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引用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对本文有学术价值的。原则上以近5年为主。多引用期刊文献,少引用书籍文献,参考文献只限于正式发表的出版物、专利等。参考文献编号按照国际标准GB7714—2005,按正文出现的前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注。

  • 标签: 参考文献 文稿 阿拉伯数字 学术价值 期刊文献 国际标准
  • 简介:目的对改良翼状胬肉手术方法进行安全性评估的研究。方法188例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改良进行翼状胬肉手术。对照组按照《眼科手术图谱》传统翼状胬肉切除术方法进行手术。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术后每周随访,记录术后1周、2周、3周、4周时结膜充血情况及结膜充血完全消退时间。随访3个月,记录发生角巩膜溃疡、结膜肉芽以及翼状胬肉复发的病例数。结果实验组有96人完成随访,对照组有92人完成随访。实验组患者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为2.42±0.68天,对照组为4.27±1.05天,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结膜充血评分术后1周、2周、3周、4周时分别为3.31±0.47、2.76±0.74、1.89±0.860.94±0.70,对照组分别为3.84±0.37、3.58±0.67、2.93±0.71、1.85±0.78,两两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膜充血消退时间实验组为5.15±0.92周,对照组为7.20±1.08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未发生结膜肉芽,对照组为14例,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发生角巩膜溃疡4例、复发4例,对照组为7例、5例,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的翼状胬肉手术方法在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术后结膜充血程度、结膜充血消退时间、结膜肉芽发生率上忧于传统手术方法,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角膜溃疡发生率、翼状胬肉复发率上改良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翼状胬肉 手术方法 改良
  • 简介:引用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对本文有学术价值的,原则上以近5年为主。多引用期刊文献,少引用书籍文献。参考文献只限于正式发表的出版物、专利等。参考文献编号按照国际标准GB7714-2005,按正文出现的前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注。论著类文章的参考文献一般在10条左右,综述不超过25条,其他栏目视情况而定。内部刊物及资料等勿作为文献引用。参考文献尽量在网上采用复制方式,网址:http://www.ncbi.nih/gov/pubmed。文献作者1~3位全部列出,作者间加","。3位以上只列出前3位,后加",等"或",etal"(英)。外籍作者的姓名请严格按照姓在前、名在后,姓要写全称,名只写缩写的要求。

  • 标签: 参考文献 著录要求 文稿 阿拉伯数字 学术价值 期刊文献
  • 简介:目的设计一种新型人工镫骨,防止镫骨部分切除术后常见的眩晕反应。方法在小窗技术镫骨部分切除术,将人工镫骨足端斜截45°,插深0.5mm。结果133耳耳硬化症用新型人工镫骨,92耳手术(85.2%)无眩晕出现。余例眩晕甚轻、时间短。在常规人工镫骨手术中出现术后眩晕有163耳(93.7%)。结论用新型人工镫骨代替常规人工镫骨可很大程度地预防镫骨部分切除术的术后眩晕。

  • 标签: 眩晕 镫骨切除术 人工镫骨 预防
  • 简介:  角膜作为人眼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形、屈光力和厚度的准确测量直接决定着屈光手术的设计和角膜疾病的诊断.通常角膜地形仪测量角膜前表面的地形,是角膜屈光力的主要来源,近年的研究表明角膜后表面的形状同样也影响着角膜的屈光力[1].角膜的厚度影响着内皮细胞层的屏障和泵功能,它的准确测量对于角膜疾病的诊断和避免屈光手术术后圆锥角膜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2].……

  • 标签: 中的应用 地形图眼科 眼科中的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40例(48只眼)慢性泪囊炎采用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观察术后泪道通畅情况.结果术后完全通畅44只眼(91.67%);不全通畅3只眼(6.25%);不通畅1只眼(2.08%).讨论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泪囊鼻腔吻合术 慢性泪囊炎
  • 简介:3.加强县级综合医院眼科能力建设,发挥其作为基层防盲治盲技术指导中心的作用。鼓励城市三级医院眼科、眼科医院与县级综合医院眼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方式,使县级综合医院眼科具备常见眼病诊治和急诊处理能力,落实双向转诊。

  • 标签: 防盲治盲 县级综合医院 眼科医院 急诊处理能力 能力建设 三级医院
  • 简介:过熟期白内障由于晶状体皮质液化,悬韧带发生退行性变,造成手术操作困难,术截囊易发生悬韧带断裂、囊袋口放射状撕裂等并发症。笔者对37例过熟期白内障术采用改良信封式前囊切开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过熟期白内障 前囊切开术 白内障术 信封式 改良 晶状体皮质
  • 简介:目的探讨几种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2007年2月-2010年6月28例29眼慢性泪囊炎,行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的病例,分别行单纯吻合瓣悬吊术,吻合口填充明胶海绵加前瓣悬吊术,吻合口填充医用吸血海绵或导尿管术。结果26例27眼治愈或好转,有效率93.1%。结论本文几种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疗效确定,可针对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

  • 标签: 慢性泪囊炎 鼻腔泪囊吻合术 吻合瓣悬吊术 明胶海绵 吸血海绵 导尿管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型抗青光眼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01/2006-0l在我科住院的双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0例40眼,每位患者一侧眼行传统的小粱切除虹膜周切术(传统术),另一侧行改良型抗青光眼手术(改良术),将两组疗效对照,随访观察18mo以上。结果:改良术组远期眼压控制与传统术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筹异。结论:改良型抗青光眼手术是常刷抗青光眼手术的联合,较易掌握,且远期疗效较理想。

  • 标签: 传统型抗青光眼手术 改良犁抗青光眼手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斌,男,1965年4月出生,医学博士,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首席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人选首批国家级和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从事眼科临床工作25年,擅长眼底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尤其在视网膜脱离,

  • 标签: 主编 北京同仁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 眼科主任 博士研究生 视网膜脱离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软壳技术在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29例(29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应用改良软壳技术保护角膜内皮及晶状体后囊膜,观察术并发症和术后视力改善情况、眼压及角膜情况。结果29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进行顺利;无瞳孔缩小、巩膜塌陷、后囊膜破裂、晶状体坠入玻璃体腔及爆发性脉络膜出血发生;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22眼(78.9%),视力不变7眼(21.1%);术后1周内8眼(27.6%)出现一过性高眼压,5眼(17.3%)出现轻度角膜水肿;后囊膜混浊4眼(13.8%),行YAG激光治疗;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9.81±3.07)%。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改良的囊袋内软壳技术可有效保护角膜内皮及晶状体后囊膜,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改良软壳技术 玻璃体切割术 并发性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下睑内翻倒睫,切除下睑皮肤、轮匝肌,皮内带睑板缝合矫正内翻倒睫,同时可以美容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47例(75眼)下睑内翻倒睫的病例采用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内带睑板缝合法矫正。结果对47例(75眼)下睑内翻倒睫的病例采用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内带睑板缝合法,倒睫全部矫正无双重睑出现。结论对下睑内翻倒睫的患者行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内带睑板缝合法下睑内翻倒睫可得到良好矫正,方法简单、可靠且同时起到良好的美容效果。

  • 标签: 下睑内翻倒睫 皮内带睑板缝合 美容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式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改良式小梁切除术治疗42例(64眼)各型青光眼,术中一次性使用0.4mg/ml丝裂霉素C,术后随访6~12月,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结果术后1月检查,58眼(90.6%)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1周测眼压,所有病例眼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48眼(75.0%)眼压低于21mmHg,术后6月测眼压,54眼(84.6%)低于21mmHg;末次随访时,56眼(87.5%)形成弥散扁平的功能性滤过泡,8眼(12.5%)为非功能性滤过泡;总手术成功58眼(90.6%),其中完全成功54眼(84.4%),条件成功4眼(63%),失败6眼(9.4%)。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5眼,前房渗出4眼。讨论改良式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可有效地减少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的形成,充分降低眼压。该方法不需要特殊设备,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青光眼方法

  • 标签: 青光眼 改良式小梁切除术 丝裂霉素C
  • 简介:目的:评价加压泪道冲洗对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门诊治疗对3mo以上的新生儿泪囊炎280例340眼进行泪道冲洗,随机分为2组,A组140例164眼采用常规方法冲洗,B组140例176眼进行加压泪道冲洗,对比并观察冲洗治疗效果。结果:A组冲洗1~3次通畅9眼(5.5%);冲洗4次以上通畅14眼(8.5%);需加泪道探通141眼(86.0%)。B组冲洗1~3次通畅128眼(72.7%);冲洗4次以上通畅31眼(17.6%),需加泪道探通术17眼(9.7%)。改良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方法

  • 标签: 加压泪道冲洗 新生儿泪囊炎
  • 简介:目的对无结膜切口的小梁切除术进行改良,探讨其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倾斜巩膜隧道、楔状小梁切除、加大滤过内外口等措施对原术式进行改良,临床应用于30例32眼青光眼.结果术后结膜反应轻微,前房开始时稍浅,术后7d恢复正常,术后随访12~37个月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滤过泡弥散、扁平、范围广,均为功能性滤过泡.结论该术式操作安全、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 标签: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手术方式 倾斜巩膜隧道 滤过泡 眼压
  • 简介:目的探讨鼻腔扩容术对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有腭咽和鼻腔平面阻塞的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30例,按住院床位分为:A组15例,先行鼻腔扩容术,1周后评估疗效,再行H—UPPP;B组15例,先行H—UPPP,1个月后经多道睡眠监测(PSG)评估疗效,再行鼻腔扩容术。所有结果采用SAS6.1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打鼾、憋气、头痛及嗜睡等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A组鼻腔扩容术后和H—UPPP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和100%,B组H.UPPP后和鼻腔扩容术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100%。2组患者经2个平面手术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Epworth嗜睡评分(ESS)及鼾声评分4个指标与单平面手术后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单平面手术后及2个平面手术后,AHI、LSaO2、ESS及鼾声评分4个指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单平面手术后的AHI和LSaO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S和鼾声评分2个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无腭咽关闭不全或闭锁发生。结论单独行H—UPPP或鼻腔扩容术均能改善AHI和LSaO2,联合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先行鼻腔扩容术能增加行H—UPPP时的麻醉方便和安全,提高了治疗有效率。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鼻腔扩容术 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