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人乳头病毒(HPV)感染对宫颈腺癌中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27^kip1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二者在宫颈腺癌发生过程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24例慢性宫颈炎和86例宫颈腺癌组织的HPV16/18DNA和p27^kip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PV16/18DNA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5.1%,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组织8.3%(P〈0.01)。p27^kip1蛋白表达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5.8%,明显低于慢性宫颈炎组织79.2%(P〈0.05).HPV16/18感染与宫颈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但与p27^kip1表达呈负相关(P〈0.05)。p27^kip1表达与官颈腺癌组织学类型有明显相关性,透明细胞腺癌p27^kip1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其它类型宫颈腺癌(P〈0.05)。结论HPV16/18感染可能引起p27^kip1蛋白表达异常,从而导致宫颈腺癌发生。

  • 标签: 宫颈肿瘤 腺癌 HPV P27^KIP1 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
  • 简介:患者女,59岁,困声音嘶哑半年余入院,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行性声音嘶哑,近一个多月来症状加重,不伴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经青霉素、甲硝唑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有所缓解.10年前曾患“喉炎”,治愈.体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浅表淋巴结不肿大.间接喉镜检查:会厌活动好,双室带后部及上方披裂间粘膜肿胀隆起,表面粗糙,未见溃疡及伪膜,披裂活动不良,双声带活动部分受限,运动减弱.X线喉正位分层片示:左侧真假带略增厚,左侧喉室较对侧变浅,喉前庭未见明显占位,声门下腔对称;喉侧位片无明显异常.病理报告:少许鳞状上皮,部分细胞

  • 标签: 喉披裂 乳头状瘤 病理学 诊断 手术 声带
  • 简介: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病毒(HPV)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TCT)对宫颈早期癌变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选取接受宫颈病理活检的患者260例,均进行高危HPV联合TCT检测,分析其与病理活检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以病理活检诊断结果为金标准,HPV联合TCT检测的阳性预测值及特异性均高于单独检测方法,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联合TCT检测结果与病理活检结果符合率最高(78.46%),Kappa值=0.52,一致性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随访中,病理活检诊断复发或残留10例,HPV联合TCT对残留或复发检测的特异性为93.33%,灵敏度为60.00%,阳性预测值为54.45%,阴性预测值为94.59%。结论HPV联合TCT应用于宫颈早期癌变的诊断,检测结果与病理活检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对宫颈病变术后残留及复发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宫颈早期癌变 高危型HPV TCT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提高对膀胱内翻性乳头(IPB)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IPB的临床资料,29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4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膀胱灌注化疗预防复发。结果病人术后生存良好,30例获得随访3mo~2a,未见肿瘤复发或恶变。结论IPB是一种少见的尿路上皮肿瘤,预后良好。诊断依赖于膀胱镜检及术后病理检查,TURBT是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予膀胱灌注化疗有利于预防复发。

  • 标签: 膀胱肿瘤 内翻性乳头状瘤 治疗
  • 简介:张某,女,47岁,因“腰背部疼痛6年,双下肢麻木疼痛3年,加重半年”入院。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于当地医院检查并对症治疗,具体不详,3年前逐渐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伴尿频、尿急,无反射痛,无神经性间歇性跛行,无腹胀腹痛、胸部束带感,口服止痛药疼痛可缓解,近半年腰背部及双下肢疼痛加重,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查体:L1~S1棘突及椎旁压痛、叩击痛(+),腰椎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双侧臀部及腹股沟以下皮肤痛觉减退,马鞍区皮肤痛觉减退,左下肢肌力IV级,右侧膝腱反射(+),双侧跟腱反射未引出。影像学检查:腰椎MRI示T12椎体下缘至S2水平椎管内占位,长T1混杂长T2信号,边界清楚,L1及L2椎体后缘骨质呈压迫性吸收,考虑室管膜的可能性大(图1a~d);腰椎CT示L1~3水平椎管内占位性病变,L1、L2椎体骨质破坏(图2a~f)。

  • 标签: 室管膜瘤 硬膜外肿瘤 脊椎肿瘤 硬膜 脊柱
  • 简介: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随访患者。结果:46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膀胱内翻性乳头,其中1例合并膀胱移行细胞癌,2例合并局灶性恶变;术后均行膀胱灌注治疗,术后生存良好,随访3个月-5年,肿瘤复发者1例,其余均无生存至今。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是泌尿系少见的良性肿瘤,易合并移行细胞癌,很少复发,预后良好;确诊主要依靠膀胱镜及病理活检;TURBt术是其标准治疗方法;术后应膀胱灌注并定期复查膀胱镜,以防治尿路上皮癌的发生。

  • 标签: 膀胱肿瘤 内翻性乳头状瘤 移形细胞癌 膀胱灌注
  • 简介:目的探索新城疫病毒HN基因核酸疫苗对Wistar大鼠C6胶质生长抑制作用。方法构建荷C6胶质Wistar大鼠的肿瘤模型,随机分组给予不同的处理给药,观察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的肿瘤生长情况,通过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分析及大鼠血清唾液酸含量的测定,检测新城疫病毒HN基因核酸疫苗在Wistar大鼠体内的抗肿瘤作用。结果pVHN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受到抑制,其抑率达78.35%,。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到肿瘤细胞典型的凋亡特征。大鼠血清唾液酸含量测定结果显示,pVHN组动物血清唾液酸含量明显低于荷瘤对照组,与荷瘤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证明HN基因对于去除血清唾液酸具有明显的作用。结论新城疫病毒HN基因核酸疫苗对Wistar大鼠C6胶质生长有抑制作用,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内唾液酸的含量。

  • 标签: 新城疫病毒 HN基因 荷C6胶质瘤 大鼠 治疗 肿瘤
  • 简介:张工的儿子在一家医院的辅助科室工作.受儿子工作的影响,她对医学知识较为关注.这不,一个人在家的她正一边看着电视中徐光炜教授的科普讲解,一边同步进行着乳腺自检.她非常仔细,对讲解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进行到乳头视诊时,她发现自己左侧的乳头有轻度的内陷.按电视上所讲,这可能是乳腺癌的早期征象.于是她让儿子带她到肿瘤医院检查,最后发现了一个直径只有0.6cm、无法摸到的早期癌.

  • 标签: 诊断 乳腺癌 乳头内陷 溢液湿疹
  • 简介:汗腺瘤是一种皮肤附属器良性肿瘤,好发于外阴和眼部,以女性多见。我院2015年7月21日收治1例上腹部皮肤乳头状汗腺瘤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6岁,职工。因“上腹部包块1年”于2015年7月21日入院。患者1年前发现上腹包块,约花生米大小,半年前该包块曾自行破溃,流出少量污浊液体后自行愈合。入院前1个月上腹部包块增大至胡桃大小。

  • 标签: 汗腺瘤 皮肤附属器肿瘤 个案报道
  • 简介: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男性乳腺癌少见,男性乳腺囊内乳头状癌更为罕见。现报道1例男性乳腺囊内乳头状癌。

  • 标签: 男性 乳腺肿瘤 囊内乳头状癌
  • 简介:在全球范围内,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不断上升。增加的病例临床有很多争议。通过对涉及发病率上升原因的相关性文献的综述性整合,探讨导致发病率上升的因素,包括环境、患者和临床医生的影响。认为环境、医疗和社会压力的复杂相互作用导致人们对甲状腺疾病关注度的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筛查增加,导致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增加。其大部分的增加与低危病变的早期诊断有关,这导致了明显的过度诊断现象。更好地了解这些因素,将使专科医生能够更好的制定诊疗策略。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过度诊断 筛查 发病率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microcarcinomaofthyroid,PMC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84例PMCT的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病灶数目及有无伴发良性病变或同时患有对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84例PMCT中,男11例、女73例,男、女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1.7和47.4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5.45%和10.96%(P=0.003)。84例PMCT中,57例伴发甲状腺其他良性病变,9例同时患有另一叶甲状腺乳头状癌,66例淋巴结转移率为6.06%(4/66),明显较单纯PMCT者的50.0%(9/18)为低(P=0.000)。以45岁为界〈45岁和≥45岁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81%,19.15%(P=0.294)。多灶与单发结节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65%和7.46%,(P=0.314)。结论PMCT淋巴结转移率与病灶数目及患者年龄不相关(P〉0.05),与性别及有无伴发甲状腺其他病变相关(P〈0.05)。男性PMCT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单纯PMCT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微小癌 乳头状癌
  • 简介:目的:建立逆转录病毒介导入高迁移率族蛋白组A1(HMGA1)基因RNA干扰体外表达体系,并观察洛铂对脑胶质细胞株SHG-44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制备HMGA1siRNA慢病毒载体,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转染脑胶质细胞株SHG-44后,RT—PCR检测其对细胞HMGA1基因表达的影响;MTr和克隆集落实验检测洛铂对阳性组和阴性组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PCR和测序证实,成功构建HMGA1siRNA的慢病毒载体;RT—PCR证实阳性组细胞存在HMGA1基因表达下调;分别用不同浓度的洛铂处理两组细胞24h后,MTT法和克隆集落实验显示阳性组细胞生长抑制率较阴性组细胞明显降低。结论:HMGA1siRNA能特异性下调脑胶质细胞SHG-44中HMGA1的表达并抑制了其对洛铂的敏感性。

  • 标签: RNA干扰 高迁移率族蛋白组A1 洛铂 脑胶质瘤
  • 简介:  概况  2004年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于4月3日至7日在德国柏林召开,来自几十个国家数千名科学家与会,我国内地有数十人赴会,笔者也在其中.  ……

  • 标签: 人类基因组 人类基因组研究 国际人类
  • 简介:1病例资料女性患者,40岁:因“头痛头晕4个月,月经紊乱1年余.停经4个月”来院,追问病史,自幼左耳听力丧失.未行任何治疗;目前无视物模糊、无视力下降、无泌乳、无多饮多汗、无面部疼痛、无面部麻木等临床表现:体格检查:神志清楚,一般情况可,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略粗糙,无明显色素沉着,口唇略肥厚.肢端未见明显肥大,视力视野正常,两侧睑裂等大.两侧鼻唇沟对称。

  • 标签: 听神经瘤 垂体瘤 手术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脑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pleomorphicxanthoastrocytoma,PXA)的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左侧海马脑PXA进行头颅MRI检查、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头颅MRI在左侧海马发现直径约0.8mm的斑片状异常信号影,T1W1稍低信号,T2W1稍高信号,部分囊影呈现高信号,边界不清楚,未见明显占位效应。其余脑组织的信号均匀,异常信号影未见。光镜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含较多砂粒体、似黄色样,与正常脑实质的界限欠清,细胞形态多样,由梭形、单核样及椭圆形等形态细胞组成,多核巨细胞也散在可见,细胞胞浆有的含脂滴,细胞间质可见嗜酸性颗粒小体,灶区附近可见散在淋巴粒细胞浸润。对PXA患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化学特染发现,肿瘤细胞表达中GFAP、CD34、S-100、Vimenin为阳性,EMA、CD163、NF、NeuN染色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小于2%;对其进行网状纤维染色,可发现网状纤维网将细胞分割包绕于其中。结论:脑PXA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正确认识其特征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 标签: 脑多形性 黄色 星形细胞瘤 病理特征
  • 简介: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使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的治疗得到较快发展,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生存期明显延长,但复发率仍然较高。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被认为与HCC发生、发展及复发的关系密切,可能参与第二次致癌过程。目前抗病毒治疗在HCC的治疗中已取得一些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 标签: 肝肿瘤 肝细胞癌 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 简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一种起源于胰管高柱状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的腺瘤。根据病变位置可分为主胰管型IPMN(MD-IPMN)、分支型IPMN(BD-IPMN)及混合型IPMN(MT-IPMN)。MD-IPMN和MT-IPMN的恶变率高于BD-IPMN。诊断IPMN的方法较多,包括B超、CT、MRI、EUS、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及组织活检等。临床上MD-IPMN及MT-IPMN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BD-IPMN是否行手术治疗,仍存在争议。本文从IPMN的分子病因学、好发人群、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学分型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影像学检查 治疗 争议
  • 简介:目的:构建并制备能够有效表达EB病毒BHRF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观察BHRF1表达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KMB17)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法,从B95-8细胞扩增EBVBHRF1基因,克隆至pWPIGW慢病毒载体上,与pVSVG及pSPAX质粒共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包装出重组慢病毒。将纯化后的重组慢病毒直接感染293T和KMB17细胞,荧光显微镜、实时定量RT-PCR、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BHRF1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BHRF1表达对凋亡诱导剂或无血清培养诱发KMB17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重组慢病毒介导BHRF1在293T和KMB17细胞内获得表达,能有效地抑制KMB17细胞的凋亡。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BHRF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

  • 标签: EB病毒 BHRF1 慢病毒载体 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