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CHPPC)治疗肝胆胰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和技术方法.方法我科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和8例胰腺癌患者,其中根治术后31例和9例晚期恶性腹水患者行CHPPC治疗,观察灌注前后的反应和近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共40例,随访时间3~18个月,20例肝癌根治切除后患者中,1例巨大肝癌术后肝内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8个月,1年累积复发率为8.0%;7例肝门部胆管癌术后有1例肝内转移复发,复发时间术后9个月;其余根治病例无肿瘤局部、腹腔、腹膜、膈肌、大网膜等转移.9例恶性腹水患者经腹腔热灌注化疗,7例腹水消失,2例腹水明显减少,症状缓解总有效率(RR)100%,其中2例已死亡,距灌注时间分别为6个月和10个月,最终无腹水出现,5例已存活6个月以上.CHPPC副作用包括4例出现恶心、呕吐,3例出现白细胞下降,无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作为治疗肝胆胰恶性肿瘤一种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能有效预防术后复发,晚期患者恶性腹水控制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腹腔热灌注 化疗 恶性腹水 肝胆胰恶性肿瘤
  • 简介:目的:评价定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I,DCE-MRI)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34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于新辅助治疗前、后分别行DCE-MRI检查,根据肿瘤退缩分级,将其分为有反应组(mrTRG1、mrTRG2和mrTRG3)和无反应组(mrTRG4和mrTRG5)。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总体及两组间DCE-MRI定量参数Ktrans(容量转移常数)、Kep(速率常数)以及Ve(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的差异。结果:34例患者,治疗后K^trans[治疗前、后分别为(1.48±0.80)/min,(0.88±0.45)/min,P<0.001]、Kep[治疗前为(3.29±1.25)/min,治疗后为(2.12±1.18)/min,P<0.001]均较治疗前减低,有反应组、无反应组的K^trans、Ve值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变化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前有反应组的Ktrans值为(1.93±0.81)/min、Ve值为0.59±0.27、治疗后变化差值相应为(-1.11±66)/min、-0.14±0.16,无反应组的K^trans值为(0.82±0.49)/min、Ve值为0.35±0.16,相应的变化差值为(-0.03±19)/min、0.21±0.27。结论:定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价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直肠癌 局部进展期 新辅助治疗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对进展期胃癌胃周血管的三维重建能力,评价其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指导意义.方法25例拟行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患者行腹部双源CT增强扫描,用容积再现技术(volumerenderingtechnique,VRT)进行三维血管重建,根据其CTA表现评价胃周血管的空间解剖特征,将所得的解剖学资料与腹腔镜下血管解剖对比.结果双源CT血管重建准确显示胃左动脉25例,胃右动脉15例,胃左静脉5例,肝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全部显示,其中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1例,胃左静脉直接汇入门静脉2例.脾动脉起源相对固定.根据CTA结果指导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重建的胃周血管与术中活体解剖完全吻合.结论双源CTA能清晰显示腹腔干及其分支动脉,以及部分静脉血管,对腹腔镜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双源CT血管造影 腹腔镜 胃癌根治术
  • 简介: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的各项参数对直肠癌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选经根治性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30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术前行CT灌注成像扫描,准确记录血容量(bloodvolume,BV)、强化峰值(peakenhancementimage,PEI)、强化峰值达到时间即达峰时间(timetopeak,TTP)、血流量(perfusion,PF),并在术后确定pTNM分期,并对TNM分期中各CT灌注参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直肠癌组织中的PF、BV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而PEI、TTP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在T分期的各组中,PF、TTP、BV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PE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是否转移的分组中,无淋巴结转移组的PF、BV要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TP及PEI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是否远处转移各分组中,同时肝转移组的PEI、PF要低于无远处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TP、BV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肿瘤的分化程度分组中,分化程度越高,其PF、TTP渐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靶淋巴结灌注的表现为转移淋巴结的PF要多于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P=0.0001),而TTP、BV、PEI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CT灌注成像中的各项参数对直肠癌进行术前分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使术前分期更加准确,进而采取更合理的治疗策略。

  • 标签: 直肠癌 64排螺旋CT 灌注图像 诊断
  • 简介:目的比较微电脑全自动化疗泵和便携式化疗泵在结直肠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本科室行mFOLOFOX6方案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运用微电脑全自动化疗泵输注5-FU,对照组使用便携式化疗泵输注5-FU。比较两组患者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输注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比便携式化疗泵.微电脑全自动化疗泵的操作更复杂.护士需要更长培训时间和更多培训次数来掌握其操作方法.输注过程中需排除的机器障碍次数更多(均P〈0.05)。观察组患者1~2级化疗不良反应中口腔黏膜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12.5%vs.32.5%,χ2=4.588,P=0.032)。观察组患者3-4级化疗不良反应中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5.0%vs22.5%,χ2=5.165,P=0.023),两组其他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对比对照组的输注时间波动更小,更接近预定时间[(45.2±2.1)小时vs(47.4±2.0)小时,P〈0.001]。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优于对照组(95.0%vs.5.80.O%.χ2=4.114.P=0.043)。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化疗过程中应用微电脑全自动化疗泵可减轻化疗不良反应.减少输注时间误差,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结直肠癌 化疗 输液泵 护理
  • 简介:虽然目前放射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是提高胸部恶性肿瘤治疗靶区剂量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血浆IL-6、ACE及肺受照体积等参数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关系密切,放疗前血浆IL-6、ACE及剂量体积参数V20、V30和MLD是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

  • 标签: 放射性肺炎 血浆IL-6 ACE 肺受照体积等参数 综述文献
  • 简介:21世纪的医患关系需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平衡,医疗模式将以病人为中心重构。医生将由全能的担负主要决策者变成信息提供者和建议者,而病人将在充分享有相关资源和信息的前提下,不仅拥有参与决策权利,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

  • 标签: 新型医患关系 医疗模式 信息
  • 简介:目的探讨大肝癌外科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755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大、小肝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肝功能变化.结果大、小肝癌组的术前肝功能状态相似,P>0.05.术后第3天两组肝功能均出现明显损害,但至术后第7天除大肝癌组胆红素仍稍高外,两组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大肝癌组术中出血量为(923.81±416.09)mL,明显多于小肝癌组的(301.53±118.90)mL,P<0.05.结论大肝癌手术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大肝癌 肝切除术 小肝癌 手术安全性 术中出血量
  • 简介:介绍并探讨新型全中枢放疗技术。新方法对患者进行仰卧体位固定.采用等中心照射的技术、热塑料面膜和真空袋固定技术、直线加速器半柬照射和全柬照射技术、相邻两野相切技术及低熔点挡铅技术等。较传统的照射技术存在定位方便简捷、重复性较好、剂量分布均匀等优点.有利于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放射疗法 仰卧位 全中枢照射
  • 简介:近年来,随着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等的改变,全球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正在逐步攀升。据最新文献报道,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乳腺癌的多线治疗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肿瘤研究的重点及热点。

  • 标签: 乳腺癌 微环境 靶分子 恶性肿瘤 生活方式 死亡率
  • 简介:肺癌患者治疗前的预后评估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18F-FDGPET/CT作为分子影像检查手段,能有效地反映患者的肿瘤代谢负荷,其中全身肿瘤代谢体积(whole-bodymetabolictumorvolume,MTVwb)及全身病灶总糖酵解值(whole-bodytotallesionglycolysis,TLGwb)作为全身肿瘤代谢负荷参数,在评价预后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肺癌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肿瘤代谢体积 病灶总糖酵解值 预后评估
  • 简介:图像引导的组织间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是经典放射治疗在现代跨学科的发展。该技术在给予靶区高剂量的同时,能有效地降低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在头颈恶性肿瘤中,尤其是口底、面部、鼻旁窦、鼻咽、口咽部的肿瘤中应用广泛;复发的头颈部肿瘤及不能完全切除的肿瘤也是其适应证。依据治疗的目的不同,图像引导的组织间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可分为:根治性治疗、辅助性治疗、围手术期补充治疗及姑息治疗。

  • 标签: 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 头颈部恶性肿瘤 应用 优势
  • 简介:目的探讨渐次评估肘关节稳定性,分步修复稳定性结构在治疗肘关节骨折脱位中的意义。方法对2005年4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41例肘关节骨折脱位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术前评估,依据影像学评估骨性结构的破坏情况,判定肘关节失稳的主要因素,分主次、先后予以修复;术中评估,骨性结构修复后进行应力试验,评估关节囊韧带损伤情况分别予以修复。术后评估,评估肘关节整体稳定性,决定是否予以肘关节的辅助稳定,并及时予以康复锻炼,随访治疗效果。结果41例术前评估认定为复杂孟氏骨折10例;恐怖三联征14例;经尺骨鹰嘴前脱位9例;单纯冠状突骨折合并脱位4例;单纯桡骨头骨折合并脱位4例。术中评估,发现关节囊韧带复合体损伤者34例,其中23例骨性结构修复后肘关节仍失稳,并对其中的18例内外侧韧带损伤者实施修复。术后评估,进行骨性修复与软组织修复后,9例肘关节存在半脱位倾向与摇摆不稳,需要支具、石膏、克氏针等辅助固定。平均随访10.4个月,41例骨折均愈合。依据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JOA)肘关节功能评估表,优者12例,良者19例,可者7例,差者3例。结论渐次评估骨折脱位的肘关节稳定性,可以更全面地发现肘关节不稳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修复,从而能更好地恢复肘关节功能。

  • 标签: 肘关节 尺骨 桡骨 骨折 肘关节脱位
  • 简介:目的评价藻酸盐敷料对结肠造口出血的止血效果和总结护理方法。方法对26例直肠癌及14例结肠癌术后有结肠造口出血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藻酸盐敷料,观察其止血效果并分析护理要点。结果40例患者术后造口出血于3日内停止,造口血运良好,术后10日顺利拆线。结论藻酸盐敷料应用于结肠造口出血,止血快且效果明显,并可促进伤口愈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结肠造口 护理 造口出血 藻酸盐敷料
  • 简介: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方案在胃癌营养支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实施个体化护理模式的胃癌患者55例为观察组,选取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的胃癌患者55例为对照组.术前及营养支持结束后测量患者的体重、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和转铁蛋白(TRF)等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和IgG、IgA、IgM).实施个体化护理前后,对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的ALB、TRF和PAB水平均较本组营养支持前升高(P﹤0.05),两组间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的IgG、IgA、IgM、CD4+、CD8+和CD4+/CD8+水平均较本组营养支持前升高(P﹤0.05),两组间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服务态度、仪表仪容、住院环境、医护措施和巡视病情及应急处理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个体化护理方案实施后,观察组护理人员病室管理、护理书写、重患者护理、急救管理、消毒隔离和药品管理评分均较本组护理前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护理模式在胃癌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主要效果体现在提高了环境整洁度,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培养了良好的工作作风,提高了优质服务,加强和深化了安全预警意识,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个体化护理 胃癌 营养支持 常规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结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我院72例结肠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围术期处理措施的不同分为两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措施的39例患者纳入加速康复外科组(ERAS组),采用常规处理方案的33例纳入常规组。观察两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平均静脉输液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与常规组相比,ERAS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f28.52±5.53)hvs.(46.15±7.91)h,P=0.003]、首次排便时间[(50.63±10.34)hvs.(78.01±3.64)h,P=0.004]、平均静脉输液时间[(4.33±1.41)dvs.(6.73±1.81)d,P=0.017]、术后住院天数[(4.95±1.32)dvs.(9.56±2.32)d,P=0.006]均缩短;住院费用减少[(24276.5±2335.3)元vs.(29263.6v2552.4)元,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5.12%vs.30.31%,P=0.001);术后hs—CR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在结肠癌根治术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并且加速患者恢复.

  • 标签: 结肠癌 围术期 加速康复外科
  • 简介:目前肿瘤的药物治疗仍主要依据各种用药指南和医生的临床经验。同样病症的不同患者使用相同的药物后常表现出明显的疗效差异,副作用亦千差万别,这一直是困扰临床用药并影响肿瘤治愈率的重大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飞速发展,人们期望药物基因组学的应用能真正崛起解决这一难题。

  • 标签: 药物基因组学 研究平台 肿瘤 分子生物学技术 人类基因组 临床经验
  • 简介:淋巴结转移是胃癌主要转移方式之一,区域淋巴结状态是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淋巴结转移分期是预测胃癌预后最主要的临床病理参数之一。自第5版AJCC胃癌TNM分期系统发表以来,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报道以转移淋巴结数量(metastaticlymphnodenumber,pN)为基础的N分期系统比以淋巴结解剖位置为基础的分期系统能更好地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胃癌患者 预后 TNM分期系统 评估 临床病理参数 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水平,探讨SCCA在NSCLC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SCLC组)和108例NSCLC患者(NSCLC组)的临床资料。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SCCA水平及不同临床分期NSCLC患者的血清SCCA水平及阳性率,比较SCCA阳性、阴性NSCLC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和3年生存率。结果NSCLC组鳞癌和腺癌患者的SCCA水平均高于SCL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SCLC组鳞癌和腺癌患者的SCC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患者的SCCA水平、阳性率均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CA阳性患者的平均GPS为(1.62±0.37)分,明显低于SCCA阴性患者的(3.15±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CA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23.9%,低于SCCA阴性患者的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患者的SCCA水平高于SCLC患者,且NSCLC患者的SCCA水平与临床分期、生存期有关,可能成为NSCLC患者的预后指标。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鳞状细胞癌抗原 肿瘤标志物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