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临床实践证明;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而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的,面对一群沟通障碍的病人,我们近年来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诚信服务”的实施、评价,全面提高了精神科护理工作内涵质量,激发了护理人员工作主动,住/出院病人满意度大为提高。具体做到四抓到位。

  • 标签: 护患沟通 精神科 有效性评价 病人满意度 护患关系 工作主动性
  • 简介:  血管痴呆(VaD)在临床上定义为由脑血管疾病造成的脑部损伤所致的获得智力损害[1].普遍认为,血管性病变是造成痴呆的第二大类原因,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2].VaD的特点是,起病突然,病情呈阶梯性恶化,早期功能缺陷呈斑片状分布,有局灶性神经症状和体征.……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认知功能损害 量表
  • 简介:目的评价成人骨髓源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安全.方法对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的培养上清分别进行无菌试验、支原体检测、热原质检测和异常毒性试验.结果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的培养上清经培养无细菌和真菌生长,PCR检测未扩增出支原体的特异性片断,培养上清的热原质含量符合规定的限度,进行异常毒性试验的动物在观察期内未出现局部和全身异常反应.结论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的培养体系中不含有对人体移植具有潜在危害的因素,整个培养流程和培养体系是安全可靠的.

  • 标签: 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 培养上清 体外培养 热原质 支原体检测 无菌试验
  • 简介: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冷冻脑损伤动物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以自制冷冻杯,用液氮进行大鼠硬脑膜外冷冻,监测伤后的颅内压变化,测定伤后不同时期的行走、平衡等行为功能,并行神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大鼠冷冻伤后出现颅内压升高,伤后4h达到高峰(14.56±2.31)mmHg;伤后的行走和平衡功能明显障碍;冷冻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周围出现水肿,同时伴有脑皮质冻伤灶神经元变性、坏死,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空泡样变。结论大鼠的冷冻脑损伤模型是一种稳定可靠的脑损伤动物模型。

  • 标签: 冷冻性脑损伤 动物模型 大鼠 评价
  • 简介:随着我国护理事业的持续发展,在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落实和推动。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使优质护理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激励机制建立的目的是通过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发挥人的内在潜力,

  • 标签: 激励机制 极性 护士 临床护理工作 持续发展 护理事业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皮层扩散抑制(CSD)动物模型,并研究其光学成像和电生理特性,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SD大鼠,在大鼠颅骨上分别钻磨出诱导窗口和观测窗口,分别用针刺和5mol/LKCl在诱导窗口诱导脑CSD,用0.9%NaCl作对照,电生理和光学成像的方法来描记CSD的产生与传播。结果针刺诱导组和KCl诱导组在观测窗口均可以观察到CSD波.在产生CSD波的同时,伴随着去极化电位的产生,而在NaCl对照组没有这一现象的发生。结论本方法制作的CSD动物模型.方法简单易行,可以用光学的方法直观观测CSD的产生发展,并结合电生理观测,适于在体研究,为进一步研究CSD的发生机制及其可能的作用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 标签: 皮层扩散抑制 动物模型 电生理 在体研究 光学成像
  • 简介:目的探索静脉溶栓时间窗扩大到6h的有效及安全;分析影响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因素、溶栓后颅内出血特别是症状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9月至2006年9月上海地区所有溶栓患者的数据,评价溶栓的时间、rt-PA使用剂量、溶栓后24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的NIHSS评分、(modifiedrankinscale,mRS)改良Rankin量表及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等数据,并以NINDS研究中的安慰剂对照组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安全及有效方面的差别,对影响溶栓治疗的有效及安全的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结果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的预后,溶栓后24h治疗组NIHSS即得到改善的患者达到57.8%,高于对照组的39.1%(P=0.001)。溶栓治疗同样可改善患者溶栓后3个月的NIHSS、mRS及BI(P〈0.05)。另外溶栓可增加患者症状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但是不增加患者的总体死亡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仅TOAST分型与SICH的发生相关,其中心源性栓塞发生SICH的危险要高于其他类别的卒中。结论本组数据表明卒中后6h内溶栓治疗是相对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溶栓后24h症状改善越多,溶栓后3个月预后越好,心源性栓塞发生症状颅内出血的危险较高,在选择溶栓患者时需慎重。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目的:调查了解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对各类护理行为关怀评价。方法:运用关怀行为评价量表,抽取720例接受心脏介入诊治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①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对于护理行为关怀评价具有差异;②患者在心脏介入治疗术前和术后对于某些护理行为关怀评价具有差异(P〈0.05),③患者对护理行为关怀评价受个人因素的影响(P〈0.05)。结论:根据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对于护理行为关怀的不同评价,制定更为有效的护理措施,有针对、有侧重点地为心脏介入治疗患者提供关怀照顾。

  • 标签: 心脏介入治疗 护理行为 关怀性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创伤脑损伤动物模型及相关评价体系。方法应用自行设计制造的自由落体撞击装置建立大鼠创伤脑损伤模型,观察大鼠脑损伤后生命体征和病理学改变,并通过自行设计的神经功能量表进行功能评分。结果撞击后,动物均出现明显的生命体征改变,包括伤后血压立即骤降后恢复平稳、呼吸暂停与呼吸变深快等。伤后6h,出现明显的脑损伤病理学改变。伤后12h,神经功能量表分析显示大脑皮质、脑干和小脑功能受到明显影响。结论本体系可用于建立和量化评价大鼠创伤脑损伤情况,并可用于建立和评价其他中小型动物模型。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动物模型 评价 装置
  • 简介:系统评价也叫系统综述,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方法,是指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如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护理等),系统、全面地收集所有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同时,随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的出现,系统评价还要及时更新,随时提供更新的知识和信息作为临床实践和研究的决策依据。

  • 标签: 系统综述 临床流行病学 临床研究 临床问题 严格评价 质量标准
  • 简介: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参数对星形细胞肿瘤分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对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收治的53例脑肿瘤患者进行CTP检查.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为星形细胞肿瘤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CTP采用GELightSpeed64层螺旋CT机行灌注扫描,在AW4.2P后处理工作站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测定肿瘤最大灌注区和对侧正常组织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l、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毛细血管表面通透(PS)。手术获取脑肿瘤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星形细胞肿瘤高级别组CBF、CBV和PS值均明显高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表明,CBF、CBV和PS值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4、0.876和0.914,而MTT无鉴别作用,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455。采用cBF=62.635mL/(100g·min).CBV=4.310mL/100g和PS=5.925mL/(100g·min)作为分界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敏感性均为84.2%,特异性分别是81.8%、81.8%和91.9%。结论多层螺旋CTP参数CBF、CBV及PS值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 标签: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 神经胶质瘤 星形细胞肿瘤
  • 简介: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屏气试验研究健康吸烟者脑血管反应。方法选取男性健康吸烟者46例,男性健康不吸烟者42例,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并记录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MCA)多普勒频谱,检测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systolicvelocity,PSV),搏动指数(pulsatility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f),嘱受检者做屏气试验,记录屏气末双侧MCA多普勒频谱,测量参数同上,并计算屏气前后各参数变化率,通过参数变化率的大小分析脑血管反应。结果屏气后两组MCA峰值流速均表现为随屏气时间延长而增快,两组的PI及R哟降低,屏气前后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屏气试验后PSV变化率为(23±7)%,不吸烟组为(37±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屏气试验后PI值变化率为(19±5)%,不吸烟组为(25±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屏气试验后RI值变化率为(21±6)%,不吸烟组为(35±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吸烟者屏气后MCA的PSV、PI及RI的变化率均较健康不吸烟者减低,吸烟可使脑血管反应降低。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屏气试验 脑血管反应性
  • 简介:睡眠质量包括了睡眠时间、睡眠结构、睡眠周期等睡眠期间的参数,还包括醒后对睡眠的主观感觉、白天精神状态等日间表现.因此,在对睡眠质量进行评价时,根据日间和夜间的不同特点,有着相应的评估方法.本文就睡眠质量的评价方法及其发展进行回顾和摘要,旨在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睡眠质量的评价方法.

  • 标签: 睡眠质量 评价指标 客观 主观
  • 简介: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对SCL-90量表的品质进行系统的评价.通过研究发现该量表的可信度较好,结构效度不佳,因素分析结果最终确认其为一个十五因子相关模型结构.研究还对量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 标签: SCL-90 品质 应用
  • 简介:目的研究Moyamoya病不同侧支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DSA诊断的Moyamoya病患者,依据有无大脑后动脉和颈外动脉代偿进行分组,对比大脑后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和脉动指数或阻力指数.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TCD评估标准.结果有大脑后动脉参与代偿时,大脑后动脉Vp较高,PI较低(P<0.001).有颈外动脉参与代偿时,RI较低(P<0.001).结论TCD可以帮助临床评价Moyamoya病的代偿情况.

  • 标签: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侧支循环 经颅多普勒超声 MOYAMOYA病 代偿血流 TCD检查
  • 简介:人体的平衡是由前庭器官、视觉和本体感受形成的感觉输入组成的一种精密而又复杂的机制。这些输入信号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被小脑、锥体外系、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的活动进行整合和调节,然后提供头部和身体姿势在空间、眼球运动控制以及恰当的静态和动态姿势功能方面的感觉。感觉输入、整合机制或效应器的改变均能导致头晕或眩晕、眼球运动紊乱以及失衡或不稳定感。有非常多的病理学过程可以导致头晕,因此患者可能去不同的科室就诊,但最普遍的是耳鼻喉科和神经科(表1)。

  • 标签: 患者 中枢神经系统 评价 身体姿势 运动控制 大脑皮质
  • 简介:睡眠质量评价分为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其中主观评价又分为夜间功能与白天功能。客观评价方面,目前公认的金标准是多导联睡眠监测,另外还有夜帽、便携睡眠检测仪、微动敏感床垫等,但关于这些仪器的文献研究报道不多,其准确等尚有待验证。主观评价方面,国内外失眠相关量表共约76种,需要根据量表特征与研究需要具体选择。中医在睡眠质量评价方面更为关注失眠患者整体症状,整体生理机能。中西医在睡眠质量评价方面均有各自关注的重点,在“互联网+”的时代,如何使到睡眠质量评价工具更为便携,可穿戴,简易居家操作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 标签: 睡眠质量评价 现状 中西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