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5 个结果
  • 简介: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与成人MDS相比具有不同的分子生物特征,一些常见的髓系肿瘤突变在儿童MDS中的发生率较成人患者低,而异常甲基化的发生与成人患者相似。另外,新的分子因素如线粒体DNA突变在儿童MDS发病中的作用值得注意。该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儿童MDS分子生物方面的研究现状。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分子生物学 儿童
  • 简介:目的构建并观察靶向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shRNA慢病毒对儿童髓母细胞瘤(MB)细胞生物行为的影响。方法①设计靶向β-catenin的shRNA1、2、3和阴性对照(NC),分别插入pCH-CMV-MCS-EF1-copGFP质粒中,通过慢病毒包装后获得相应的重组慢病毒。②培养儿童MB细胞株DOAY并分为Lentivirus(LV)-shRNA1、2、3、NC组和空白对照组(Blank),前4组感染相应的重组慢病毒,Blank组未感染病毒,感染72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情况,选取对β-catenin抑制效果最佳的LV-shRNA,用嘌呤霉素分别筛选稳定感染该LV-shRNA和LV-NC的DOAY细胞系。③设3组,LV-shRNA组和LV-NC组为筛选得到的稳定感染的细胞系,Blank组为未感染病毒的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①LV-shRNA1、2、3组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低于LV-NC组和Blank组,LV-shRNA1组低于LV-shRNA2、3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以4μg·mL-1嘌呤霉素筛选得到稳定表达LV-shRNA1和LV-NC的DOAY细胞株。②与LV-NC和Blank组比较,LV-shRNA1组MTT实验第12、24、36、48、72h时的OD值较低,细胞总凋亡率较高,穿膜细胞数目较少,细胞迁移距离较短,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慢病毒介导shRNA抑制β-catenin后,能显著抑制DOAY细胞的增殖能力,降低其侵袭和迁移能力,促进其凋亡。

  • 标签: Β-连环蛋白 慢病毒 髓母细胞瘤 生物学行为
  • 简介:哺乳动物出生后短期内,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继续成熟.这在新生儿生理及病理上具有重要意义。深入了解肾脏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及其调节,对正确处理新生儿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作者于1992-1997年间在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儿童医院对肾脏水及离子通道的发育调节进行了学习研究,现将这一领域目前取得的一些最新进展苘略介绍如下。

  • 标签: 肾脏 肾功能 细胞机制 新生儿 出生后 水电解质平衡
  • 简介:目的了解2014年重庆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和分子生物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传染病报卡的手足口病病例和住院的手足口病病例,描述性分析其流行病特征;对住院并采集了粪便标本的手足口病病例,以RT-PCR方法行肠道病毒DNA扩增和鉴定并测序分型,构建系统进化树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207例手足口病患儿进入流行病特征分析,男∶女为1.5∶1,以散居及幼托为主(97.9%),发病中位年龄2.1岁(1d至17岁),5岁以下患儿占94.2%;呈现4~6月和9~12月2个流行高峰,分别占全年发病的36.9%和52.8%。364例住院且行病原检测阳性的手足口病病例进入病原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其中239例为重症病例,EV71感染占64.4%;单纯EV71195例(53.6%)、单纯CA1618例(4.9%)、单纯CA623例(6.3%)、单纯CA106例(1.6%)、混合感染45例(12.4%)、其他肠道病毒77例(21.1%);EV71在1~6月检出率高,CA6在9~12月检出率高,EV71/CA6混合感染占9.3%。病毒序列分析显示2014年重庆地区分离到的EV71属于C4a亚型,CA16为B1b亚型,CA6与日本及西班牙等地的代表菌株同源性较高,CA10与中国其他地区流行株同源性较高。结论2014年重庆地区手足口病流行呈双峰模式,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散居及幼托儿童为主。手足口病流行的病毒株为EV71C4a亚型和CA16B1b亚型。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病原学特征 肠道病毒71型 柯萨奇病毒
  • 简介:目的探讨孕产妇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情况及其母婴传播途径.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技术对广州市490例孕产妇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标本进行TTVDNA扩增,并对8例孕产妇静脉血及新生儿脐血TTVDNA均阳性的PCR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结果87例孕产妇静脉血及12例新生儿脐血检测出TTVDNA,孕产妇TTVDNA阳性率为17.8%,母婴垂直传播率为13.8%.TTV广州分离株核苷酸序列与日本株的同源性为853%~98.2%.结论孕产妇TTV感染率较高,TTV可经胎盘传递给胎儿而引起感染.

  • 标签: 输血传播病毒感染 垂直传播 分子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产妇 新生儿
  • 简介:目的探讨细针穿刺细胞检查(fineneedleaspirationcytology,FNAC)在儿童颈部肿块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296例小儿颈部肿块,门诊行细针穿刺后进行细胞病理诊断.结果296例病例中,成功作出诊断的有268例,约占88.2%,其中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48例,恶性淋巴瘤6例,梭形细胞肿瘤5例,唾腺来源肿瘤2例,腮裂囊肿2例,甲状舌管囊肿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颈部淋巴结结核1例,血管瘤1例,钙化上皮瘤1例,33例不能肯定诊断,建议手术活检,最终有11例接受手术,均为淋巴结炎,其余随访.结论FNAC在儿童颈部疾病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具有快速、便捷、经济、安全、准确的优点,特别适合性质不明的肿块筛查.

  • 标签: 细胞学技术 方法 门诊病人 儿童
  • 简介: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患儿白血病干细胞(LSC)的表面分子CD96的表达,并分析其I晦床意义。方法分离骨髓中单个核细胞,在此基础上采用分选型流式细胞仪分离CD34+CD38-CD123+的LSC进行培养,采用检测型流式细胞仪检测69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儿LSC表面分子CD96的表达,利用R显带技术检测69例患儿染色体核型,收集患儿血常规,检测免疫相关指标等资料。结果CD96主要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表达,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也有少量表达,二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维吾尔族患儿CD96的中位表达含量23.4%,汉族患儿CD96的中位表达含量21.2%,表达量在两民族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CD96+患儿多伴有预后不良的染色体核型。CD96+患儿初次化疗完全缓解率低于CD96-患儿,而化疗后感染率及复发率明显高于CD96-患儿,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LSC表面CD96表达阳性的患儿预后欠佳,CD96分子可能是判断急性白血病预后的一个新型指标。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干细胞 CD96 儿童
  •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对神经母细胞瘤LA-N-5细胞VEGFmRNA表达的影响以及对肿瘤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用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的VEGFASODN和错义寡核苷酸(MSODN)转染LA-N-5细胞,半定量RT-PCR检测各组细胞VEGF165和VEGF121mRNA转染前后不同时间表达的变化;MTT法测定转染后各组细胞的生长曲线及抑制率。结果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转染后72hVEGF165和VEGF121mRNA的表达:ASODN组为0.346±0.029和0.227±0.036,ASODN+LipofectamineTM2000组为0.275±0.035和0.165±0.017。ASODN组和ASODN+LipofectamineTM2000组均显著抑制VEGFmRNA的表达,ASODN+LipofectamineTM2000组抑制作用较ASODN组更强(P<0.05);转染后ASODN组和ASODN+LipofectamineTM2000组细胞增殖显著受抑,在48h时抑制率最高,分别为(39.92±2.7...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反义寡核苷酸 基因治疗
  • 简介:目的建立小鼠支气管哮喘模型,采用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特异短发夹RNA(shRNA)沉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im-3的表达,探讨Tim-3对辅助性T细胞1(Th1)和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用卵白蛋白(OVA)致敏并激发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分离哮喘小鼠PBMCs,用Tim-3特异的shRNA片段沉默哮喘小鼠PBMCs中高表达的Tim-3基因。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检测Tim-3的表达,流式细胞分析技术(FACS)检测Thl和Thl7的比例;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和白介素.17(IL-17)的水平。结果哮喘组小鼠PBMCs中Tim-3mRNA表达明显升高;使用特异Tim-3shRNA沉默哮喘小鼠PBMCs后,沉默组PBMCs中Th1细胞比例显著升高,Th17细胞比例显著下降,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沉默组PBMCs培养上清液中IFN-1明显升高,IL-17明显降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IL-4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特异Tim-3shRNA有效地沉默了Tim-3的表达,Tim-3表达的改变影响了T细胞的分化。

  • 标签: 哮喘 TIM-3 RNA沉默 T细胞 小鼠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上海地区腹泻住院患儿进行诺若病毒检测,对其流行株进行基因序列的测定,以了解诺若病毒在上海地区的流行特征,为该病原体所致腹泻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1至2005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的粪便标本。首先进行轮状病毒的检测,在轮状病毒抗原阴性标本中,每隔8个标本按编号顺序行机械随机抽样,建立RT-PCR方法进行诺若病毒的检测。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测序结果通过ClustalW和Mega4.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收集腹泻患儿粪便标本5534份,轮状病毒抗原阴性4084份,机械随机抽得484份用于诺若病毒检测,45/484份(9.3%)检测到诺若病毒。对诺若病毒感染季节分布和患儿年龄特点的分析表明,除4月和7月份未检测到诺若病毒外,其余各月份均检测到诺若病毒,其高发的月份是8至11月。5~6月也呈一个小高峰。77.8%(35/45)的患儿<2岁,其中6~11个月的患儿所占比例最高,达35.6%(16/45),<6个月的婴儿占20%(9/45)。GⅡ-4型是这5年间尤其是2003年之后的主要流行型别,2001至2002年尚存在其他的流行型别GⅡ-3和GⅡ-7...

  • 标签: 诺若病毒 基因组 基因型 分子流行病学 儿童
  • 简介:能量摄入(摄食)与消耗的精细平衡是保持正常体重的关键,肥胖是最常见的能量失衡状态、近10余年来,对于调控摄食和体重的生理机制的研究,尤其在调控摄食和能量代谢平衡的分子信号通路方面的研究有了巨大的进展。

  • 标签: 摄食调控 分子机制 能量摄入 正常体重 代谢平衡 生理机制
  • 简介:目的建立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骨髓(BM)微量肿瘤病灶(MRD)的检测方法,分析其结果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CD45^FITC/CD81^PE/CD56^PECy5单抗组合通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人NBTGW细胞株的免疫表型,并确定本实验室FCM的敏感度;比较Ⅲ~Ⅳ期NB患儿治疗前及治疗中BM细胞形态观察与FCM检测BM中的CD45^-/CD81^+/CD56^+细胞阳性率,分析病程中MRD检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①TGW细胞株表达CD56和CD81,不表达CD45,本实验室FCM敏感度为1×10^-4。②58例患儿共144份标本中BM细胞形态观察分析提示BM转移者23份,FCM检测显示表达CD45^-/CD81^+/CD56^+细胞的标本数62份,BM细胞形态观察和FCM法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③比较平均化疗4个疗程后BMMRD结果与预后关系:31例患儿初诊时BMMRD检测阳性,化疗4个疗程后11例患儿BMMRD转阴,随访至今无复发及进展,无瘤生存率(DFS)中位时间23个月;另20例患儿化疗4个疗程后BMMRD仍为阳性,其中11例患儿复发或进展,包括1例死亡,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④化疗后移植患儿外周血干细胞(PBSC)采集前BMMRD结果与预后的相关性:共有19例患儿接受化疗后行PBSC移植,14例患儿采集PBSC时BMMRD为阴性,其中2例患儿复发,自移植后始DFS中位时间9个月;5例患儿采集PBSC时BMMRD为阳性,均复发,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运用FCM检测NB患儿BMMRD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可协助NB患儿的诊断和评估临床疗效,BMMRD残留与NB预后相关。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流式细胞术 微量残留病灶 预后
  • 简介:脂肪母细胞瘤是一少见的良性肿瘤,有复发倾向,临床易误诊.自2000年~2002年我们收治3例脂肪母细胞瘤患儿,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脂肪瘤
  • 简介: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82例热性惊厥患儿、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及40例正常小儿进行有关免疫检测。用微量全血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测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用McAb-APAAP法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和CD25抗原、HLA-DR抗原表达;用生物素-亲和素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γ-干扰素(γ-IFN)水平;用酵母花环实验,测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结果单纯型热性惊厥的每分钟脉冲数(CPM)及刺激指数(SI)分别为5609.4±3587.4,20.5±15.6;复杂型的CPM及SI分别为2817.3±2422.8,11.0±8.40,均分别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0305.9±12810.3,69.2±45.2)及上感组(9785.2±7509.8,44.5±39.8),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型的CD3,CD4及CD4/CD8分别为(40.0±8.2)%,(26.1±9.0)%,1.1±0.4;复杂型则分别为(32.8±6.9)%,(17.8±4.9)%,0.8±0.1,均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64.1±6.7)%,(47.7±5.5)%,1.9±0.8]及上感组[(63.0±9.3)%,(42.4±8.2)%,1.6±0.4],差异有显著性(P<0.01)。CD25抗原及HLA-DR抗原表达结果,在自然状态下复杂型者分别为(6.3±1.9)%和(12.4±3.4)%,低于单纯型[(8.9±3.6)%,(16.2±5.6)%],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CD25,HLA-DR均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12.8±2.5)%,(20.2±5.2)%]和上感组[(15.0±3.07)%,(20.5±2.8)%],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PHA刺激后,单纯型者分别为(57.0±5.1)%,(57.8±6.0)%,复杂型者则分别为(53.0±12.0)%和(54.7±9.7)%,均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65.7±5.7)%,(68.8±6.2)%](P<0.05)及上感组[(64.3±6.4)%,(67.1±8.6)%](P<0.01)。PBMC之γ-IFN诱生水平检测,单纯型者为(1.80±0.4)ng/ml,复杂型为(1.6±0.1)ng/ml,二者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4±0.9)ng/ml(P<0.05),但二者与上感组(1.8±0.7)ng/m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RBC-3bR花环形成率复杂型为(9.1±4.4)%,显著低于正

  • 标签: 热性惊厥 T淋巴细胞 红细胞 免疫功能 小儿
  • 简介:目的研究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NK细胞表面受体和CD107a表达,为深入了解EBV-HLH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于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EBV-HLH、未接受过化学免疫治疗的住院患儿为EBV-HLH组,选取年龄、性别与EBV-HLH组1∶1匹配的健康查体儿童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表面受体、穿孔素及CD107a表达。予IL-2刺激后再次测定CD107a表达情况。结果EBV-HLH组和正常对照组各8例。①两组NK细胞表面受体NKp30、NKp46、NKG2D、DNAM-1和2B4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CD56+NK细胞穿孔素表达率和CD8+T细胞穿孔素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②两组在IL-2刺激前CD107a、CD107a/K562、CD107a/2B4/P815、CD107a/NKG2D/P815和CD107a/2B4/NKG2D/P815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③EBV-HLH组在IL-2刺激前后CD107a表达差异无统计意义;正常对照组IL-2刺激前后CD107a、CD107a/K562和CD107a/NKG2D/P815表达率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EBV-HLH患儿NK细胞对IL-2的反应出现异常,可能与EBV-HLH的发生有关。

  • 标签: NK细胞 EB病毒 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儿童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初期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病理变化、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06年2月我院收治的7例小儿初期LCH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表现为头皮包块、l例表现为后颈部包块,无颅骨破坏以及其他临床症状的患儿均治愈;1例为左额部包块伴颅骨破坏,于手术后1个月出现髂部疼痛,3个月后出现髂骨骨质破坏,予再次手术现暂未复发;1例头顶部包块伴颅骨破坏,半年后出现多处骨痛,现瘫痪在床。结论小儿LCH初期表现为局部包块。不同类型LCH临床表现及愈后均不一样,仅单纯性包块无颅骨破坏及其它临床症状的患儿愈后良好,而有骨质破坏或其他临床症状的患儿愈后不佳,应予重视。

  • 标签: 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LANGERHANS细胞
  • 简介:无论妈妈们去哪里,妈妈都可以让宝宝知道文字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举例来说,即使是最小的学步宝宝都能很快地知道自己家是“几单元”。很多家庭都会准备宝宝认字挂图,还有的父母把家里的物品都贴上标签,比如在装玩具的架子上贴上”积木”、”娃娃”和其他玩具的名称等等。

  • 标签: 婴幼儿保健 哺育 营养 保健
  • 简介:目的探讨哮喘儿童血IgE和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萤光法及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方法对45例哮喘儿童发作期和缓解期分别测定IgE,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对照组为20例健康儿童.结果哮喘发作期、缓解期CD+3,CD+4T细胞及CD+4/CD+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CD+8T细胞与对照组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发作期CD+4T细胞及CD+4/CD+8高于缓解期(P<0.05).发作期IL-2,IFN-γ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IL-4,IL-6,IL-8和IgE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缓解期IL-2,IFN-γ低于对照组(P<0.01),IL-4,IL-8,IgE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缓解期IL-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哮喘在发作期和缓解期均存在着免疫功能紊乱,提示儿童哮喘应长期抗变应性炎症治疗.

  • 标签: 儿童 哮喘 IGE T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 简介:患儿,男,13个月时,因站立不稳18d,坐不稳10d第1次入我院。否认前驱感染史,运动发育正常。体查:水平眼震,坐不稳,持物震颤,双侧巴氏征阳性。血常规检查示WBC9.3×10^9/L,N0.22,L0.65。腰穿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铁蛋白正常(32μg/L),乳酸脱氢酶升高(278.8U/L)。头部MRI正常。双肾及肾上腺超声正常。

  • 标签: 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 小脑变性 副肿瘤性 儿童 血常规检查 腰穿脑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