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4 个结果
  • 简介:大量维生素K2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展示了其在维护广泛人群骨健康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本文根据文献,从维生素K的种类、分布、来源、人体存在的维生素K2匮乏、维生素K2在人体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及常见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等方面做了较全面的综述,为包括日趋凸显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及其他更广泛人群的骨亚健康的预防及治疗策略提供较完整的认识及新的方法途径。

  • 标签: 维生素K2 骨质疏松 营养补充
  • 简介:骨质疏松已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热点。迄今为止,尚无有效安全的骨质疏松治疗措施,而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骨质疏松防治的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目前,尽管我国已经逐步推进骨质疏松健康教育的开展,但是其规范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探讨。为促进我国骨质疏松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本文全面阐述了骨质疏松健康教育的意义、现状、内容、方法,并强调骨质疏松健康教育评价的重要性。以期通过有效的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改变人们的知信行,促使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减少或消除可控危险因素,降低骨质疏松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提高生命质量。

  • 标签: 骨质疏松 健康教育 内容 方法 评价
  • 简介:20世纪70年代,BassettCA等[1,2]首次把电磁场(electromagneticfields)疗法应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经过30多年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脉冲电磁场疗法(pulsedelectromagneticfieldsPEMF)对骨病的治疗作用已得到肯定,其适应症也进一步扩展到创伤修复、神经再生、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甚至有应用PEMF治疗肿瘤的报道[2].笔者就近年来PEMF在骨关节疾病的治疗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总结、综述.

  • 标签: 脉冲电磁场治疗 骨关节疾病 疾病进展 脉冲电磁场疗法 心脑血管疾病 PEMF
  • 简介:退行性腰椎疾病包括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和退变不稳等。传统的手术治疗常常行椎板切除减压,但减压不固定、不融合,常引起腰椎侧凸、脊柱不稳,继发出现背痛和神经系统症状。近年来,骨科医师已经认识到在减压的同时行腰椎椎体间融合,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我院2002年12月~2006年1月,采用腰椎椎体间融合和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48例取得较好效果。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外科减压术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慢性腰腿疼的病例逐年上升,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日趋增多。对于一些定位困难的腰椎疾病患者,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神经根封闭术帮助定位诊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腰椎疾病 封闭术 神经根 诊断作用 北京积水潭医院 生活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骨质疏松门诊健康教育模式对骨质疏松患者知识认知和骨密度的影响,并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应用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模式,包括建立骨质疏松门诊、成立骨质疏松教育小组、建立骨质疏松健康管理数据库、随访患者等。教育的内容包括骨质疏松一般知识、预防知识、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知识、骨折等并发症防治知识、自我监测管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等。教育方式应用理论授课和操作演示及患者现身说法;教育形式采用一对一教育、小组教育、健康教育俱乐部。12个月后对30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骨质疏松知识掌握程度及骨密度等方面的评价,比较实施健康教育前后的差异性。结果患者在疾病知晓、疾病预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预防骨折等知识、自我监测管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等方面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60~69岁L1、男性60~69岁及70~79岁Neck和L1骨密度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模式可有效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疏松知识和腰椎及髋部骨密度。

  • 标签: 骨质疏松 健康教育 健康管理 骨密度
  • 简介: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导致的下腰痛及神经根性痛的常用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融合方式及技术的进步,融合率有了提高。然而,融合率的提高,却未能使椎间融合术的远期效果达到满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归为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segmentdegeneration,ASD)。虽然目前ASD的确切发生率及发生的过程仍有争议,但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脊柱融合术后ASD发生率较高。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假体和植入物 综述
  • 作者: 刘莎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健康世界》2019年12期
  • 机构:成都第一骨科医院,四川成都 610073
  • 简介: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各类髋关节疾病的重要方法,可有效缓解疼痛,矫正畸形,改善患髋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现代置换手术不断发展普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且不断成熟,临床成功率可达到94%-100%。那么,哪些情况下需要人工关节置换呢?希望本文的分享能够让您找到答案。

  • 标签: 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
  • 简介:目的研究30-79岁健康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1)、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腰椎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ologicDiscoveryWA型骨密度仪检测腰椎正位(L1-4)BMD,采用酶标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CTX-1、TRACP、BALP、OC水平。将1228例受试者的检测结果按不同性别、10岁为1个年龄段进行分组,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30-49岁年龄段CTX-1、TRACP、BALP、OC腰椎BMD均无明显相关性,50岁以后CTX-1、TRACP显著升高,BMD呈负相关。女性BALP、OC在50-59岁年龄段明显升高,BMD负相关,60岁以后开始下降,BMD呈正相关;男性30-59岁各年龄组CTX-1、TRACP、BALP腰椎BMD均无相关性,60岁以后CTX-1、TRACP、BALP均明显升高,BMD负相关。男性OC水平随年龄缓慢下降,但各年龄段BMD均无相关性;在30-49岁年龄段TRACP、CTX-1、BALP、OC各指标性别间不存在差异,50岁以后同年龄组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女性高于男性。结论TRACP、CTX-1、BALP、OC是监测骨代谢变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尤其对女性骨质疏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标签: 骨代谢标志物 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骨碱性磷酸酶 骨钙素 腰椎
  • 简介:目的:通过对住院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进行全程健康管理,从而探索最佳的骨质疏松骨折健康管理。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住院的年龄在50岁~75岁的骨质疏松骨折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运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同时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干预后,患者骨质疏松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干预前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相关行为均明显改善,依从性提高;各部位骨密度均高于干预前;患者的疼痛程度较干预前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结论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进行全程的健康管理,促进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提高生活质量,降低骨质疏松再骨折发生,从而为防治骨质疏松骨折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 健康管理
  • 简介:目的研究上海及周边地区健康中青年男性骨密度现状。方法2007年4月至8月对上海及周边地区来我院健康体检的304名中青年男性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对其结果尤其是中青年的骨密度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体检健康男性腰椎骨密度峰值出现在60~69岁(0.992±0.121g/cm^2),其余各部分骨密度峰值均出现在20~29岁[总髋骨(0.979±0.149)g/cm^2、股骨颈(0.890±0.172)g/cm^2、大转子(0.712±0.123)g/cm^2、Ward氏区(0.742±0.159)g/cm^2];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该研究发现30~39岁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1.27%,40~49岁为7.34%,50~59岁为17.65%。参照最新文献报道的三组(上海、长沙、香港)国内男性骨密度峰值分别得出的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比例仍然较高,即使在骨量减少最少的一组数据(上海)中,其所占比例也分别高达26.67%(20~29岁),21.13%(30~39岁),22.02%(40~49岁)和25.88%(50~59岁)。结论本研究对象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男性公司职员或私营企业主,其各年龄段骨质疏松患病率均高于国内其他各地的报道,而且30~39岁和40~49岁年龄组都有半数骨密度不正常。吸烟、饮酒、疲劳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对现代中青年人骨密度的严重影响不容忽视。

  • 标签: 骨密度 中青年男性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探讨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44~67岁,平均57岁。单节段病变15例,多节段病变8例。椎板减压后根据退变程度选择椎间盘部分切除或椎体融合器进行融合的方法,采用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稳定脊柱后路,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脊柱节段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结果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2±9)个月。统计显示术前VAS评分为(7.2±1.7)分,末次随访为(2.6±1.1)分;术前ODI为(71.4±17)%,末次随访为(21.3±11)%。非融合节段ROM术前为(8.1±1.9)°,末次随访为(2.8±1.1)°;邻近上位椎体ROM术前为(7.9±1.7)°,末次随访为(7.2±1.8)°;邻近下位椎体ROM术前为(8.4±2.1)°,末次随访为(7.9±1.9)°。术前比较末次随访VAS、OD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非融合节段腰椎活动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Bioflex系统 经椎弓根动态固定 退行性疾病 脊柱融合术 脊柱非融合术
  • 简介:目前,通过手术减压、去除神经根卡压治疗退变性腰椎椎间盘疾病的观点被普遍倡导。但是否必须进行融合却仍有一定争议。本研究对比了单纯减压、减压内固定合并后外侧融合、减压内固定合并后外侧及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3种术式的临床疗效。44名单节段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内固定方式采用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TILF采用填充同种异体骨的钛合金cage。

  • 标签: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随机对照研究 椎间孔狭窄 临床疗效 单节段 减压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定位诊断作用。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多节段腰椎退变患者58例。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共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5~75岁,平均64岁;病程1~11年。多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8~63岁,平均45岁;病程1~8年。以上患者均有下肢疼痛不适症状。所有患者均采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结果32例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中25例行〉2个节段的减压术;26例多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12例行单节段髓核切除,另14例行双节段髓核切除。责任间隙准确,患者疗效良好。结论在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定位诊断中,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是一种准确而有效的确认责任间隙的方法。

  • 标签: 腰椎 脊神经根 椎管狭窄 椎间盘移位 神经传导阻滞
  • 简介: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全程血液管理对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输血量的影响,探讨减少围手术期出血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早期45例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常规血液管理模式(常规组),后期45例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全程血管理模式(全程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及输血量、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结果全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输血量均低于常规组,术后3d及1周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全程血液管理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降低输血量和输血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失血 手术 输血 自体
  • 简介:目的探讨提高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对22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实行腰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复位等常规操作的同时,进行后外侧腰椎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器械固定.结果症状完全消失186例,部分缓解30例,无明显改善4例,治疗满意率98.2%.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4%,无再手术及症状加重病例,判定融合215例,融合成功率97.7%.结论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中,应用后外侧融合和椎弓根内固定技术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后外侧融合 椎弓根螺钉 腰椎 退行性疾病
  • 简介:目的:建立晋城地区健康人群前臂骨密度(BMD)的峰值骨量和标准差值,为开展周围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及骨质疏松症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韩国产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EXA-3000)对晋城地区1400例21~55岁的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左侧前臂骨密度测定,进行非优势侧(左侧)前臂远端尺桡骨的BMD值测定,并分析其年龄分布,建立晋城地区健康人群前臂远端骨密度的峰值骨量和标准差值。骨质疏松的骨量诊断以骨量峰值的均数±标准差的形式建立,均数的计算采用三次方回归方程模型进行拟合。结果男、女性前臂骨的BMD值均符合正态分布,可采用均数±标准差(xˉ±s)的形式表示。40岁以前男、女性前臂骨的BMD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步上升,且各年龄段BM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岁以后男、女性前臂骨的BMD值开始下降,且50岁以后下降明显(P<0.05)。男、女性前臂骨的骨量峰值均出现在41~45岁年龄段。男、女性前臂远端尺桡骨的骨量峰值及标准差分别为(0.5682±0.0647)g/cm2、(0.4209±0.0689)g/cm2。结论建立了晋城地区健康人群男、女性前臂骨的骨量峰值和标准差,为周围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并开展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尤其是用于高危人群筛查,以便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开展中轴骨测量或进行药物治疗。

  • 标签: 峰值骨量 骨密度 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笔者对常规TLIF技术进行改良,在扩大减压时利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部分技术,采用肌间隙入路直视下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153例,共193个节段,男76例,女77例;年龄22~74岁,平均53.1岁。Ⅰ°~Ⅱ°退行性腰椎滑脱症3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70例,腰椎管狭窄症50例。采用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评定患者手术后的疗效;椎体间植骨融合评定参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推荐的Simmons法并结合CT检查。结果15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20.6个月。无椎弓根钉失败及Cage前、后侧移位。1例术后出现下肢麻木感,为TLIF侧,于3个月内症状消除;2例术后1年出现腰痛,X线片示未融合。根据ODI及JOA评定显示患者手术前、手术后的分值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后平均改善率81.6%,植骨融合率为98.7%。结论微创改良TLIF扩大了手术适应证,使操作更加简单、安全,融合率高,选择性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满意。

  • 标签: 改良 微创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融合率
  • 简介:目的了解重庆市区健康成人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growthfactor-1,IGF-1)血清浓度水平,为研究疾病状态下人体血清1GF-1的浓度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数据。方法随机选取重庆市区90名健康成人血清标本,其中青年组(18~45岁),中年组(46~60岁),老年组(〉60岁)各30例,采用ELISA方法测定IGF-1浓度,将所测值在各年龄组、性别组之间行统计学比较。结果90名健康成人血清IGF-1的浓度平均值为(159.85±77.84)ng·ml^-1;老年组浓度显著低于青、中年组;老年女性组浓度显著低于青、中年女性组;余不同年龄、性别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重庆市区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IGF-1血清浓度显著降低。

  • 标签: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健康成人 血清浓度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