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脑脊液漏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32例外伤性脑脊液漏患者被采用腰椎穿刺、腰大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且对其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置管后1~2d脑脊液漏减少,3~12d停止;随访6~12月无再漏.结论腰大持续外引流是治疗外伤性脑脊液漏的可靠有效方法.

  • 标签: 引流治疗 腰大池 临床观察 外伤性脑脊液漏 持续外引流 腰椎穿刺
  • 简介:目的探讨环在去骨瓣减压术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94例患者手术前后CT扫描变化,分析环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环受压减轻组中62例死亡9例,无改变或加重组中32例死亡19例.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后的环改变对预后有重要意义,动态观察环的变化是必要的.

  • 标签: 环池 去骨瓣减压
  • 简介:腰大持续外引流术(continuedlumbarcerebrospinalfluiddrainage,CLCFD)可用于神经外科多种疾病的检查、诊断及治疗,其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我院于2003年10月至2009年6月应用CLCFD治疗41例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持续脑脊液鼻漏、严重而难治的颅内感染和后颅凹开颅术后皮下积液和持续发热病人,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 标签: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 神经外科 CEREBROSPINAL 临床应用 蛛网膜下腔出血 LUMBAR
  • 简介:持续腰大引流(continuedlumbarcerebrospinalfluiddrainage,CLCFD)是应用腰椎穿刺的方法向椎管蛛网膜下腔置入引流管以达到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引流的目的。自Vourch等在1960年首次提到持续腰大引流治疗脑脊液漏以来,现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的临床工作中。

  • 标签: 颅内感染 持续腰大池引流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腰大-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行腰大-腹腔分流术治疗的16例交通性脑积水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该术式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其中10例患者的手术效果为明显有效,4例患者为有效,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87.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腰大-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老年患者的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 交通性脑积水 老年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护士心理契约对其工作绩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心理契约量表和护士工作绩效评估量表对28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层回归分析法探讨护士心理契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结果:护士心理契约和工作绩效总分分别为2.39±0.47和3.58±0.5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护士心理契约各维度得分与工作绩效各维度得分均显著相关(P〈0.05);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契约及职称均为护士工作绩效的影响因素。结论:护士心理契约是影响其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心理契约 工作绩效 护士
  • 简介:目的:探讨绩效考核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及提高护士长管理的有效性和改进工作绩效。方法:根据二级甲等医院评审要求和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价指南,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每季或每半年进行自评和护理部总评,并对每位护士长进行绩效结果面谈。结果:开展护士长绩效考核2年,护士长管理意识增强,基础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理差错及病人投诉明显减少,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提高。结论:通过实施护士长量化绩效考核,使护士长管理意识增强,护理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管理质量不断提高。

  • 标签: 护士长 管理 绩效考核
  • 简介:张锡纯(1860-1933),河北人,民国中医学家(图1)。张锡纯是典型的不为良相,当为良医。1893年,他科举落第后,30多岁开始学中医,大器晚成,后又涉及西医。十年寒窗,行医应诊,张锡纯在50岁时开始出版《医学衷中参西录》(图2)。从学生开始,几乎十年一步成了国内名医,这或许是受到了中西汇通的影响吧。

  • 标签: 卒中 中风 中医
  • 简介:目的总结腰大置管引流在脑肿瘤切除术中的辅助作用.方法分析46例脑肿瘤切除术中行腰大置管脑脊液引流应用效果.麻醉成功后腰大穿刺置外引流管,于剪开硬脑膜前放出脑脊液30~50mL,术中根据脑回缩情况可继续放出脑脊液,术后继续引流血性脑脊液,2~4d天拔管.结果本组46例患者手术野有良好显露,明显利于肿瘤切除,肿瘤全切率为80%.术后康复良好,无一例出现因牵拉过度引起脑挫伤或出血,也无脑积水发生.结论术中行腰大引流能快速降低颅内压,增加手术野显露,减少脑牵拉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脑肿瘤切除 腰大池引流 辅助作用 术中 腰大池置管引流 放出脑脊液
  • 简介:1病例简介患者女性,82岁,主因“发作性口角歪斜、左侧肢体无力2d”于2009年4月10日收入院。患者入院前2d无明显诱因突发口角歪斜、左侧肢体无力,持续1~2min后症状完全缓解,共发生2次,入院前1d活动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持续约10min后完全缓解,未予药物治疗,急到我院急诊就诊,行颅脑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rizedtomography,CT)检查后收入院。人院第3天清晨起床后发现口角歪斜、左侧肢体麻木无力,症状持续未缓解。

  • 标签: 脑梗死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积水的手术方法。方法:19例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积水患者,脊髓空洞腔<5节段3段,5-8节段12例,>8节段4例,伴延髓空洞3例,手术扩大枕大并切除小脑扁桃体,结果:19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MR复查,空洞腔明显缩小,结论:该术式治疗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积水安全,效果好。

  • 标签: CHIARI畸形 脊髓积水 枕大池扩大术 小脑扁桃体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型与不同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登记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其危险因素,并按急性卒中治疗试验(TOAST)标准将缺血性卒中分为5种类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在纳入分析的205例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100例(48.9%)、心源性卒中(CE)17例(8.3%)、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38例(18.5%)、其他原因所致卒中(SOE)12例(5.8%)、不明原因卒中(SUE)38例(18.5%)。分析显示,高血压与LAA的发生有关(OR=2.40,P=0.0028);心房颤动对CE发生有显著作用(OR=365.90,P〈0.0001);饮酒与SAO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联(OR=2.73,P=0.036),而白细胞则在CE患者显著升高(OR=8.00,P=0.0013)。结论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与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关。该结果对临床个体化预防与治疗有一定提示意义。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卒中亚型
  • 简介:1临床资料例1女患,42岁,以'双眼上睑下垂伴复视10日'入院,病前3日曾受凉及出现皮疹,查:神清语利,双睑下垂,双眼上视、下视、内收均受限,左眼外展见水平眼震,双瞳孔不等大,左:右=4.0:3.0mm,光反射存在,除右下肢腱反射略减弱外,余正常,头MRI示:中脑导水管处见异常长T2信号.

  • 标签: 炎症 肿瘤 眼肌麻痹 诊断 治疗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TOAST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之间危险因素的差别。方法按照TOAST型标准选取3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患者134例,心源性脑栓塞型(CE)患者102例,小血管病变型患者(SAA)137例。所有患者测定血压和血脂水平,同时采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以最厚处内-中膜厚度(IMT)≥1.2mm为阳性。结果SAA组患者静息血压较LAA组和CE组高(P〈0.05);SAA组患者的TCH和TG浓度较LAA组和CE组高(P〈0.05);SAA组患者的LDL浓度较CE组高(P〈0.05);LAA组患者的HDL和ApoA浓度较CE组和SAA组低(P〈0.05)。三组之间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TOAST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SAA型患者静息血压偏高,“坏”胆固醇浓度亦偏高,LAA型患者“好”胆固醇浓度偏低。

  • 标签: 脑梗死 TOAST分型 危险因素 胆固醇
  • 简介:1病例男,55岁、因车祸伤后意识不清3d,于2004年10月4日入院。入院后体格检查:昏迷,不睁眼,不发音,刺激肢体屈曲,GCS评分5。双侧跟睑淤血,左外耳道有血性液体流出,光环试验阳性。左侧瞳孔直径4mm,右侧3mm,形状圆,对光反应均迟钝,四肢肌张力弱,右侧BabinskiSign(+)。颅脑CT报告:左额颞脑挫裂伤,左颞顶硬膜下血舯,左额颞骨骨折。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标准外伤大骨瓣 引流术 治疗 环池 GCS评分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YL-Ⅰ型微创碎吸针行双侧脑室穿刺联合腰终置管双向外引流治疗重症脑室内出血的疗效。方法使用YL-Ⅰ型微创碎吸针和硬膜外麻醉管分别行双侧脑室三角区穿刺和腰终穿刺置管,辅以尿激酶溶纤外引流。结果25例患者依GOS分级,恢复良好17例,中残4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继发交通性脑积水4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治愈。继发脑室系统感染2例,经鞘内注药治愈。结论双侧脑室联合腰终双向外引流辅以尿激酶溶纤是治疗重症脑室内出血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微创 重症脑室内出血 尿激酶 双向外引流
  • 简介:"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加强临床护理、改革护理管理,让病人放心、让护士满意。这是我国护理理念的一次深层次变革,是我国护理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安徽省立医院顺应医改潮流,成为全国首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

  • 标签: 护理工作 工作模式 改革 安徽省立医院 分配 绩效
  • 简介:目的:构建医院护士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质性研究法及Delphi专家咨询法拟定医院护士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结果:专家咨询的权威程度系数为0.84,判断系数为0.88,熟悉程度为0.80;最终确定的医院护士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7条、二级指标28条,其专家接受度均〉80%;一级、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497、0,431,二者协调系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Delphi法构建的医院护士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为制定护士长绩效考核指标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提高军队医院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促进医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医院 护士长 绩效考核指标 DELPHI法
  • 简介:目的研究有无大血管病变患者小脑梗死灶的特征,探讨小脑梗死型与后循环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我科自2006年1月-2008年5月期间住院的小脑梗死患者共35例,所有患者均同时具备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和血管造影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K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检查。根据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两组:大血管病变组20例,小血管病变组15例,分析两组小脑梗死的型和后循环血管病变(包括狭窄或闭塞)的关系。结果(1)大血管病变组20例中,颅内血管(椎动脉颅内段或基底动脉)病变最多见(10例,50%),梗死类型多为分水岭梗死(7例,70%);其次为颅外血管合并颅内血管(椎动脉颅外段合并颅内段或基底动脉)病变(8例,40%),梗死灶多为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的区域性梗死(7例,87.5%);单独颅外血管(椎动脉颅外段)病变最少见(2例,10%),梗死分布无明显倾向性。(2)4、血管病变组15例中,梗死灶亦多位于分水岭区(9例,60%)。结论由于小脑血液供应特点,小脑梗死中分水岭梗死和腔隙性梗死较区域性梗死更为常见。小梗死灶(直径≤2cm)可能存在后循环大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应予积极的治疗和干预,以防病情加重。

  • 标签: 脑梗死 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