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慢性自发荨麻疹(CSU)是指无诱因反复发作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持续≥6周者,是慢性荨麻疹的主要类型。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的因素涉及自身免疫、细胞异常、Th1/Th2细胞失衡、凝血异常及感染。其机制的复杂性决定其治疗的个体化。抗组胺药物仍是治疗CSU的首选药物,针对顽固性CSU,糖皮质激素、环孢素,尤其是奥马珠单抗对于一些耐组胺药的CSU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组织蛋白酶G(cathepsinG)在慢性自发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方法:纳入30例就诊前未经治疗的慢性自发荨麻疹患者,设为观察组;另纳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cathepsinG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血清中cathepsinG浓度为(32.2±12.3)ng/mL,慢性自发荨麻疹患者血清中cathepsinG浓度上调为(260.4±26.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6,P〈0.01)。结论:慢性自发荨麻疹患者血清cathepsinG表达明显上调,其可能通过与多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相互作用,参与慢性自发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 标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组织蛋白酶G 机制
  • 简介:慢性自发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多项研究显示其与桥本氏病关系密切。日本一项研究对40例慢性自发荨麻疹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1例患者为桥本氏病,5例患者接受甲状腺疾病治疗后4例荨麻疹症状明显改善。13例患者(7例并发桥本氏病)接受自体血清皮肤实验,5例桥本氏病及2例非桥本氏病患者实验结果为阳性,并发桥本氏病的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桥本氏病的患者(71.4%,33.3%)。

  • 标签: 桥本氏病 甲状腺疾病 加重因素 自体血清 常见合并症 于非
  • 简介:目的观察益气固表方(协定处方)治疗表虚不固型慢性自发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将164例表虚不固型慢性自发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给予益气固表方(协定处方)口服,300mL2次/d;对照组给予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口服,5mg1次/d。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1、2个疗程末2组患者荨麻疹活动度评分、临床疗效、复发率、安全性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周末和8周末,2组UAS评分较前一时点显著降低。治疗8周末,2组临床疗效(P=0.030)、复发率比较(P=0.037)、安全性比较(P=0.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固表方(协定处方)治疗表虚不固型慢性自发荨麻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 标签: 益气固表方 慢性荨麻疹 表虚不固型 UAS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治疗慢性自发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2例尘螨过敏的慢性自发荨麻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咪唑斯汀缓释片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慢性自发荨麻疹症状评分、临床症状开始改善的时间,比较皮损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症状评分、症状改善时间方面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5L(P〈0.05),不良反应较少。结论应用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治疗慢性自发荨麻疹临床疗效满意,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粉尘螨滴剂 免疫生物学治疗 安全性
  • 简介:目的研究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在慢性自发荨麻疹(Chronicspontaneousurticaria,CSU)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CSU患者中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的表达,并分析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与CSU患者的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评分、风团数目、瘙痒程度、生活质量评分、单一抗组胺药疗效的临床相关性。结果CSU患者组抗FcεRⅠα抗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抗FcεRⅠα抗体水平与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rticariaactivityscore,UAS)、风团数目评分、瘙痒程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单一抗组胺药使用有效者其血清抗FcεRⅠα抗体滴度低于单一抗组胺药治疗无效者(P〈0.05)。结论抗FcεRⅠα抗体在CSU发病中有重要的作用,抗FcεRⅠα抗体滴度较高的CSU患者可能对常规抗组胺药治疗抵抗。

  • 标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抗FcεR Iα自身抗体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n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在慢性自发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自发荨麻疹患者和健康献血者各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3水平,并分析它们与病情、病程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自发荨麻疹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19.3±8.1)og/mL]、IL-23水平[(28.9±11.1)pg/mL]均高于对照组[(8.6±5.7)pg/mL,(10.9±6.2)o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2、7.72,P值均〈0.01)。慢性自发荨麻疹患者IL-17、IL-23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9、r=0.75,P值均〈0.01),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23、r=0.24,P值均〉0.05),IL-17与IL-23呈正相关关系(r=0.81,P〈0.01)。结论:IL-17、IL-23在慢性自发荨麻疹发病机理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3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自发荨麻疹(CSU)患者对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及症状控制情况。方法:将2015年6月-2017年6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为CSU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调查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CSU患者首次就诊后6个月和9个月的情况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主要观察指标为依从率、不依从原因、依从性影响因素及病情控制情况。结果:共完成有效问卷589份,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依从者233例(依从率为39.56%),不依从者356例(不依从率为60.44%)。不依从原因分类包括:不理解医嘱,发病时服药172例;担心药物副作用126例(其中间断服药47例,停药79例);经常忘记,间断服药33例;病情控制不佳停药14例;发生药物副作用停药7例;备孕或怀孕停药3例;经济原因停药1例。233例服药依从者治愈101例,356例不依从者治愈63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15,P<0.01)。文化程度与患者服药依从性有关(OR=1.53,95%CI为1.02~5.39),而经济水平与其依从性无关(OR=0.93,95%CI为0.71~1.55)。结论:慢性自发荨麻疹患者对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依从性较低,应针对不依从原因加以干预提高依从率。

  • 标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依从性 第二代抗组胺药
  • 简介:目的旨在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自发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90例慢性自发荨麻疹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非索非那定治疗;对照Ⅰ组只用盐酸非索非那定治疗;对照Ⅱ组只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3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荨麻疹疾病活动评分(UAS)评分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而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自发荨麻疹疗效高,安全性好。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自发性 复方甘草酸苷 盐酸非索非那定
  • 简介:患者女,29岁,左下肢出现肿胀性斑块2个月。皮肤专科检查可见左下肢小腿屈侧近腘窝处一约2.5cm×2.0cm的肿胀性斑块,在斑块的右侧有一约3.0cm×2.5cm大小皮损,淡红色,质地柔韧,有浸润感,局部温度略高,无压痛。血常规检测见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轻度增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正常,真皮深层、皮下脂肪间隔散在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少许淋巴细胞浸润,见巨细胞。诊断为嗜酸性脂膜炎。给予患者泼尼松片30mg每日1次、雷公藤20mg每日3次治疗,皮损好转,基本消退。

  • 标签: 嗜酸性脂膜炎
  • 简介:临床资料患儿,男,6岁。主因右股前内侧皮肤肿胀变黑伴发热11天,于2008年12月26日收住我院。患儿11天前右股前内侧出现直径2mm的白色水疱,

  • 标签: 坏死性筋膜炎 儿童
  • 简介:患者女,74岁,左小腿反复水肿性红斑伴疼痛10个月,边界清,伴色素沉着,有触痛,皮温稍高。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毛细血管增生,含铁血黄素沉积,皮下脂肪小叶内可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泡沫细胞等混合性炎症浸润,局部可见膜性脂肪坏死,胶原纤维增生。诊断为硬化性脂膜炎

  • 标签: 脂膜炎 硬化性
  • 简介:坏死性筋膜炎是由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累及筋膜的急性坏死性炎症。现对我院收治的4例该病患者报告如下。

  • 标签: 坏死性筋膜炎
  • 简介:报道1例婴儿结节性脂膜炎。患儿男,6个月2天,发热4天,躯干、四肢出现红斑、结节2天。皮肤专科检查:背部、四肢散在直径1~2cm的水肿性红斑,类圆形,部分中央颜色较淡,可见假性水疱,红斑基底可触及质硬结节,触痛明显。皮损组织病理:真皮血管内可见灶性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脂肪小叶内可见弥漫成片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并见脂肪坏死。免疫组化未见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免疫表型表达。诊断:结节性脂膜炎。入院后予大剂量激素、抗感染等治疗,患儿病情逐渐好转,出院后随访4年,未见复发。

  • 标签: 结节性脂膜炎 婴儿 激素治疗
  • 简介:人最宝贵的是什么呢?是充满活力的健康生命。有些50岁、60岁、70岁左右的成功人士,业绩辉煌,身体却过早地累垮了。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鉴于此,我把中国传统性保健方法——性命术介绍给大家。什么叫性命术呢?性,指心性和性交;命,指肉体;术,指性交技术方法。狭义地说,性命术就是通过自控、愉悦的性交合,达到享乐、优生、健康、长寿的性保健技术。这项技术批判地吸取了中国古代“性养生”的精华,从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的根本上,转换人体内部能量产生、控制、运化的机制,转无奈为自控,转顺行为逆行,转耗泄为聚敛和补益。

  • 标签: 开发性 潜能 成功人士 人类社会 保健方法 中国传统
  • 简介:目的:探讨嗜酸性脂膜炎(E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6.40±20.16)岁,病程1个月-2年。皮损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也可表现为荨麻疹样丘疹和斑块,瘙痒剧烈。实验室检查:5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2例骨穿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形态正常;1例骨穿提示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皮肤组织病理示皮下脂肪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累及小叶和(或)间隔,部分伴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皮损可消退,但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反复;单纯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者,疗效不佳。结论:嗜酸性脂膜炎皮损变化多样,临床不易辨认,组织病理具有特征性,但查找潜在病因是关键。

  • 标签: 嗜酸性脂膜炎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本文通过典型案例阐明了目前在"网聊"群体中存在的因网络交友不慎而导致性权利遭受侵害的犯罪现象。以警示网聊者特别是未成年人在网络人际交往中应建立预防犯罪的责任意识和预防被害自护意识。

  • 标签: 网聊交友 性犯罪 预防
  • 简介:扁平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表皮疣状改变,发病率较高,好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泛发性扁平疣的病例报道较少见,现报道1例。

  • 标签: 扁平疣 泛发性 临床表现
  • 简介:报告1例经血浆置换、免疫抑制等治疗后成功救治的暴发性紫癜患者。患者女,51岁。左臀部及大腿外侧紫红斑4天,加重伴疼痛2天。皮肤专科情况:左臀部、大腿外侧可见大片瘀斑及中央黑色坏死区,周围有紫红色晕,表面有水疱及血疱形成,破溃后有少许血性分泌物渗出,局部压痛明显。伴有血浆因子减少、D-Dimer、FDP升高及血管内凝血的表现。入院后皮疹迅速扩大融合为大片触痛性暗红斑,中央有出血性大疱、坏死。诊断:暴发性紫癜。予紧急血浆置换治疗,同时予输注血浆、免疫抑制、抗凝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出院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 标签: 暴发性紫癜 血浆置换 皮肤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