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0 个结果
  • 作者: 龙贵隆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3-06-23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第11期
  • 机构:思南县人民医院,贵州思南565100
  • 简介:目的:分析探究脊柱创伤实施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脊柱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均为2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各项指标对比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并发症,但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创伤患者实施微创手术治疗,减少了手术创伤,同时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微创手术;脊柱创伤;临床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的结果评估跟内移截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19例(25足)经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其中男7例9足,女12例16足;年龄18~52岁,平均(33.2±9.8)岁。患者均为柔韧性平足,伴有不同程度的平足及跟外翻畸形,术中切除副舟骨行胫后肌腱止点带线锚钉重建术。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足采用Maryland功能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评定。术前及随访拍摄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负重侧位X线片跟倾斜角(Pitch)、跟距角(Kite)及距第1跖骨角(Meary’s);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舟覆盖角(TCA)、距第1跖骨角(T1M1)的改变。结果术后19例(25足)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6±7.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足Maryland功能评分为(92.1±2.1)分,VAS疼痛评分为(0.7±0.9)分,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负重侧位X线片跟倾斜角(Pitch)、跟距角(Kite)及距第1跖骨角(Meary’s),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舟覆盖角(TCA)、距第1跖骨角(T1M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者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末次随防足部疼痛均消失,平足畸形明显改善。结论采用跟内移截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可有效纠正平足畸形,术后患足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 标签: 副舟骨源性平足症 跟骨内移截骨术 足部畸形 改良Kidner手术
  • 简介:近年来,颈椎前路减压、植融合术已成为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骨折、脱位最常用的方法。随着新的颈椎内固定器材不断应用于临床,使该传统方法得到了改良。内固定器材的设计不尽相同,其共性皆在于固定邻近椎体并覆盖在植块前方使其不易脱出。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围手术期的护理尤为重要。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04年8月开展颈椎前路减压、植内固定术9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 颈椎前路减压 护理体会 围手术期 内固定器材 植骨融合术
  • 简介:目的:比较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折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究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拓展临床医师对于跟骨折治疗的临床思路,为科学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参考。方法将纳入研究的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间56例跟新鲜骨折分为A、B两组:A组即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组(撬拨组,28例),B组即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切开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各项影像学参数、术后并发症及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而后对各项观察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a=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6例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Bolher角及Gissane角及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影像学参数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撬拨组足部功能评分及优良率稍高于切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折(SandersⅡ型、Ⅲ型)同样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而且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是治疗跟骨折可靠、有效、实用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跟骨骨折 微创 经皮撬拨复位 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 简介:生物型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量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丢失,通常是由应力遮挡引起,之后又逐渐得到恢复[1],在X线片上可表现为假体周围骨质透光度的增加,遇到这些情况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是如果在X线片上发现髋臼周围存在着明显的溶解现象,而且并未见到假体发生位移的征象,

  • 标签: 髋臼周围 全髋置换 骨溶解 手术治疗 术后 周围骨量
  • 简介:目的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磷含量测定的钼酸铵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钙含量测定原子吸收法。方法通过维甲酸诱导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左侧股骨,高温灰化后,用硝酸对样品消解,再以钼蓝比色法进行磷含量测定,原子吸收法测定钙含量。结果样品消解完全,样品磷含量为139.1~173.9mg/g,回收率在97.8%-100.2%(RSD=1.13%),样品钙含量为87.0—228.7mg/g。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磷、钙含量的测定。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磷 骨钙
  • 简介:目的研究补肾壮方对骨质疏松大鼠结构和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SD雌性大鼠复制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然后分别灌服补肾壮方水提液高剂量(1.4g/kg)和低剂量(0.7g/kg)12周。用生化法测定血清钙(S-Ca)、血清磷(S-P)、尿钙(U-Ca/Cr),尿磷(U-P/Cr)以及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含量;Elisa法测定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IN-terminalpropeptide,PINP)、I型胶原羧基端肽(collagenIcarboxylterminalpeptide,CTX-I)、尿脱氧吡啶啉(deoxypyridine,DPD)、钙素(osteocalcin,OCN)的含量;用放免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的活性;用双能X线(DEXA)法、VivaCT和万能试验机测定骨密度、微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用Westernblot法测定组织蛋白酶(cathepsin)K表达。结果补肾壮方水提液能升高血清中的钙、磷、HDL-C和PINP的含量,降低血清中TC、TG、LDL、ALP、OCN和CTX-I及尿液中的钙、磷、DPD的含量。同时,补肾壮方水提液可以升高去卵巢大鼠股骨的骨密度,改善微结构,增加强度,降低胫骨CathepsinK的表达水平。结论补肾壮方水提液能够抑制去卵巢大鼠的量丢失和强度下降,改善去卵巢大鼠的代谢,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athepsinK的表达有关。

  • 标签: 补肾壮骨方 骨质疏松 钙、磷代谢 骨代谢 骨结构 组织蛋白酶K
  • 简介:目的探讨Ilizarov自体段延长技术治疗胫骨上段缺损的疗效。方法10例创伤或胫骨感染性不连导致胫骨大段缺损的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38.0±3.2)岁。全部患者采取大段病灶切除旷置,并进行缺损段相邻部分的干骺端截,于手术7d后以每天1mm速度滑移,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制定每天的调整次数,一般每日4~6次。结果1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感染完全治愈,带架时间7~14个月,延长长度6~13cm。10例患者均于会师后形成性愈合。其中2例针道感染,1例在延长期间偏离轴线,1例断端接触后6个月不愈合,经处理后均达到良好效果。结论Ilizarov段延长是治疗胫骨大段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缺损 ILIZAROV技术 骨延长
  • 简介:目的:建立晋城地区健康人群前臂骨密度(BMD)的峰值量和标准差值,为开展周围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及骨质疏松症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韩国产双能X线矿测量仪(EXA-3000)对晋城地区1400例21~55岁的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左侧前臂骨密度测定,进行非优势侧(左侧)前臂远端尺桡骨的BMD值测定,并分析其年龄分布,建立晋城地区健康人群前臂远端骨密度的峰值量和标准差值。骨质疏松的量诊断以量峰值的均数±标准差的形式建立,均数的计算采用三次方回归方程模型进行拟合。结果男、女性前臂的BMD值均符合正态分布,可采用均数±标准差(xˉ±s)的形式表示。40岁以前男、女性前臂的BMD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步上升,且各年龄段BM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岁以后男、女性前臂的BMD值开始下降,且50岁以后下降明显(P<0.05)。男、女性前臂量峰值均出现在41~45岁年龄段。男、女性前臂远端尺桡骨的量峰值及标准差分别为(0.5682±0.0647)g/cm2、(0.4209±0.0689)g/cm2。结论建立了晋城地区健康人群男、女性前臂量峰值和标准差,为周围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并开展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尤其是用于高危人群筛查,以便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开展中轴测量或进行药物治疗。

  • 标签: 峰值骨量 骨密度 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
  • 简介: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发布的《201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结核病治疗已经挽救了2200多万人的生命,结核患者数在2012年降到860万人,全球结核病死亡数也降至130万。但我国目前是全球10个结核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结核病年发患者数约为130万,占全球发病的14.3%,位居全球第2位,同时也是全球27个耐多药结核病流行严重和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的国家之一,结核病每年导致数以万计的人类死亡,成为传染病全球死亡的第二大病因。

  • 标签: 磷酸钙骨水泥 结核性 治疗 耐多药结核病 骨缺损 载药
  • 简介:股骨粗隆间骨折由于严重的创伤及内固定的使用不当等原因会发生不连,对此,我们采取Gamma钉内固定植治疗12例,经临床随访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 标签: GAMMA钉 股骨粗隆间骨不连 骨折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小剂量地塞米松对生长期小鼠骨密度及微结构的影响及其与OPG途径的关系。方法20只4周龄OPG^-/-雌性小鼠及20只野生型小鼠随机分四组(n=10):野生型安慰剂组(WT+saline),野生型地塞米松干预组(WT+DEX,地塞米松1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周3次),OPG^-/-敲除小鼠安慰剂组(OPG^-/-+saline),OPG^-/-敲除小鼠DEX干预组(OPG^-/-+DEX,地塞米松1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周3次)。6周后处死小鼠,一侧胫骨行显微CT扫描分析。结果OPG^-/-组的组织骨密度、小梁体积分数、小梁数量、小梁厚度均较其他三组降低(P〈0.05)。OPG^-/-+DEX组的组织骨密度、小梁体积分数、小梁数量、小梁厚度均较WT及WT+DEX组降低(P〈0.05)。OPG^-/-组的小梁模型因子及小梁分离度均较其他三组增加(P〈0.05);OPG^-/-+DEX组的小梁模型因子及小梁分离度均较WT及WT+DEX组增加(P〈0.05)。WT及WT+DEX组之间小梁微结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生长期小鼠OPG基因功能缺失时,地塞米松有部分拮抗量丢失的作用,表明除了OPG/RANKL途径,地塞米松对代谢的影响是多途径的。

  • 标签: 地塞米松 小鼠 护骨素 基因敲除 骨微结构 骨密度
  • 简介:目的研究补肾中药复方延缓老年大鼠股骨皮质、松质量增龄性丢失的作用,方法36只24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4月龄本底对照组、30月龄增龄对照组、补肾中药复方低剂量组、补肾中药复方高剂量组,每组各9只。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均自24月龄给药至30月龄。各组相应处理以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左侧股骨以松质为主的近段、远段以及以皮质为主的中段的骨密度。结果补肾中药复方低剂量组大鼠股骨各段骨密度增龄性减少率出现延缓的趋势;高剂量的补肾中药复方则能明显延缓殴各段骨密度增龄性减少率,结论补肾中药复方具有量效依赖性地延缓大鼠皮质、松质增龄性丢失的作用。

  • 标签: 补肾中药 复方 延缓 增龄性 股骨 松质骨
  • 简介:目的了解QDR-4500A型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量活体大鼠的精密性和探测去卵巢后大鼠丢失的能力.方法测量15只体重为202~311g的SD大鼠全身、股骨及腰椎的骨密度(BMD),每只大鼠测量3次,可得变异系数(CV),15只大鼠CV的平均值为该指标的批内CV.结果①全身、股骨、腰椎BMD的批内CV分别为0.71%、2.02%和2.44%,全身BMD的批内CV显著低于股骨和腰椎(P<0.05);②全身BMD的批间CV为0.99%,股骨整体为2.8l%,腰椎总体(L3~L6)为3.42%;③术后4周去卵巢组全身、股骨、腰椎BMD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变化,而股骨远侧干骺端BMD低于假手术组(P<0.05);④去卵巢后14周腰椎总体(L4~L6)的BMD低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QDR-4500A型DXA测量大鼠全身、股骨和腰椎BMD有较好的精密性,全身优于局部骨骼;其精密性能满足检出去卵巢后丢失.

  • 标签: 双能X射线吸收法 骨丢失 去卵巢大鼠 骨密度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清创、植、皮瓣、肌皮瓣转移或移植治疗感染性胫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自2000年12月至2005年1月,对8例感染性胫骨缺损骨折患者彻底清创,应用皮瓣、肌皮瓣转移或移植覆盖创面,对胫骨缺损同时行松质及灌注冲洗。结果8例患者转移或移植的皮瓣、肌皮瓣均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植在术后7~9个月获得性愈合,经术后7个月至4年9个月随访,感染无复发,肢体行走功能及外观满意。结论对感染性胫骨缺损行彻底清创、松质、皮瓣、肌皮瓣转移或移植、灌注冲洗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感染性胫骨骨缺损 一期闭合 植骨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前臂量丢失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周围型双能x线矿测量仪(pDXA)测量了183例绝经1年以上的女性健康志愿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桡+尺骨(distalradius+ulna)、近端桡+尺骨(proximalradius+ulna)以及近端桡骨(proximalradius)的BMD值,以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并测定了尿吡啶酚、血清雌二醇、甲状旁腺激素、钙素和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结果绝经后妇女前臂不同测量部位的BMD值均随年龄增长和绝经年限的延长呈加速下降,尤其是绝经后头十年内下降速度明显,此后逐步趋向缓和,其趋势与中轴测量结果一致。绝经早、绝经年限长、怀孕次数多和哺乳时间长等因素是绝经后女性丢失和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与非OP的绝经后健康妇女相比,绝经后患OP妇女的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血钙水平较低,血PTH和尿Pyd/Cr等明显升高,表现为高转换型。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可减缓绝经后早期量丢失,但使用人数比例仅为9.3%。结论妇女绝经后前臂量丢失规律同中轴改变,可采用周围型双能x线矿测量仪测量前臂BMD用于社区高危人群筛查。绝经年限、生育状况和雌激素使用情况等是影响绝经后妇女量值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 密度 骨质疏松症 绝经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同种异体段移植治疗下肢长管状严重粉碎骨折缺失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以来采用异体段移植治疗下肢严重开放、粉碎骨折、缺失6例的临床资料。年龄19~51岁,均为男性,均为开放性损伤。遵循开放骨折处理原则,彻底清创,控制感染,皮瓣转移、消灭创面。术前行X线检查,明确所需移植段的长度及直径并进行定制。术中进行实际测量,进一步确定所需段长度,并对段两端进行修整,使其与宿主端匹配,增加接触面,异体段与宿主间缝隙及其周围植。结果6例患者经20~27个月随访,均达到满意疗效。1例患者因过早负重(5个月弃拐行走)引起钢板断裂,改行髓内针固定16个月后性愈合。其他5例患者也均已正常行走。X线检查提示:3例性愈合,3例临床愈合,无排异反应发生。结论同种异体段移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种异体段移植是治疗下肢严重粉碎骨折缺失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同种异体骨段 移植 长管状骨 骨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