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PEI)联合房角指导下器械辅助房角分离术(GSL)的170例(181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单纯PEI后开放房角0(0,2)个钟点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器械辅助的房角分离开放房角6(3,8)个钟点数。急性PACG、慢性PACG及术前因角膜水肿无法查房角的患者术前与PEI后、PEI-GSL后与PEI后相比,房角粘连关闭点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无论急性PACG还是慢性PACG,单纯PEI开放房角的范围有限,进一步在房角指导下联合器械辅助的GSL可以更大范围地开放房角

  • 标签: 青光眼,闭角型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晶体植入,眼内 前房角镜检查 周边房角前粘连 房角分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超声生物显微(UBM)联合前房角在前房角非金属异物诊断中的效果进行应用性评价。方法对我院86例前房角非金属异物患者进行检查,均给予前段照相、裂隙灯显微、彩超、检眼镜以及超声生物显微与前房角检查,并对所得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6例前房角非金属异物患者中,异物为植物性异物的患者61例、石屑18例、煤渣7例。结论UBM联合前房角对前房角非金属异物的检查具有发现早、误诊漏诊少的优势及影像学检查呈现方式的特点,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超声生物显微镜 前房角镜 非金属异物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改进的房角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SS-OCT)探索在体高分辨率房水流出通道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实证研究法。利用SS-OCT以及房角搭建房角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用于拍摄眼球虹膜角膜角横断面图像,同时建立了模型眼模型以及在体动物实验模型,并获取了虹膜角膜角的结构。结果:基于自行搭建的房角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G-OCT),成功获取了眼球房角中小梁网和Schlemm's管的图像,并应用G-OCT来测量房水流出通道,并观察眼压变化对其的影响。在给眼球加压后,可以观测到Schlemm's管随眼球压力变化而容受性发生改变。结论:本研究成功搭建了基于SS-OCT和房角的G-OCT系统,并且获得了眼球房角横断面下小梁网的面积与Schlemm's管的面积以及相应的动态变化。

  • 标签: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房角 房水流出通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5-0聚丙烯缝线引导前房角辅助下小梁切开术(GATT)治疗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10例(10眼),均接受GATT并观察视力、眼压、前房角及并发症等。结果本研究患者年龄32~54岁,术前眼压28.0~56.2 mmHg(1 mmHg=0.133 kPa)。随访7~3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视力提高5例,下降1例;7例眼压控制正常,3例眼压较高给予药物仍控制不良,分别进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Ex-PRESS引流钉植入或小梁切除术。随访期末,9例眼压为9.6~18.5 mmHg。结论5-0聚丙烯缝线引导GATT治疗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安全有效,但效果仍需要更多病例、更长时间观察。

  • 标签: 小梁切开术 青光眼,退缩性,房角 眼压 缝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患者采取前房角辅助下小梁切开术(gonioscopy-assisted transluminal trabeculotomy,GATT)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研究最终开始与结束日期分别设为2018年9月1日与2020年9月1日,任意选取40例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采取GACTT治疗,对参研对象的资料与治疗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较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与眼压。结果:研究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其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术前,而患者的眼压水平则显著更低,且数据比对后有明显差异(p

  • 标签: 前房角镜辅助 小梁切开术 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患者采取前房角辅助下小梁切开术(gonioscopy-assisted transluminal trabeculotomy,GATT)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研究最终开始与结束日期分别设为2018年9月1日与2020年9月1日,任意选取40例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采取GACTT治疗,对参研对象的资料与治疗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较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与眼压。结果:研究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其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术前,而患者的眼压水平则显著更低,且数据比对后有明显差异(p

  • 标签: 前房角镜辅助 小梁切开术 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房角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手术的护理效果。方法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对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30例(30眼)房角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术前仪器设备调试及手术器械的准备,术中密切关注患者并熟练配合医生做好患者术中管理,及时规范处理术后仪器及器械。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的眼内压及用药情况。结果30例(30眼)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及护理不良事件。完成360°全切开患者26例占86.7%,270°次全切开患者为4例占13.3%。术前眼压值为(27.43 ± 6.46) mmHg(1 mm Hg=0.133 kPa),术后眼压值为(13.67 ± 3.01) mmHg,术前、术后眼压差异及抗青光眼的药物使用种类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0.67,Z值为4.18,P<0.05)。结论对房角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手术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能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术后康复效果。

  • 标签: 房角镜 小梁切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房角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手术的护理效果。方法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对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30例(30眼)房角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术前仪器设备调试及手术器械的准备,术中密切关注患者并熟练配合医生做好患者术中管理,及时规范处理术后仪器及器械。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的眼内压及用药情况。结果30例(30眼)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及护理不良事件。完成360°全切开患者26例占86.7%,270°次全切开患者为4例占13.3%。术前眼压值为(27.43 ± 6.46) mmHg(1 mm Hg=0.133 kPa),术后眼压值为(13.67 ± 3.01) mmHg,术前、术后眼压差异及抗青光眼的药物使用种类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0.67,Z值为4.18,P<0.05)。结论对房角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手术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能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术后康复效果。

  • 标签: 房角镜 小梁切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前房角下前房角分离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Phaco-GSL)治疗伴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伴白内障的PACG患者54例(54眼)随机分成两组,均行超声乳化术。观察组29眼在前房角下进行前房角分离术,对照组25眼在非前房角下进行前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术后两组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P<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视力优于对照组(t=2.90,P=0.005)。术后两组的眼压均较术前降低(P<0.05);观察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t=14.18,2.90;P<0.001,0.005)。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两组的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均较术前减少,观察组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均小于对照组(t=2.81,2.71;P=0.006,0.008)。结论Phaco-GSL可有效降低伴发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前房角下的前房角分离术的降眼压及开放前房角的效果均优于非前房角下的前房角分离术。

  • 标签: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 青光眼,慢性,原发性,闭角型 白内障,老年性 前房角分离术,前房角镜下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使用眼内房角-分离器的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一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房角分离术的病历资料。结果 患者双眼手术治疗,随访至今6个月,眼压控制较好,视力改善。结论 晶体摘除联合使用眼内房角-分离器的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控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

  • 标签: 房角分离术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房角指导下房角成形术(Phaco-GAAP)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22年4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纳入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22例25眼。所有患眼均接受Phaco-GAAP手术,术中先进行黏弹剂辅助下房角成形操作,再用房角观察并记录术眼360°房角周边前粘连(PAS)部位及范围,对未完全开放处的房角行二次房角成形操作,记录房角PAS范围。若2次房角成形后房角PAS范围依然>180°,则术中联合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分别于术后1 d、1周、1个月及3个月进行随访,主要效应指标包括眼压、房角PAS范围、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和手术并发症,计算手术成功率。手术条件成功定义为术后联合药物应用眼压可控制到≤21 mmHg,完全成功定义为术后未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术后1个月、3个月评估房角PAS范围。结果25眼术前、Phaco-GAAP术中第1次和第2次房角成形后房角PAS范围分别为[270(225,360)°]、[165(110,215)°]和[100(35,175)°],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42,P<0.001),其中术中第1次房角成形后PAS范围小于术前,第2次房角成形后PAS范围小于第1次房角成形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次房角成形后房角PAS范围≥180°的比例由48%下降到24%。随访末期完成房角检查的13眼术前、术毕、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房角PAS范围分别为[240(195,305)°]、[60(25,182.5)°]、[170(120,275)°]和[180(140,280)°],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31,P<0.001),术后1个月、3个月术眼PAS范围明显小于术前,但均大于术毕时房角PAS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4、0.011、0.003)。术眼手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和3个月眼压值分别为(40.19±17.23)、(15.80±7.98)、(13.89±5.09)、(12.80±3.79)和(13.24±2.78)mmHg(1 mmHg=0.133 kP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031,P<0.001),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眼术毕与术前PAS范围呈正相关(rs=0.409,P=0.042)。所有术眼及术后各时间点抗青光眼药物使用均少于术前。术后1个月手术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均为95.8%,术后3个月手术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95.8%和100%。术中主要并发症为局限性前房角出血,发生率为68%,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Phaco-GAAP术中可定量观察房角PAS范围并指导二次房角成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房角成形术 周边前粘连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在呼吸内科,纤维支气管检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检查方法。它能延伸至支气管亚段,对呼吸道进行直观的检查,并可较方便地获取各种标本。操作非常安全,在局部麻醉下(伴或不伴短效静脉内镇静剂注射)可在当天完成操作。

  • 标签: 纤维支气管镜 呼吸内科 检查方法 呼吸道 适应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使得人们经常忽视自身的生活习惯,导致各种肠胃疾病的发生。对于肠胃疾病的诊断,通常情况下需借助胃肠进行辅助检查判断。而多数患者在面对胃肠检查时表现出较强的抵抗心理,并且在进行检查时,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想要使得患者能够顺利通过胃肠检查,则需对检查的过程进行有效护理。根据多位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性的护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辅助患者顺利通过检查有着较好的效果。本文便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胃肠镜检查 护理 常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UBM检查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5年12月-2017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对象,依据急性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急性组与慢性组,均接受UBM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除角膜厚度、晶状体厚度与眼轴长度外,两组患者UBM定量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UBM定性分析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M检查,诊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有助于鉴别区分急性与慢性,为早期诊断提供参考,应用价值高。

  • 标签: UBM检查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房角关闭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