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239HIV感染基本情况、皮肤损害和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关系进行分析,探讨HIV感染并发皮肤病特点。方法采用比较分析,分为A组有皮肤损害(112人),B组无皮肤损害(127人)。统计皮肤瘙痒及皮疹、黏膜溃疡、口腔糜烂、疱疹等五类皮肤损害,分析两组基本情况差异、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及皮损组皮肤损害评分与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关系。结果239分析对象皮肤损害发生率为46.86%;皮肤损害组中有皮肤瘙痒71.43%,皮疹43.75%,黏膜溃疡14.29%,口腔糜烂11.61%,疱疹10.71%;两组均在30~39岁年龄段发病率较高。皮损组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无皮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损组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与皮损严重程度无相关性。结论在HIV感染并发皮肤损害,皮肤瘙痒和皮疹较为常见。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至200个/mm3以下时容易发生皮肤损害,但皮损严重程度与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关系。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皮肤损害 CD4+淋巴细胞计数
  • 简介:我科于2003年12月-2005年7月诊治5巨大尖锐湿疣患者,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5患者均为在我科性病门诊就诊患者,男3,女2,年龄25-44岁,平均32.5±2.3岁。3位男性患者1皮损位于阴茎,2位于肛周,1女性患者皮损位于阴道。病期3个月~1.5年,平均9.3个月。

  • 标签: 巨大尖锐湿疣 男性患者 临床资料 门诊就诊 女性患者 平均
  • 简介:幼年性黄色肉芽肿较为少见,是一种好发于皮肤、粘膜和眼良性播散性黄色肉芽肿,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丘疹或结节。本文报告52010~2014年我科门诊确诊为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患者临床病理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认识。

  • 标签: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
  • 简介:1,男,37岁。面颈、双上肢多发暗红色丘疹伴瘙痒5个月。皮肤科情况:面部、颈部、双上肢泛发孤立红色丘疹,粟粒至黄豆大小,质韧。2,女,53岁。臀部红色丘疹2年。皮肤科情况:面部、颈部、肘部、臀部皮肤可见散在红色、暗紫色丘疹、斑块,约豆粒至钱币大小,有浸润感,质韧。两患者皮肤镜下均可见橘黄色无结构区、白色线条及白色瘢痕样色素减退、线状血管及线状分支状血管;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可见大量上皮样细胞组成'裸结节',结节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散在多核巨细胞。诊断:皮肤结节病。

  • 标签: 结节病 皮肤镜 诊断
  • 简介:秋水仙碱中毒是一种罕见但描述完整临床疾病。秋水仙碱中毒多个器官系统组织病理改变已有描述;但皮肤改变只有个别病例描述过。作者报道1通过皮肤活检诊断为秋水仙碱中毒患者,该患者有精神状态改变。其皮肤表现为弥漫性、苍白、紫色、麻疹样皮疹,累及躯干和近端肢体。组织病理学变化包括停滞于分裂中期角质形成细胞和其下基底细胞空泡化。这些特征,结合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已知秋水仙碱暴露,促使做出最后诊断

  • 标签: 秋水仙碱 皮肤活检 碱中毒 诊断 组织病理改变 多器官功能障碍
  • 简介:报告5游泳池肉芽肿,患者均有水源性接触,皮损特点均为暗红色丘疹、结节,沿淋巴管扩散。组织病理示肉芽肿性炎,但微生物学感染证据常缺乏。治疗药物选用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克拉霉素。该文对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做出分析,并对微生物学感染证据相关情况展开讨论,总结游泳池肉芽肿诊断要点,即通过鱼或水源接触、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病原体查找确诊。

  • 标签: 游泳池肉芽肿 海分枝杆菌
  • 简介:目的:探讨嗜酸性脂膜炎(EP)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病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6.40±20.16)岁,病程1个月-2年。皮损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也可表现为荨麻疹样丘疹和斑块,瘙痒剧烈。实验室检查5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2骨穿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形态正常;1骨穿提示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皮肤组织病理示皮下脂肪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累及小叶和(或)间隔,部分伴有数量不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皮损可消退,但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反复;单纯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结论:嗜酸性脂膜炎皮损变化多样,临床不易辨认,组织病理具有特征性,但查找潜在病因是关键。

  • 标签: 嗜酸性脂膜炎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70岁。主因无症状外阴红斑2个月,于2015年6月9日就诊。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右侧大阴唇上方出现红斑,直径约2cm,无自觉不适。半个月前就诊于我科门诊,按湿疹给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用10余天,皮损无好转。

  • 标签: Paget's病 乳房外 女阴
  • 简介:目的观察并探讨人工荨麻疹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有效抗组胺药治疗消除症状,直至停药后不再出现症状为痊愈。对56连续入组的人工荨麻疹患者进行为期2.5年观察和随访。结果52完成随访,总痊愈率为46.2%,其中单纯人工荨麻疹痊愈率为44.8%,并发慢性荨麻疹患者痊愈率为55%。半数以上人工荨麻疹患者在2年内痊愈。结论人工荨麻疹预后较好,发病年龄早及治疗时间早预后好。

  • 标签: 人工荨麻疹 预后
  • 简介:53岁女性患者,左上肢伸侧大量红色丘疹、结节18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增厚,表皮突不规则向下延伸,基底层黑素增加,真皮浅中层可见境界不清楚肿瘤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呈梭形、胞质嗜酸性,核呈细长梭形、两端钝圆、位于细胞中央,未见异形性及核分裂像;Masson三色染色:肿瘤细胞被染成红色,其间夹杂少量被染成蓝色胶原纤维;α-SMA染色阳性.诊断:皮肤毛发平滑肌瘤.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故未行治疗.

  • 标签: 毛发平滑肌瘤 皮肤
  • 简介:目的探讨呼和浩特地区常见化学过敏原种类及其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之间关系。方法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2013年3月—2016年3月1036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并对性别、年龄和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斑贴试验总阳性率为54.8%,变应原阳性率列前5过敏原分别为硫酸镍、硫柳汞、异噻唑、溴硝丙醇、氯化钴。结论斑贴试验能帮助大多数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查找到过敏原,为了解呼和浩特地区常见过敏原提供相关参考。

  • 标签: 皮炎 变态反应性 斑贴试验 过敏原
  • 简介:目的:探讨匐行性血管瘤(AS)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已确诊为匐行性血管瘤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患者女3,男2,平均年龄(18.60±4.98)岁,病程2-6年;均具有典型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皮损表现为簇集或小片状红斑,其上见多发针头大小红色斑点,呈撒胡椒粉样,边缘匐行性向外扩展。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浅层,尤其乳头层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无炎细胞浸润、红细胞外溢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匐行性血管瘤少见,诊断需要临床与病理密切结合。临床医生加强对该病认识可避免误诊误治。

  • 标签: 匐行性血管瘤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玫瑰痤疮病因复杂,部分患者由于病程迁延而出现面部红色斑块或鼻赘,使治疗难度加大。我科采用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1玫瑰痤疮患者,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玫瑰痤疮 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 简介:临床资料1,女,4岁。主因头皮异物2d,于2012年6月23日就诊。患者于就诊前2d在草地上玩耍后发现头皮有一小米粒大小异物,褐黑色,无自觉症状。异物逐渐增大,于外院诊断蜱叮咬,建议外科局部切除治疗,患儿家属拒绝。自行用艾草烟熏治疗无效,异物增大至绿豆大小,伴轻微瘙痒及疼痛。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 标签: 蜱叮咬 治疗
  • 简介:报道1硬红斑.余某,男,51岁,右下肢溃疡、疼痛2年多,溃疡愈后留下了凹陷性疤痕,左小腿丘疹、溃疡反复发作2月余.PPD试验呈强阳性,胸片示右肺尖钙化病灶,组织病理见真皮深层及皮下脂肪层见结核样肉芽肿.

  • 标签: 硬红斑 组织病理 诊断
  • 简介:寻常狼疮是皮肤结核中最常见类型,约占所有皮肤结核患者半数。本病易侵犯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面部,影响容貌。我们用异烟肼、乙胺丁醇和利福平联合治愈寻常狼疮2,报告如下。

  • 标签: 寻常狼疮
  • 简介:60岁女性患者,双侧鼻根、耳后、头皮肿物伴脱发8年,具有典型木村病皮损,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血管及淋巴组织增生,可见淋巴滤泡样结构,并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符合木村病诊断。予抗炎及抗组胺药物、小剂量醋酸泼尼松口服配合放射治疗后病情缓解。

  • 标签: 木村病 糖皮质激素 放疗
  • 简介:目的总结脂肪抽吸加乳腺切除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经验。方法于乳晕下缘切口进行乳房及周围预定范围肿胀麻醉脂肪抽吸,并适量切除乳腺。结果治疗56患者胸部形态均接近正常,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应用脂肪抽吸加乳腺切除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安全可靠,效果较好。

  • 标签: 男性乳房发育症 脂肪抽吸 乳腺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