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1对象与方法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小脑脑膜瘤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33~69岁,

  • 标签: 脑膜瘤 小脑幕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总结6岁以下低龄儿童上脉络丛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3例6岁以下儿童脉络丛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13例,平均年龄为19.4月;肿瘤位于侧脑室7例、第三脑室内6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病理证实12例为脉络丛乳头状瘤,l例为脉络丛乳头状癌。术后随访3~92个月,平均38.1月;1例脉络丛乳头状癌患者术后6月复发并转移而死亡;1例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术后16个月死于颅内感染;余11例存活。结论儿童上脉络丛肿瘤大部分为良性肿瘤,显微手术全切除肿瘤可达到满意的疗效。

  • 标签: 脉络丛肿瘤 幕上 儿童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骑跨横窦的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6例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病人均采用枕部上马蹄形皮骨瓣开颅,先清除上血肿,再经静脉窦与颅骨内板之间的空隙清除下硬膜外血肿。结果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0min,术中失血少。术后5例血肿基本清除,1例上残留少量硬膜外血肿。出院时5例恢复良好,1例中残。结论采用枕部上马蹄形皮骨瓣开颅,能够顺利清除上、下硬膜外血肿,且手术时间短,清除血肿迅速,操作简单,出血少,术后不遗留颅骨缺损。

  • 标签: 颅脑损伤 幕上 幕下硬膜外血肿 横窦 手术
  • 简介:目的总结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个体化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5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锥颅软管穿刺引流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以及组合方式治疗。结果术后存活142例,出院时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24例,Ⅱ级36例,Ⅲ级43例,Ⅳ级29例,Ⅴ级10例。死亡11例。结论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方法选择,无需拘谨于单一手术方式,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手术治疗 疗效
  • 简介:大型小脑脑膜瘤是指瘤基底附着于小脑或小脑切迹处,瘤径大于3cm的脑膜瘤,由于该位置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全切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手术难点。近年来我科采用显微手术切除12例该部位脑膜瘤,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脑膜瘤 小脑幕 手术入路 显微手术
  • 简介:患者,女,32岁,以“头颈部反复酸痛3年,伴视物模糊半年”为主诉于2013年12月3日入院,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头颅MRI平扫示:右侧后颅窝可见1个类圆形异常信号软组织块影,大小约5.5cm×3.7cm×3.2cm,T1WI等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未见“脑膜尾征”.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信号稍高,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未见明显坏死区,其后上缘宽基底与小脑相连,与右侧横窦分界不清,邻近小脑组织明显受推压并见水肿带,第四脑室明显受压变窄并左移,桥脑轻度受压,第三脑室及双侧侧脑室明显扩张,蝶鞍稍扩

  • 标签: 血管周细胞瘤 神经系统 病理诊断 影像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上大面积脑梗塞伴小脑切迹疝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6年3月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颞肌贴敷术救治的17例上大面积脑梗塞伴小脑切迹疝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GO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其中恢复良好6例(35.29%,6/17),中残3例(17.65%,3/17),重残4例(23.53%,4/17),植物生存1例(5.88%,1/17),死亡3例(17.65%,3/17)。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颞肌贴敷术是治疗上大面积脑梗塞伴小脑切迹疝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大面积脑梗塞 小脑幕切迹疝 标准大骨瓣减压 颞肌贴敷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颞下经小脑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方法。方法:结合本组15例就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4例,症状好转7例,症状加重2例,死于并发症2例。结论:经颞下经小脑入路切除岩斜医肿瘤,术野较大,肿瘤显露清楚,且能避开脑神经的阻挡,多能做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肿瘤。

  • 标签: 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 岩斜区 颅底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X刀治疗颅内室管膜瘤的疗效。方法X刀治疗12例手术残余室管膜瘤患者,其中WHO分级Ⅲ级4例,Ⅱ级6例,Ⅰ级2例。3例在X刀治疗前或后接受了20Gy分割外照射治疗。X刀中心剂量17.8~28Gy,边缘剂量9~16Gy。结果平均随访28个月。1、2、3年的无瘤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7%、33.3%、25.0%。半数无瘤进展生存期为18个月。结论X刀对颅内术后残留室管膜瘤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措施。

  • 标签: 直线加速器 放射疗法 室管膜瘤
  • 简介:目的探讨下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及其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头颅MRI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的血管母细胞瘤均为单发,位于左侧小脑半球1例、右侧小脑半球3例、小脑蚓部5例。MRI表现:病灶T1WI和T2WI的信号较为混杂;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DWI呈低信号;瘤内或瘤周见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瘤周中重度水肿。结论下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加深对其认识,可提高术前的诊断率。

  • 标签: 血管母细胞瘤 实性 小脑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分析下脑肿瘤术后脑脊液相关并发症脑积水、脑脊液漏、假性脑膜膨出以及脑脊液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同济医院2003年1月至2005年8月224例下脑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因素包括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位置、切除程度、术前脑积水程度以及放置脑室外引流与否。结果脑脊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年龄和肿瘤切除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位置、大小及术前脑积水程度和接受脑室外引流与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术前对患者情况进行详细全面评估,术中尽可能全切肿瘤,可有效防止术后脑脊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幕下脑肿瘤 脑积水 脑脊液漏 假性脑膜膨出 脑脊液感染
  • 简介:目的总结合并烟雾病的上巨大脑膜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合并烟雾病的上巨大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DSA检查明确颅内外血管代偿和肿瘤血供来源,行左侧大脑半球巨大脑膜瘤切除术。结果术中全切肿瘤,病理结果为WHOⅠ级脑膜瘤。病人术后出现意识障碍,提示下丘脑功能紊乱导致激素水平低下,给予激素补充治疗,情况改善后出院。结论脑膜瘤合并烟雾病病人的手术耐受性差,易出现缺血性、出血性并发症。术前脑血管DSA明确诊断、合适的手术策略及精细的手术操作可减少手术创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脑膜瘤 巨大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幕上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特重型颅脑损伤(GCS〈5分)^[1]的患者伤情危重,发展迅速,残死率高,是神经外科治疗最棘手的问题。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特重型颅脑损伤并脑疝的患者实验组60例行“大骨瓣减压小脑切开术”,对照组60例行“大骨瓣减压术”,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

  • 标签: 大骨瓣减压 小脑幕切开 特重型颅脑损伤 颞叶钩回疝
  • 简介:目的研究松果体区肿瘤患者摆坐位经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适应证、相关问题和成功经验。方法对我科22例松果体区肿瘤采取坐位经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并且与我们使用侧俯卧位和俯卧位经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17例结果相比较。结果所有39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7~52岁,平均22.6岁。病理性质:生殖细胞瘤17例,胚胎癌4例,内皮窦瘤2例,绒毛膜上皮癌1例,良性畸胎瘤8例,恶性畸胎瘤2例,松果体细胞瘤2例,脑膜瘤1例,皮样囊肿2例。所有39例肿瘤主体均位于直窦延长线以下,上界不超过此线1cm,且肿瘤主体也位于中线,两侧偏离中线均小于3cm,适合选用下小脑上入路。选择俯卧位和侧俯卧位17例,骨窗大小为7cm×8cm类圆形,结果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脑室积血11例,小脑肿胀5例,昏迷3例,死亡3例。选择坐位手术22例,骨窗大小为4cm×5cm类椭圆形,结果全切21例,次全切1例;仅1例发生小脑肿胀,无脑室积血,无严重致残和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颅内积气2例;术中气栓1例,及时发现并经过适当处理得到缓解。术后存活患者根据病理性质选择放疗和(或)化疗。结论适合下小脑上入路的松果体区肿瘤选择坐位有明显的优势,体位摆放、辅助办法和麻醉措施得当可以明显减少静脉气栓发生或得到及时缓解,同时可达到缩小了骨窗减少创伤的目的。

  • 标签: 坐位手术 松果体区 脑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点下血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34例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点下血肿,分别采用微创钻颅穿刺引流+尿激酶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30d时微创手术组生活自理26例,保守治疗组14例,微创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时微创组生活自理38例,保守治疗组21例,微创组ADL评分亦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微创手术组再出血6例,保守治疗组再出血5例,微创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再出血率无显著差异。两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点下20~30ml血肿,采用微创钻孔引流+尿激酶治疗优于保守治疗。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疗效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重症上血肿与同侧头皮静脉怒张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38例急性外伤性重症上血肿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外伤性重症上血肿导致同侧头皮静脉怒张或显著怒张,两者呈典型相关性.结论怒张头皮静脉能准确反映上血肿的左右方位,从而指导开颅探查血肿清除手术.

  • 标签: 血肿清除手术 急性外伤 头皮静脉 重症 同侧 临床关系
  • 简介:目的观察颞底内侧区后部小脑上经小脑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拟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具(10侧)国人男性尸头标本,模拟颞底内侧区后部小脑上经小脑入路,于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经该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解剖结构,以及颞底内侧区后部脑沟、脑回和动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选择3例颞底内侧区后部肿瘤患者,施行小脑上经小脑入路手术,观察手术疗效及预后。结果小脑上经小脑入路手术可直接到达颞底内侧区后部,显露海马旁回后部、舌状回前部、梭状回及大脑后动脉P3段及其颞下分支。5具(10侧)尸头标本均存在鼻状沟和侧副沟,但是二者不连续,鼻状沟于前部将海马旁回与梭状回分开,侧副沟于后部将二者分开,前距状沟将海马旁回与舌状回分开,扣带回峡、舌状回前部分别与海马旁回后部汇合,枕颞沟将梭状回与颞下回分开。颞底内侧区后部主要由大脑后动脉颞下分支供血,其中3具(4侧)自大脑后动脉P2段发出颞下总动脉,后者发出颞下前动脉和颞下后动脉供应颞底;2具(2侧)自大脑后动脉P2段发出颞下中动脉和颞下后动脉供应颞底;3具(4侧)自大脑后动脉发出海马动脉、颞下前动脉和颞下后动脉供应颞底。静脉均引流入基底静脉。3例星形细胞瘤患者施行小脑上经小脑入路颞底内侧区后部肿瘤切除术,完全切除肿瘤,疗效满意。结论小脑上经小脑入路手术能够较好显露颞底内侧区后部解剖结构,熟练掌握该入路的解剖学知识有助于处理颞底内侧区后部病变。

  • 标签: 神经内窥镜检查 显微外科手术 海马旁回 星形细胞瘤 尸体解剖
  • 简介:目的探讨上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的可行性和手术入路。方法采用8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体头颅标本,于耳后做一长度约7cm的“C”形头皮切口,上至耳郭上缘,下至耳屏间切迹水平,耳后距耳郭1cm。磨除部分乳突后联合颞部开颅.形成一3.5cm×3cm大小的骨窗,暴露并剪开乙状窦前和颞部硬脑膜,牵开颞叶和小脑半球.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通过调整显微镜角度,上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可显露同侧桥小脑角区、脑桥前区、脑桥侧方、小脑上区的结构。结论上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可很好地显露上述结构,应用现代显微外科技术,可在不磨除迷路的情况下进行岩斜区脑膜瘤、中小型听神经瘤、脑桥腹外侧肿瘤、基底动脉瘤等手术.

  • 标签: 乙状窦前入路 迷路后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