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火针联合米松乳膏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2人,235处白斑)及对照组(75人,247处白斑)。对照组予米松每日2次外涂;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联合火针治疗,火针每2周治疗1次。均连续治疗6月。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对观察组内火针对于不同部位、类型、皮损面积、病程白癜风皮损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①观察组有效率为84.68%,对照组有效率为60.32%,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X2=36.03,P〈0.01);②火针对于面部白斑临床疗效最佳,对于手足部白斑疗效最差。病程愈短、皮损面积愈小,临床疗效愈佳。结论:火针联合米松乳膏治疗白癜风疗效较好。皮损部位、类型、面积、病程等因素均对火针的临床疗效有影响。

  • 标签: 火针 白癜风
  • 简介:白癜风是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我院皮肤科自2001年-2003年采用中药内服和泽它洗剂外用治疗白癜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中药 泽它洗剂 治疗 白癜风 临床资料
  • 简介:目的观察消银颗粒联合米松乳膏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给予消银颗粒口服.同时联合米松乳膏外涂患处,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内服和外用药物。对照纽单独外用米松乳膏外涂患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67.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银颗粒联合米松乳膏治疗玫瑰糠疹,疗效确切,效果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消银颗粒 卤米松乳膏 玫瑰糠疹
  • 简介:目的观察双白止痒洗剂治疗慢性手湿疹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共60例慢性手湿疹患者纳入观察,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其症状转归情况,治疗后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第1次复发的时间。治疗前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患者的CD3、CD4、CD8淋巴细胞。结果观察组治愈13例,显效6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5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53.3%。经Ridit分析,P=0.0075,P〈0.01,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检测四种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可见,治疗组的CD3+、CD4+均值较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升高,但对照组的CD3+、CD4+升高不明显,治疗后2组CD3+、CD4+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白止痒洗剂能迅速消除患者的症状,并能明显延长或阻止湿疹的复发,远期效果好,其作用机理与调节免疫功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有关。

  • 标签: 双白止痒洗剂 外治 慢性手湿疹
  • 简介:目的观察祛疣洗剂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祛疣洗剂及微波治疗尖锐湿疣患者各30例。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祛疣洗剂治疗前后基底细胞和棘细胞的Ki-67表达及表皮bax、bcl-2的表达,同时采用TUNEL法检测治疗前后表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53.33%、93.33%,对照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47.67%、80.00%,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复发率分别为6.25%、42.86%,差异有显著性(P=0.031)。祛疣洗剂治疗后基底细胞和棘细胞增殖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bax、bcl-2在祛疣洗剂治疗前后表皮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P〉0.05),TUNEL检测的细胞凋亡指数在治疗后略高于治疗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祛疣洗剂治疗尖锐湿疣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表皮的基底细胞和棘细胞增殖而发挥作用的。

  • 标签: 祛疣洗剂 尖锐湿疣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观察补益祛白汤联合补骨脂、酊米松乳膏外用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93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补益祛白汤联合补骨脂、酊米松乳膏外用,对照组43例补骨脂酊、米松乳膏外用,对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治疗5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为74%,对照组为53.49%,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Х^2=4.25,P〈0.05)。结论采用补益祛白汤联合补骨脂、酊米松乳膏外用治疗白癜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白癜风 补益祛白汤 补骨脂酊 卤米松乳膏
  • 简介:目的:观察0.1%复方酮康唑洗剂治疗念珠菌性间擦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8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治疗组给予我院自配0.1%复方酮康唑洗剂外洗,每天2次;对照组给予2%酮康唑乳膏外涂,每天2次,两组疗程均为7天,均治疗1疗程,在疗程结束时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95.56%和70.00%,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50,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0.1%复方酮康唑洗剂治疗念珠菌性间擦疹疗效好、安全性高。

  • 标签: 酮康唑 呋喃西林液 念珠菌性间擦疹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结合炉甘石洗剂治疗亚急性湿疹的疗效,并探讨护理方法。方法:将60例亚急性湿疹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护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皮损面予以处理,对照组仅以炉甘石洗剂涂擦,护理观察组予以常规清洁皮损,经中药熏蒸后,外用炉甘石洗剂。结果:护理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5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9.96,P〈0.05)。结论:中药熏蒸配合特殊护理能提高炉甘石洗剂治疗亚急性湿疹的疗效,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药熏蒸护理 亚急性湿疹 炉甘石洗剂
  • 简介:芳香受体是一种配体激活转录因子,具有诱导多种重要的外源性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芳香受体不仅可介导化学物质的毒性反应,它还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种皮肤组织细胞,例如角质形成细胞及皮脂腺细胞,该受体可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增殖和分化、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的发生。近期有研究表明,芳香受体的活化对炎症性皮肤病有益,例如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等。因此,芳香受体可能成为潜在的皮肤病治疗靶点。

  • 标签: 芳香烃受体 炎症性皮肤病 特应性皮炎 银屑病 白癜风
  • 简介:皮肤浅部真菌病是皮肤科常见病,尤其在南方更为多见.我科自2002年6月-2003年6月对280例门诊患者使用本院的中药制剂(简称癣洗剂),加派瑞松霜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 皮肤浅部真菌病 派瑞松霜 洗剂 中药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2%酮康唑洗剂对炎热地区部队特发性瘙痒症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特发性瘙痒症的16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69例,给予2%酮康唑洗剂联合咪唑斯汀治疗,对照组56例,给予咪唑斯汀单用治疗,安慰剂组40例,给予安慰剂联用咪唑斯汀治疗;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周进行随访。瘙痒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并根据症状积分下降指数进行整体疗效评估;利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调查问卷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症状积分、DLQI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结束时,试验组有效率为65.22%,对照组为62.50%,安慰剂组为65.00%;3组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DLQI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8周,试验组有效率(50.72%)显著高于对照组(21.43%)和安慰剂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DLQI评分均较治疗结束时增高,但试验组DLQI评分低于对照组和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酮康唑洗剂联合咪唑斯汀能有效改善慢性特发性瘙痒症患者的远期症状,同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瘙痒症 特发性 酮康唑 咪唑斯汀 远期疗效 生活质量
  • 简介:慢性头部化脓性穿掘性毛囊炎是多数毛囊炎及毛囊周围在头皮深处相互连接形成的脓肿,主要发病人群是成年男性,成慢性反复发作,治疗棘手。头部毛囊炎是由于毛囊细菌性感染发生脓性炎症,其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

  • 标签: 毛囊炎 化脓性 穿掘性 慢性 光动力 5-氨基酮戊酸 中药 护理
  • 简介:2011年春,在湖南张家界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第二届中医皮肤科国际学术大会期间,段逸群、杨志波、刘巧三位教授向我展示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组织编写的皮肤病中西医特色治疗丛书8本:《银屑病中西医特色治疗》(主编:杨志波、龚小红)、《皮炎湿疹中西医特色治疗》(主编:刘红霞)、《白癜风中西医特色治疗》(主编:蔡念宁)、

  • 标签: 中医皮肤科 特色治疗 皮肤病 丛书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西医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对第二抗组胺药物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及症状控制情况。方法:将2015年6月-2017年6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为CSU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调查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CSU患者首次就诊后6个月和9个月的情况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主要观察指标为依从率、不依从原因、依从性影响因素及病情控制情况。结果:共完成有效问卷589份,第二抗组胺药物依从者233例(依从率为39.56%),不依从者356例(不依从率为60.44%)。不依从原因分类包括:不理解医嘱,发病时服药172例;担心药物副作用126例(其中间断服药47例,停药79例);经常忘记,间断服药33例;病情控制不佳停药14例;发生药物副作用停药7例;备孕或怀孕停药3例;经济原因停药1例。233例服药依从者治愈101例,356例不依从者治愈63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15,P<0.01)。文化程度与患者服药依从性有关(OR=1.53,95%CI为1.02~5.39),而经济水平与其依从性无关(OR=0.93,95%CI为0.71~1.55)。结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对第二抗组胺药物依从性较低,应针对不依从原因加以干预提高依从率。

  • 标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依从性 第二代抗组胺药
  • 简介:背景:特应性湿疹发生于1%~2%的成年人,发病率较高。作者旨在评估硫唑嘌呤系统性单一疗法治疗中重度特应性湿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评估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遗传多态性(硫唑嘌呤诱导的骨髓毒性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在通过TPMT活性确定硫唑嘌呤剂量时的治疗重要性。方法:对门诊患者进行平行分组的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采用极小化方法将已进行了局部最适治疗但仍处于疾病活动期的63例患者分配入硫唑嘌呤组(n=42)或安慰剂组(n=21),接受为期12周的治疗。维持治疗期间,TPMT杂合型患者每日服用硫唑嘌呤1.0mg/kg,而TPMT活性正常的患者每日服用2.5mg/kg。治疗的最初4周内,所有受试者接受较低剂量的硫唑嘌呤(每日分别为0.5mg/kg和1.0mg/kg),以减少胃肠道副作用。临床反应的主要观察指标为SASSAD(6区6症状特应性皮炎)评分估计的疾病活动性。采用意向性治疗分析。本研究注册为国际标准化随机对照试验,注册号ISRCTN58943280。结果:54例(86%)受试者完成了研究;安慰剂组有2例(3%)退出,硫唑嘌呤组有7例(1l%)退出。治疗12周时,硫唑嘌呤组的平均疾病活动性改善了37%(12.0单位),而安慰剂组改善了20%(6.6单位)[差异为17%(5.4单位),95%CI4.3%~29%]。此结果还伴随着患者报告的瘙痒、受累面积、总体评估、生活质量等的明显改善。受试者对药物的反应性变化很大。总的来说,除2例患者发生药物过敏外,患者对硫唑嘌呤的耐受性良好。TPMT杂合型患者对硫唑嘌呤的治疗反应与其他患者相似,无人发生骨髓毒性。基于TPMT确定给药剂量似乎减少了预期毒性,同时保持了药效。结论:硫唑嘌呤作为系统性单一疗法,对已进行了最适激素局部治疗但疾病仍然活动的中重度特应性湿�

  • 标签: 随机对照试验 特应性皮炎 硫唑嘌呤 甲基转移酶 治疗期间 中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