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病例:患者女,62岁,主诉“上腹痛2年,牙龈出血2个月”于2010年4月19日收治入院。患者2午前于本院行肖镜检查并取活检,病理结果:(胃体)低分化腺癌(见图1),免疫组化检查:Ki-67(+)、CK(+)、CEA(+)。诊断“胃癌”明确,遂行胃癌根治术,术后未行后续治疗。患营诉间断上腹隐痛,服用药物不洋。2个月前自觉口腔右下颌磨牙区出现一包块,约黄豆大小,咀嚼时稍感小适,无疼痛。肿物生长较快,就诊时已有鹌鹑蛋大小,并时有出血,可自行停止。入院检查:全身一般情况好,左锁骨上方町扪及数个黄移大小的淋巴结,质硬,黏连,小可推动。心肺佥体未发现异常。

  • 标签: 胃肿瘤 牙龈 肿瘤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并发胰性病(PE)和韦尼克病(WE)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来收治AP病人39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AP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78例,发生病8例,其中PE5例,WE3例。死亡3例。PE2例,WE1例,2例WE经注射维生束B1而治愈。结论PE多发生在SAP的早期或病情反复时;WE发生于SAP或AP的恢复期。禁食时间长、反复呕吐及全胃肠外营养中未补充维生素B1是导致急性胰腺炎者维生素B1缺乏,从而发生WE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胰性脑病 韦尼克脑病
  • 简介:1病历介绍.病人男,47岁,农民,以进行性吞咽困难3个月,头面部包块2个月于2000—09—04日来我院就诊。病人3个月前自感进食有梗噎感,并逐渐加重,1个月后前额部出现皮下小结节,不痛,数日后于头顶部又出现2个小结节并逐渐增大,同时结节表面逐渐发红、糜烂。查体:T36.5℃,P80次/min,Bp100/60-mmHg消瘦,全身浅表性淋巴结无肿大。

  • 标签: 结节 头面部 皮下转移 病人 食管癌 包块
  • 简介:目的探讨各型肝性病的临床特点、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肝性病患者的发病诱因、发病经过、肝病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法。结果阵脱逃本组急性肝性病38例,慢性复发性肝性病30例,肝变性型肝性病1例,亚临床型肝性病5例。Ⅰ期(轻型肝性病)17例,Ⅱ期(中型肝性病)20例,Ⅲ期(重度肝性病)17例,Ⅳ期(深昏迷)15例。患者在12小时时清醒11例,24小时清醒19例,48小时清醒12例。急性肝性病死亡22例,慢性复发性肝性病死亡5例,但多有复发。结论肝性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应注意亚临床型肝性病的诊断。肝性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而不是血氨水平,肝性病尚无特效疗法,治疗应针对病因、采取有效的经验治疗,可提高苏醒率和存活率。

  • 标签: 肝性脑病 诱因 临床特点 血氨 预后
  • 简介:黏着斑是细胞与周围环境的接触点,其组装和解聚的周转过程通过机械信号传导驱动细胞迁移,这种信号传递分子机制对创伤愈合、肿瘤转移等生物进程至关重要。目前肿瘤治疗中较大的难题是肿瘤细胞对传统治疗药物的治疗抗性和肿瘤转移,有关研究提示这与黏着斑分子功能密切相关。本文将就黏着斑的结构、功能及肿瘤转移中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黏着斑 肿瘤转移 细胞迁移 力传导
  • 简介:大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大肠癌的治疗手段有较大的改进,但其5年生存率仍然不高。大肠癌的侵袭转移是患者预后差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过程除受传统的黏附分子、蛋白水解酶的调控之外.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microRNAs等多种因素的参与也越来越受重视。因此,研究这些因素在大肠癌的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对其预后的估计和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大肠癌 侵袭转移 趋化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缺氧 MICRORNAS
  • 简介:大约有10.5%-12.9%的大肠癌患者在第一次剖腹术时就发现有肝转移,而且大多因有肝转移无法施大肠癌根治术。另外,根治术后复发的病例中,肝转移也很常见,因此肝转移是影响大肠癌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南方医院1985—1995年大肠癌患者354例,发现合并脂肪肝的大肠癌患者很少发生肝转移,为研究肝转移的发生机制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

  • 标签: 脂肪肝 大肠癌 肝转移 病理分型 病理分期 发病诱因
  • 简介:患者男性,56岁,农民。因头晕、双眼视物不清半月于2006年9月3日入院。患者原有乙型肝炎病史10年,无眼病史。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计算力减退,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腹膨隆,肝剑突下2cm,质中等,无触痛,脾肋下4cm,移动性浊音阳性,扑翼样震颤阳性,肌张力正常。实验室检查:肝功能AST290U/L、ALT98u/L、

  • 标签: 肝性脑病 皮质盲 并发 入院查体 移动性浊音 实验室检查
  • 简介:1970年,Zeegen等对临床上无肝性病症状和体征的肝硬化病人进行了可定量的心理智能测试,结果发现部分病人存在智能障碍,其操作能力下降。不久其他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他的发现。随后各种测试方法也相继出现。研究者把这种临床上无脑病症状、常规神经精神功能检查正常但严格心理测试和大脑诱发电位检查表现异常者称为亚

  • 标签: 亚临床性肝性脑病 体表感觉诱发电位 测试方法 大脑诱发电位 乳梨醇 视觉诱发电位
  • 简介: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是在特殊外力作用机制下,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病理生理变化。收集1998-10/2003-11因交通事故等所致DAI病人22例,分析CT及临床表现,讨论发病机制,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依据,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 标签: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CT检查 诊断 临床分型
  • 简介:肝性病系指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病死率高,氨中毒学说是肝性病的最主要病因,也是最主要的死因。我科自2001-03/2002-08应用雅博斯^TM(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肝性病4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雅博斯TM 肝性脑病 氨中毒注射液 疗效观察 治疗方法 神经系统
  • 简介:肝性病是由于严重的肝脏疾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在治疗上基本以降血氨和调节氨基酸平衡为主,纳络酮为羟-2氨吗啡酮衍生物,是阿片样物质的拮抗剂,可阻断阿片受体,产生强有力的催醒作用,改善脑缺氧,以达到治疗肝性病的目的,我们2002~2004年采用纳络酮治疗肝性病病人,并与常规治疗作比较,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纳络酮 治疗 肝性脑病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掌握影响肝性病(HE)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国内发表资料完整、统计设计合理的11个HE研究(共1131例)进行荟萃分析。结果HE诱因分别为:消化道出血43.8%,感染33.9%,电解质紊乱29.1%,大量利尿和/或放腹水14.5%,饮食不节14.2%,肾功能衰竭13.0%,手术/创伤6.0%,药物4.5%,输血/输复合氨基酸3.2%,腹泻2.4%,便秘1.8%,原因未明/无2.7%.与HE死亡率相关因素包括:①诱因数:单一诱因死亡率33%,二种诱因为71.4%;三种或以上诱因为92.3%;三组间差异显著(P〈0.01)。②诱因纠正情况:可纠正组死亡率为18.2%,未纠正组为100%,二组间差异显著(P〈0.01)。③HE分期:Ⅰ期死亡率为O%,Ⅱ期为4.9%.Ⅲ期为34.4%,Ⅳ期为85.1%,四组间差异显著(P〈0.01)。④肝功(Child—pugh分级):A级死亡率为19.8%,B级为49.8%,C级为80.8%,三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重视HE预后的危险因素,警惕多种诱因并存,消除其不利影响。保护肝功能是改善HE预后的重要途径。

  • 标签: 肝性脑病 荟萃分析 危险因素
  • 简介: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的分子调控机制是目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众多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与其产生或诱导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能力密切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个由多个成员组成的蛋白水解酶家族,是丝氨酸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天门冬氨酸蛋白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4类蛋白水解酶中较为重要的一类,它们几乎能降解细胞外基质的所有成分。

  • 标签: 基质金属蛋白酶 肿瘤侵袭转移 蛋白水解酶 肿瘤分子生物学 天门冬氨酸 细胞外基质
  • 简介:目的观察纳洛酮联合醒脑净治疗肝性病的效果。方法将96例接受基础治疗肝性病患者随机分为乳

  • 标签: 净治疗 性脑病 治疗肝
  • 简介:本文使用特异的兔抗人肝组织蛋白酶B抗体及全长人CBcDNA,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研究CB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两种不同的水平(mRNA及蛋白质水平)上,胃癌组织中CB的表达明显增高,且与浸润深度、生长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组织学类型无关,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CB在胃癌的生长浸润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 标签: 组织蛋白酶B 浸润转移 胃癌 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