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估抗高血压治疗中血压值与卒中的发生是否存在J型曲线。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0月于门诊或住院接受治疗的2059例高血压患者,采用限制立方样条(restrictedcubicspline,RCS)拟合Cox回归模型来评估不同的血压截点与卒中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评估随访期间卒中的发生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总体患者1、3、5年累积卒中发生率分别为2.5%、8.8%和16.6%。经RCS拟合Cox模型评估,发现血压值与是否发生卒中呈非线性关系,对于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110mmHg或〉150mmHg的患者,以及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60mmHg或〉90mmHg的患者,卒中的发生风险增加。经Cox风险比例模型多因素分析,吸烟史(HR2.32,95%CI1.36-3.13,P=0.009)、糖尿病(HR2.07,95%CI1.18-3.05,P=0.011)、心房颤动(HR1.89,95%CI1.16-2.98,P=0.014)、SBP〈110mmHg(HR1.62,95%CI1.11-2.24,P=0.032)或〉150mmHg(HR1.79,95%CI1.21-2.72,P=0.013)和颈动脉狭窄(HR2.47,95%CI1.37-4.18,P=0.008)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抗高血压治疗中,存在血压值与卒中的J型曲线现象;SBP〈110mmHg或〉150mmHg的患者,卒中的发生风险增加。

  • 标签: 高血压 卒中 J型曲线 限制性立方样条
  • 简介:目的利用限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RFLP)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筛选和鉴定脑胶质瘤易感基因--切除修复鼠缺陷交叉互补基因2(ERCC2)的单核苷多态(SNPs).方法应用PCR扩增179例胶质瘤病人肿瘤及血液标本和44例正常对照组血液标本ERCC2基因第23外显子及其邻近的部分内含子序列,采用限制酶切及DHPLC技术对扩增片段进行基因变异检测,直接测序不同类型的PCR片段,并与参考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此片段中验证了一个已知白种人存在的SNP位点.结论黄种人亦存在rs13181,并影响蛋白编码;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病有关联.DHPLC相对于RFLP来说是一种高效、经济、简便、可靠的SNPs筛选方法.

  • 标签: 多态性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 色谱法 液相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神经胶质瘤 基因型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睡眠限制2d后测试者记忆游戏和重复打字能力的变化,探讨睡眠限制对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影响。方法对医科大学13例学员进行2夜睡眠限制。A组睡眠限制6h、B组限制3h,分别在限制前(睡前)、限制后2d的晨起、中午和第2天睡前等6个时间点进行记忆游戏和重复打字能力测试,观察记忆力和注意力变化,并采用非参数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间第1次记忆游戏得分和重复打字测量值均无显著差异;(2)两组第2次至第6次的测量值依次与其第1次的各值比较,A组有显著差异(P〈0.05),B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用记忆游戏和重复打字测试的方法可初步评估睡眠限制对测试者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影响。

  • 标签: 睡眠限制 记忆力 注意力 游戏 重复打字能力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评估颅脑创伤(TBI)严重程度及颅内压(ICP)增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到2009年12月收入我院神经外科的63例颅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受伤机制、颅内压数值、总住院天数、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天数。按照患者入院时最初的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颅脑创伤组(GCS13-15,n=14),中度颅脑创伤组(GCS9-12,n=24),重度颅脑创伤组(GCS3-8,n=25)三组。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重度颅脑创伤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轻度颅脑创伤组及中度颅脑创伤组(F=12.590,P〈0.01)。同ICP控制组(n=15)249.3pg/ml±103.8pg/ml及未行ICP监测组(n=40)221.9pg/ml±142.7pg/ml相比,ICP增高组(n=5)NT-pro-BNP血浆浓度520.2pg/ml±153.5pg/ml可出现显著增高(P〈0.01)。血浆NT-pro-BNP水平与GCS评分及ICU住院天数存在相关。结论颅脑创伤早期血浆NT-pro-BNP水平越高,其伤后颅内压控制难度越大。血浆NT-pro-BNP水平可作为判断颅脑创伤严重程度及颅内压增高程度的一个潜在评估指标,有助于及早预判颅内压增高并及时地对其进行干预。

  • 标签: 颅脑创伤 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 颅内压
  • 简介:目的:探讨富马奎的平(下称硅的平)引起心电图改善的特征及其与服药时间、剂量之间的关系,并与氯氮平引起的心电图改变作比较。方法:对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服药前、服药后第2、4、8周分别做心电图检查,记录服药剂量与心电图的改变情况,并在两组之间做显著检验。结果:奎的平引起的心电图改变主要为实心动过速、T波变化,其程度及发生率均低于氯氮平,一般不影响治疗。并且与服药天数、剂量大小有一定关系。结论:富马奎的平可引起心电图改变,但其程度及发生率均低于氯氮平。

  • 标签: 富马酸奎的平 心电图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二十碳五烯(EPA)预防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收集EPA治疗aSAH后CVS的临床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0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3个研究,307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EPA降低总症状脑血管痉挛(SCVS)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R)=0.46,95%可信区间(CI)为0.29—0.72,P=0.0006]、持续SCVS发生率(RR=0.13,95%CI为0.04—0.46,P=0.002)、血管痉挛脑梗死发生率(RR=0.27,95%CI为0.14~0.51,P〈0.0001),但并不改善3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RR=1.15,95%CI为0.98~1.33,P=0.08)、180dmRS评分(RR=1.03,95%CI为0.91~1.16,P=0.65)。结论EPA可预防aSAH后CVS,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二十碳五烯酸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并探究小金胶囊(0.35g/粒)对痤疮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祁山皮肤科医院收治的痤疮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64)。对照组采用异维A胶丸治疗,观察组异维A胶丸+小金胶囊治疗,比较2组治疗8周后临床疗效及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睾酮的白细胞雄激素受体,并评估临床用药安全。结果:观察组痤疮治疗总有效率(93.75%,60/64)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22/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在治疗前后,血清中睾酮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白细胞AR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3/30)与观察组比较(12.5%,8/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金胶囊(0.35g/粒)治疗痤疮的疗效良好,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 标签: 小金胶囊 痤疮 治疗作用 观察研究
  • 简介:PRKCH(编码蛋白激酶Cη的基因)在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已知,在日本人群的PRKCH中,1425G/A单核苷多态(SNP,rs2230500)与缺血性卒中显著相关。本研究旨在评估,在中国人群中,该基因多态与缺血性卒中及其他类型卒中的关系。通过病例对照法,本研究共纳入1209例卒中患者和1174例对照者。

  • 标签: 单核苷酸多态性 缺血性卒中 中国人群 H基因 脑出血 风险
  • 简介:目的研究白藜芦醇不但具有直接治疗脑胶质瘤的作用,而且作为一种ABCG2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BCRP/ABCG2,影响原卟啉Ⅸ(PpⅨ)排出细胞。探讨白藜芦醇增强对于经5-氨基酮戊酸(5-ALA)处理过的人脑胶质瘤细胞的光治疗(PDT)效果。方法4种恶性脑胶质瘤细胞系(U87MG,U251,A172和T98G)在和不同浓度(0.01~1.0μmol/L)的白藜芦醇作用之前,与5-ALA(1mmol/L)相互作用。测定白藜芦醇对细胞内外的PpⅨ水平,BCRP/ABCG2mRNA和ABCG2蛋白的表达,以及体外PDT的效果。结果0.1μmol/L或更高浓度的白藜芦醇,可以提高恶性脑胶质瘤细胞内的PpⅨ水平,在所有4种细胞系均呈药物剂量依赖。白藜芦醇不但可以降低BCRP/ABCG2mRNA的表达水平,而且可以减少细胞膜上BCRP/ABCG2蛋白的表达;并且有效地提高恶性脑胶质瘤细胞PDT的效果。结论白藜芦醇不但可以抑制BCRP/ABCG2介导的恶性脑胶质瘤细胞内PpⅨ的外流,并且可以增加细胞内的PpⅨ的含量,从而达到提高PDT的效果。

  • 标签: 5-氨基酮戊酸 白藜芦醇 原卟啉Ⅸ 光动力治疗
  • 简介:目的建立海人癫痫动物模型并给予丙戊酸钠治疗,探讨其治疗作用.方法42只Wistar大鼠置于立体定向仪上,于右侧海马注射海人制备大鼠癫痫模型.根据癫痫发作病程,随机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慢性期等实验组;另设丙戊酸钠治疗组,分别于海人注射后24h和自发性癫痫出现后给予丙戊酸钠治疗.在实验过程中以视频录像监测大鼠症状的改变,深部脑电图观察癫痫的病理过程及丙戊酸钠治疗前后脑电活动的改变.组织切片经Nissl和Timm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数目、苔藓状纤维发芽.结果(1)电生理学改变:海人注射后数分钟大鼠即出现癫痫发作并呈现急性期、静止期和慢性期等病变过程.脑电图于急性期和慢性期均表现为典型的癫痫发作电活动及发作间期表现.(2)病理学改变:海马神经元死亡主要出现在急性期,以实验侧CA3、CA4区最为明显,齿状回无明显神经元缺失.Timm染色显示从静止期开始出现苔藓状纤维发芽并进行增加.(3)丙戊酸钠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变:早期应用丙戊酸钠治疗可抑制癫痫发作及其症状的发展;出现自发性癫痫后丙戊酸钠的治疗效果欠佳,停药后症状再次出现.结论海人模型是模拟人类颞叶癫痫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早期丙戊酸钠治疗效果较好,否则不能有效控制癫痫.

  • 标签: 颞叶癫痫 丙戊酸钠 药物治疗 动物模型 海人酸模型
  • 简介:目的:在兔颅骨缺损中区植入组织工程骨,观察其成骨和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取兔髂骨,获取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将获得的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与藻酸盐复合,制备成盘状组织工程骨,植入兔颅骨缺损区,单纯藻酸盐植入作为对照组,8周后行X线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其成骨和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结果:骨髓基质成骨细胞/藻钙复合物植入组,有明显的新骨形成,而对照组无骨形成。结论:藻钙/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物可用于修复非受力区、范围较小的骨质缺损。

  • 标签: 组织工程 修复 骨髓基质成骨细胞 藻酸盐
  • 简介: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1例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枸橼抗凝管道连接错误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根据根本原因分析的步骤,应用事件序列表、鱼骨图、五问法等管理工具,分析CRRT枸橼抗凝管道连接错误的根本原因并制定对策。转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从系统层面剖析护理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并提出改善对策与防范措施,并与大家分享,以达到更好地改进工作质量的目的。

  • 标签: 根本原因分析 持续肾脏替代治疗 护理不良事件
  • 简介:目的观察单唾液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急性低压氧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探讨MMP9在GM1预防低压氧脑水肿中可能的机制。方法24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n=6):分别为对照(contr01)组、急性低压氧(HH)组、GM1治疗(GM1+HH)组、单纯给药(GM1)组。control组:置于低压氧舱外的常氧舱内;HH组:置于6000m海拔模拟舱内24h;HH+GM1组:连续腹腔注射GM13d(30mg/kg),最后一次给药后30min行急性低压氧处理,方法同HH组;GM1组:前期GM1处理同HH+GM1组,后期同control组处理。小鼠在急性低压氧处理24h后应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检测MMP9蛋白表达水平,通过湿重比和伊文思蓝定量评价脑水肿程度。结果GM1降低急性低压氧24h后血脑屏障损伤,减少湿重比(P〈0.05)和伊文思蓝渗出量(P〈0.05),并抑制MMP9表达上调(P〈0.05),减弱星形胶质细胞MMP9荧光强度。结论GM1抑制MMP9表达上调,可能参与其预防急性低压氧脑水肿的机制中。

  • 标签: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 基质金属蛋白酶9 急性低压氧
  • 简介:良性发作位置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于1921年由Barmy首次提出,Dix和Hallpike随后详细描述了其特征。BPPV虽为最常见的前庭周围眩晕,年发病率为64/10万,但由于对其认识相对滞后,而眩晕者常常根据自己对本病的认识而就诊于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骨科和急诊科等不同科室,一直未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因此得不到正确诊断和处理。在我国,BPPV常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Meniere病、颈椎病或其他眩晕。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采用Dix.Hallpike等诱发试验来诊断,Epley、Semont或Barbecue等手法复位技术治疗并常常获得戏剧的治疗效果,人们对BPPV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使整个眩晕群体诊疗水平得到提高。

  • 标签: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MENIERE病 前庭周围性眩晕 BPPV 临床医生
  • 简介:目的探讨胶质瘤细胞异柠檬脱氢酶1(IDHl)基因突变对替莫唑胺(TMZ)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U87胶质瘤细胞分组转染含空载体(空载体组)、野生型IDHl基因(野生组)和R132H突变型IDHl基因(突变组;IDHl第132位的精氨酸被组氨酸所取代)质粒,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2-羟基戊二(2-HG)水平、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caspase3mRNA和蛋白质表达;将含三种不同质粒的U87细胞接种大鼠建立荷瘤大鼠模型并观察大鼠经TMZ治疗后60d存活率。结果与空载体组和野生组比较,突变组细胞上清液中2-HG水平、细胞caspase3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下降(P〈0.05);TMZ治疗后60d,突变组大鼠存活率显著升高(P〈O.05);空载体组和野生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DHlR132H基因能够增加TMZ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并提高其治疗荷瘤大鼠的存活率。

  • 标签: 胶质瘤 U87胶质瘤细胞 异柠檬酸脱氢酶1 基因突变 替莫唑胺
  • 简介: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3岁。主因体位头痛1月余,于2011年4月2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体位头痛,表现为下蹲或平卧后站起时头痛加重,平卧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呈后枕部胀痛,发作1~2次,d,每次持续约数分钟,伴鼻塞,无流涕、咳嗽,无发热、盗汗,无视物模糊,无肢体麻木、乏力,无恶心、呕吐。

  • 标签: 颅内低压 综合征 头痛 病例报告
  • 简介:神经梅毒(NS)是梅毒螺旋体(TP)侵犯脑膜和(或)脑实质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而麻痹痴呆(GPIorPD)则是神经梅毒最常见的类型。1882年,Bayle首先报告麻痹痴呆,1913年,Noguehi和Moore从神经梅毒患者的脑组织中分离获得梅毒螺旋体,得以明确其病因。在西方国家,麻痹痴呆较少见,我国曾在20世纪50年代相对常见,至60年代后基本销声匿迹。

  • 标签: 痴呆 神经梅毒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伴有严重癫痫发作的获得癫痫失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对7例先有癫痫发作继而出现明显失语的儿童患者进行了病因、病程、癫痫发作情况、失语表现及治疗情况进行了回顾分析.同时分析了入院前后的EEG、头CT及MRI.结果全部病人失语症状出现前均有较严重的癫痫发作.其中5例在失语前曾出现过癫痫状态.全部病人表现听不懂问话,5例表现完全不能用语言表达.常规EEG5例异常,主要表现弥漫慢波,其中3例可见阵高波幅慢波发放.影像学检查3例异常.经AEDs及神经营养剂治疗,2例语言功能恢复,2例改善,3例无改善.结论本组病人主要表现全面癫痫发作,惊厥脑损伤可能为本组病人失语发生的主要原因.失语主要表现为"语言的听觉失认".早期诊断并采取包括AEDs应用的综合治疗措施有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

  • 标签: 惊厥 获得性癫痫性失语 癫痫 儿童 免疫球蛋白 皮质类固醇
  • 简介:护理人员关注的是整体的人,也就是说关注人的心理、生理和精神各个层面。由于关注点的广泛与涵盖范围的多面,护理研究也具有了复杂的特性。护理研究者必须能熟练地应用多种研究类型,包括质研究与量研究,并且经常需要在一次研究中采用一种以上的方法,也就是采用混合方法学或者说是多种方法学的科研设计方案。

  • 标签: 方法学 设计 护理人员 质性研究 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