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单节段与双节段螺柱状Cage植入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择单节段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7例,双节段患者42例.对比两组间术后临床结果及放射学测量结果.结果单节段与双节段Cage颈椎前路植入均具有良好的即时稳定性,在术后3月内均能够获得骨性融合,神经功能评价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远期放射学测量显示颈椎力线与术中力线是否纠正有关,与节段多少无关.结论双节段减压Cage植入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替代椎体次全切除术.

  • 标签: 颈椎 生理弧度 前路融合术 放射学
  • 简介:目的传统手术切口显露股骨髁困难、复位固定不理想,探讨应用腘窝正中切口入路手术治疗股骨内外侧后髁骨折的显露优势及手术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8例股骨髁骨折患者采用腘窝正中切口入路,用2枚拉力螺钉垂直关节面固定。男6例,女2例;年龄20~68岁,平均44.6岁;右侧5例,左侧3例。术后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全部病例跟踪随访3~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3个月,平均2.2个月。根据膝关节损伤的功能评定方法评定结果,优秀3例,良好4例,尚可1例,优良率87.5%。未发生因关节疼痛影响行走,未发生骨折不愈合及股骨髁坏死引起膝内外翻或关节不稳现象。结论腘窝正中入路是治疗股骨内外髁骨折的理想入路。腘窝正中入路具有切口隐蔽,出血少,术中对股骨内外侧后髁及骨折端显露充分,有利于直视下从多个平面解剖复位骨折端和拉力螺钉垂直于骨折平面的加压固定,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

  • 标签: 股骨后髁骨折 腘窝后正中入路 松质骨螺钉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颈椎前路植入PEEKPREVAIL系统手术方式与传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对本院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67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EEKPREVAIL系统组35例(前路植入PEEKPREVAIL系统治疗)、传统组32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EEKPREVAIL系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P〈0.05)。PEEKPREVAIL系统组与传统组患者的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disabilityindex,N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JOA、NDI、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PEEKPREVAIL系统组患者的Odom优良率为91.43%,低于传统组患者的93.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EKPREVAIL系统组术后6个月融合率达到100%,而传统组融合率为9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EKPREVAIL系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低于传统组患者的46.8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入PEEKPREVAIL系统手术较传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低的优点,且手术效果基本相当。

  • 标签: PEEK PREVAIL系统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单节段 颈椎病
  • 简介:目的探讨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注入固骼生或异体骨治疗胸、腰椎体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4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为3组。均行后路复位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伤椎椎体内植入固骼生(A组)或异体骨(B组),并与单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固定(C组)比较,于术后不同时间进行临床腰背痛VAS评分、神经功能分级及影像学观察伤椎体高度、矢状位指数(SI)。结果手术后1年患者伤椎体高度A组(0.96±0.03)、B组(0.95±0.03)高于C组(0.85±0.0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年伤椎矢状位指数(SI)分别为8.12±1.80、9.47±3.63、18.67±3.84,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3个月A组VAS评分(1.41±0.67),C组为(1.33±0.67)低于B组(2.50±0.6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12个月时C组VAS评分(1.60±0.77)与A组(0.71±0.42)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1.06±0.3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植入固骼生或异体骨结合胸腰段脊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可减少椎体高度角度丢失,预防手术后椎体塌陷及凸畸形,伤椎植入固骼生还能减轻腰背疼痛。固骼生可作为伤椎的良好植入物。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 作者: 胡晓凤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健康世界》2019年12期
  • 机构: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500
  • 简介:韧带损伤的情况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很多人在韧带损伤并不知道怎么处理,影响后期恢复。那么,韧带损伤,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希望本文的分享对您有所帮助。

  • 标签: 韧带损伤;骨科
  • 简介:本文报道了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的结果。在该前瞻性研究中,应用XStop植入物治疗有症状的腰椎管狭窄,并定期收集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进行前后比较分析。XStop棘突间撑开装置是一种比较新的棘突间植入物,用以治疗有症状的椎管狭窄,尤其伴有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的患者。以前的一项随机研究显示,腰椎管狭窄患者行XStop植入1年,其症状和躯体功能可以得到75%的改善。

  • 标签: 腰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术 临床疗效 植入物 治疗 棘突
  • 简介:颈椎纵韧带骨化症(eossifieationofposteriorlongtitudinalligament,OPLL)是由于颈椎纵韧带内出现异位骨,使得颈椎管有效空间减小,压迫颈髓,导致一系列临床症候群的产生。目前有关颈椎纵韧带骨化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退行性改变、长期反复应力失衡、外伤、先天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Tsukimoto于1960年首先报道了第1例OPLL灶压迫颈髓引起瘫痪的病人,此后日本有大量文献报道此种疾病,我国近年来报道也不少,发病率在逐年增加。纵韧带骨化使得椎管空间减小,或者直接压迫脊髓,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产生。

  • 标签: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手术治疗 先天发育异常 压迫脊髓 发病机制 退行性改变
  • 简介:目的通过对昆明地区绝经妇女腰椎定量CT(QCT)测定值进行分析,以探讨昆明地区绝经妇女骨密度(BMD)变化的规律,不同年龄段骨质疏松症(OP)的检出率。方法以出生并生活在昆明市区的50—79岁、绝经1年以上的社区女性208例为研究对象,用定量CT法测量其腰。至腰,的骨密度(BMD)。结果绝经1年以上的妇女BMD均值均进入骨质疏松期,随着年龄的增加其BMD均值逐渐降低,且昆明地区绝经妇女各年龄段的BMD均值均较北方同年龄段人稍低,绝经妇女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高(P〈0.01),其中50~59岁年龄段上升速度较快,60岁以后上升速度明显趋缓。结论QCT诊断绝经妇女骨质疏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昆明地区绝经妇女骨密度均值稍低于北方同年龄组,骨质疏松的程度稍重一些,昆明地区绝经妇女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高,明显增高年龄段主要在55~59岁。

  • 标签: 绝经后妇女 QCT 骨质疏松症 发生率
  • 简介:目的探索脊柱钉棒系统应用于骨盆环损伤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6例骨盆环损伤,按照Denis分型,Ⅰ型20例,Ⅱ型12例,Ⅲ型4例。按照Tile分型,B3型16例,C1型10例,C2型6例,C3型4例。应用脊柱钉棒系统固定治疗,将万向椎弓根钉从双侧髂后上棘处开槽置入髂骨后部内外板间,钉尾沉于骨质内,连接棒通过双侧骶棘肌隧道放置固定,在骨盆环处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内支架”有效固定。结果30例获得6~18个月随访,平均11个月,患者均无螺钉松动、断棒、骶髂关节再次脱位及内固定物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按刘利民等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13例,中2例。结论脊柱钉棒系统治疗骨盆环损伤,固定有效牢靠,操作简便,无需复杂定位,创伤小,恢复快,无透视条件的基层单位也可行手术,极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脊柱钉棒系统 骨盆后环 内支架
  • 简介:颈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一种好发于亚洲人群的颈椎退行性疾病,由于颈椎的纵韧带发生异位骨化,从而继发椎管狭窄、脊髓和神经根受压,导致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1]。OPLL为亚洲人群颈脊髓受压的常见病因,首先由日本学者Tsukimato于1960年报道[2]。Fujimori等[3]通过对1500例日本病例的CT扫描分析发现,颈椎OPLL的发生率可达6.3%(男性8.3%,女性3.4%)。OPLL根据骨化物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局灶型、节段型、连续型和混合型[4]。由于颈椎OPLL进展缓慢,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神经症状,一般选择非手术治疗。

  • 标签: 颈椎 骨化 后纵韧带 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 作者: 欧阳继蕊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12期
  • 机构: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350122
  • 简介:踝关节为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屈伸活动是踝关节的主要功能,活动的同时将机体的负重形式由垂直柱转化为弓状平面[1]。踝关节骨折为常见骨折,骨折肿胀常常较为严重,目前对于骨折肿胀的治疗方法较多,本文就踝关节骨折肿胀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 标签: 踝关节骨折;肿胀;中西医;中药外敷
  • 简介:本文报告了应用利维爱治疗绝经骨质疏松症(PMO)86例,年龄50-81岁,平均65±0.03岁,绝经时间为5-23年,平均14年,应用利维爱2.5mg,隔日一次,口服,3个月为一个疗程,自觉症状改善者(有效率)为91.8%,治疗前后分别用LunarDPX-L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L2-4的骨密度(BMD),治疗50-69岁组明显提高(p<0.01),70-81岁组BMD无明显提高(p>0.05)。治疗没有一例出现再来月经者。本治疗结果表明利维爱是治疗绝经骨质疏松症的较好的性激素类药物。

  • 标签: 利维爱 治疗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BMD 自觉症状 L型
  • 简介: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兰州地区绝经妇女骨的影响。方法在兰州地区筛选出绝经妇女60人,随机分为大豆异黄酮组(SIF)和对照组(Control),每人每天服用大豆异黄酮90mg或者同等剂量安慰剂,时间6个月。抽血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血清钙、磷,超声测定胫骨中段骨密度(BMD)。结果血清碱性磷酸酶显著下降(P〈0.05),血清钙显著升高(P〈0.05),胫骨中段BMD显著升高(P〈0.05)。结论大豆异黄酮可增加绝经妇女骨密度,减少骨量丢失。因而可以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症。

  • 标签: 大豆异黄酮 绝经后妇女 骨密度
  • 简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发于妇女绝经的骨疾病,其预防、治疗已是当前许多国家重要保健课题之一。笔者主要就近几年来国内外治疗绝经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分别从中药、西药和非药物治疗三方面做一综述。目前3种治疗方法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更深入地开发、研究中药和西药,探索有效而安全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将两者结合起来,辅以非药物治疗,实行优势互补。

  • 标签: 中药 西药 非药物疗法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绝经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方法以电子检索结合手工检索及索引检索的方式检索所有绝经骨质疏松症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的中英文研究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信息,采用专用软件RevMan5.0完成系统评价过程。结果共纳入13篇临床研究。家族骨折史、个人骨折史、绝经年限(≥5年)、经常吸烟、文化程度低、体重指数(≥25)、激素替代疗法、补充钙剂、少量饮酒、经常运动等与绝经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关。结论初步得出家族骨折史、个人骨折史、绝经年限(≥5年)、经常吸烟、文化程度低能够促进绝经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而体重指数(≥25)、激素替代疗法、补充钙剂、少量饮酒、经常运动等有助于预防绝经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 标签: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META分析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胸腰椎凸畸形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本院2007~2013年收治的38例胸腰椎凸畸形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资料。凸≤20°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并Cage融合内固定术(A组,共8例);凸〉20°采用后方突出椎间盘摘除、经椎弓根截骨矫形内固定(B组,共30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38例均骨性融合。A组患者术后凸角度无变化,B组患者凸角由术前的平均48°,改善为术后25°。2组患者VAS评分和DO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A组FrankelC级1例恢复到D级,D级7例恢复到E级。B组FrankelC级6例恢复到D级,4例恢复到E级;FrankelD级16例恢复到E级,4例无明显变化。34例术后神经功能有改善,21例腰背痛症状明显缓解。结论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凸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后凸 椎间盘移位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骨质疏松是绝经妇女常见的疾病,是由于绝经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加快导致骨量减少所致。雌激素替代疗法对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的防治已得到肯定。目前国内使用的雌激素种类很多,我们选用了天然结合型雌激素一倍美力与孕激素联合治疗、观察其疗效。

  • 标签: 绝经后妇女 倍美力 骨代谢 骨质疏松 雌激素替代疗法 骨量减少
  • 简介:为了进一步探讨运动对绝经妇女骨密度(BMD)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从"什么运动方式可有效提高绝经妇女BMD"、"多大的运动剂量可有效提高绝经妇女BMD"、"运动提高绝经妇女BMD的部位差异"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认为各种形式的抗体重运动、休闲运动、抗阻运动都可有效维持绝经妇女BMD,与抗阻运动相结合的复合运动方式对改善绝经妇女BMD更有效果。不同运动方式改善绝经妇女骨密度所需要的剂量有所不同,持续时间高于7个月、频率大于2次/周是有效改善绝经妇女BMD的最低剂量,持续运动对绝经妇女BMD的保持作用会随着运动的停止而消失。绝经妇女腰椎是受运动影响最敏感的部位。不同运动方式所需要的精确剂量,以及如何有效改善绝经妇女腰椎以外的其他部位BMD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休闲运动 运动剂量 腰椎
  • 简介:随着骨质疏松研究的深入,SPA、DXA广泛应用于临床及科研中。本文对成都地区绝经妇女233人进行了SPA、DXA骨密度测定,比较研究了SPA、DXA两种方法测量值,诊断结果及相关性。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DXA 绝经后妇女 骨密度 骨质疏松 诊断结果 临床
  • 简介:目的探讨喝牛奶与绝经妇女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1478例福州汉族绝经妇女,喝牛奶组795例,不喝牛奶组683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区骨密度,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喝牛奶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关系。结果1喝牛奶组与不喝牛奶组两组比较,结果为年龄、体重、质量指数有差异。2腰椎骨密度与年龄、体重指数、喝牛奶、体重进行逐步回归分析(y=0.843-0.003×年龄-0.010×BMI+0.006×体重+0.016×喝牛奶,β=0.392,回归系数t检验P=0.000),体重对腰椎骨密度影响较大。3体重、体重指数、年龄为协变量,喝牛奶为变量,行协方差分析,喝牛奶组腰椎BMD(0.754±0.138g/cm2)明显高于不喝牛奶组(0.742±0.113g/cm2),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F=5.935,P=0.015),股骨颈骨密度无差异。4喝牛奶组骨质疏松患病率为69.18%,不喝牛奶组患病率为71.16%,两者比较无差异(P=0.42)。结论喝牛奶可维持绝经女性腰椎高骨密度,这类人群适量饮用牛奶,一定程度上,具有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 标签: 喝牛奶 骨密度 绝经后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