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1911年Hibbs和Albee首次将脊柱融合术应用于脊柱外科以来,脊柱融合术已逐渐成为脊柱外科最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其基本理论依据是,通过坚强固定,限制脊柱节段间异常活动,缓解由此带来的相关症状。但随着对脊柱生理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

  • 标签: 脊柱外科 非融合技术 脊柱融合术 治疗方法 脊柱节段 相关症状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原位融合与复位融合治疗轻度(I、II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Emabsedatabases、Sinomed、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6年4月。纳入峡部裂伴轻度腰椎滑脱症术中原位融合与复位融合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和队列研究,对RCT研究采用改良Jarad评分进行质量评价,对非RCT研究采用NOS评价方法,由2名作者(陈佳海、白雪东)独立提取及分析数据,采用ReviewManager5.3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系统检索和筛选,共有4篇符合条件的文献纳入本研究,包括2篇RCT以及2篇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复位后融合患者其滑脱程度较原位融合者明显改善[SMD=-1.58,95%CI(-2.09~-1.06),P〈0.00001],并在2年以上的随访时得到有效维持[MD=20.05,95%CI(17.71~22.38),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而,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MD=1.136,95%CI(-1.34~3.60),P=0.37]、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MD=0.06,95%CI(-0.21~0.32),P=0.67]、优良率[RR=1.01,95%CI(0.92~1.10),P=0.87]、融合率[RR=0.99,95%CI(0.93~1.06),P=0.81]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面[RR=0.78,95%CI(0.36~1.72),P=0.54],复位后融合组与原位融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峡部裂伴轻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式选择上,复位后融合可使滑脱椎体良好复位并得到有效维持复位,但与原位融合相比在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减轻患者腰痛程度、获得良好的椎间融合率,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选择何种治疗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手术医师对具体技术的熟练程度而定,远期临床疗效及矢状平衡问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腰椎 脊椎滑脱 脊柱融合术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比较双侧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在腰椎不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143例,其中男51例,女92例,年龄45-65岁,平均56岁。其中60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双侧椎小关节融合(A组),83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的结合椎间融合(B组)。记录术前与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术前与术后6周Oswen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nstrydisabilityindex,ODI)以评价临床效果,术后9个月采用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及CT评价椎小关节融合情况,对A组及B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VAS评分、术前与术后6周OD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9个月随访行腰椎过伸过屈侧位开角,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手术时间[A组(65.3±15.8)min,B组(118.4±15.2)min]、术中失血量[A组(103.4±30.2)ml,B组(350.6±30.9)ml]及术后第1天引流量[A组(60.5±15.7)ml,B组(123.1±25.6)ml]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并双侧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为一种简单易行,手术效果及融合满意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关节融合术 腰椎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我院采用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43~66岁,平均51岁.腰椎不稳症4例,腰椎间盘源性疼痛7例,腰椎滑脱症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翻修2例.L3~4节段2例,L4~5节段9例,L5~S1节段4例.15例患者均行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椎间融合术,且均为单节段手术.L3~4、L4~5节段采用左侧腹直肌旁切口,L5~S1节段采用右下腹横切口.记录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椎间隙角度、腰椎前凸角度(LL),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卧床天数,住院天数.定期复查腰椎X线片及腰椎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切口长度平均6.2cm,术中出血量平均95ml,手术时间平均85min,术后平均卧床3d,住院天数平均10d.术中腹膜撕裂2例,术中予以缝合修补;术后髂骨取骨处疼痛8例,经2-3周镇痛治疗后缓解.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7个月(3-16个月),术后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ODI(满分50分)由术前平均57.4%降至术后平均21.7%,VAS(满分10分)由术前平均6.7降至术后平均2.8.手术节段腰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8.1mm至术后平均13.3mm,手术节段腰椎间角度由术前平均11.3°至术后平均12.7°,腰椎前凸角度由术前平均44.7°至术后平均52.3°.术后腰椎X线及CT示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已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带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并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植骨融合率高.

  • 标签: 腰椎 前路 融合术
  • 简介:残胃癌(gastricstumpcarcinoma,GSC)生物学行为特殊,其发病率、发病时间间隔、好发部位以及预后等均与一般胃癌有所差异。GSC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目前多认为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致。GSC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而分期越早预后越好。本文将从上述方面对残胃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综述。

  • 标签: 残胃癌 流行病学 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青年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特征与老年大肠癌的不同,为青年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总结我院1999.1~2009.6年共收治的32例年龄低于35岁的青年大肠癌资料进行研究,对临床表现、发病部位、组织类型、Dukes分期、误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与同期老年病例作对照。结果青年组在血便、腹痛及腹部不适、黏液腺癌、Dukes分期、误诊率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青年人大肠癌确诊晚,误诊多,恶性度高,预后差。

  • 标签: 临床 病理 大肠癌 青年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对甲状腺恶性结节中钙化特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和80例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的病历资料,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患者钙化病灶检出情况及钙化病灶特征进行比较。结果甲状腺恶性结节和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的钙化病灶检出率分别为46.25%、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的Ⅰ型钙化病灶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Ⅲ型钙化病灶所占比例明显低于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的Ⅱ型钙化病灶所占比例与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恶性结节的钙化病灶检出率较高,且主要为Ⅰ型钙化病灶,该特征有助于临床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结节进行鉴别诊断。

  • 标签: 甲状腺癌 钙化 超声 良性结节
  • 简介:目的分析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869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激素受体状况,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40~49岁和50~59岁两组病例所占百分比最高,分别为31.1%和24.7%。组织学类型以浸润性非特殊型癌最多,占80.2%(697/869)。诊断时Ⅰ~Ⅱ期占80.1%(696/869),其中发病时无淋巴结转移者占60.4%。本组ER阳性者占66.9%(581/869),PR阳性者占69.5%(604/869),HER-2阳性者占39.7%(345/869)。ER、PR表达与发病年龄呈明显正相关(P〈0.05),HER-2表达与乳腺癌发病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癌患病年龄较以往提前,早期乳腺癌可行保乳手术,受体阳性患者比例高,可采用内分泌治疗。

  • 标签: 乳腺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神经肿瘤杂志。2011个月;13(7):767-74。2011月8课件。增殖和代谢标记在不完全切除小儿毛星形细胞瘤——一个评估3个新的变量预测的临床结果。

  • 标签: 毛星形细胞瘤 变量预测 临床结果 增殖 代谢
  • 简介:目的寻找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家系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uspolyposiscoli,APC)基因突变,分析APC基因突变类型与FAP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FAP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和受累成员的肠息肉组织,提取相应组织的DNA,应用MLPA、PCR-DHPLC、DNA测序等方法分别检测胚系和体细胞来源的APC基因大片段缺失、碱基突变、碱基插入和缺失.结果2名家系受累二代成员和1名未成年三代成员均发现APC基因c.3925_3929delAAAAG位点的胚系突变,其中1名成年受累成员癌变的息肉组织检出APC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大片段缺失.结论FAP家族中检测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来预测风险,基因突变的类型、位点与临床症状间存在密切关系.

  • 标签: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基因突变 APC基因 胚系突变 体细胞突变
  • 简介: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四位,且有上升趋势。中国人青年直肠癌所占比例比西方人高,约占同期直肠癌患者的15%。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为了解青年直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减少误漏率,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对我院1993年1月~2001年12月间手术确诊有完整临床资料的87例青年人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与同期中老年患者489例作对比分析,探讨青年人直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及误诊原因。

  • 标签: 直肠癌 青年 临床病理 误诊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12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设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的100例女性设为对照组。采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CBF-PI-B)对两组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确定研究组乳腺癌患者的分子分型;分析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及正常人群的人格特征。结果124例乳腺癌患者IHC结果显示,LuminalA型40例,LuminalB型38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24例,三阴性22例。各乳腺癌分子分型患者CBF-PI-B中神经质、宜人性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开放性方面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乳腺癌各分子分型间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分子分型与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关系,改变性格有可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

  • 标签: 乳腺癌 人格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大五人格问卷
  •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人群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70例青年(年龄≤35岁)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住院时间、主要症状、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转氨酶水平、乙肝病毒标志物、是否合并肝硬化、肿瘤大小和转移情况、治疗方式及预后等临床特征。结果青年人群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上腹痛。ALT升高者占41.43%,AST升高者占67.14%。ALB〈35g/L者占30.00%,HBsAg阳性率为51.43%,AFP〉400μg/L者占64.29%。影像学显示肝癌巨块型为27例(38.57%),结节型24例(34.29%),弥漫型16例(22.86%),小癌型3例(4.29%)。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癌栓形成29例(41.43%),肝内转移42例(60.00%),肝外转移16例(22.86%)。该组接受肝癌切除术占21.43%,接受介入化疗占24.29%,保守治疗占54.29%。1年生存率为32.25%。结论年龄≤35岁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多见于男性,其临床症状不典型,肿瘤恶性程度高,极易侵犯门静脉和发生肝内转移,确诊时多为中晚期。多数有乙肝病史及伴有肝硬化失代偿表现,HBsAg阳性率高,AFP水平较高,手术切除率低,预后极差。对于青年人群,特别是有乙肝病史的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以提高该类患者的早期诊断率和远期生存率。

  • 标签: 青年人群 原发性肝癌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常见的人类脑肿瘤,其恶性程度高、侵袭能力强,患者预后差。近年来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GBM的理解也从病理学诊断逐步转向分子病理机制,基于肿瘤遗传学特征标记的分子分型相继产生。目前国际上根据GBM基因表达及改变的差异,将其分为经典型、神经元型、前神经元型、间质型四种分子亚型。本文简要介绍了人类胶质母细胞瘤这四种亚型的分子特征,重点关注经典型GBM中EGFR、PTEN、P13K、CDKN2A四种特征性基因的变异情况,并且对相关经典型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

  • 标签: GBM 分子分型 分子靶向治疗 经典型GBM 基因变异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对非肝硬化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进行总结.方法采用本中心自1995年至2001年问手术切除的96例经组织学证实的非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术后生存情况及预后因素.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8/96).术后1年、3年、5年、10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4.4%、62.5%、47.9%及38.2%,中位生存期为57个月.术后1年、3年、5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6.3%、39.6%、33.3%,中位无瘤生存期为18个月.TNM分期是患者总生存及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术中出血是影响行治愈性切除手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治愈性局部肝切除是非肝硬化肝癌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对术后肝内复发的患者建议采取积极的局部治疗以延长生存.

  • 标签: 肝细胞癌 非肝硬化 肝切除 预后
  • 简介:在浆细胞瘤中,多发性骨髓瘤(MM)常见,而髓外浆细胞瘤(EMP)相对罕见,易误诊为其它肿瘤。本文对EMP的临床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诊断、治疗和预后等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浆细胞瘤 髓外 临床病理 治疗
  • 简介:目的检测Yes相关蛋白(YAP)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探讨其与HCC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具有完整临床及预后资料的98例肝切除术后HCC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YAP表达差异,回顾性分析YAP表达的差异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YAP阳性表达率为21.4%(21/98),YAP阴性表达率为78.6%(77/98),YAP高表达率为10.2%(10/98);单因素分析显示,本组HCC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和中位总生存期与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大血管侵犯或存在瘤栓、YAP表达状态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AFP≥20ng/ml、YAP表达阳性是影响H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YAP阳性组中位无复发生存率和中位总生存率低于YAP阴性组(P﹤0.05)。结论YAP与HCC的进展及预后有关,YAP可以作为HCC术后预测预后的一个新指标。

  • 标签: 肝细胞癌 YAP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收治的2例患者及国内文献报道的5例生长抑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7例患者(男2例,女5例)年龄22~72岁,平均43.0岁.临床表现腹痛4例,腹泻3例,腹部包块1例,低血糖1例.误诊为其他肿瘤4例,包括胰岛细胞瘤2例,胰腺囊腺瘤1例,十二指肠类癌1例.6例患者行手术切除肿瘤,1例患者行活检术,术后病理确诊为生长抑素瘤,免疫组化生长抑素(SS)表达均阳性.结论生长抑素瘤临床罕见,术前易误诊,确诊需靠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完整切除原发肿瘤及转移灶是本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生长抑素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脑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pleomorphicxanthoastrocytoma,PXA)的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左侧海马脑PXA进行头颅MRI检查、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头颅MRI在左侧海马发现直径约0.8mm的斑片状异常信号影,T1W1稍低信号,T2W1稍高信号,部分囊影呈现高信号,边界不清楚,未见明显占位效应。其余脑组织的信号均匀,异常信号影未见。光镜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含较多砂粒体、似黄色瘤样,与正常脑实质的界限欠清,细胞形态多样,由梭形、单核样及椭圆形等形态细胞组成,多核瘤巨细胞也散在可见,瘤细胞胞浆有的含脂滴,瘤细胞间质可见嗜酸性颗粒小体,灶区附近可见散在淋巴粒细胞浸润。对PXA患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化学特染发现,肿瘤细胞表达中GFAP、CD34、S-100、Vimenin为阳性,EMA、CD163、NF、NeuN染色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小于2%;对其进行网状纤维染色,可发现网状纤维网将瘤细胞分割包绕于其中。结论:脑PXA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正确认识其特征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 标签: 脑多形性 黄色 星形细胞瘤 病理特征
  • 简介:多孔钽是一种类似于松质骨的低弹性模量金属,目前广泛应用于骨科领域(如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脊柱外科、骨移植替代物、关节融合)。它的十二面体多孔结构是通过碳气相沉积/渗透技术将纯钽浇筑到碳晶体支架上获得的。这个过渡金属拥有着一些有趣的生物材料性能,包括人们熟知的高容积孔隙率(70%~80%),良好的力学特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学活性等,还具有很好的骨和纤维的生长特性,能够允许骨与软组织快速和大量的附着。钽软骨复合材料在体外实验早期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为未来的关节表面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现就多孔钽近年来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在关节融合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 标签: 多孔结构 关节融合 生物学活性 膝关节置换术 骨移植替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