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人类乳头瘤状病毒(HPV)持续感染者与性感染者细胞免疫状态的差异。方法:采用基因扩增技术及导流杂交技术检测局部脱落细胞的HPV,将HPV阳性者分为HPV持续感染组和性感染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三组受检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T细胞(Treg细胞)的水平。结果:经筛查,入组HPV感染者143例,其中持续感染者36例,性感染者107例。持续感染组HPV混合感染率为52.78%,明显高于性感染组的1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93,P〈0.01)。HPV感染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值水平为(7.72±2.0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5.28±1.21)%;HPV持续感染组的外周血Treg细胞比值水平为(8.84±1.98)%,明显高于性感染组的(7.28±1.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83、3.91,P值均〈0.05)。结论:在HPV持续感染者中混合感染率更高;HPV感染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较健康人增加,表明HPV感染者细胞免疫受抑制;持续感染者较性感染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增加更明显,其细胞免疫受抑制的程度更显著。

  • 标签: HPV持续感染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 细胞免疫
  • 简介:近年来性病的发病较前增多,临床上各种性病治疗方法发展迅速.在取得巨大成绩时,也存在着些失误,其是广泛存在的过度治疗,乱用或滥用药普遍存在,用药过多,疗程过长,出现了性病治现象;其二是对性病的治疗忽视了心理治疗及社会教育、预防宣传,导致当前对性病患者的治疗存在很大的盲目,有些患者出现了性病恐怖;其三是目前性病诊疗市场存在着机构复杂、管理混乱、无证开业、滥收费等问题,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也扰乱了医药市场.

  • 标签: 性病恐怖 性病过治现象 性病 治疗 社会教育
  • 简介:特应湿疹(AE)是手部湿疹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斯堪的那维亚基于人群的调查中“是否患儿童湿疹”的问题经常用来评估儿童期AE的发生。在目前的研究中,此问题有效。根据1960年以来的学校医疗档案确定出600例AE患者及600例无湿疹或过敏性疾病的对照,将问卷发给他们。应答率为70.5%,应答者的平均年龄为36.7岁。问题的特异性为70.7%,灵敏为89.9%。目前患手部湿疹的亚群较未发生者灵敏较高而特异性较低。结果显示:该问题高估了儿童期的AE患病率,系数为1.6。当行危险评估时,此问题较手部湿疹终生危险度能更好的评估目前手部湿疹发生的危险度。总之,这确认的问题高估了儿童期AE的发生率,并可能在成年人群调查中高估AE作为手部湿疹危险因素的作用。

  • 标签: 儿童湿疹 危险评估 儿童期 特应性 手部湿疹 成人
  • 简介:厚皮骨膜病又称骨膜增生厚皮症、特发性肥大骨关节病。是种罕见的皮肤病,病因不明。其临床特征包括皮肤增厚、回状颅皮、骨膜肥厚、关节肿胀、杵状指(趾)等。现将我院最近诊断的例厚皮骨膜病报告如下。

  • 标签: 厚皮性骨膜病 症状和体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患者,宠,40岁。主因右乳外侧紫红色斑块6年,于2010年11月12日就诊。6年前患者自觉右乳外上疗皮下有花生大小的皮下结节,无痒痛,禾予以诊治。1年前逐渐增大至鸽蛋大小的紫红色肿物,时何隐痛。

  • 标签: 皮肤纤维肉瘤 隆突性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主因阴茎,包皮局部溃疡伴增生性红色斑块1年、分泌物增多1个月,于2012年12月就诊。1年前,患者发现阴茎、包皮内侧出现凹陷性溃疡,自觉龟头发红伴分泌物增多,曾按扁平苔藓予以外用消炎软膏治疗,治疗期间分泌物明显减少,但红斑未见好转,且红斑处逐渐出现增生样损害。1个月前,患者自觉分泌物增多。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头痛、头晕及口腔溃疡,无疲乏感及全身肌肉酸痛,二便正常。既往体健,20年前有非婚接触史。体格检查:般情况可,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包皮内侧3cm大小增生性斑块,表面湿润潮红,边界清楚,质中,无压痛感。尿道口、龟头及包皮内侧少许乳白色脓分泌物(图1),伴轻微腥臭味;肛周皮肤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实验(TPPA)、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培养、真菌镜检、真菌培养均阴性。组织病理检查:黏膜大部分缺失,真皮大量浆细胞浸润,少许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图2a,2b)。诊断:浆细胞龟头炎。治疗:0.1%他克莫司、夫西地酸局部外用。建议感染控制后行包皮环切术。治疗2周后随访,红斑减轻,分泌物消失。4个月后(2013年04月17日)随访,患者病情反复,未坚持使用他克莫司,自述龟头部位可见红斑,时有明显分泌物,伴痒感,局部温水清洗后症状可减轻,随访期间患者未行包皮环切术,后失访。

  • 标签: 龟头炎 浆细胞性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0岁。主因双眼眶周围及颧部皮损20余年,于2006年9月18日就诊我科。患者于20年前无明显诱因双颧部出现丘疹,丘疹初起较少,逐渐增多,

  • 标签: 粉刺 眶周 成簇性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因腰部皮损4年,逐渐增人,偶伴腰痛于2011年6月28日来我科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腰部出现蚕豆大结节,尢明显自觉症状,未予特殊治疗。此后皮损逐渐增大,并偶伴腰痛,遂于2011年6月28日来我科门诊就诊。

  • 标签: 纤维肉瘤 皮肤 隆突性
  • 简介:报道1例恶性萎缩丘疹病。患者男,58岁。因全身皮损5年余,急腹症剖腹探查术后11d入院。躯干、四肢散在分布圆形、椭圆形淡红色丘疹,黄豆大小,周边呈环状隆起,境界清楚,中央破溃、萎缩。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深部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部分小血管管腔闭塞。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改变符合恶性萎缩丘疹病。该病临床罕见,累及系统,死亡率高。

  • 标签: 萎缩性丘疹病 恶性 血管炎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主因骶尾部暗青色皮下结节20余年,于2014年10月13日就诊。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骶尾左上部出现皮下小结节,无痛痒不适,未经治疗,缓慢增大。近期皮损隆起,表面出现暗青色斑。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 标签: 隆突性 皮肤 纤维 肉瘤
  • 简介:16岁男性患者,全身反复瘀斑、瘀点20d,伴腹痛、关节痛1周。皮肤科检查:双上、下眼睑可见片状瘀斑,压之不退色;躯干、四肢可见散在分布瘀点、瘀斑,部分融合,稍高于皮面,压之不退色。诊断:过敏紫癜(混合型)。

  • 标签: 过敏性紫癜 眼睑
  • 简介:传统术语因为暗含着某种价值判断甚或公然的意识形态,它们常常干扰着学研究和性科学教育及培训。追根溯源,因为它们是各种宗教、法律、医学和教育学的语汇系统的部分,这些领域的“专家们”试图用这些术语把他们的职业兴趣和道德信念施加给普通大众。此外,还有些不准确和误导的用语仍然流行于学领域,所以要客观地描述有关涉及的事物的时候就变得尤其困难了。无论如何,下面所列举的术语在学研究过程中是要设法避免的。

  • 标签: 专业术语 使用不当 意识形态 价值判断 科学教育 职业兴趣
  • 简介:患者,男,23岁。主因左肩皮损20余年,于2010年4月来我科就诊。患者述出生时左肩即育小水疱,初为指甲盖大小,后不断扩大。2009年5月,在肩出现核桃大小黑色肿块,在外院诊为“血.管瘤”,予手术切除。2009年9月,左肩尢叫显诱因出现火片红肿,伴高热,体温39~40℃,

  • 标签: 淋巴管瘤 Becker
  • 简介:60岁女性患者,全身红斑、结节伴疼痛6个月。起病前1个月有左下肢车祸外伤史。皮肤科查体:左手腕部、前臂、双小腿、足背及左侧腹股沟各可见数个直径1~4cm、大致呈串珠样排列的暗红色结节,界清,质硬,触痛明显且有波动感,头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可触及数个大小不等的增大淋巴结。左侧髋部结节组织病理:表皮缺失,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内可见大片密集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红细胞溢出,见大量抗酸杆菌。皮损组织分枝杆菌PCR-反向斑点杂交试验结果明确为胞内鸟分枝杆菌感染。予以阿米卡星、盐酸莫西沙星、克拉霉素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

  • 标签: 分枝杆菌感染 播散性 非结核分枝杆菌 胞内鸟分枝杆菌
  • 简介:41岁女性患者,头面部、躯干及四肢泛发红色结节1个月。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梅毒血清快速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1:64。诊断:二期梅毒。予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深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次。3周后复诊,皮损明显消退;3个月后复查RPR1:8,再次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深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次,第2疗程结束后皮损基本消退。

  • 标签: 梅毒 二期
  • 简介:背景:英夫利昔单抗,种直接针对肿瘤坏死因子-α的鼠-人嵌合单克隆抗体,已证实对中重度银屑病有效,但尚无公开发表的资料提及其在治疗难治银屑病及与其他抗银屑病联合治疗的情况。目的:报道作者以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参加三级转诊服务的严重难治患者的经验。方法:所有在2002年至2005年7月间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参加三级转诊服务的严重银屑病患者均纳入该项前瞻、开放标记研究。用疾病严重评分[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指数(PAS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和临床图片]详细记录整个治疗期间治疗初、第2周、第6周、间隔2个月时的有关疾病的表型、临床过程和不良事件的情况。结果:整个研究中共23例患者给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1例患者因患脓疱型银屑病退出研究。患者均为重度银屑病(基线PASI26.5±6.7,x±s,n=22),并且既往曾接受至少两种系统治疗;16例患者在治疗初期接受种或种以上联合治疗。在第10周,95%患者获得基线PASI50%或更大的改善(PASI50),且77%患者获得75%或更大的改善(PASI75)。有效持续了较长段时间,10例治疗时间超过11个月的患者中有8例维持至少PASI50。仅1例患者由于缺乏疗效而退出,2例患者出现严重系统性感染包括肺外结核(脾脓肿)和蜂窝织炎,6例患者由于不良反应包括输液反应(2例)、严重血小板减少症(1例)、肝炎(1例)和恶性肿瘤(2例)而终止治疗。结论:来自该开放标记研究的数据提示英夫利昔单抗可快速、有效治疗严重、难治银屑病,尽管约25%患者由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尚需进行长期随访、持续的药物监督和进步对照研究,以期完整评价英夫利昔单抗在上述难治人群中的风险。

  • 标签: 中重度银屑病 单抗治疗 难治性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肿瘤坏死因子-α 严重不良反应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主因双侧臀部出现红色硬结15d,于2014年12月2日就诊。患者15d前于外院妇产科行辅助受孕,予黄体酮臀部肌内注射40mg/d(10mg/ml),共15d(积累注射量600mg),期间双侧臀部注射部位周围逐渐出现局部红肿、硬结,渐加重,有轻度压痛。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关节痛等。

  • 标签: 脂膜炎 人工性 黄体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