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患,分析医院感染发生因素,改进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取床旁调查和查阅运行病例和终末病历的方法,对2013、2014年相同日期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调查。结果二年共调查住院患者620例,实查例数608例,实查分别为97.86%和98.23%,医院感染现患分别为5.11%和3.59%,略高于当月医院感染发病(3.92%、2.97%),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49.65%)为主,其次是泌尿道(21.33%)等。结论医院现患调查有利于了解医院感染现状,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日常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

  • 标签: 医院感染 现患率 感染部位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分娩镇痛以及产时护理对阴道分娩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1号—2015年3月1号收治的50例应用分娩镇痛的初产妇作为观察组,随机的选择同一时间没有进行分娩镇痛的50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产时护理的方式对对照组产妇进行护理,在常规产时护理的方法和程序的基础上,采用麻醉常规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的方式对观察组产妇进行护理。对两组产妇的活跃期烦躁和剖宫产进行比较。结果在观察组产妇中有4例出现活跃期烦躁,占到了8%的比例,对照组组产妇中有38例出现活跃期烦躁,占到了76%的比例,两组产妇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产妇中有2例为剖宫产,占到了4%的比例,对照组组产妇中有11例为剖宫产,占到了22%的比例,两组产妇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分娩镇痛的方式能够使产妇的产程得以明显缩短,同时还可以使产妇烦躁、焦虑情绪以及分娩的痛苦得以减轻,提高阴道分娩,并且对剖宫产进行有效的控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分娩镇痛 产时护理 阴道分娩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联合红光治疗对混合痔术后留置导尿发生的影响。方法将1278例混合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男患者653例,女患者6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红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因尿潴留实施留置导尿的情况。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术后因尿潴留行留置导尿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联合红光治疗可明显降低混合痔留置导尿的发生,有效提高自行排尿成功率,降低留置导尿,减轻患者痛苦。

  • 标签: 混合痔术后 护理干预 红光治疗 留置导尿发生率
  • 简介:目的在模拟教室环境下行混响时间处理过的单音节词言语识别测试,探讨最佳混响时间范围,为教室声学环境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音频编辑软件将5张单音节词表的混响时间依次设为0.5、0.9、1.3、1.7和2.1s,在隔声室内-5dBHL信噪比条件下模拟教室环境,对20名健听青年行5张词表的言语识别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混响时间为1.3s时言语识别最大;经组间比较,最佳混响时间范围是0.9~1.3s。结论应关注教室混响时间的设计与汉语普通话言语识别的关系。

  • 标签: 混响时间 单音节 言语识别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对称性聋患者单耳助听后双耳言语识别的差别来进一步研究听觉剥夺效应。方法选取右耳助听4~5年的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15名,在标准隔声室中,测试其双耳的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闻,然后再采用汉语普通话单音节词表分别进行左右裸耳言语识别测试,并将所得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5名受试者右耳配戴助听器前及配戴4~5年后两耳间平均听阈无显著性差异(P〉0.05);受试者右耳助听前及助听4~5年后左、右耳平均听阀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右耳助听4~5年后,受试者左、右耳裸耳言语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t=2.76,P=0.02〈0.05)。结论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单耳助听后裸耳平均听阈无显著改变,但非助听耳言语识别能力显著下降。

  • 标签: 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 单耳助听 言语识别率
  • 简介:背景:卫生假说提示生命早期罹患感染性疾病可以降低变态反应疾病的患病风险。目的:探讨儿童早期麻疹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的患病、肺功能状况、支气管高反应性状态的关系。方法:针对韩国国内麻疹暴发流行5年后的状况进行调查。调查时间2()06年9~11月,对1004名6~7岁的学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包括麻疹发病情况、变态反应疾病发生睛况(不包括麻疹疫苗所致的过敏),同时进一步测定麻疹病毒抗体浓度、

  • 标签: 变态反应疾病 感染性疾病 麻疹疫苗 生命早期 发生率 支气管高反应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儿童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2月1日至7日住院病区的100名患儿进行留置针留置时间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非计划拔管为74%,为此与2014年2月,成立了呵护圈,通过成立品管圈、确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现状分析、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制定实施与对策、效果评价8个步骤后,确认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情况。结果住院患儿非计划拔管率由74%降至至活动后35%。结论正确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通过对住院患儿静脉穿刺固定、健康宣教、操作流程等相关因素的改进,有效的降低住院患儿留置针非计划拔管

  • 标签: 品管圈 儿童静脉留置针 非计划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肺纤维化疗效。方法分析我院39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肠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综合治疗组与血液灌流组肺纤维化指标。结果结肠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综合治疗组有效率优于血液灌流组,结肠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综合治疗组血清中TNF-α、TGF-β1和MMP-9明显低于血液灌流组(P<0.05);治疗后期肺活量测定结果显著优于血液灌流组(P<0.05);肺HRCT评分显著低于血液灌流组(P<0.05)。结论结肠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综合治疗法对延缓肺纤维化、降低肺纤维化发生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百草枯 血液灌流 结肠透析 肺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尿标本送检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以提高住院病人尿标本送检为活动主题,调查归档病历及住院患者病历,查阅尿标本化验结果单。通过品管圈方法,制定目标、寻找原因、确定要因、制定并实施对策,遵循PDCA循环分析方法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病人尿标本送检率由56%提上到95%。结论品管圈在提高患者尿标本送检中得到较好的效果,护士解决病人潜在和存在问题的意识、能力提高、护患沟通增加。

  • 标签: 品管圈 尿标本 送检率
  • 简介:目的探讨言语识别测试时于监测地中海贫血患者治疗中早期听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8例(76耳)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纯音测听(常规频率+扩展高频)及言语识别测试,观察治疗前后的听力改变情况。结果38例(76耳)地中海贫血患者治疗前后的纯音听阈分别为(17.9±12.2)dBHL和(18.2±13.4)dBHL,言语识别分别为(93.6±5.9)%和(91.5±8.0)%;治疗前后地贫患者的常频纯音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言语识别较治疗前轻度下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扩展高频阈值较治疗前有升高,以10kHz、12.5kHz、18kHz、19kHz、20kHz最为显著,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言语识别及扩展高频相互结合对地贫患者早期听损伤监测可能更有意义。

  • 标签: 言语识别率 地中海贫血 扩展高频 纯音听阈测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老年住院患者口服给药缺陷发生的效果。方法以科室为单位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改善主题,把握口服给药现状,设定目标值,通过鱼骨图分析,制定并实施对策。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口服给药缺陷发生降低86%。

  • 标签: 品管圈 老年住院患者 口服给药缺陷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针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运用头脑风暴探讨保温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绘制鱼骨图、特性要因评价表、因果关联图及冰山图确定真因,针对真因制定保温实施对策对机体体温的影响。结果对策实施后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由改善前的51.21%降为19.39%,目标达成为108.97%,目标进步为6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保温对策在腔镜手术过程中有效预防及遏制低体温发生的作用,使其能够平稳的度过手术期。

  • 标签: 品管圈 腔镜手术 低体温 手术中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听神经病(auditoryneuropathy,AN)患者在不同测试强度下的单音节识别,总结AN患者在言语识别方面的特点。方法AN患者10例,共20耳。根据听力图形状将AN患者分为上升型听力组和非上升型听力组,两组分别包括12耳和8耳。分别在患耳0.5、1、2和4kHz纯音平均听阈(4FA)以及4FA上10dB、20dB、30dB共4个强度测试单音节识别。绘制得分一强度(Performance--Intensity,P—I)函数曲线。结果AN患者的P—I曲线大致可以分为3段。在昕阈附近得分较低,在4FA+20dB处达到相对较高得分,平均最大言语识别为42.8%±23.8%;在4FA+20dB以上得分没有随强度增加显著增长,而是总体得分呈轻微回跌。大多数AN患者P—I曲线呈非单调性,且变异范围较大,最大言语识别得分的差异可达60%~70%。在各强度下,上升型听力组和非上升型听力组在全部4个强度下得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N患者的单音节P—I曲线呈现低得分、非单调、变异大的特点。

  • 标签: 前庭耳蜗神经疾病 言语知觉 测昕法
  • 简介:目的对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急诊治疗效果及抢救成功率和死亡进行评价。方法选择本院在2016年3月-2018年3月间收治的92例诊断为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用的急救措施分为对照组(n=46)和呼吸机组(n=46),对照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呼吸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无创呼吸机进行通气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抢救成功率和死亡进行评价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心压(HR)、pH、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命指标较治前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呼吸机组患者以上各项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呼吸机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22%,P〈0.05;呼吸机组包括46例患者,死亡为0,对照组组患者死亡为8.69%,呼吸机组患者死亡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急诊抢救过程中联合应用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意义。

  • 标签: 重症哮喘 呼吸衰竭 治疗效果 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
  • 简介:微小RNA(MicroRNA)是生物体内小分子RNA,参与细胞内转录调节、能量代谢、生长发育、增殖等多生物学功能,是人体内细胞基因调控中的重要调节分子。近年来大量胆脂瘤发生、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其中miRNA在胆脂瘤的研究中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近来大量报道认为miR-21可能与胆脂瘤的发病机制有关,并且在胆脂瘤生长调节和扩散中具有潜在作用。本文针对miR-21在细胞信号通路间及相互作用对于中耳胆脂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中耳胆脂瘤 微小RNAS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以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c.919-2A>G和p.H723R为对象,研究SLC26A4基因单等位基因突变在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大前庭导水管(enlargedvestibularaqueduct,EVA)耳聋人群中的出现频率,并通过与正常听力人群的比较评估该疾病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的检出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通过Sanger测序对121例EVA耳聋患者进行SLC26A4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剪切位点的序列筛查,经耳聋基因突变检测芯片对3056例正常听力对照进行热点突变筛查,分别确定c.919-2A>G和p.H723R单杂合突变在两组人群中的出现频率,利用统计软件SPSS19.0分析其统计学差异。结果121例EVA耳聋患者中有78例样本检出SLC26A4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12例样本检出单等位基因突变,其中6例为c.919-2A>G单杂合突变,2例为p.H723R单杂合突变,共占患病人群的6.61%;3056例正常听力对照中发现33例c.919-2A>G和9例p.H723R单杂合突变,占对照人群的1.37%;Fisher’sexact检验显示,SLC26A4基因c.919-2A>G和p.H723R单杂合突变的出现在EVA耳聋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在EVA耳聋患者中的出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人群,提示携带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的EVA耳聋患者可能存在无法用常规外显子测序方法所检出的其它致病基因突变,需进一步研究,并在相关遗传咨询中加以注意。

  • 标签: 前庭导水管扩大 SLC26A4 单等位基因突变 遗传咨询
  • 简介:目的探讨听觉器官中线粒体DNA缺失在老年聋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饲养不同年龄组的大鼠,测试ABR阈值,PCR检测其耳蜗、蜗核、大脑、颞肌和外周血中是否存在mtDNA4834缺失,对存在的缺失进行定量分析;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老年组大鼠的ABR平均阈值为92.22±10.60dBSPL(n=20),中年组为42.75±5.73dBSPL(n=24),青年组为30.50±1.54dBSPL(n:24),老年组大鼠的ABR阈值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其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方差分析,P<0.01);(2)所有老年大鼠的听觉器官和颞肌中均存在mtDNA4834缺失,其缺失发生高于中年组,青年组mtDNA4834缺失发生最低;(3)定量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大鼠听觉器官中mtDNA4834缺失占总mtDNA的百分比不同,老年组mtDNA4834缺失占总mtDNA的百分比高于中年组.结论:老年大鼠的ABR阈值明显升高,其包括耳蜗、蜗核在内的多种组织中普遍存在的mtDNA4834缺失,提示mtDNA缺失在老化和老年聋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线粒体 脱氧核糖核酸 老年聋 老化
  • 简介: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Migraine,VM)是眩晕和偏头痛共存的良性复发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疾病,因其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VM的诊断标准直到2012年才得以明确,并迅速成为眩晕诊治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综述VM的发病机制,尤其是基因学研究方面的进展,以期对该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依据.

  • 标签: 前庭性偏头痛 发病机制 基因
  • 简介:鼻及鼻窦炎(rhinosinusitis)是一种全球性常见疾病,是指由鼻和鼻窦砧膜炎症反应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鼻塞、流涕、面部疼痛或胀痛以及嗅觉减退或丧失等。目前,我们对导致炎症发生和发展的病因学、病理生理学、治疗和转归等还不甚了解。慢性鼻及鼻窦炎(chronicrhinosinusitis,CRS)病程较长,许多患者对各种常规治疗不敏感,即使手术治疗后复发也相当高,这给患者和临床医师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在过去10~20年中,该研究领域的重点是探索导致CRS炎症反应的原因以及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炎症反应发生的方法。在众多研完结果中,以Ponikau博士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了一种由真菌,尤其是念珠菌(Alternaria)所引发的,以嗜酸细胞增多为主要病理表现的CRS炎症学说,其新颖之处在于念珠菌既不是通过IgE介导的变应性炎症反应,也不是感染途径,而是存在于鼻和鼻窦黏膜表面砧液层中的念珠菌通过特殊的免疫反应,促使嗜酸细胞从血管内移行出来并穿行通过砧膜组织,然后在砧液层中直接攻击真菌。这种反应的结果可导致嗜酸细胞活化、脱颗粒并释放毒性蛋白。这些蛋白对鼻和鼻窦黏膜上皮造成损伤,继之细菌通过受损的鼻窦砧膜入侵而继发细菌感染。他们的一系列研究结果曾发表于国际一流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和免疫学专科杂志上,并在学术届引起了轰动,这一研究项目得到了包括美国最大科研基金会——美国国立卫生组织(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的赞助。尽管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争议性,但仍对医学尤其是本学科研究领域注入了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活力。科学研究的关键是注重是事实,客观反映物质存在。因此,我们将Ponikau博士等撰写的文章推荐给本刊读者,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激发本学科

  • 标签: 常规治疗 鼻窦炎 真菌 慢性 嗜酸细胞增多 继发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