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脊髓半综合征表现为因皮质脊髓束受压导致的同侧肢体运动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同时伴有脊髓丘脑束功能障碍而导致的对侧肢体痛温觉功能减弱甚至消失,临床多见于脊髓外伤、椎管内髓外肿瘤及血肿等,颈椎间盘突出很少引起脊髓半综合征。1928年,Stookey首次报道了1例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半综合征的患者,至今英文报道尚少,国内更是鲜有报道。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移位 布朗塞卡尔综合征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建立蛋鸡骨质疏松模型,研究蛋鸡骨质疏松,为人类骨质疏松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用钙日粮(钙含量1.5%),连续60d诱发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并设立对照组(钙含量3.7%),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中钙、磷、碱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含量;称量蛋鸡股骨和胫骨的重量;游标卡尺测量骨骼的长度、宽度;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三点弯曲实验检测骨骼的强度;并制作观察骨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分析骨切片上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的变化。结果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钙日粮导致了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含量显著性增加,血清钙含量显著性下降,蛋鸡股骨和胫骨重量显著性变轻,宽度显著性变窄,骨强度显著性降低。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钙组蛋鸡股骨远端骨切片中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含量均增加,但骨细胞含量减少。结论连续60d给蛋鸡饲喂钙日粮可成功建立蛋鸡骨质疏松模型,且该模型为高转化型骨质疏松。

  • 标签: 笼养蛋鸡 骨质疏松 高转化型 碱性磷酸酶 病理切片
  • 简介:目的观察甲状旁腺全加前臂移植术(PTX+AT)治疗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严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2年7月难治性。肾性SHPT行PTX+AT术并随访3个月以上的20例患者。观察手术前后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钙、磷、血红蛋白、相关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1)20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18例患者行甲状旁腺全加前臂移植术,2例患者术中仅发现并切除3枚甲状旁腺,未行前臂移植。(2)无一例出现手术并发症(喉神经损伤、呼吸困难、抽搐等)。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骨痛、皮肤瘙痒、乏力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3)术后各时间点血钙、磷、iPTH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3月红细胞压积(Hct)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TX+AT对于治疗难治性肾性SHPT疗效明确,是一种安全、经济和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前甲状旁腺的准确定位及术后及时调整血钙水平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旁腺全切加前臂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吸(APLD)联合突出物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高突出物溶解率和治愈率,缩短疗程,减少、减轻单一疗法所致的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治疗组77例行APLD后留置工作导管并推进到对侧纤维环下.另行穿刺将胶原酶注入突出物,与对照组84例对比分析.对161例中的151例(治疗组73例,对照组78例)进行了跟踪随访.结果两组均随访18.7个月.治疗组73例,优良率94.5%,突出物溶解率91.5%,患者恢复工作时间57d.对照组78例,优良率79.5%,突出物溶解率71.2%,患者恢复工作时间110d.结论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是一项创新技术,将其与APLD联合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克服了单纯APLD的疗效不足和单纯胶原酶溶核术致疼痛和康复时间长等缺点.

  • 标签: 经皮髓核切吸 突出物溶解术 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目的探讨初发结缔组织病患者骨量的发生率,分析骨量减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纳入初发结缔组织病患者726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127例,类风湿关节炎232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84例,系统性硬化45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7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69例,系统性血管炎99例。采用双能X线法测定患者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分别分析腰椎和髋部骨量与年龄、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Ⅰ型胶原C端交联肽的相关性。结果726例患者平均年龄46.9±16.3岁,平均病程49.4±84.1月,体重指数21.27±4.35kg/m^2,绝经后女性占47.7%,骨量减低的发生率为35.5%,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5.2%。患者年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与腰椎骨量显著负相关(r=-0.179,P=0.000;r=-0.113,P=0.011;r=-0.096,P=0.037);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与腰椎骨量显著正相关(r=0.144,P=0.003);年龄与髋部骨量呈显著负相关(r=-0.156,P=0.000)。结论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可能是结缔组织病患者腰椎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高龄是结缔组织病患者腰椎和髋部骨量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结缔组织病 骨密度 骨量减低 骨质疏松 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转位修复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取后形成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手足背部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4-52岁,平均42岁。缺损范围9cm×7cm~10cm×8cm。择期实施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期采取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转位覆盖由腓动脉穿支皮瓣取后形成的创面。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创面直接缝合,无需植皮。结论应用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取后所形成的创面,外形美观。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技术 手足部 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