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临床资料〈br〉患者,女,20岁。主因右足第4趾疼痛性结节2年,于2009年2月4日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右足第4趾甲下远端出现一硬性结节,挤压时疼痛明显,并逐渐增大。皮肤科情况:右足第4趾甲下可见一0.8cm×0.8cm大小结节,表面角化明显,有触痛(图1)。数字化X线摄影(DR)示:右侧第4远节趾骨末端见性密度新生物影(图2)。诊断:甲下外生疣。手术切除甲下外生疣,术后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成熟组织,间质中纤维组织增生(图3)。

  • 标签: 外生骨疣 甲下
  • 简介:许多甲病都需要手术来帮助诊断或进行治疗,如需要活检明确诊断,嵌甲、纵行甲黑线、甲床肿瘤的治疗等。根据不同的目的、解剖部位、病变特点,手术方法不尽相同。然而在多种多样的甲病手术治疗中有一些技巧则几乎是通用的。文中从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阶段分别阐述甲手术中的一些小技巧。内容涵盖了术前沟通、术前评估、术前抗生素应用、术前需要告知患者的信息、甲手术该如何消毒、局部麻醉的方法、止血带的使用、拔甲的方法、甲手术的敷料、术后疼痛管理、换药的方法、术后的感觉异常等。掌握这些技巧有利于手术医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指甲 甲外科 甲黑线 拔甲
  • 简介:慢性创伤患者常患治疗相关的接触性过敏反应。作者对1999-2004年间德国Essen医科大学皮肤科治疗过的慢性创伤患者的皮肤斑贴试验结果进行研究。总计105例慢性创伤患者接受斑贴试验。检测到其中68例对至少1种物质发生接触性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接触性变应原有秘鲁香脂、布洛芬L-101、芳香混合物、羊毛蜡醇和松香。还有4例患者对创口敷料发生接触性过敏反应。作者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当前慢性创伤患者发生接触性过敏反应的致敏谱,也提示了一旦出现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征象,注意伤口敷料成分及进行斑贴试验的重要性。

  • 标签: 接触性过敏反应 创伤患者 慢性 变态反应 皮肤斑贴试验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 简介:痤疮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美观,是皮肤外科、美容外科和整形外科医师应当熟练治疗的常见疾病,本文参考部分文献,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重点介绍对痤疮瘢痕手术美容的认识。

  • 标签: 痤疮 瘢痕 美容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微创外科手段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相关价值。方法总结2000年3月~2009年3月采用微创外科手段治疗656例腋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656例患者总有效率100%,一次清除率93.3%,复发率2.9%。结论采用微创外科手段治疗腋臭的方法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腋臭 微创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手指甲下血管球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高频电刀切除术血管球瘤治疗手指甲下血管球瘤16例。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球瘤,随访6~24个月,无指甲营养不良、残余痛及复发病。结论血管球瘤是一种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影像及病理特征的良性肿瘤,应用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血管球瘤 甲下 手术
  • 简介:目的通过借助经典光毒剂8-甲氧补酯素(8-MOP)研究UVA、UVB、UVA+UVB3种不同光源对光毒性斑贴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豚鼠138只,健康受试者22名.光源为PhilipsUVA,PhilipsUVB,SUV1000日光模拟器.试验物为2%8-MOP.①豚鼠对8-MOP+UVA(PUVA)和8-MOP+UVB(PUVB)的反应.②豚鼠对8-MOP+UVA(PUVA)和8-MOP+UVA+UVB(PUVA+UVB)的反应.③人体对8-MOP+UVA(PUVA)和8-MOP+UVA+UVB(PUVA+UVB)的反应.结果PUVA组的反应率和单纯UVA照射组有显著差异(P<0.01),PUVB组的反应率和单纯UVB照射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PUVA+UVB组试验区域3d皮肤反应评分变化趋势的斜率大于PUVA组.人体试验结果同动物试验结果相一致.结论在以8-MOP为受试物的光斑贴试验中,UVB检测效果较差,而UVA和PUVA+UVB均能检测出8-MOP的光毒性,但UVA+UVB要优于UVA.因而UVA+UVB是一种理想的光斑贴试验光源.

  • 标签: 8-甲氧补骨酯素 光源 光斑贴试验 8-MOP 中波紫外线
  • 简介:目的研究局部皮瓣在面部皮肤手术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83例面部皮肤肿物患者,切除后设计局部皮瓣进行缺损修复,观察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修复效果。结果除5例出现伤口分泌物或浅表溃疡外,其余均1期愈合。术后6个月随访到71例,恢复效果均较满意。结论局部皮瓣是修复面部皮肤手术缺损的理想选择。

  • 标签: 局部皮瓣 修复 面部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麻风复杂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院完善辅查和对症抗感染治疗后,行左5跖骨头溃疡切除术(左5趾骨、跖骨切除)+皮瓣成形术。结果:该患者溃疡恢复好,术后足X线示骨髓炎控制,骨质无异常。结论:手术治疗麻风复杂性溃疡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麻风 复杂性溃疡 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面积严重度指数(PASI)与代谢相关指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血Ca、碱性磷酸酶(BAP)、碱性磷酸酶(ALP)的相关性。方法对88例寻常性银屑病进行期患者进行PASI评分并分组,PASI评分≤10分为A组,10~20分为B组,≥20分为C组。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分别检测患者腰椎、股骨颈、左前臂3个部位的骨密度(BMD);在相同条件下检测患者血液中ALP和钙的浓度;ELSI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TRACP-5b及BAP的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反映形成指标的ALP、吸收指标的TRACP-5b和血Ca浓度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细胞活性标志物BAP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腰椎BMD分别与A、B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股骨颈BMD与B、C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前臂BMD3组比较无差异(P>0.05)。C组腰椎、股骨颈峰值量(T值)与A、B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左前臂T值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寻常性银屑病进行期患者存在代谢异常及量流失,且与PASI评分成正比。

  • 标签: 银屑病 寻常性 进行期 PASI评分 骨代谢
  • 简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临床治疗进展迅速。外用药、全身用药、激光、血管内硬化、介入等治疗手段日渐成熟,治疗方案也逐渐规范化和综合化。很多非手术治疗日渐成熟,并取代手术治疗成为首选的治疗方式。但在很多情况下,手术治疗作为其他治疗方案的补救措施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明确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恰当地选择手术介入的时机,将手术治疗作为脉管性疾病多学科、序列化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血管瘤 脉管畸形 手术 适应症
  • 简介: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真皮和相邻的皮下组织纤维良性增生而形成。目前,针对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效果通常较差,尤其是单纯的放射治疗。最近的一篇Meta分析报道,两种治疗方法联合治疗瘢痕疙瘩被认为很有前景:一种是手术切除辅助放射治疗;另一种是手术切除辅助局部化疗药物,包括丝裂霉素C。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发现,这两种方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定的疗效,但都未用于〉5cm的瘢痕疙瘩治疗。作者运用手术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放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辅助放射治疗 丝裂霉素C 瘢痕疙瘩 手术切除 多形性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超薄皮瓣法手术治疗腋臭常见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154例腋臭患者行超薄皮瓣法手术治疗,观察并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54例中出现血肿12侧(3.9%)、积液7侧(2.3%),创缘坏死33侧10.7%).表皮坏死43侧(14.0%),切口感染3侧(0.97%),延迟愈合者37侧(12.0%),残留异味13侧(4.2%)。结论腋臭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各相关因素完善治疗方法,精细操作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腋臭 手术 超薄皮瓣法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对比给予高位隐睾患儿开放隐睾手术、腹腔镜下隐睾下降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新疆伊宁市兵团四师医院诊治66例高位隐睾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开放组(n=33)、腹腔镜组(n=33),分别给予开放手术睾丸下降固定术治疗、腹腔镜下隐睾下降固定术治疗,观察患儿睾丸发育状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放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切口疼痛、首次下床活动、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152、9.030、28.614、16.893、10.183,P<0.05);术后6个月,2组患儿月睾丸发育良好率分别为84.85%、75.7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2,P>0.05);术后3、6个月,2组患儿睾丸容积均显著大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967、7.996,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85%,相比开放组的9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9,P>0.05);腹腔镜组无患儿出现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相比开放组的27.27%显著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21,P<0.05)。结论给予高位隐睾患儿腹腔镜下隐睾下降固定术,总体疗效与开放隐睾手术相当,但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

  • 标签: 隐睾 腹腔镜 隐睾下降固定术 并发症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主因外阴红斑伴痒痛6年,于2014年11月21日就诊。6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侧阴囊皮肤出现一绿豆大“疖肿”样皮损并化脓,自行处理并好转后于原部位出现瘙痒性红斑,逐渐向周围扩大,偶有渗出、结痂,时有轻度瘙痒、辣痛感,反复搔抓后红斑处糜烂;于多家医院按湿疹予外用药治疗(具体不详),症状可稍缓解,但皮损从未完全消退,渗出与干涸交替。红斑渐向周围扩大,逐渐累及阴茎及左侧阴囊、阴阜。患者既往体健,无系统性疾病。

  • 标签: 乳房外PAGET病 阴茎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 简介:目的:分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疗效及影响预后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60例)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开腹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相关手术指标,并分析影响宫颈癌腹腔镜手术预后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21.43±1.23)枚、术后3d白细胞计数(8.38±0.70)×109/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观察组术后3d血红蛋白(109.02±6.22)×109/L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有脉管瘤栓、〉Ⅰb2期、深肌层浸润者的复发率与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无脉管瘤栓、≤Ⅰb2期、浅肌层浸润者的相比明显升高,5年内生存率与其相比明显降低(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宫颈癌腹腔镜手术预后的临床相关因素主要为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P〈0.05)。结论: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可有效提高血红蛋白等指标,同时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等情况可能会对其预后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 标签: 宫颈癌 腹腔镜手术 疗效 影响预后 临床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