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激光消融与电解治疗倒睫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倒睫患者50例76眼,分为激光消融和电解治疗两组进行倒睫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眼部刺激症状、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共观察6mo。结果:激光消融组一次治愈率81%,复发率19%,总治愈率94%;电解治疗组一次治愈率49%,复发率63%,总治愈率72%。激光消融组一次治愈率和总治疗率显著高于电解治疗组,其复发率低于电解治疗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消融组患者无特殊不适,治疗部位无瘢痕产生及皮肤色素脱失;电解治疗组患者5眼出现轻度瘢痕。结论:激光消融治疗倒睫成功率高,患者术中无不适症状,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安全的临床治疗方法。

  • 标签: 倒睫 激光消融 电解治疗
  • 简介:近视性屈光不正已成为眼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高度近视是常见的致盲病因。一般认为近视的发生、发展是由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对近视的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主要包括光学矫正、药物干预和手术干预。如何通过有效的预防方法来降低近视的患病率是当今眼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 标签: 近视 角膜接触镜 角膜塑形镜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TransPRK与LASEK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激光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120例240眼。随机分TransPRK术组60例120眼,LASEK术组60例120眼。观察术后1wk眼部刺激症状、术后2wk视力、术后3mohaze的发病率、术后1a屈光度等。结果:两种方法均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术后第1dTransPRK组无刺激症状者:86眼(71.7%),视物清楚,睁眼来医院复查。LASEK组术后81眼(67.5%)无刺激症状;术后2wk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TransPRK组109眼(90.8%),LASEK组87眼(72.5%);术后3mohaze的发病率,TransPRK组0级113眼,LASEK组0级109眼。结论:TransPRK组刺激症状明显轻于LASEK组,TransPRK组比LASEK组术后视力恢复快;TransPRK组比LASEK组术后haze的发病率低,以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两组1、3、6、12mo两组视力、屈光状态、视觉质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矫正高度近视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

  • 标签: 全激光 TransPRK 表层手术 高度近视 角膜
  • 简介:目的:全激光TransPRK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及疗效的分析。方法:选择2012-12/2013-12在我院行全激光TransPR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68例136眼,随访1a,观察眼部刺激症状、视力、眼压、haze和屈光度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无不适感54例108眼,14例28眼患者出现眼干涩、磨疼、异物感。两组患者术后3、6mo,1a裸眼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P=0.047)。术后3mo时裸眼视力最佳,术后6mo视力稳定。术后1a裸眼视力均达到0.8以上,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无明显下降。haze发病率低,多数在0-1级。通过对夜间视力、干眼、视疲劳等进行调查问答。满意度达85%。结论:TransPRK术因术中全激光,术后反应轻、视力恢复快、干眼、haze发病率低,在治疗高度近视方面,其安全性高,疗效满意,是治疗高度近视较为理想的表层手术方式之一。

  • 标签: TransPRK 高度近视 表层术 角膜 全激光
  • 简介: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veinocclusion,RVO)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第二大常见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黄斑水肿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也是RVO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retinalveinocclusion,BRVO)发病后,1年黄斑水肿发生率为5%-15%[1];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retinalveinocclusion,CRVO)发病2-25个月内,非缺血I生CRVO黄斑水肿发生率约为30%,缺血性CRVO黄斑水肿发生率高达75%[2]。

  • 标签: 黄斑水肿 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血管性 OCCLUSION 玻璃体腔注射 黄斑区
  • 简介:角膜感染如果不能很快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可使角膜失去透明性而致盲。“微生物性角膜炎”、“感染性角膜炎”和“化脓性角膜炎”都是指角膜的化脓性感染。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使用“微生物性角膜炎”这一概念。这些感染的特征是角膜实质层的黄白色浸润,伴或不伴角膜上皮的缺损,常有炎性反应。(图1)微生物性角膜炎的最常见主诉如下(包括不同的严重程度):·眼红·疼痛·视物模糊·畏光·流泪这篇文章将回顾细菌性和真菌性角膜炎,

  • 标签: 微生物性 角膜感染 角膜实质层 细菌性角膜溃疡 角膜上皮 结膜瓣遮盖
  • 简介:目的比较压抑膜遮盖与眼罩遮盖治疗大龄儿童弱视的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采用两种方法治疗的53例大龄儿童弱视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压抑膜遮盖法治愈率为15.6%,好转率为62.5%,眼罩遮盖法治愈率为9.5%,好转率为52.4%,两种治疗方法治愈率和好转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压抑膜遮盖治疗大龄儿童弱视的依从性好,其实际应用效果优于眼罩。

  • 标签: 弱视 压抑膜 眼罩 遮盖疗法
  • 简介:双侧甲状腺癌临床比较少见[1],病理类型以乳头状癌及滤泡状癌多见。本文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外科治疗的43例双侧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的预防进行总结。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患者43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34例;年龄19~80岁,平均50.3岁;病程1d~20年,平均17.7个月。

  • 标签: 双侧甲状腺癌 滤泡状癌 外科治疗体会 乳头状癌 颈淋巴结清扫 甲状腺全切除
  • 简介:青光眼以进行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丢失及其轴突变性为特征,其临床表现为典型的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因此,延缓或阻止RGCs凋亡的神经保护性措施应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本文通过补充神经营养因子,调控线粒体功能,抑制细胞凋亡通路和毒性作用等几个层面,对基因治疗在RGCs抗凋亡和促进存活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基因治疗 神经保护 青光眼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神经营养因子 细胞凋亡通路
  • 简介:目的:观察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眼睑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分析。方法:2011-01/2014-08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81例81眼眼睑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27例,全身静滴阿昔洛韦、地塞米松药物治疗。B组27例,在阿昔洛韦抗病毒药物治疗基础上,复方倍他米松等眶上神经阻滞。C组27例,在阿昔洛韦抗病毒药物治疗基础上,予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治疗后1、7、30、90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A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7、30、90dVAS分别为8.2±1.5、7.3±1.6、6.5±1.4、6.1±1.1、5.9±0.7;B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7、30、90dVAS分别为8.2±1.3、6.3±1.1、5.7±0.9、5.1±1.1、4.1±0.7;C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7、30、90dVAS分别为8.1±1.5、2.1±0.7、2.2±0.8、2.9±0.7、2.7±0.8。C组患者在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在1、3mo后疼痛评分虽略有恢复,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三组治疗后第1、7、30、90d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20、5.207、2.364、2.805,均P〈0.05)。C组患者除减轻疼痛外,无严重并发症,例如角膜知觉减退等,并且角膜炎及角膜溃疡发生的可能减少。结论: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能迅速减轻疼痛,并减少该疾病引起的并发症,是眼睑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脉冲射频 神经阻滞 眼睑带状疱疹 神经痛
  • 简介:目的:评估以不同的方法治疗病毒性结膜炎并发症泪小点及泪小管闭塞的疗效。方法:此回顾性群组研究共纳入35例临床确诊为感染病毒性结膜炎的患者,经治疗后完全缓解,4wk后并发泪小点闭塞。本研究采用了泪小点扩张术,穿孔硅胶泪小点栓子植入术,和Mini-Monoka硅胶管植入术对该35例泪小点闭塞患者进行治疗。结果:首先,单独采用泪小点扩张术对所有35例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只有6例患者(17.14%)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次,采用穿孔泪小点栓子植入术对上述采用泪小点扩张术无效的患者进行治疗,有20例(57.14%)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最后,采用Mini-Monoka管植入术对上述两种治疗方案都无效的患者进行治疗,有9例(25.71%)患者的病情取得了重大的改善。另外,通过对上述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疾病的严重程度与Mini-Monoka管的使用和是否双眼同时患病或者和上、下泪小点同时闭塞并无关联。结论:运用穿孔硅胶泪小点栓子能够有效治疗由病毒性结膜炎引起的泪小点闭塞。对分别经泪小点扩张术和穿孔硅胶泪小点栓子植入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采用Mini-Monoka管植入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泪小点闭塞 泪小管闭塞 机械扩张 泪小点栓子 Mini-Monoka管 腺病毒
  • 简介:资料病例1男性,65岁。因右侧鼻腔流臭脓涕8个月,门诊以"右全组鼻窦炎"收入院。2年前因鼻咽癌(T3N1M0)行60Co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剂量为70Gy。CT扫描显示:右侧鼻腔、上颌窦、筛窦密度增高,上颌窦内侧壁骨质吸收(图1)。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右侧全组鼻窦炎,拟行鼻内镜手术。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

  • 标签: 鼻内镜手术 脑脊液鼻漏 全组鼻窦炎 上颌窦内侧壁 放射治疗 筛窦
  • 简介: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泪小管断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在住院治疗的泪小管断离共60例(60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个病人(30只眼)硬膜外麻醉导管治疗泪小管断离;B组30个病人(30只眼)crawford管治疗泪小管断离。根据病情平均3-6个月拔管,拔出泪道硅胶管后,泪道冲洗通畅且无症状为治愈;泪道冲洗通畅,但有一定阻力且偶有流泪为好转;泪道冲洗不通畅为无效;拔管两个月以上再次流泪冲洗不通畅为复发。结果拔管后,A组:治愈:18眼(60%);好转:6眼(20%);无效:4眼(13.33%);复发:2眼(6.67%)。B组:治愈:26眼(86.67%);好转:2眼(6.67%);无效:1眼(3.33%);复发:1眼(3.33%)。结论鼻内窥镜下crawford管置管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泪小管断离的办法。

  • 标签: 泪小管断离 crawford管 手术治疗
  • 简介:儿童眼球的生长、发育及稳定离不开眼球血管的发生和成熟。正常视网膜血管形成起始于血管生成(vasculogenesis),终止于血管新生(angiogenesis)。促血管生成因子(pro-angiogenicfactors)和抗血管生成因子(anti-angiogenicfactors)共同作用调节血管新生的过程。缺氧和炎症等多种刺激可以导致病理性的血管新生[1]。

  • 标签: 视网膜疾病 药物治疗 玻璃体腔注射 视网膜血管 血管生成 视网膜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科对收治的25例(31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采用显微手术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前、术中、术后与患者充分交流沟通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术后有轻度刺激症状,如异物感不适、流泪、轻度疼痛可忍受,仅有2例患者疼痛难忍,口服止痛药后缓解。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2年,平均15个月。30眼痊愈,1眼术后8个月再复发,未出现植片移位、脱落,角膜感染等并发症,治愈率97%。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配合恰当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减低再复发率,是手术成功、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 标签: 翼状胬肉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复发性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全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到2013年2月间在我院住院的18例18眼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使用全视网膜冷凝加睫状体冷冻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12-15月,15眼眼压控制正常,虹膜表面新生血管消退,成功率达83%。2眼术后眼压在31-34mmHg,给予贝特舒眼药水后眼压控制正常。1眼术后眼压大于35mmHg,一月后给予第2次冷冻治疗,术后眼压控制正常。结论全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仅是一种简单、经济、而且是一种控制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眼压,解除患者临床症状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全视网膜冷凝 睫状体冷冻 眼压 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 简介: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LASIK对全眼高阶像差在0.3滋m以下近视散光眼的疗效差异。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在我院就诊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30例60眼。每位患者随机选取一眼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对侧眼接受波前像差优化的LASIK。术后6mo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全眼高阶像差及暗光下对比敏感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字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mo,波前像差引导组与波前像差优化组分别有93%及90%的术眼裸眼视力逸5.0,两组术后等效球镜值在±0.50D范围内的比例分别为87%及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最佳矫正视力丢失2行或以上的情形。两组术后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均较术前增大(P〈0.01),但增幅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6mo暗光下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前全眼高阶像差小于0.3滋m的近视散光眼,波前像差引导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LASIK对术后视力、屈光度、全眼高阶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 标签: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波前像差 近视
  • 简介:目的: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parsplanavitrectomy,PPV)与PPV联合内界膜剥离术(internallimitingmembranepeeling,ILMP)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伴或不伴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33例36眼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15眼行玻璃体切除术(不剥离内界膜);Ⅱ组21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术中根据患者病情不同,给予不同的辅助方式,如行硅油填充、C3F8填充、光凝、冷凝等。术后随访3-12mo,以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并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组15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较术前平均提高0.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27);Ⅱ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较术前平均提高0.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3,P=0.000);两组间术后视力提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3,P=0.006)。Ⅰ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46.67%;Ⅱ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85.71%;比较两组术后裂孔闭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7,P=0.025)。Ⅰ组视网膜最终复位率91.67%。Ⅱ组视网膜最终复位率94.73%,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56,P=0.418)。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可以显著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闭合率和术后视力,但对于视网膜的复位率较不剥膜者无明显区别。

  • 标签: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剥除术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雷珠单抗(ranib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有效性,分析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下不同形态表现的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Ⅰ型和Ⅱ型)的疗效差异,进一步为雷珠单抗在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性提供±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2013-10/2014-06的31例(Ⅰ型9例,Ⅱ型22例)诊断为"ICNV冶并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分析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和OCT测量病灶处视网膜最大厚度的变化趋势有无不同。结果:患者31例(其中Ⅰ型9例,Ⅱ型22例)经统计学分析,在术前与术后1,3moBCVA和病灶视网膜最大厚度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ICNV类型患者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及病灶处视网膜最大厚度的变化趋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对于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肯定,对于Ⅰ型和Ⅱ型ICNV的临床治疗效果不具显著性差异。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肯定,对于Ⅰ型和Ⅱ型ICNV本组研究中尚未发现存在疗效差异。其安全性和远期并发症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脉络膜新生血管 雷珠单抗 OCT
  • 简介: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确诊的PDR合并白内障的56例(63眼)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合并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7天最佳矫正视力:51眼(80.9%)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7眼(11.1%)视力无变化,5眼(7.9%)视力有所下降。术后随访2~24个月,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53眼(84.1%)术后视力提高,6眼(9.5%)视力不变,4眼(6.3%)视力下降。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高眼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腔再出血、晶体后囊混浊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术后视力恢复不佳主要与糖尿病黄斑病变以及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肾功能异常有关。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玻璃体切割术 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 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