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寻T11大小对L,椎爆裂骨折前路手术置钉的影响及其与侧方成的关系。方法分析2006年12月至2010年9月经前路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76例L1椎体爆裂骨折。其中男48例,女28例;年龄15~68岁,平均(38.45±18.49)岁。损伤椎体均为L,椎体。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7例,车祸伤23例,重物砸伤6例。损伤至入院时间2h至24天,中位数24h;损伤至手术时间2—17天,中位数6天。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13例,B级9例,C级14例,D级20例,E级20例。手术固定范围:T12~L2固定64例,T12~L1固定12例。手术前后常规拍摄损伤节段为中心的脊柱正侧位片。是脊柱正位像的中轴线与T12椎体上终板的延长线在手术侧(如左侧)第11肋骨的交会点与T11椎体左上角的连线之间的夹角。冠状面Cobb’s测量方法为固定螺钉所在的上位椎体的上终板延长线与固定螺钉所在的下位椎体的下终板延长线的交角,而不是伤椎的上位椎体上终板延长线与伤椎的下位椎体的下终板延长线的交角。以的平均值为基点分为两组,分别是〈60°组和〉60°组。测量比较两组的冠状面Cobb’s及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A、B、C、D为从头端至尾端的4枚椎体螺钉分别与相应椎体终板的夹角),比较与椎体螺钉A、B及术后冠状面Cobb’s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60°组36例,〉60°组40例,两组的术后冠状面Cobb’s、椎体螺钉A、椎体螺钉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s、A、B的大小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T11的大小即第1I肋骨的倾斜程度与术后冠状面Cobb’s及椎体螺钉置钉的角度之间没有相关性。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探讨带襻钢板结合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喙韧带治疗陈旧性肩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我院采用带襻钢板结合肌腱移植重建喙韧带治疗12例陈旧性肩关节脱位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1-49岁,平均32岁。12例均为直接暴力致伤。RockwoodIII型7例,IV型4例,V型1例。左侧7例,右侧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17个月,平均7个月。对上述12例进行回顾性随访研究,采用VAS疼痛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肩关节的疼痛及功能。肩关节在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内旋的活动度亦被观察记录,并与健侧进行比较。结果12例均获随访,平均12(6-18)个月。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肩关节脱位均获得纠正,无一例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再脱位。术后6个月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89.4±5.8)分,较术前(52.3±10.3)分,显著改善(P=0.003),VAS疼痛评分(0.4±0.2)分,较术前(2.4±0.6)分,显著降低(P〈0.001)。随访终末时,患侧肩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度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带襻钢板结合肌腱移植重建喙韧带,既提供了与原韧带相似的生物活性,又符合肩关节的生物力学,同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陈旧性肩关节脱位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肩锁关节 关节脱位 韧带 喙锁韧带
  • 简介:目的探讨双Endobutton(带绊纽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TossyⅢ型肩关节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对18例TossyⅢ型肩关节脱位和6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双Endobutton内固定术。术后参照Karlsson评价标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肩部活动度、肌力及肩关节x线片表现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4例均获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3个月。根据评价标准,优20例,良3例,差1例。结论双Endobutton内固定术创伤小,内固定稳定可靠,重建了喙韧带,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术后无明显不适感,可早期功能锻炼且无需2次手术,是目前治疗TossyⅢ型肩关节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理想选择。

  • 标签: 肩锁关节 脱位 锁骨 骨折 内固定器 韧带
  • 简介: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和《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医刊》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带髓内钉及新技术学习班”将于2013年7月26~28日在北京举办。学习班将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授课,内容包括髓内钉在四肢骨干的应用、髓内钉治疗并发症及其处理、髓内钉在病理骨折及骨延长的应用、髓内钉在儿童骨折的应用以及关节周围骨折治疗的新进展和数字骨科计算机导航技术等。

  • 标签: 《中华骨科杂志》 带锁髓内钉 技术学习班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北京友谊医院 治疗并发症
  • 简介:目的:比较Deauville5分及△SUV在化疗中期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lymphoma,F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7年3月病理确诊为FL的患者共2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22~88(中位年龄56)岁。患者化疗前、4程化疗后均行18F-FDGPET/CT显像。以Deauville评分4分为界点分成2组,行组间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分别计算治疗前后SUVmax的差值(△SUVmax)及SUVmax下降百分比(△SUVmax%),ROC曲线计算最佳临界值并分组,行组间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Deauville评分<4分组较Deauville评分≥4分组2年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freesurvival,PFS)明显延长,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0)。22例患者进展12例(12/22,54.5%),无进展10例(10/22,45.5%)。进展组与无进展组△SUVmax分别为2.8±3.4、6.9±2.6,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5);进展组与无进展组△SUVmax%分别为(29.9±0.35)%、(80.6±0.09)%,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Deauville5分在中期化疗后评分对于预测FL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

  • 标签: 滤泡性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预后
  • 简介:近端结肠造瘘或损伤肠管外置是结直肠疾病手术治疗的常用术式或辅助术式之一.患者常需在术后3~6个月行肠造瘘还纳术.由于大肠的高污染性,使造瘘还纳后有少部分患者出现吻合口瘘、局部感染等并发症.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对10例患者采用腹膜外造瘘还纳术,临床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 标签: 结肠造瘘 腹膜外法 还纳术 辅助术式 结直肠疾病 2009年
  • 简介:目的探讨测量肱骨颈干及扭转角的测量方法。方法收集肱骨干标本56根,其中右侧30根,左侧26根,利用X线于前后位及轴位摄片测量其颈干与扭转角,对测定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正常值。结果通过本文介绍方法,测量出肱骨颈干为133.25°±5.26°,扭转角为31.36°±7.96°。经统计学处理左右两侧肱骨颈干及扭转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独立样本凇验)。结论肱骨颈干、扭转角变异较大,肱骨近端肿瘤假体颈干、扭转角设计应个性化。X线测量是测定肱骨颈干及扭转角的方法之一,临床上健侧的颈干及扭转角可作为患侧肱骨近端肿瘤假体设计及安放的理论参考依据。

  • 标签: 肱骨 肿瘤 颈干角 扭转角 X线测量
  • 简介: 大肠癌在中医学上属“积聚”、“肠风”、“脏结”、“销肛痔”、“脏毒”等范畴,而无大肠癌之病名。但中医对大肠癌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尤其是扶正消瘕在大肠癌中有独特的理论,对大肠癌的诊治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作者阅读有关文献,就与大肠癌诊治相关的几方面作扼要综述,旨在与同道共同探讨。

  • 标签: 中医 扶正消瘤法 大肠癌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预防食管胃连接部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反流的价值。方法食管胃连接部癌根治术中利用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使其接近恢复食管胃连接部的生理解剖。术后通过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来评定其抗反流效果。结果实验组51例,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瘘,上下切缘均无癌残留。其中6例有反流症状,反流发生率11.8%;对照组51例,有反流者22例,反流发生率43.1%。两组反流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该术式具有较好的抗反流作用,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

  • 标签: 食管胃连接部癌 人工His角 抗胃食管反流
  • 简介:背景与目的:颅内胆脂瘤多位于桥小脑,桥小脑胆脂瘤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最常见原因,本研究探讨三又神经痛型桥小脑胆脂瘤的临床特点、有效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7例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胆脂瘤的诊治经过及疗效。结果:CT或(和)MRI确诊后行手术治疗,19例桥小脑胆脂瘤得以全切,8例次全切,术后所有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完全消失,听力障碍明显好转。跟踪随访。1年后1例三叉神经痛复发。结论: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胆脂瘤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年轻的患者如有三叉神经痛的症状时要高度怀疑此病,CT、MRI可提供诊断依据,常用的手术入路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方法得当.肿瘤切除后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即停止。

  • 标签: 胆脂瘤 三叉神经痛 桥小脑角 显微外科
  • 简介:目的探索不同范围颌眉对颈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确定最优的颌眉范围,进而为截骨矫形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25例颈椎强直的AS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所有患者矫形前后均完成视野相关生活质量功能及期望评分调查问卷表。不考虑手术与否,按照自然站立位颌眉将所有外观照所对应病例(n=50)分为6组:A组,CBVA<0°;B组,0°≤CBVA<10;C组,10°≤CBVA<20°;D组,20°≤CBVA<30°;E组,30°≤CBVA<40°;F组,CBVA≥40°。将6组患者每项调查问卷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多组间比较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总体评价:C组(10~20)°获得最优的期望值评价,P<0.05。B、C、D组(0~30)°获得较其它组更好的功能评价,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形象评价:A、B、C组(<20°)较其它组获得更好的形象满意度及期望值,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户外活动:A、B、C、D组(<30°)在多数项目上较其它组获得更好的功能评价及期望值评价。室内活动:C、D组(10~30)°在多数项目上较其它组获得较好的功能评价及期望评价。结论颌眉在10°~20°时,患者视野相关活动功能及满意度最高,因此,10°~20°为颌眉的最佳矫正角度。

  • 标签: 脊柱炎 强直性 椎体后凸成形术 矫形外科手术 颈椎 胸椎 腰椎
  • 简介:目的对预先将肿瘤侧肝血管进行阻断或结扎的肝切除术方法进行探讨。方法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对26例肝肿瘤患者采取预先将肿瘤侧的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阻断或结扎以及建立肝后下腔静脉隧道置阻断带联合阻断下完成复杂性肝切除术。结果全组26例患者在分离肝外血管过程中顺利,在切肝过程中出血量最少为100mL,最多为1200mL,平均出血量380mL。术后并发胸腔积液6例,其中2例为中等量积液通过胸穿抽液后治愈,另4例因积液量少而自行吸收。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胆瘘、腹腔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预先进行肿瘤侧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阻断或结扎以及利用肝后隧道放置阻断带联合阻断下进行复杂性肝切除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对保留肝侧组织防止再灌沣棉伤和并枯肝功能榻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肝肿瘤 肝血管阻断 肝切除术
  • 简介:目的评价AFP酶联免疫(以下简称酶免AFP)快速简单定量在临床应用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方法以AFP微粒子酶免化学发光(以下简称发光AFP)检测为对照,分析555例各种血清标本酶免AFP快速简单定量的准确性及其定量范围与发光AFP的一致性。结果①555例标本酶免AFP结果与发光AFP结果总体符合率达94.2%,P〉0.05。②17例发光阳性标本酶免呈假阴性,出现HD-HOOK效应。结论①酶联免疫快速简单定量AFP可用于体检快速筛查。②酶免AFP在应用中必须高度重视临床表现及其它影像学检查结果,避免HD-HOOK效应导致假阴性。

  • 标签: AFP 酶联免疫法 酶免化学发光法 HD-HOOK效应
  • 简介:目的对104例不能切除的晚期肝癌病人通过体外肿瘤细胞培养及药敏试验,行肝动脉灌注化疗,以提高疗效。方法剖腹肝动脉置泵术中切取肿瘤组织,在体外采用ATP肿瘤细胞培养及化疗药敏试验,分别用5-FU,MMC,ADM三种单药与联合用药比较有效性,根据结果以二联化疗药物作肝动脉灌注治疗。然后选30例条件相同病例,以传统的5-FU,MMC,ADM三联化疗药物肝动脉灌注治疗,两组均作三个周期的治疗后进行临床比较。结果单药敏感试验有效率为36%~44%,联合用药有效率为81%,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5%,对照组为56%,在缓解症状,缩小肿瘤,改善肝功能,降低AFP(CEA)等方面,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生存期6mo以上占80%,1a以上44%,对照组生存6mo以上60%,1a以上为30%。结论ATP法体外肿瘤细胞培养+药敏试验对晚期肝癌化疗有较好的指导作用,能减少化疗药物剂量,减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 标签: ATP法 肝动脉灌注化疗 肝癌 肝动脉灌注化疗 药物剂量
  • 简介: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方法与药物或手术治疗的选择仍存在争议。随着放射免疫和影像学的进展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垂体微腺瘤的发现率逐年递增,然而如何早期诊断垂体微腺瘤并给予确切有效而经济的治疗方法仍是当前临床的热点。本文介绍我院自1986年~2003年经门诊诊治和住院手术近千例患者的系列研究,确立了鞍区CT薄层增强扫描+矢、冠状重建和垂体MRI动态增强能确切显示微腺瘤病灶在鞍内的大小、方位及其与蝶窦的立体关系,为经蝶人路、肿瘤切除提供准确定位及术后疗效评估的依据。通过系列中西药门诊治疗观察及经蝶手术疗效长期随访,确立了垂体微腺瘤诊治的策划方案。本文通过

  • 标签: 垂体微腺瘤 生活质量 增强扫描 动态增强 手术治疗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彩超探头暂时压闭颈静脉,减少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的方法。方法将148例行彩超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置管方法,即当导管尖端到达肩部后协助患者将下颌靠近穿刺侧肩部,预防导管误入颈静脉;观察组当导管尖端到达锁骨下静脉中段时,由助手应用彩超探头压闭颈静脉,防止导管误入颈静脉。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彩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时,应用彩超探头压闭颈静脉可有效减少PICC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提高置管成功率和工作效率。

  • 标签: PICC 颈静脉异位 探头压闭 彩超引导
  • 简介:目的对比传统手术方法,探讨绕肝提拉前入路在右半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行绕肝提拉(liverhangingmaneuver,LHM)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2006年至2008年传统手术方法右半肝切除的26例患者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构成比、合并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酶、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19例LHM的患者手术均无因盲穿损伤出现肝短、肝静脉主干、下腔静脉出血,LHM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小于传统手术组(P<0.01),平均手术时间短于传统手术组,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LHM组患者术后总胆红素水平及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两组间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绕肝提拉前人路右半肝切除术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可减少术中出血,减少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又可避免术中挤压肝脏引起肿瘤血行播散,符合肿瘤外科的治疗原则.

  • 标签: 绕肝提拉法 前入路 右半肝切除术
  • 简介:骨骼系统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骨肉瘤是原发恶性骨肿瘤之一。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均具有较强的骨转移倾向。通过向动物骨髓腔内接种肿瘤细胞建立的肿瘤模型,具有成瘤周期短、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成功率高等优点,为原发性骨肿瘤和肿瘤骨转移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本文对胫骨内注射肿瘤细胞构建骨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肿瘤 胫骨内注射 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