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目前最为常见的脊柱退变性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不断增加并趋向于年轻化。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内镜系统如腹腔镜和关节镜作为外科疾病治疗手段得到广泛应用。90年代,脊柱内镜技术和微创手术逐步发展,脊柱内镜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已成为现实并逐渐成熟。Kambin等提出首先提出可椎间孔部位的安全三角区域置入内镜行腰椎间盘切除和神经减压手术。1997年,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治疗 椎间孔 脊柱退变性疾病 内镜技术 现代生活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f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er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umberdisc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采取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的42例IJ5,s,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其中,男29例,女13例;平均年龄39.2(21—55)岁;平均病程9.3(5—16)个月。42例均为单倾II,突出或旁中央型,突出21例,脱出15例,游离脱垂6例。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8.7(50~100)min;平均出血量10.8(5~20)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3.5(2—7)天;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8.4(5~13)个月。出院时VAS评分为(3.0±0.6)分,与术前(7.2±1.1)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熨(P〈0.001),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2.0±0.8)分,又有进一步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ODI评分为(17.6±4.4)分,较术前(64.8±5.5)分有明显改善(P〈0.001)。中s。神经根挫伤导致躅跖屈肌力下降2例,保守治疗后恢复正常或症状好转;硬膜囊撕裂1例,但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1例术后复发再次行翻修。结论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创伤小,操作安全、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尤其对于髂嵴较高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独特的优势。

  • 标签: 椎间盘移位 腰椎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内窥镜
  • 简介:目的探讨尿道绿激光汽化联合OK432(沙培林)灌注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接受尿道绿激光汽化和OK432(沙培林)膀胱灌注治疗的23例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23例均成功完成手术及灌注化疗,无并发症发生,无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30~105min,中出血量5~50mL。病理均示移行细胞癌。术后2例出现局灶复发,再次同法治疗后未再复发;1例膀胱多发肿瘤于术后5个月复发,行膀胱根治性切除;其余患者无肿瘤复发及新发。所有患者均存活至今。结论尿道绿激光汽化联合OK432(沙培林)灌注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膀胱癌 绿激光 OK432 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 膀胱灌注化疗
  • 简介:目的评价和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微波凝固治疗(PMCT)与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效果。方法46例原发性大肝癌患者接受TACE联合PMCT治疗,20例接受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2个月、3个月分别行动态增强CT复查。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毒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综合治疗后3个月,TACE联合PMCT组的有效率为82.61%,明显高于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组的有效率55.00%(P〈0.05)。两组的临床总控制率分别为93.47%、85.00%(P〉0.05)。两组发生的毒副反应无明显差异,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TACE联合PMCT及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均为原发性大肝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两组毒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当,前者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肝肿瘤 化学栓塞 微波消融 125I放射性粒子 疗效
  • 简介:背景和目的射频消融(RFA)是近年发展比较快的肝癌治疗手段,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可反复治疗的特点,多项研究证明其对于小肝癌的疗效与手术切除相似,被认为是不能手术小肝癌的主要替代手段,甚至可作为小肝癌的一线治疗手段。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是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TACE联合射频消融,TACE可发现和治疗一些以前没有发现的微小病灶,控制肝肿瘤周围可能存在的微卫星灶,并有利于日后射频治疗的施行;此外,射频消融术前行TACE治疗,可以减少肝肿瘤的血流,从而减少射频消融过程中的热流失,从而增加消融范围;射频消融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协同发挥TACE过程中注入化疗药物的疗效。因此TACE联合射频消融可提高肝细胞癌的疗效。本研究是第一项研究RFA联合TACE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目的在于比较RFA联合或不联合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的效果。方法此项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完成。自2006年10月至2009年6月,189例直径小于7cm的肝细胞癌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完成对照试验。入选标准:1年龄18~75岁;2HCC单个病灶≤7cm,或3个或以下病灶,每个≤3cm;3无影像学证据显示大血管侵犯且无肝外转移;4B超下可见病灶且病灶和腹壁之间有安全距离;5ECOG体力状态评分0;6之前未接受过HCC治疗;7患者Child-Pugh肝功能A或B级。患者随机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TACE-RFA,n=94)或单纯RFA治疗(n=95)。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总体生存率,次要终点为无复发生存率,第三终点为不良事件。结果随访7至62月期间,TACE-RFA组死亡34例,复发33例;RFA组死亡48例,复发52例。TACE-RFA组与RFA组患者1年、3年及4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6%、66.6%、61.8%以及85.3%、59%和45.0%。两组对应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9.4%、60.6%、54.8%以及66.7%、44.2%和38.9%。TACE-RFA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RR=0.525,95%CI:0.335~

  • 标签: 射频消融 肝细胞癌 肝动脉栓塞 无复发生存率 总体生存率 化疗术
  • 简介:目前,根治性手术仍为胃癌唯一可治愈手段。无瘤原则是肿瘤根治的基本原则。根治中严格贯彻无瘤原则对减少中医源性扩散及术后肿瘤复发、提高远期疗效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无瘤操作技术是实施无瘤原则的可靠保证。随着对肿瘤生物学行为认识程度的加深和手术技术的进步,无瘤操作技术的相关观点和具体实施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广义的无瘤操作技术尚包含有彻底根治的思想,如以往对胃癌多脏器侵犯、肝转移、腹膜种植的手术

  • 标签: 根治术 无瘤操作 无瘤技术 具体实施方法 肿瘤生物学 远期疗效
  • 简介:目的比较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125I粒子与单独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WebofScience、CBM、VIP、WanFangData、CNKI等数据库,纳入TACE联合125I治疗HCC的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入选标准,纳入5个研究共431例.结果显示,TACE联合125I组在0.5年生存率(OR=11.19,95%CI:4.48~27.95,P<0.01)、1年生存率(OR=4.55,95%CI:2.63~7.88,P<0.01)、总有效率(OR=2.07,95%CI:1.91~3.08,P<0.01)、AFP下降(OR=-57.98,95%CI:-74.01~-30.22,P<0.01)均优于单纯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独TACE治疗相比,TACE联合125I治疗无法手术切除肝细胞癌能提高局部疗效及患者生存率.

  • 标签: 肝细胞癌 TACE 125I粒子 META分析
  • 简介: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术前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是公认的对有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方式,只要肠道有功能且安全时,就应该使用。早期肠内营养(earlyenteralnutrition,EEN)是指术后24~48小时内给予肠内营养,患者术后7~8小时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开始恢复。早期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需要,不仅能改善营养,还能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早日恢复,减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乃多器管功能不全(MODS)的发生,增强患者免疫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食管癌 空肠造口 肠内营养 护理
  • 简介: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与开腹根治性远端胃癌切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评估其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开展的21例腹腔镜辅助、33例开腹根治性远端胃癌切除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腹腔镜辅助与开腹手术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情况、术后康复、并发症以及术后患者近期生存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术前评估ASA评分、肿瘤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分期、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腹组[(84.7±53.9)mlvs.(130.7±55.1)ml],腹腔镜组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开始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7.4±1.4)天vs.(8.6±2.1)天)]明显短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患者术后疼痛感觉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腹腔镜组患者2年总体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6.3%、77.4%,开腹组为88.2%、7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可达到开腹手术的效果,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疼痛轻的优点,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远端胃癌 开腹手术 腹腔镜辅助
  • 简介:目的总结关节镜在膝关节单髁置换中的意义。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我院为31例膝(33个膝1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行单髁置换中的常规关节镜探查清理。对比其术前查体、影像学检查、中情况及术后结果,分析关节镜在单髁置换中的应用价值。结果通过镜检发现所有患者病变主要位于内侧室,内侧室关节面软骨呈现OuterbrigeⅢ~Ⅳ度退变,外侧室关节面软骨正常或退变〈OuterbrigeⅡ度(5个膝关节外侧室关节面软骨退变OuterbrigeⅠ~Ⅱ度)。24个膝关节存在不同程度的内侧半月板损伤及退变,10个膝关节合并OuterbrigeⅠ~Ⅱ度髌股软骨退变,6个膝关节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及退变,1个膝合并前交叉韧带后外束部分断裂,患者改行全膝置换。HSS评分:术前平均(67.56±2.929)分,术后平均(90.22±3.8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92,P〈0.05);膝关节屈曲度:术前平均(103.16±6.802)°,术后平均(114.75±4.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66,P〈0.05);负重位膝内翻角:术前平均(12.16±2.102)°,术后平均(8.75±2.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46,P〈0.05);屈曲挛缩:术前平均(11.36±1.902)°,术后平均(6.75±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36,P〈0.05);关节镜探查清理时间平均(9.54±2.019)min。结论(1)尽管关节镜探查延长了手术时间,但在筛选手术适应证方面具有更严谨的作用;f2)对于选择单髁置换合并其它间室病变的患者,关节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f3)对于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查体提示合并其它间室病变的患者,关节镜探查清理应是单髁置换前的常规步骤。

  • 标签: 关节镜 膝关节 人工膝关节
  • 简介:对于髋关节与膝关节非感染性的晚期病变来说,人工关节置换已成为清除病灶,缓解疼痛和保留改善关节功能的最佳选择。《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本期围绕人工髋关节与膝关节置换之主题刊登了数篇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目前关节外科医生最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非常值得阅读和讨论。

  • 标签: 人工关节置换术 相关并发症 膝关节置换术 人工髋关节 防治 晚期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retroperitonealtumor,PRT)患者手术切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2年6月住院治疗的8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PRT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0.4个月,1年、3年、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2.5%、73.1%、67.5%,中位生存时间为6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肿瘤大小、肿瘤性质、有丝分裂数、周围器官侵犯等因素影响PRT患者术后累计生存率(P〈0.05o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肿瘤性质、有丝分裂数、周围器官侵犯等是影响PRT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手术切除是PRT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肿瘤性质、手术方式、周围器官侵犯、有丝分裂数是影响PRT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手术切除 生存率 预后因素 回归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股骨逆行髓内钉取出的应用。方法2006年6月至2009年3月,我院关节镜辅助下取出股骨逆行髓内钉5例。结果本组5例均获得随访,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第3天即下床行走,术后12天拆除切口缝线,未出现关节僵硬或关节感染,出院时膝关节活动度与入院前一致。结论关节镜辅助下股骨逆行髓内钉取出切口小、出血少,关节腔基本不暴露,感染机会少,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可避免长时间使用拉钩对髌腱、髌软骨及髌下脂肪垫等关节内组织和结构的损伤;能行关节内探查,同时处理关节内病变。

  • 标签: 关节镜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刀在小切口甲状腺腺叶切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56例采用超声刀小切口行甲状腺腺叶切除的临床资料,对超声刀在小切口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56例手术顺利,中平均出血量20mL,平均手术时间为54min。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声音嘶哑及继发出血或血肿等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6天。结论应用超声刀小切口切除甲状腺叶具有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 小切口 超声刀
  • 简介:神经外科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微侵袭”阶段。现有的一些技术,如功能性核磁共振(functionalMRI,fMRI)、中核磁共振(intraoperativeMRI,i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中导航(neurosurgerynavigationsystem)等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指导病灶范围判断.但是这些基本都是解剖定位,而非针对神经功能的功能定位。而且,由于个体差异及病灶导致的功能重塑,使解剖定位亦出现困难。中神经电生理监护(intraoperativeneurophysiologicmonitoring,IONM)可以进行非常肯定的神经功能定位。本文就中神经电生理监护技术在保护脑功能区的应用做一综述。

  • 标签: 术中 神经电生理监护 神经功能
  • 简介: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与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170例接受直肠癌根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分为腔镜组(n=78)、传统开腹组(n=92)。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肿瘤根治程度、术后近期及远期疗效等。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肿瘤距肛缘距离、肿瘤大小、TNM和Dukes分期无显著性差异。腔镜组手术时间(157.4±58.1)分钟,开腹组(145.3±44.2)分钟(P<0.05)。腔镜组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食半流时间、尿管拔除时间、总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手术平均清扫淋巴结(16.7±6.5)枚,开腹组(14.2±5.4)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标本安全切缘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腹腔镜组患者满意度及术后疼痛指数均显著优于开腹组(P<0.05)。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术后2年肿瘤复发率(9.0%vs.10.9%)及生存率(75.6%vs.75.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与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患者的预后相当,但腹腔镜辅助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直肠癌 手术方式 开腹手术 腹腔镜辅助手术 手术疗效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不同手术方式术后主要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264例分化型甲状腺癌资料。结果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77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1例(占1.3%),低钙血症1例(占1.3%);患侧腺叶及峡部+对侧大部切除137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4例(占2.9%),低钙血症9例(占6.6%);甲状腺全切50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2例(占4.0%),低钙血症11例(占22.0%)。结论甲状腺全切、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与患侧腺叶及峡部+对侧大部切除术后喉返神经损伤率无统计学差异;甲状腺全切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与患侧腺叶及峡部+对侧大部切除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喉返神经损伤 低钙血症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右半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mesocolicexcision,CME)疗效的差异。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126例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66例,开腹手术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根治性及近期疗效。结果腹腔镜组在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开腹组(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及清扫淋巴结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似的肿瘤根治程度,其近期疗效优于开腹CME手术。

  • 标签: 结肠癌 腹腔镜 右半结肠切除术 全结肠系膜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胃癌中输血量的相关因素及输血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从1994年8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接受根治性及姑息性切除的胃癌患者1518例,依中输血量(ml)由低至高分为5组(A~E),回顾性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参数及治疗方式对输血量的影响,以及输血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不同性别、年龄、肿瘤Borrmann分型、WHO组织分型、分化程度间患者中平均输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1994年~2010年,以5年为间隔,输血量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患者中平均输血量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度、腹膜种植、肝转移、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根治或姑息切除)、根治程度、胃切除方式、联合脏器切除率、淋巴结阳性数显著相关(P<0.01)。姑息性切除患者的平均输血量为(506.1±517.8)ml,显著高于根治性切除患者的(359.0±498.3)ml(P<0.01)。联合脏器切除患者的平均输血量为(607.3±669.4)ml,显著高于无联合脏器切除患者的(275.7±369.8)ml(P<0.01)。A~E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6.4、38.0、31.0、22.3、10.3个月,生存期随输血量增多显著下降(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度、远处转移、Bormann分型、WHO组织分型、根治手术、中输血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中输血量与肿瘤TNM分期及手术方式、根治程度、手术时间相关,输血量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减少中输血有益于根治胃癌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胃肿瘤 输血 影响因素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