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以ICU清醒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前瞻护理对于改善其睡眠质量所产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ICU清醒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的57名患者接受了常规护理,观察组的57名患者给与前瞻护理干预。结果:无论是焦虑自评量表(AnxietySelf-rating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评分,还是护理满意度以及睡眠质量指数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2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护理可使ICU清醒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明显改善,且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ICU清醒患者 睡眠质量 前瞻性护理
  • 简介:目的应用盲针技术研究电针对中风后偏瘫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为单盲法前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64例急性期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常规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盲针通电治疗。在治疗前、治疗第10天和第20天行NIHSS、Fugl-Meyer和garthel指数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0天行SPECT-rCBF脑显像检查,记绿各脑区脑血流灌注(rCBF)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均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的双侧额叶皮质运动区rCBF明显增加(P<0.05)。结论盲针法能够有效用于针刺的临床疗效研究,针刺与现代神经康复理论相结合能有效改善急性期中风患者的功能康复,其可能机制系促进脑功能激活后的重组。

  • 标签: 盲针法 电针治疗 中风 功能康复 脑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珠心算教学对儿童的启智和教育功能。方法对珠心算实验班及两个对照班儿童进行五年瑞文智力跟踪测验,并根据影响智力的六个因素进行配对分组,进行韦氏智力、临床记忆、非智力因素和艾森克个性测验,阅读和写作能力测定,同时收集分析小学和初中各学期各科成绩和综合考绩资料。结果珠心算教学可显着提高学生的智商,增加短时记忆容量,对儿童智力发育有促进作用;珠心算教学达到一科实验,多科受益的教育目的,各门学科都取得了骄人成绩,能够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对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不大。结论珠心算教学是促进儿童智力发育,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有效途径,宜大力推广、普及。

  • 标签: 珠心算 启智 教育 前瞻性研究 教育功能 心算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方法将26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即直视下开颅血肿清除组(n=78)和钻孔血肿引流组(n=185),出院后3~6个月按ADL评定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术后开颅组死亡16例(20.5%),引流组死亡34例(18.4%),两组患者的病死率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出院3~6个月后,开颅组预后不良(ADL4~6分)41例(52.6%),引流组预后不良90例(48.6%),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对体积>50ml的血肿患者,开颅组预后不良28例(35.9%),引流组预后不良57例(30.8%),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出血量>50ml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预后较好,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不应强调某一术式明显优越,根据血肿量和病情分级选择治疗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开颅术 钻孔引流术
  • 简介:目前人们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学仍不完全了解。表现为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expiratoryvolumein1second,FEVl)和用力肺活量(lowforcedvitalcapacity,FVC)减少的肺功能降低是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因子,但肺功能的降低是否是SAH的危险因素仍不清楚。本前瞻队列研究探讨了肺功能和SAH发病率的关系。

  • 标签: 前瞻性队列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 肺功能 风险因素 一秒用力呼气量 用力肺活量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卒中后肺炎对卒中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113至2010年6月30日住院治疗的急性卒中患者进行前瞻研究观察,比较肺炎组与非肺炎组入院时和入院后21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残障程度(mRS)及13常生活能力(BI),比较2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结果(1)入院后21d,肺炎组NIHSS改善程度明显低于非肺炎组[改善值-(1.04±1.20)vs-(1.37±2.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663);mRS、BI改善程度明显低于非肺炎组[改善值-(0.12±0.33)VS-(0.64±0.82);3.00±6.55vs14.70±19.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肺炎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肺炎组(80.0%vs19.0%;16.7%vs2.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俨〈0.05)。(3)肺炎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非肺炎组[(35±17)vs(23±11)d],住院总费用及药物费用均明显高于非肺炎组[(8509±4425)元vs(4867±1648)元;(4089±2709)元vs(2168±79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卒中后肺炎是导致卒中病死率增加、近期临床预后不良、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卒中 肺炎 并发症
  • 简介:目的通过前瞻研究,寻找安全有效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治疗方法。方法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共收治年龄75岁以下的PCNSL病例38例,给予甲氨蝶呤+替莫唑胺方案治疗,使用或不使用利妥昔单抗(MT—R方案),观察此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结果按照影像学判断标准,38例患者中2周期后达到PR的患者共31例,SD3例,PD1例,死亡3例,有效率为81.58%。按照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标准,共28例患者的ECOG评分较治疗前减少1分或评分为1分以下,有效率为73.68%。恶心、呕吐症状最常见,6例出现白细胞降低。死亡3例。结论MT—R方案具有良好的安全,临床效果满意,但是对于用药剂量及治疗周期仍需进行优化。

  • 标签: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甲氨蝶呤 替莫唑胺 利妥昔单抗
  • 简介: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焦虑对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以及帕罗西汀联合早期心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7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焦虑状态评定,其中患有卒中后抑郁并发焦虑的81名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以及不干预.采用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测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并焦虑患病率为29.78%,抑郁与焦虑共病率为65.85%,额叶、左侧大脑半球、基底节病灶与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相关(额叶P<0.05、左侧大脑半球P<0.0001、基底节P<0.0001);治疗组I和治疗组II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治疗组II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较治疗组I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与脑卒中部位相关;卒中后抑郁/焦虑障碍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生活能力恢复;对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单用药物帕罗西汀或给予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均能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生活能力恢复,而且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疗效更满意.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 焦虑 帕罗西汀 帕罗西汀 心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未治疗PD患者前瞻记忆损害情况和事件相关电位(ERPs)改变的特点。方法选择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确诊的早期未治疗的PD患者33例(PD组)和同期该家医院31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研究,研究项目包括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EBPM)、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TBPM)和ERPs综合检查。结果PD组EBPM和TBPM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N2、P300潜伏期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P300波幅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D患者的P300潜伏期与EBPM和TBPM均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8、0.582,P值均为0.000。结论早期未治疗PD患者存在EBPM和TBPM损害:P300潜伏期可作为判定PD患者EBPM和TBPM损害程度的电生理指标。

  • 标签: 帕金森病 记忆障碍 神经心理学测验 认知
  • 简介:目的:前瞻比较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74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前瞻分为手术夹闭组(44例)和血管内栓塞组(30例)。术后对65例随访3~28个月,夹闭组38例、栓塞组27例(失随访9例)。结果:术中动脉瘤破裂:手术夹闭组6例,血管内栓塞组2例;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夹闭组4例,血管内栓塞组0例;下视丘反应:手术夹闭组11例、血管内栓塞组4例。转归良好:手术夹闭组26/38例,血管内栓塞组25/27例(P=0.03);转归不良:手术夹闭组11/38例,血管内栓塞组2/27例(P=0.03)。随访:手术夹闭组1例死亡,血管内栓塞组1例再生长、1例再通。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操作安全、疗效优于开颅夹闭术,特别是对Hunt—HessⅣ~Ⅴ级的患者可增加生存和治愈机会,但不能完全替代夹闭术,两者的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手术夹闭 血管内栓塞
  • 简介:当今的时代是一个质量挑战的时代,质量保证管理已是21世纪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主题.我院以满足服务对象需要为目标,为抓好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把握了四个基本要素:一是护理质量管理组织;二是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三是护理质量监控与考评;四是护理质量的评价与结果的正确利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 标签: 护理质量 管理标准 质量考评 质量管理 动态监控
  • 简介:基层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一直是广大护理管理者积极探索的课题,尤其是经历了抗击"非典"的斗争后,更加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进一步做好基层医院护理管理工作是摆在医院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现将我院护理部的管理方法做一介绍.

  • 标签: 护理管理 护理质量 医风建设 护士长 质量管理
  • 简介:目的:观察延续护理对脑卒中患者院外生命质量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三明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0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前常规进行出院教育,观察组患者实施延续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和睡眠质量。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延续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改善其生命质量和睡眠质量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脑卒中 院外 生命质量 睡眠质量
  • 简介:通过建立和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在我院原有"HIS"系统病区住院病人动态日报的基础上建立了护理质量监控系统,在临床护理质量指标的管理、压疮跌倒风险前瞻评估、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建立等方面,提供了护理质量管理监控平台,优化了护理管理流程,提升了护理管理质量

  • 标签: 电子信息 护理质量 监控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护理文书质量分级管理在提高护士专业能力中作用。方法:选择泌尿系疾病中心4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从2009年5月开始,以《临床护理文书规范》(专科篇)为指南,根据40名护士的任职资格、职责和能力实施临床护理文书质量三级管理。对2009年实施临床护理文书质量三级管理前后各100份护理文书进行分析,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了解护士长、护理组长、护士对实行临床护理文书质量三级管理在提高护士专业能力8方面主观反应。结果:40名护士对实施分级管理前后在提高专业能力主观反应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1)。实施前后护理文书中所反映专科护理内涵、安全护理等5项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映病情转归、治疗护理过程和护理程序应用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开展临床护理文书质量分级管理能有效启发护士专业思维和提高其专业能力。

  • 标签: 护理文书 分级管理 专业能力
  • 简介:医疗界品管大师Donabedian强调“没有测量就没有质量”,可知测量对于质量的重要,实际运用中则以指标进行医疗照护结构、过程与结果层面的监测,以作为医疗照护质量提升的参考。中国台湾地区的质量指标发展虽较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较晚,但发展至今已有本土化及覆盖全省的医疗质量指标监测系统,包括台湾临床成效指标(TCPI)、台湾医疗照护质量指标(THIS)与台湾地区医院协会发展指标系统(TCHA)等指标计划。亚东纪念医院藉由导入质量指标计划,逐步建构全面质量指标管理系统,制定全院质量指标制/修订、监测与改善的规范,在护理品管的推广过程中,凭借培养护理同仁的品管能力,将管制图运用于日常的病房指标监测,以积极推进质量改善的PDCA循环,同时积极拓展与同侪医院间的观摩与学习,通过建构、逐步推广、扩散与分析检讨,使护理品管的推广更畅通,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高水平的照护质量

  • 标签: 质量指标 临床指标 指标测量 质量改善 护理质量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护理教学查房质量的因素及管理对策。方法:对影响护理教学查房质量的查房组织者、主持者、参与者等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查房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对主持者的培训及提高参与者的主观能动。结果:实施对策后护生对查房的满意度和理论成绩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通过分析及加强管理对策,提高了查房质量

  • 标签: 护理教学查房 影响因素 管理对策
  • 简介:目的:探析慢性阻塞肺疾病患者采用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提升整体生命质量、睡眠质量的有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收治的慢性阻塞肺疾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n=49)和观察组(整体护理干预,n=49),比较2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在护理后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接受护理干预后,其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生理功能等生命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措施用于慢性阻塞肺疾病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获得提升生命质量、提升睡眠质量的效果。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整体护理 生命质量 睡眠质量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