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剖宫产产妇腰麻后低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用预制的调查表收集2017年6~12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在腰麻下行择期剖宫产产妇212例的临床资料,包括产妇的一般资料、产科及麻醉相关指标,观察记录产妇腰麻后是否发生低血压及低血压的处理情况。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筛选产妇腰麻后低血压的常见危险因素。结果212例剖宫产产妇中发生低血压108例(50.9%),其中经体位调节加单次升压药物处理可纠正的低血压67例(31.6%),另需多次升压药物及其他措施处理的难纠正低血压41例(19.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妇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28kg/m^2、宫高>36cm、手术开始麻醉平面>T6、麻醉3min后平面≥T8是产妇腰麻后低血压危险因素;此外BMI≥28kg/m^2、多胎妊娠、麻醉3min后平面≥T8是产妇发生难纠正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应重视识别BMI、产妇宫高指标及多胎妊娠等产妇腰麻后低血压的危险因素,防止麻醉平面过高及上升过快,合理预防和处理低血压,保障母婴安全。

  • 标签: 剖宫产 腰麻 低血压 危险因素
  • 简介: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递增,可能跃居为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在对其生物学行为的认识及发展新的治疗方法上,乳腺癌动物模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制作对进一步研究乳腺癌的病因、发病机理,从而对其进行有效预防、提高治疗效果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在抗癌药物的药理研究中更为重要。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首先应与人体内肿瘤病理生理过程相似,还要便于制作、观察及对各种处理方法进行监测和优选,目前关于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 标签: 乳腺癌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建立广东地区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筛选高危人群,为乳腺癌的早期干预提供线索。方法在门诊患者和正常体检的妇女中,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选取35~60岁乳腺癌病例284例,以1:2成组配对原则在相应年龄段内选取非乳腺癌妇女673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数据时,首先将数据按绝经前后分层;以是否为乳腺癌患者为结果变量,其余变量为自变量,分别通过logistic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绝经前、后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绝经前、后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用判别分析法分别对绝经前、后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判别。结果绝经前妇女患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服用避孕药史、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有不良情绪、有不良事件、劳动强度大、无乳腺组织活检史、很少参加运动等。绝经前妇女患乳腺癌的预测模型为:1/{1+exp[-(-4.314+1.333服用避孕药+1.167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0.404有不良情绪+0.613有不良事件+0.754劳动强度大-0.716有乳腺组织活检史-0.839经常运动)]}。此模型有统计学意义(x^2=165.83,P=0.000),并且其预测不发生乳腺癌的正确率为74.2%,预测发生乳腺癌的正确率为58.4%。绝经后妇女患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文化程度低、情绪调节能力差等。绝经后妇女患乳腺癌的预测模型为:1/{1+exp[-(1.211+2.269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1.617文化程度高-0.635情绪调节能力强)]}。此模型有统计学意义(x^2=116.32,P=0.000),并且其预测发生乳腺癌的正确率为78.9%,不发生乳腺癌的正确率为55.2%。结论绝经前、后妇女患乳腺癌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绝经后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对预测发生乳腺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绝经前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对预测不�

  • 标签: 乳腺肿瘤 预测模型 绝经前 绝经后 判别分析
  • 简介:DCIS作为一种异质性病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传统的以病变细胞形态、结构、分级以及是否坏死存在的分型方法不能准确区分DCIS的亚型,不能对其治疗方式或预后做出较准确的评估与预测,难以满足精准治疗的要求。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致力于在基因组学层面对DCIS进行深入的认识与分型,并建立完善的DCIS预后预测的基因模型。笔者简单介绍了与DCIS相关的基因检测,如乳腺癌高通量基因检测(Mammaprint)、OncotypeDX21基因检测、Prosigna等,着重分析了DCIS12基因模型的建立过程、评分方法、对DCIS预后的风险评估及其对DCIS精准治疗的意义,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乳腺肿瘤 原位 基因表达 预后 预测
  • 简介:乳腺癌的预防仍然是世界难题。以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基因分析为基础的个体乳腺癌危险评估模型研究,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危险评估模型可以筛选出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复查监控,以期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对特定高危患者进行干预性治疗,降低乳腺癌发病率;通过改变危险因素参数而降低发病率。1乳腺癌危险预测模型研究概况乳腺癌危险预测模型是一种统计学工具,用来预测带有特定危险因素的妇女未来发生乳腺癌的风险。

  • 标签: 乳腺肿瘤 预测模型 发病风险
  • 简介:目的探讨顺铂(DDP)对宫颈癌淋巴转移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4只裸鼠建立人宫颈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顺铂组各7只,对照组裸鼠腹腔注射PBS缓冲液,顺铂组裸鼠腹腔注射顺铂。观察裸鼠淋巴转移情况,采用病理学方法认证淋巴结及淋巴结内部的宫颈癌浸润,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小球足突细胞膜黏蛋白(Podoplanin)和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phosphorylase,TP)的表达。结果顺铂组对淋巴转移有明显抑制作用,顺铂组淋巴转移个数及淋巴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顺铂组Podoplanin和TP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顺铂治疗后,对裸鼠淋巴转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淋巴结中Podoplanin和TP的表达下调,抑制宫颈癌移植瘤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可能是顺铂抑制宫颈癌淋巴转移的机制之一。

  • 标签: 宫颈肿瘤 顺铂 淋巴转移 PODOPLANIN 胸苷磷酸化酶
  • 简介:目的探讨切断双侧阴部神经建立压力性尿失禁(SUI)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双侧阴部神经离断法制备大鼠SUI动物模型。模拟人体尿动力学检查的方法,测定实验动物的最大膀胱容量(MBV)、腹压漏尿点压(ALPP)、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及功能性尿道长度(FUL),证实SUI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并通过HE染色、Masson特殊染色、Mallory特殊染色、电镜超微结构对大鼠尿道横纹肌性括约肌的显微解剖进行观察。结果双侧阴部神经离断法可成功建立大鼠SUI模型。尿动力学检测结果:模型建立后大鼠平均最大膀胱容量增加(0.89±0.04)ml(P〈0.01),平均腹压漏尿点压下降(15.46±5.49)cmH_2O(P〈0.01),平均最大尿道闭合压和功能性尿道长度下降(7.97±3.25)cmH_2O和(0.69±0.32)cm(P〈0.01)。建模后尿道及其周围组织形态学:尿道括约肌排列松散,部分肌肉有断裂现象,肌层变薄;结缔组织所占比重增加,胶原纤维稀疏,排列紊乱。结论通过双侧阴部神经离断的方法,成功建立了SUI动物模型,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尿道横纹括约肌呈封闭环形分布于雌性大鼠尿道的中外段,提示此处为控尿机制的主要部位。

  • 标签: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压力性尿失禁 动物模型 阴部神经 尿动力学
  • 简介:<正>本文发表在2011年2月的《PrenatalDiagnosis》上。本文以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式,来探索预测短宫颈的模型。研究对象为800例随机选择的孕妇。于11~13+6周、16~19周、20~24周时行经阴道超声测量宫颈长度(cx1,cx2,cx3)。20~24周宫颈长度(cx3)≤15mm定义为短宫颈。其结果为cx1结合既往有早产分娩史的孕妇,对20-24周短宫颈具有

  • 标签: 宫颈长度 回顾性队列研究 生成模型 预测模型 经阴道 超声测量
  •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单克隆抗体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病灶生长行为及其血管生成的影响,为从抗血管途径治疗EMs提供依据。方法将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种植于SCID小鼠腹壁皮下,建立EMs鼠模型。接种第3周治疗组(n=10)腹腔注射VEGF单克隆抗体3mg/kg/d,对照组(n=10)腹腔注射等体积PBS,连用14d;测量病灶体积及组织称重,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和VEGF的表达。结果治疗组病灶重量及体积低于对照组(P〈0.05),光镜下可见治疗组腺体萎缩,间质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治疗组MVD及VEGF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VEGF单克隆抗体对EMs异位病灶的生长和血管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证实抗血管生成治疗EMs的策略具有可行性。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VEGF单克隆抗体 SCID小鼠
  • 简介:目的:针对剖宫产术后必须了解的护理的方法、要点以及所会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这一年以来收治的剖宫产产妇216例,对剖宫产术后进行临床护理方法的总结性研究。结果:本组观察研究216例,产妇进行剖宫产术后的恢复状况较好,没有发生并发症以及后遗症。结论:对剖宫产术后的各项护理进行加强,至关重要的是有效的防止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有利于产妇顺利康复。

  • 标签: 剖宫产 护理
  • 简介:哭闹是婴幼儿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缺乏经验的年轻妈妈最怕听到孩子的哭闹时的声音,如果加之疾病的存在,更加重了妈妈的紧张情绪,甚至出现焦虑,使之无法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如何找到患儿哭闹的原因,给予适当的处理,使之配合临床治疗,是困扰医护人员的主要问题。

  • 标签: 肺炎患儿 哭闹 原因分 临床治疗 紧张情绪 医护人员
  • 简介:目的:对5例宫颈妊娠的诊断治疗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宫颈妊娠病例,讨论其结局及介绍几种保守治疗的方法结果:2例明确诊断者用MTX+米非司酮并辅以中药保守治疗成功;3例误诊者清宫时阴道大量出血,2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1例行宫颈纱布填塞后均再行MTX药物保守治疗成功。结论B超对宫颈妊娠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早期确诊药物保守治疗、宫颈妊娠大出血时子宫动脉栓塞治疗避免了子宫切除,保全了患者的生育功能。

  • 标签: 宫颈妊娠 B超 保守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分娩时机及分娩方式的选择与双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在本院分娩的双胎妊娠593例,根据孕周分为28+1~32周、32+1~36周、36+1~40周3个阶段,再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记录每例产妇的年龄、孕周、分娩方式、胎方位、新生儿体重、新生儿1~5分钟Apgar评分、产后24小时出血量及妊娠合并症,分析比较不同孕周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①孕周≤32周,阴道分娩组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孕周>32周,2组围产儿死亡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不同孕周剖宫产组产后出血率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结论双胎妊娠的妊娠结局与分娩时机、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新生儿体重关系密切;适当控制双胎妊娠剖宫产率,有利于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双胎妊娠 妊娠结局 剖宫产 阴道分娩 产后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妇科宫腔镜手术后有效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妇科行妇科宫腔镜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术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腹胀8例,恶心、呕吐9例,呼吸道感染2例,出血1例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妇科宫腔镜术后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妇科 宫腔镜手术 护理干预
  • 简介:小儿腹泻是非常容易发生的一种常见病,在儿科的各种疾病中发病率居高不下,目前在我国的小儿疾病中占据第二位,是仅次于肺炎、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的一种多发病。如何有效、快速的治愈小儿腹泻是每个儿科医生都关注的问题,也是儿科中遇到的困难所在。下文对目前我国临床上各种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法做以综述,目的在于能够为临床治疗给予一定的参考依据,更加高效地给儿科用药做好指导。

  • 标签: 小儿腹泻 临床治疗 综述
  • 简介:1病史回顾患者男,48岁,因"反复多关节肿痛20年,双下肢浮肿3年,加重5天入我院就诊。20年前患者饮酒后出现右侧踝关节肿痛、不能行走,数天后自行缓解。随后每年关节疼痛发作6至7次,多在饮酒后发生,疼痛逐渐累积双踝、双腕、掌指等关节,疼痛发作时有发热、关节红肿等症状。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给予"消炎痛"口服。数日后症状可缓解。

  • 标签: 痛风性肾病 病例分析 类风湿性关节炎 多关节肿痛 踝关节肿痛 关节疼痛
  • 简介: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特点,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其可危及母婴生命.而其诊断的迟早、处理是否及时与母婴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我院1998年1月~2003年12月间发生的胎盘早剥38例进行临床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胎盘早剥 母婴 诊断 严重并发症 临床分析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宫颈阴道瘘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要领。方法:对2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阐述其就诊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修补手术一次成功,3例中、晚期妊娠修补者保胎至足月,21例要求生育者,已完成孕育。结论:宫颈阴道瘘是中期妊娠引产的并发症之一,正确的修补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宫颈损伤 生殖道瘘 引产
  • 简介:目的分析孕产妇死亡原因,总结孕产妇死亡救治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2007~2012年115例孕产妇死亡原因及评审情况。结果2007~2012年孕产妇死亡率大致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低于2007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5例死亡孕产妇中直接产科原因死亡60例(52.17%);间接产科原因死亡55例(47.83%);产科出血(41例)仍居首位,占直接产科原因的68.33%。直接产科原因中产前检查次数〈5次(含0次)的死亡孕产妇占61.67%,明显高于产前检查5次以上的孕产妇死亡数;而间接产科原因中产前检查次数〈5次(含0次)的死亡孕产妇占60.00%,也明显高于产前检查5次以上的孕产妇死亡数,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省市级医院死亡的孕产妇数量明显多于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其他(P〈0.05)。可避免死亡占63.48%,不可避免死亡占36.52%,其中各级医务人员的知识技能问题在可避免死亡孕产妇(73例)的首要影响因素中占首位,为93.15%(68/73),个人及家庭知识技能问题占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孕产妇可避免死亡的首要原因是各级医务人员知识技能欠缺,责任心不强。切实加强医疗助产机构的业务培训及监管,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孕产妇死亡 可避免 不可避免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