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氏综合征(reyesyndrome)又称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是急性进行性脑病。因澳大利亚Reye等于1963年首先报道该病而命名。其病理特点是急性弥漫性脑水肿和肝、肾、心脏等内脏的脂肪变性。现将收治并抢救成功的1例氏综合征患儿情况报道如下。

  • 标签: 瑞氏综合征 诊断 脑疾病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芬太尼与芬太尼应用于新生儿麻醉中的差异,评价芬太尼应用于新生儿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新生儿手术40例,行静吸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随机分为两组,芬太尼(R)组及芬太尼(F)组,每组20例.观察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及术中最高的血压、心率;记录术毕停药后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满意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观察术中及术后有无麻醉并发症出现.结果①两组患儿在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时血压心率无显著差异,术中血压心率平稳.②R组患儿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满意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F组.③R组及F组在麻醉诱导期分别有1例及5例出现肌肉僵直.结论与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相比,芬太尼应用于新生儿麻醉在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反应上无明显差别,但苏醒质量更优,并发症少.

  • 标签: 芬太尼/治疗作用 麻醉 婴儿 新生儿
  • 简介:目的评价丙戊酸和拉三嗪单药治疗儿童失神癫癎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典型临床表现和视频脑电图(过度换气诱发实验阳性)确诊儿童失神癫癎,将患者进行随机开放对照分组研究。分别给予丙戊酸和拉三嗪单药治疗,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发作控制情况,脑电图的改善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共有48例入组,45例患者完成观察,其中丙戊酸治疗组23例,拉三嗪治疗组22例。丙戊酸组在服药12月时有17例实现无发作,其中15例脑电图无癎样放电。拉三嗪组在服药12个月时12例无发作(P〉0.05),其中6例脑电图无癎样放电(P〈0.05)。所有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丙戊酸和拉三嗪均为治疗儿童癫癎的安全有效药物;丙戊酸控制癎样放电可能优于拉三嗪。

  • 标签: 丙戊酸 拉莫三嗪 失神癫癎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匹多德口服液对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哮喘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吸氧、止咳、祛痰、解痉、平喘、抗感染等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匹多德口服液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免疫功能的改善和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56/6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4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水平和CD4+/CD8+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多德口服液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能够明显提高患儿免疫力,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更高。

  • 标签: 哮喘 匹多莫德 免疫功能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方法。方法将临床确诊为腹泻并伴有脱水的患儿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0例,两组分别常规给予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对照组给予利巴韦10~15mg/(kg·d)静滴,每日1次,5d为1个疗程,口服多酶片及鞣酸蛋白。观察组给予西眯替丁20mg/(kg·d),双嘧达3~5mg/(kg·d),分3次口服,5d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7.1%,显效率为71.4%;对照组有效率为71.4%,显效率为37.2%;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咪替丁加双嘧达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满意,安全、有效。

  • 标签: 腹泻/诊断 西咪替丁/治疗应用 双嘧达莫/治疗应用 利巴韦林/治疗应用 轮状 病毒
  • 简介: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氏肌营养不良转化医学和康复护理上海国际研讨会”,将于2013年10月20-21日举办。本次研讨会邀请美国卡罗莱纳医疗中心、日本国立精神神经医疗研究中心医院氏肌营养不良诊疗团队授课,会议主题涉及氏型肌营养不良患儿的激素治疗,呼吸和心功能的监测,康复护理,营养,遗传咨询,外显子跳跃治疗,国际患者注册登记等。授予I类学分10分。会议地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万源路399号)5号楼报告厅。本次研讨会收取注册费800元,包括午餐和资料费。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 标签: 杜氏肌营养不良 上海市闵行区 国际研讨会 康复护理 转化医学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 简介:支气管哮喘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其本质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和细胞因子参加的气道慢性炎症,抗炎、解痉、对症治疗为控制哮喘的基本方法。有报道,在中、小剂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基础上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比单纯提高ICS剂量能更好地控制哮喘。但由于同时使用两种吸入剂和两个吸入装置,往往易使患儿混淆用药,依从性下降。因此ICS联合LABA的复方制剂合装于一个装置成为必要。

  • 标签: 福莫特罗干粉吸入剂 儿童哮喘 对症治疗 布地奈德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目的评估VKORC1基因多态性对川崎病(KD)患儿华法稳定剂量的影响。方法对临床诊断KD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口服稳定剂量华法≥2个月,同时期INR稳定在2.0~2.5≥2个月的患儿在华法使用前或后行CYP2C9*2(rs1799853)、CYP2C9*3(rs1057910)和VKORC1(rs9923231)基因多态性检测,评估VKORC1基因多态性、调整华法剂量时的年龄、体重、身高、体表面积与华法稳定剂量的相关性。评估KD患儿华法稳定剂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随访观察应用华法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42例进入本文分析,其中男35例,女7例,年龄为0.5~6.7岁,稳定华法剂量为(1.47±0.45)mg·d-1,经体重矫正后稳定华法剂量为(0.11±0.033)mg·kg-1·d-1。VKORC1CT型6例、TT型36例,经体重矫正后华法稳定剂量分别为(0.16±0.043)、(0.10±0.021)mg·kg-1·d-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基因之后用药比检测之前用药达稳态时间缩短(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经体重矫正华法稳态剂量(mg·kg-1·d-1)=0.039+0.061×VKORC1rs9923231基因型(1ifTT,2ifCT),R2为43.8%,华法VKORC1rs9923231基因型可解释6个月至7岁KD患儿华法稳定剂量个体差异的43.8%。未经体重矫正华法稳态剂量(mg·d-1)=-0.407+0.088×体重+0.580×VKORC1rs9923231基因型(1ifTT,2ifCT),体重和VKORC1rs9923231基因型的R2分别为43.7%和19.5%,根据最佳回归模型得到的华法稳定剂量预测公式可解释6个月至7岁川崎病儿童华法稳定剂量个体差异的63.2%,其中VKORC1基因多态性、体重的贡献分别是19.5%和43.7%。因能解释更多华法稳态剂量的个体差异,未经体重矫正华法稳态剂量预测公式优于经体重矫正稳态剂量预测公式。结论VKORC1rs9923231基因型是影响6个月至7岁KD并发CAA患儿华法稳定剂量的遗传因素之一,体重是华法稳定剂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常规剂量INR易超标伴出血或不能达到目标INR�

  • 标签: 儿童 华法林 药物基因组学 VKORC1 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