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及其应用效果。方法;调查实施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后患儿120侧,并与实施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前患儿120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实施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前后护理工作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流程管理模式前(P<0.05):结论:护理流程管理模式使儿科门诊静脉输液过程更加合理、科学,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护理工作效率,改进了护理服务质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静脉输液 流程管理模式 效果
  • 简介: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是20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实施一种新管理思想,最初于1990年由美国MichaelHammer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引入中国,逐渐被国内医疗机构所熟悉。BPR是对医疗机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地再思考和彻底性地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戏剧性改善。BPR强调以流程进行根本再思考和彻底再设计,利用先进服务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功能整合和管理上职能整合,以打破传统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过程型组织结构,实现医疗机构在成本、质量、服务效果和效率等方面的巨大改善。

  • 标签: 业务流程重组 MICHAEL 管理思想 医疗机构 服务效果 组织结构
  • 简介:探讨神经内科患者PICC导管围留置期间护理方法。回顾实践及文献,对神经内科留置PICC导管患者进行包括穿刺及拔管在内全程护理进行总结。PICC导管留置期间,为保证导管有效留置,应在留置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留置时尽量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期间及时处理并发症,导管固定妥善,做好维护工作以防堵管。拔管时注意速度,妥善处理伤口。

  • 标签: 神经内科 PICC导管 全程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老年群体体检过程中应用效果。方法:对老年群体体检流程实行精细化管理,根据老年群体需求进行分组导检,通过实施岗前培训和优化体检流程,为老年群体提供全程人性化、亲情化服务。结果:精细化管理使体检流程快捷、有序、高效。结论:精细化管理有效调动了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老年群体对体检工作整体满意度。

  • 标签: 精细化管理 老年群体 健康体检
  • 简介:流程再造理论源自于企业管理领域,它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目前流程再造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系统。本文对1990年1月至2013年11月中英文数据库收录文献进行相关内容检索,通过分析流程再造策略在静脉输液流程改造过程中应用,为我国临床护理管理者及研究者灵活应用流程再造理论提供参考。

  • 标签: 流程再造 静脉输液 应用
  • 简介:目的研究贫血和输血对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00例中贫血患者96例(48.00%),输血患者155例(77.50%),平均输血(1343.39±1106.20)ml,50%患者输血450~2000ml。颅脑损伤患者中贫血患者比非贫血患者、输血患者比未输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中贫血和输血者预后相差,颅脑损伤患者应避免大量输血

  • 标签: 颅脑损伤 贫血 输血 预后
  • 简介:对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患者,护士要为其每日2次洗脸、梳头及口腔清洁,每天2次留置尿管等,全程不再需要家属陪护。北京市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积极探索护理"零陪护",截至目前,已有45家三级医院、52家二级医院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区陪住率下降了30%~50%,患者自聘护工减少。

  • 标签: 全程护理 责任护士 三级医院 零陪护 北京市 护理服务
  • 简介:目的: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批次决策中不合理流程进行重组,提高PIVAS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方法:对原有流程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成立流程改进小组,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对输液配送批次和时间进行重新界定,制定标准化批次分配规范,加强质量监控、人员培训。结果:流程重组后,送药准时率、PIVAS服务科室批次设置合格率显著提高(P〈0.01),PIVAS各个输液批次配液量分配更加合理。结论:流程重组后PIVAS输液配送批次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满足临床需求。

  • 标签: 批次 静脉药物 配置 工作流程 重组
  • 简介:目的:规范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方法:运用调查法、观察法和试验法讨论、分析、修订除基础护理操作以外各项专科护理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并进行临床培训和考核。结果:汇编了临床常用70项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及图片说明和相关理论。结论:运用护理程序理论制定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充实了专科护理建设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强调护患沟通,杜绝无声操作,做到操作前起始评估、操作中持续评估、操作后效果评价,并将继续教育贯穿始终,提高病人对护理技术满意度,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专科护理技术 操作流程 评分标准
  • 简介:对于成组设计一元定量资料,人们常用成组设计一元定量资料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假设检验。事实上,这里所提及常用假设检验都属于一般差异性检验方法。然而,在新药或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研究中,还有3种特殊假设检验方法,即非劣性检验、等效性检验和优效性检验。本文将介绍这3种特殊检验样本含量估计方法。

  • 标签: 样本含量估计 检验效能 定量资料 成组设计 假设检验方法 非劣性检验
  • 简介:目的:通过标本条形码管理流程使用,提高了中央运输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方法:通过对采用条形码管理流程收集住院病人标本与采用传统管理工作流程收集住院病人标本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每次收取标本时间从2004年传统管理26分钟减少到条形码管理2007年13分钟,每天负责标本运输的人员从7人减少到5人,差错发生率从13件减少到4件,标本投诉从19件减少到5件,报告查询从64件减少到2件。结论:中央运输工作中使用标本条形码管理流程,提高了中央运输工作效率及医务人员满意率。

  • 标签: 中央运输 标本条形码 信息管理
  • 简介:本期讲座中,我们将向读者介绍单组设计、配对设计、交叉设计定量与定性资料差异性检验样本含量与检验效能估计。一、单组设计定量与定性资料差异性检验时样本含量与检验效能估计单组设计是指对来自某个总体一个随机样本在一个特定条件下观测其定量或定性指标的取值。

  • 标签: 差异性检验 配对设计 样本含量 检验效能 定性资料 交叉设计
  • 简介:睡眠医学发展得益于多位学者对睡眠进行相关研究.早期睡眠研究主要集中在睡眠实验室内,其中NathanielKleitman和WilliamDe-ment提出了与“做梦”相关重要发现REM睡眠.在其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发现,睡眠中会出现呼吸中止现象,即睡眠呼吸暂停,从而引发了之后睡眠相关一系列研究.

  • 标签: 睡眠医学 睡眠呼吸暂停 REM睡眠 睡眠实验 睡眠相关
  • 简介:目的血管内治疗效益具有时间依赖性,120急救系统(emergencymedicalservice,EMS)通过院前预通知卒中中心可以缩短起病到治疗时间。本研究旨在观察EMS院前预通知流程(prehospitalnotificationprocedure,PNP)能否减少急性大血管闭塞(largevesselocclusion,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院内延误时间,及其对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收集行血管内治疗LVO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通过EMS入院并提前通知溶栓小组为PNP组,通过EMS入院但未通知溶栓小组为Non-PNP组,通过其他方式入院为Non-EMS组。预后良好定义为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分≤2分。比较PNP组、Non-PNP组和Non-EMS组入院到再灌注时间(doortoreperfusiontime,DRT)和临床结局差异。结果共纳入110例患者[平均年龄(68±12)岁,女性49例,占44.5%],91例(82.7%)通过EMS入院,其中21例(19.1%)为PNP组。与Non-PNP组相比,PNP组DRT更短(145minvs180min,t=-2.065,P=0.043);与Non-EMS组相比,PNP组DRT有更短趋势(145minvs194min,t=2.260,P=0.055),而Non-PNP组与Non-EMS组D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minvs194min,t=0.663,P=0.510)。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校正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基线收缩压、高血压病史后,PNP是预后良好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oddsratio,OR)3.65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085-12.301,P=0.037)。若将DRT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DRT是预后良好独立影响因素(OR0.981,95%CI0.968-0.994,P=0.005)。结论PNP可以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LVO患者血管内治疗DRT,并改善预后。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大血管闭塞 院前流程 血管内治疗 急救医疗体系
  • 简介:在2011年第4期和第5期讲座中,我们介绍了成组设计三种特殊检验样本含量估计问题,本期讲座中将为读者介绍成组设计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差异性检验样本含量估计。所谓差异性检验,研究目的是分析两组样本所代表两个总体均数(或总体率)是否相等。对于定量资料,若资料满足参数检验前提条件(独立性、正态性和方差齐性),可采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检验进行分析;否则,需要采用秩和检验。对于定性资料,可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

  • 标签: 样本含量估计 差异性检验 成组设计 定性资料 检验效能 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院前通知对取栓患者入院-再灌注时间(door-to-reperfusiontime,DRT)和临床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取栓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院前通知定义为当地医院在患者转运之前向本中心卒中小组进行短信告知。对院前通知和非院前通知组基线特点,以及两组DRT和预后进行比较。预后良好定义为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结果共纳入123例接受取栓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57例(46.3%)患者在转运到达前进行了院前通知。在术后达到再灌注的人群中(100例),与非院前通知组患者相比,院前通知组患者DRT明显较短(P〈0.001)。术前静脉溶栓[优势比(oddsratio,OR)=2.774,P=0.023]是预后良好独立影响因素,院前通知不是影响预后独立因素(OR=2.586,P=0.058)。但院前通知联合术前静脉溶栓是预后良好独立影响因素(OR=7.662,P=0.006)。结论院前通知可以缩短DRT。在取栓后达到再灌注的人群中,术前进行静脉溶栓能够使患者获益,而术前静脉溶栓联合院前通知将使获益概率增加2.7倍。

  • 标签: 血管内治疗 院前通知 急救网络 时间管理 预后
  • 简介:目的:提高惊恐障碍诊断准确性,避免漏诊和误诊。方法:采用症状依据、严重程度依据、病因依据、内在关系依据、病程依据和排除依据,作为惊恐障碍理性诊断模式要素。其中病因依据和内在关系依据为以往各种诊断标准所没有。结果:症状依据、病因依据和内在关系依据三者构成诊断惊恐障碍关键而本质条件,而且病因依据和内在关系依据有利于确认症状依据属于惊恐障碍。严重程度依据、病程依据和百除依据三者构成诊断惊恐障碍外在对比条件。结论:惊恐障碍理性诊断模式使惊恐障碍诊断更加严谨,既利于确诊,也利于避免漏诊和误诊。

  • 标签: 惊恐障碍 理性诊断模式 诊断模式 焦虑症 神经症
  • 简介:目的:提高疑病症诊断准确性,避免漏诊和误诊。方法;采用症状依据、严重程度依据、病因依据、内在关系依据、病程依据和排除依据,作为疑病症理性诊断模式要素。其中病因依据和内在关系依据为以往各种诊断标准所没有。结果:症状依据、病因依据和内在关系依据三者构成诊断疑病症关键而本质条件,而且病因依据和内在关系依据有利于确诊症状依据属于疑病症。严重程度依据、病程依据和排除依据三者构成诊断疑病症外在对比条件。结论:疑病症理性诊断模式使疑病症诊断更加严谨,既利于确诊,也利于避免漏诊和误诊。

  • 标签: 疑病症 理性诊断模式 诊断模式 神经症
  • 简介:目的:编制脑卒中先兆症状警觉测评问卷,对该问卷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90例脑卒中高危者及其照顾者,对问卷进行内部一致性、表面效度、内容效度以及区分效度检验,选取96例脑卒中高危者及其照顾者,对问卷进行重测信度检验。结果:最终形成9个项目的终版问卷。问卷整体内容效度系数为0.84,KR-20系数为0.798,重测信度系数为0.729,问卷中项目的难度(P值)均在0.63~0.86范围内,区分度(D值)在0.24~0.75范围内。结论:本研究编制脑卒中先兆症状警觉测评问卷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反映了初步设计编制目的。

  • 标签: 脑卒中 先兆症状 警觉 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