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少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5例少年抑郁症患儿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与氟西汀组,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少年抑郁症疗效相当,但艾司西酞普兰起效更快,不良反应少.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少年抑郁症安全有效.

  • 标签: 抑郁症 艾司西酞普兰 治疗应用 氟西汀 治疗应用 儿童
  • 简介:因此孕妈妈平时摄取一些动物肝脏,有利于预防因蛋白质、钙、铁、锌、维生素B2、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而引起的多种营养缺乏性疾病。但过多地食用动物肝脏,也会导致副作用。研究发现,孕妈妈过多食用动物肝脏易导致体内维生素A达到危及胎宝宝的水平,并可能有致畸作用。由于孕妈妈过多食用动物肝脏,会导致体内维生素A摄人过多,很容易超过孕妈妈的需要量。因此专家建议,孕妈妈最好减少食用动物肝脏,

  • 标签: 动物肝脏 过多食用 营养缺乏性疾病 维生素A 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B2
  • 简介:果汁的特点是维生素与矿物质的含量较多,口感好,因此宝宝乐于接受,但最大的缺陷是没有对宝宝发育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和脂肪。

  • 标签: 果汁 多饮 矿物质 维生素 蛋白质
  • 简介:给孩子吃蔬菜是为了补充钙、钾和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B等,但这些营养成分在蔬菜以外的其他食物中也含有。所以,即使孩子一点蔬菜也不吃,只要充足地喝牛奶、吃水果,也不会导致孩子营养不良,也有不少的孩子在婴儿时期不吃蔬菜,而长大后却喜欢吃蔬菜。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吃他不喜欢的东西,因为孩子愉/陕地吃饭比别人“夸奖”孩子什么都能吃更重要。

  • 标签: 蔬菜 维生素A 维生素B 维生素C 营养成分 营养不良
  • 简介:刚出生的宝宝,还不能了解语言。因此,很多父母认为:既然宝宝不了解语言,就不用和他说话了,即使和他讲活也没有什么意义。其买,

  • 标签: 婴儿 语言能力 保健知识 养育方法
  • 简介:日常的饮食中要给宝宝多吃猪血,对宝宝的各方面发育都有好处:1.猪血是一种良好的动物蛋白资源。它的蛋白质含量比猪肉、鸡蛋都高。它含有18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

  • 标签: 猪血 动物蛋白 蛋白质 氨基酸
  • 简介:鱼类的可食部分是鱼肌,鱼肌含有较多的优质蛋白质,与牛肉、猪肉一样,其必需的氨基酸含量及其相互间的比值都和人体需要的值相近,尤其是与儿童需要的值相近。鱼肌中含有的钙、磷等都有助于宝宝的骨骼生成和大脑的发育。

  • 标签: 吃鱼 优质蛋白质 氨基酸含量 人体需要
  • 简介:健康的新生几天生不怕水,喜欢在水中寻找感觉,他们会把这当作在子宫内羊水中生活的继续,由于新生儿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因此在水中一点也不害怕。

  • 标签: 新生儿游泳 羊水 子宫内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后腹膜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的诊治过程,探讨该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外科近年来成功治疗后腹膜卡波西洋血管内皮瘤伴血小板减少患儿2例,回顾性分析2例患儿的病史及诊疗经过.结果1例患儿肿瘤位于后腹膜,表现为后腹膜巨大占位性病变,伴血小板减少,被误诊为神经母细胞瘤.1例表现为顽固血便,血小板减少,被误诊为出血性肠炎.2例患儿诊断过程复杂,经多科会诊得以确诊.在治疗初期激素治疗有效,但迅速出现耐药和病情反复.采用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撤离激素,血小板均恢复至正常范围,肿块消失.结论后腹膜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罕见,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小板减少.该病诊断困难,容易误诊.VCR治疗有效,部分患儿可完全缓解.规范化和个体化的治疗非常必要.

  • 标签: 腹膜 血管内皮瘤 诊断 血管内皮瘤 治疗
  • 简介:儿童急性白血病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约占70%左右[1],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髓外浸润.据报道有以面神经瘫痪、浆膜腔积液、骨关节病变、气管受压或血性腹水为首发表现的[2,3],但以饮、尿为首发症状罕有报道.

  • 标签: 多饮 多尿 首发症状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儿童 诊断
  • 简介:注意缺陷动障碍首选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单纯服药不能有效解决时应考虑行为矫治等非药物治疗。行为矫治需要患儿有良好的领悟性,方法要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见效性及个体化。行为矫治需分阶段进行,长期坚持,由明确靶行为、行为矫正、行为强化、行为固定等步骤循序渐进。

  • 标签: 轻微脑损伤综合征/治疗 行为矫治 儿童
  • 简介:注意缺陷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儿童期尤其是学龄期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也是学龄期儿童患病率最高的慢性健康问题。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性为特征,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正在探索中,致病因素是源性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形成的疾病模型。文献报道ADHD患病率差别很大,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报道的患病率各不相同,主要原因与过去20年间曾对ADHD诊断标准多次修订有关,另外与对诊断标准的掌握尺度有关。全球范围患病率为3%~10%,男女比例为4~9:1,在西方国家儿童中的患病率为3%~5%,国内调查的患病率为3%~10%。对ADHD的治疗始于20世纪30年代,目前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40%~50%的患儿可延续至成人期。ADHD共患其他精神障碍的危险度很高,因此对该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本文对ADHD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共患疾病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临床研究 生物-心理-社会 ADHD 学龄期儿童 注意力不集中
  • 简介:注意缺陷动障碍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治疗对于改善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其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对其治疗目前强调综合干预,药物治疗是基础,行为治疗及必要的心理治疗也很重要。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中枢兴奋剂类和非兴奋剂类药物。行为治疗包括正性强化法、反应代价法等。

  • 标签: 轻微脑损伤综合征/诊断 轻微脑损伤综合征/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胆道闭锁葛西手术后肝内胆管扩张(Intrahepaticbiliarycysts,IBCs)的治疗选择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肝内胆管囊性扩张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和转归,其中2例单发囊肿型胆管扩张患儿分别予手术和抗感染治疗;6例多发复杂囊肿型胆管扩张患儿均行经皮肝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结果2例单发囊肿型胆管扩张患儿疗效好,预后良好.6例多发复杂囊肿型胆管扩张患儿经PTCD引流后,2例再次开腹手术吻合;6例患儿中,3例死亡,1例行肝脏移植,1例等待肝移植,1例合并门静脉高压存活.结论胆道闭锁葛西术后多发肝内胆管扩张(C型)常提示存在严重肝脏损伤,PTCD治疗或手术再吻合治疗多数情况下仅是姑息治疗.PTCD有助于减轻黄疸,改善肝移植术前条件;而无条件进行肝脏移植的患者,单纯PTCD很难长期控制临床症状,应选择再次手术行扩张胆管肠吻合手术.单发肝内胆管扩张(A型)临床过程和预后明显优于C型扩张,可能与肝脏受损程度较轻有关.

  • 标签: 手术后并发症 胆道闭锁/外科学 胆管 肝内 治疗 预后
  • 简介:小儿多动症又称儿童注意缺陷动障碍(ADHD),目前由于多方面原因,ADHD的发病有所增加,已经引起了儿童家长们的广泛重视。ADHD是指儿童时期起病,表现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伴或不伴明显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不分场合地点的过度活动、行为冲动的一种综合征。多见于6~10岁儿童,智力大多正常范围内,病程长或严重时可出现轻度的认知障碍或学习困难。当小儿出现动、注意力涣散或情绪冲动时应首先注意其病因,判断是否为生理性动,然后再进行ADHD的诊断、智商测定等,最后寻找其伴发的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继发性ADHD其实并不少见,尤其是对于那些早产、母孕期异常、出生后患过各种脑膜炎、颅脑外伤、热性惊厥、癫痫、脑出血、药物或食物中毒、营养不良或过剩等或就诊时存在发育落后、语言障碍、学习困难、代谢异常等的儿童。诊断ADHD时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十分必要。

  • 标签: 轻微脑损伤综合征/病因学 儿童行为障碍 鉴别诊断 儿童
  • 简介:柔比星(doxorubicin)属蒽环类抗肿瘤药物,自1967年发现以来,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肿瘤性疾病,目前主要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肺癌及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是最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之一,但其不良反应除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口腔炎、脱发及静脉炎等外,长期应用还可发生剂量依赖性心脏毒性作用。1970年,Bonadonna等首次报道了柔比星在抗肿瘤中引发心脏病变,主要为ECG的异常,包括心动过速,S—T段下移,T波改变。此后陆续有报道在应用柔比星治疗过程中出现心肌病、心力衰竭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病例。多年来大量的研究证实,柔比星可引起类似扩张型心肌病样病理生理改变,以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且这种改变具有剂量依赖性,从而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目前,柔比星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研究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是令人关注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且对于指导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柔比星心肌病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病发病机制 多柔比星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 充血性心力衰竭 剂量依赖性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方法。方法将临床确诊为腹泻并伴有脱水的患儿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0例,两组分别常规给予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静滴,每日1次,5d为1个疗程,口服酶片及鞣酸蛋白。观察组给予西眯替丁20mg/(kg·d),双嘧达莫3~5mg/(kg·d),分3次口服,5d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7.1%,显效率为71.4%;对照组有效率为71.4%,显效率为37.2%;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咪替丁加双嘧达莫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满意,安全、有效。

  • 标签: 腹泻/诊断 西咪替丁/治疗应用 双嘧达莫/治疗应用 利巴韦林/治疗应用 轮状 病毒
  • 简介:时间地点2018年7月27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病例来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1病例报告1.1住院病史报告(儿科神经内科魏翠洁)患儿女,3岁2个月,主因“间断呕吐10月余,间断抽搐25d”于2018-4-20入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我院)儿科,至2018-6-28出院。现病史:患儿10月余前(2岁4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每天呕吐1~2次,持续2~3d缓解,之后间隔2d至半个月再次呕吐,不伴发热、腹泻、腹痛,不伴意识障碍、头痛、抽搐,病初未予重视及诊治。8个月前出现食欲减退,伴消瘦,无发热、腹泻,就诊于当地医院,头颅MR、腰穿、胃镜等检查未见异常(未见MR片及报告单),间断予以四磨汤口服液、潘立酮口服液及中药治疗(具体不详),无明显好转。患儿仍间断呕吐,食欲欠佳,饮水量亦较少,体重逐渐减轻,并逐渐出现肢体无力,不喜下地,但仍可独走数步。

  • 标签: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疑难病例 多中心 四磨汤口服液 住院病史 间断抽搐
  • 简介:时间地点2018年11月30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病例来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1病例报告1.1第一次住院(2015-2-4~5-1)病史报告(风湿免疫科闫欣)男,10岁,以“持续性腹痛伴发热6d”为主诉,于2015-2-4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我院)就诊。现病史:6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腹痛,与体位、饮食无关,不伴呕吐,伴发热,体温最高39℃,无畏寒、寒战、抽搐,无腹泻、里急后重,无尿频、尿急、肉眼血尿、腰痛等,我院门诊B超提示右下腹炎性病变,门诊以“急性阑尾炎?”收入肝胆外科。发病以来精神尚可,食欲欠佳,小便减少,大便稍稀。无腹部外伤史。

  • 标签: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疑难病例 多中心 持续性腹痛 阵发性腹痛 急性阑尾炎
  • 简介:时间地点2018年4月20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病例来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风湿科1病例报告1.1初诊病史报告(山东省立医院儿科李倩)患儿(出生日期2012年8月16日)2016年2月1日(以下时间表示均简化为年.月.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39~40.5℃),未见伴随症状,静脉治疗(具体不详)3d后好转。

  • 标签: 疑难病例讨论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多中心 山东省立医院 病例来源 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