼(20.0%)。A组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无排斥反应、安全有效、术后复发率低,术后给予滴眼液后续治疗尤为重要,更能有效地抑制和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药物治疗 滴眼液
  • 简介: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并发角巩膜病变的可能原因及相应治疗对策.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3年5月期间于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6例(6只眼)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并发角巩膜病变患者的病史、相关检查和治疗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并发角巩膜病变,其中2例发生角膜溃疡,分别为真菌性角膜炎和病毒性角膜炎所致;1例患者胬肉病灶切除位置烧灼引起巩膜变薄、溶解;1例患者术后发生巩膜病变,检查发现免疫指标升高;1例患者术后发生角膜脓肿,检查发现结膜囊G+杆菌阳性;1例患者有高血压,脑梗塞,术后发生角膜溃疡.结论单纯胬肉切除、术中烧灼过度、全身抵抗力下降、自身免疫功能异常,不规范用药、术后护理不当,是翼状胬肉并发角巩膜病变的主要原因.注重全身因素影响、加强术后眼部卫生护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及时复查治疗可避免术后严重并发症.

  • 标签: 并发症 翼状胬肉 切除
  • 简介:目的:评估以反复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的方法处理青光眼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3/2013—02在我院以反复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的方法处理因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功能不良而眼压升高的连续病例34例34眼。分析治疗后眼压、滤过泡形态的变化及眼部并发症。结果:治疗后平均眼压从35.51mmHg降至14.43mmHg(P〈0.05),成功率达91%。常见并发症包括角膜上皮损伤、结膜撕裂和脉络膜脱离等。结论:反复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的方法处理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功能不良安全有效。

  • 标签: 滤过泡 青光眼 功能不良 5-FU 针刺分离 房角镜检查
  • 简介:目的:比较非球面和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波前像差、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对比度视力的差异。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50眼,将其随机分成两组,球面人工晶状体组(A组)23例24眼术中植入ACR6DSE球面人工晶状体;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组(B组)23例26眼术中植入具有负球面像差Acri.Smart36A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3mo,观察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暗背景(25cd/m2)和高亮背景(255cd/m2)下的对比度视力、瞳孔直径(6mm)时的球面像差、彗差和高阶像差的均方根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亮背景下各对比度视力以及暗背景下100%,25%对比度视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暗背景下5%,10%低对比度时B组视力好于A组。瞳孔直径6mm时,B组高阶像差的均方根(RMS)、球差、彗差和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RMS、球差、彗差低于A组。结论:Acri.Smart36A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与ACR6DSE球面人工晶状体比较可以明显的减少患者的高阶像差,改善患者的术后暗环境下的低对比度视力。

  • 标签: 非球面 像差 人工晶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