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解剖型桡骨头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以Acumed解剖型桡骨头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9~52岁,平均32.5岁。左侧8例,右侧13例。桡骨头骨折均为新鲜闭合粉碎性骨折,其中MasonIII型8例,MasonIV型6例,肘部损伤“三联征”3例,Essex-Lopresti损伤2例,II型Monteggia骨折脱位2例。受伤至手术的时间平均为6.8(3~14)天。结果21例均获6~38个月,平均18.75个月的随访。未见切口感染、桡神经损伤、松动、肘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肘关节功能满意。其中2例遗留肘关节轻度疼痛;5例出现异位骨化,未对肘和前臂的运动造成明显影响。按照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估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10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结论Acumed解剖型桡骨头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有利于恢复肘关节的稳定、伸屈活动及前臂的旋转活动,可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折 粉碎性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肘关节
  • 简介:目的:报告3例股骨远端肿瘤患者置换25年后的翻修病例,总结股骨远端肿瘤型因远期松动而再次行翻修手术的结果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3例因股骨远端肿瘤型置换术25年后松动,在本院行翻修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膝关节周围疼痛、行走困难等)、影像学表现(X线示松动移位及翻修后体位置)、手术方法及技巧、术后功能恢复等,3例翻修术后随访至少5年。结果3例翻修术后临床症状改善,膝关节周围疼痛缓解,术后X线示关节位置可,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根据1993年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MSTS93),3例术后功能评分分别为70%、80%及73.3%,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同时也未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肿瘤型体长期使用,可出现松动、感染及排异等并发症。肿瘤远期松动行翻修时,取出松动的及骨水泥较容易;初次置换术后,周围会形成大量瘢痕组织甚至生物膜,生物膜切除应尽量彻底;翻修时患者多有软组织缺损,应准备肌瓣转移术。

  • 标签: 股骨肿瘤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人工关节 再手术 骨肿瘤 髋关节
  • 简介:目的比较胫骨近端肿瘤置换术后不同方法重建伸膝装置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行胫骨近端肿瘤扩大切除、人工置换、伸膝装置重建术的患者,评估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并发症情况。检索PubMed,Springer,Ovid,LWW,EMBASE数据库,关键词为胫骨、肿瘤、关节成形术。将相关文献纳入一并讨论。结果本组伸膝装置重建患者32例,均采用体重建方式。术后随访中出现伸膝迟滞5例,感染2例。共检索到9篇文献,其中骨肉瘤362例,软骨肉瘤26例,尤文肉瘤21例,骨巨细胞瘤21例,软组织肉瘤25例。经典体重建272例,自体移植物重建2例,生物重建24例。所有膝关节重建术后发生伸膝迟滞29例、感染39例、韧带断裂24例、肿瘤复发25例、体重建失败133例。结论伸膝装置重建能有效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但术后存在并发症较多。比较不同重建方式,没有哪一种技术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所在。现今手术更趋于生物性重建来改善功能。

  • 标签: 骨肿瘤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胫骨 髌韧带
  • 简介: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人工髋关节置换翻修骨水泥股骨取出的影响。方法患者入选标准:年龄45—79岁,翻修距初次手术时间5—20年;无菌性骨水泥松动;单侧翻修;初次手术用国产假及骨水泥;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患者按简单数字随机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干预组术前5天开始,每日1次(2000次脉冲),每次30min,共5次f10000次脉冲)的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术前不行体外冲击波治疗。由同一人按完整拔除标准(一次性完全拔除)、开骨取出标准(无法拔除或仅部分拔除)、耗时计算标准(自开始取时始至全部取出时止)、出血量计算标准(自切皮始至缝皮止)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数据,并从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关节畸形4个方面行术前1周及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结果干预组完整拔出者(16例中8例,50.00%)较对照组(16例中2例,12.50%)多(P〈0.05),非完整拔除者干预组开骨者(8例中2例,25.00%)较对照组(14例中10例,71.43%)少(P〈0.05);干预组取出植入物耗时(310.1±129.5)S较对照组(978.9±110.2)s短(P〈0.01);干预组术中出血量(610.9±126.5)ml较对照组(1110.1±140.4)ml少(P〈0.01)。Harris评分术前1周干预组(69.1±4.5)与对照组(70.2±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干预组(94.1±3.5)较对照组(90.9±4.2)高(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利于人工髋关节置换翻修骨水泥股骨取出。

  • 标签: 冲击波 人工髋关节置换 翻修 骨水泥股骨假体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窦道冲洗置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周围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安徽省立医院和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住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18例,患者早期感染为7例,中期感染8例,晚期感染3例,患者均无明显发热,引流液均行培养和药敏检查,均培养出细菌。采用无菌管通过窦道置人关节腔,分别使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进行反复冲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通过无菌管置入关节腔,并保留无菌管用作引流,根据引流量决定冲洗置药次数。换药后嘱患者持拐下床活动,后期引流量较少,细菌培养3次阴性,冲洗置药后可拔出无菌管,随后窦道可愈合。治疗中定期复查血常规,生化,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保持较好营养状态。结果18例经3周治疗,窦道愈合,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5.8分提高到术后70.6分,血常规恢复正常,CRP平均在30mg/L,ESR平均在35.6mm/h。除1例因医疗纠纷选择手术取出体外,其余17例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对于部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病情平稳的患者,通过加强营养,使用无菌管通过窦道置人关节腔进行反复冲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通过无菌管置入关节腔,可达到窦道愈合,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感染 抗感染药 局部
  • 简介:目的探讨测量肱骨颈干角及扭转角的测量方法。方法收集肱骨干标本56根,其中右侧30根,左侧26根,利用X线于前后位及轴位摄片测量其颈干角与扭转角,对测定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正常值。结果通过本文介绍方法,测量出肱骨颈干角为133.25°±5.26°,扭转角为31.36°±7.96°。经统计学处理左右两侧肱骨颈干角及扭转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独立样本凇验)。结论肱骨颈干角、扭转角变异较大,肱骨近端肿瘤颈干角、扭转角设计应个性化。X线测量法是测定肱骨颈干角及扭转角的方法之一,临床上健侧的颈干角及扭转角可作为患侧肱骨近端肿瘤设计及安放的理论参考依据。

  • 标签: 肱骨 肿瘤 颈干角 扭转角 X线测量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性瘤是介于多发性硬化和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之间的一类特殊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部分病例影像学上有占位效应表现,易误诊为脑肿瘤。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患者进行报告,并就本病临床、影像学方面的表现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

  • 标签: 中枢神经肿瘤 炎性假瘤 病例报告
  • 简介:中医认为,“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临卧-盆汤”。可见,洗脚是睡前的重要环节,也是古今中外保健的好习惯,俗称“足浴”。

  • 标签: 足浴 保健知识 中医 个人卫生
  • 简介: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就诊时大多数病人己处疾病的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不到20%。因此,非手术疗法目前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部伽玛刀作为一种最新的高科技治疗技术,用于治疗肝癌的有效率可达90%。我院自2003年4月至今用部伽玛刀治疗肝癌病人64例,疗效较满意,有关护理工作总结如下。

  • 标签: 治疗 原发性肝癌 体部伽玛刀 病人 护理工作 常见
  • 简介:目的:比较通过弧形骨钻与直骨钻注入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模型中分布,评价弧形骨钻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个新鲜小牛胸腰椎椎标本(T10~L5)通过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脱钙法建立骨质疏松椎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实验组采用弧形骨钻,对照组采用临床常用直骨钻。在透视下分别进行椎弓根穿刺,分别记录骨钻尖端越过椎中线的数量及骨钻尖端至椎中线距离,然后在透视下行经皮椎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记录骨水泥分布情况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骨钻尖端越过椎中线的椎数分别是18个和7个;弧形骨钻与直骨钻尖端至椎中线距离分别为(4.5±0.6)mm和(1.1±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弧形骨钻组与直骨钻组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5.5±1.4)ml和(4.1±1.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弧形骨钻组与直骨钻组骨水泥分布达到或过中线分别是19例与11例,骨水泥渗漏数分别为4例与9例。结论实验证明弹性弧形骨钻可以改变穿刺通道的方向,且能引导骨水泥的分布,实现单侧穿刺骨水泥椎两侧都能均衡分布的目的。

  • 标签: 脊柱 骨质疏松性骨折 动物实验 骨水泥成形术 骨钻
  • 简介:目的研究松果区肿瘤(PRTs)的病理分布特点及不同病理类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经手术治疗并取得完整病理资料的133例PRT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结果133例患者中生殖细胞肿瘤61例(45.9%),松果实质肿瘤17例(12.8%),神经上皮肿瘤28例(21.1%),其他肿瘤27例(20.2%)。生殖细胞肿瘤中男女比例为14.25:1,平均15.3岁。松果实质肿瘤中男女比例为2.4:1,平均24.7岁。神经上皮肿瘤中男女比例为1.15:1,平均28.1岁。有33例血清免疫学检查异常,除1例为转移瘤外,其余均为生殖细胞肿瘤。结论PRTs病理类型多样,以生殖细胞肿瘤为主;影像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及活检均不能准确判断病理类型,积极手术获得完整病理标本对于PRTs的病理研究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松果体区肿瘤 临床病理 生殖细胞肿瘤 松果体实质肿瘤 血清免疫学检查 神经上皮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I期子宫癌手术加放疗的疗效及放疗并发症的分析。方法:1990年10月—1999年12月收治的I期子宫癌14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14例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1例加盆腔淋巴结清扫。14例均行术后放疗,TD40—65Gy。全部患者得到随访。结果:5年生存率为14/14,局控率为100%,10例在放疗过程中有轻度—中度的急性放射并发症,14例均无明显晚期放射并发症。结论:术后放疗对提高I期子宫癌局控率及生存率可能有利。

  • 标签: I期子宫体癌 手术疗法 放射疗法 疗效 并发症 手术方式
  • 简介:背景与目的:松果区肿瘤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为此我们进一步探讨松果区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8年收治的21例松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21例的手术病理结果中,生殖细胞瘤9例、松果母细胞瘤5例、胶质瘤2例及其他肿瘤5例。结论:松果区肿瘤的诊断须以病理组织学分类为依据.松果区静脉系统是阻碍手术操作的主要结构.显微外科手术应可良好地保护此区静脉.是松果区肿瘤全切除的关键所在。

  • 标签: 松果体区 脑肿瘤 显微外科
  • 简介:目的研究良恶性胸腔积液中间期细胞遗传学方面的差异,以及FISH技术对此种差异的鉴别能力.方法采用7号、8号人染色着丝粒特异性探针对21例临床诊断明确患者的胸腔积液(11例肿瘤患者,10例非肿瘤患者)进行FISH分析,计数超二倍体细胞的比例,以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为对照来判定染色数目的异常,并将结果与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结果在正常对照的淋巴细胞中,7、8号人染色着丝粒探针各出现2个杂交信号,肿瘤患者胸腔积液细胞中7、8号人染色数目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拷贝数增多.在11例恶性胸腔积液中,出现7、8号人染色数目增多的例数分别为8(72.7%)和9(81.8%),10例良性胸腔积液中7、8号人染色为正常二倍的各有9例(90.0%).结论7、8号人染色超二倍体改变是肿瘤患者胸腔积液细胞的主要特征,采用染色着丝粒特异性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能够检测到胸腔积液标本中的超二倍肿瘤细胞,并且具有较好的性能.

  • 标签: 荧光原位杂交 胸腔积液 超二倍体
  • 简介:目的通过MRI技术探讨桡腕关节在不同运动模式下的在运动特点和规律。方法健康志愿者12名,行右腕投掷平面(桡背伸25°、50°,掌尺屈10°、20°)、屈伸平面(屈曲0°、25°、50°、75°,背伸20°、40°、60°)和桡尺偏(桡偏10°、20°,尺偏20°、40°)平面运动模式下共15个体位的MRI检查。MRI图像数据输入自行研发的腕关节运动学测量平台软件,分析舟骨、月骨和三角骨分别相对于桡骨在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运动规律。结果在投掷平面运动模式中,当腕关节从背伸桡偏位向掌屈尺偏位运动时,舟骨、月骨、三角骨相对于桡骨的旋后分别为11°、11°、19°,掌屈21°、-2°、6°,桡偏3°、3°、11°。在屈伸平面运动模式中,当腕关节从背伸位向掌屈位运动时,舟骨、月骨、三角骨相对于桡骨的旋后分别为9°、7°、9°,掌屈44°、-4°、11°,桡偏7°、22°、25°。在桡尺偏平面运动模式中,当腕关节从桡偏向尺偏运动时,舟骨、月骨、三角骨相对于桡骨的旋后分别为8°、15°、20°,掌屈-9°、6°、2°,尺偏8°、14°、6°。结论桡腕关节的运动是在空间中的三维复合运动,以矢状面的运动最为显著。舟骨在矢状面上运动幅度明显大于月骨和三角骨,近排腕骨间存在显著的适应性运动。

  • 标签: 腕关节 磁共振成像 成像 三维 关节 运动
  • 简介:肿瘤型人工关节假的首例应用是1940年Moore等[1]为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植入的股骨上端金属。直到植入后2年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亡,该一直未发生无菌性松动。由于术后复发率高,原发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在当时并未被广泛接受[2],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也较少。20世纪下半叶,放化疗的进步为原发骨肉瘤及转移瘤的保肢治疗创造了条件[3-5]。肿瘤型人工关节假的应用才逐渐广泛。

  • 标签: 假体无菌性松动 人工关节假体 肿瘤型 相关因素 原发恶性骨肿瘤 保肢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微小染色维持蛋白5(MCM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21例胃溃疡组织、30例不同时期胃癌组织中MCM5的表达。结果MCM5高表达于胃癌细胞核,胃癌组织中的MCM5表达率为63.3%(19/30),胃溃疡组织中MCM5表达率4.7%(1/21),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胃癌患者的MCM5表达明显高于Ⅱ-Ⅲ期的表达(P〉0.05),Ⅱ-Ⅲ期的表达明显高于Ⅰ期(P〈0.01)。结论MCM5与胃癌发生、发展相关,可作为新的胃癌增殖标志物。

  • 标签: 胃癌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随着社会明显老年化,膝关节骨关节炎及膝关节创伤性疾病越来越多,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病及膝关节因创伤引起继发性骨关节炎临床有效的手术方法。选择适合患者的类型,关系到手术的成功与否。此外,临床上,还要考虑膝关节基本病变、畸形类型与膝部肌肉、韧带、软组织的质量以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这些因素使得临床医生的选择变得愈加困难。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膝关节 适应证
  • 简介:目的探讨p53的5种选择性剪接异构p53β、p53γ、Δ133p53、Δ133p53β和Δ133p53γmRNA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15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巢式RT-PCR检测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p53β、p53γ、Δ133p53、Δ133p53β和Δ133p53γ共5种异构mRNA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5例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均未检测出p53γ、Δ133p53β和Δ133p53γmRNA的表达。Δ133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3.3%(11/15),在癌旁组织中为20.0%(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53β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20.0%(3/15),在癌旁组织中为66.7%(1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3)。结论Δ133p53mRNA和p53βmRNA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不同,这两种异构的差异性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标签: 胃癌 P53 选择性剪接 异构体 巢式RT-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