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治疗化脓性肝脓肿(PLA)患者的疗效。方法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PLA患者60例,30例接受穿刺抽脓,另30例接受置管排脓。观察ll缶床治疗效果。结果在60例PLA患者脓液中,培养发现细菌阳性34例(56.7%),获得致病菌43株,其中变形杆菌1株(2.3%),肺炎克雷伯杆菌29株(67.4%),表皮葡萄球菌1株(2.3%),大肠埃希菌5株(11.6%),粪肠球菌2株(4.7%),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11.6%);在23例血培养患者,发现与脓液相同细菌阳性6例(26.1%);穿刺抽脓和置管排脓患者脓腔消失时间分别为[(9.18±1.84)d和(12.57±1.67)d,P〈0.05],体温恢复正常分别为[(2.18±0.52)d和(2.24±0.59)d,P〉0.05],住院日分别为[(12.84±1.97)d和(12.04±1.78)d,P〉0.05],医疗费用分别为[(13982±1604)元和(16007±1657)元,P〉0.053。结论两种抽脓方法治疗PLA患者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易行,风险小,且术后基本无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化脓性肝脓肿 经皮穿刺抽吸术 超声引导 临床疗效
  • 简介:我们自2000年以来开展了在CT导引下的穿刺硬化治疗囊性肝包虫病,共治疗6例7个肝包虫囊肿,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CT导引 经皮穿刺 硬化治疗 肝包虫囊肿
  • 简介:腹部占位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病.由于腹腔脏器多,常造成临床对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困难.影像学诊断虽对发现腹腔占位性病变提供了方便,但一些病变因无典型的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表现,因此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有时只能是十分模糊的提示.组织病理学检查因能观察病变的细胞学形态,可以对病变的性质、来源提供十分有价值的帮助,是疾病确诊最为权威的方法.

  • 标签: 占位性病变 腹部 经皮穿刺活检 诊断价值 超声引导 临床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秒钟负压抽吸法和BardMagnum切割针自动切割法经穿刺肝活检的优缺点。方法在3322例次住院肝病患者肝活检中,分别采用抽吸法3059例次和切割法263例次。对抽吸法获取的标本长度小于1.5cm或为碎片组织的病例行2次或3次肝穿刺;切割法为皮肤上同一针孔、肝内不同部位连续2次以上肝穿刺,即"一孔多点切割法"。结果抽吸法和切割法肝活检第一针穿刺标本平均长度分别为2.06±0.62cm和1.29±0.50cm(t=17.089,P=0.000);在221例抽吸法获得碎片组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病理学诊断为肝硬化者184例(83.26%),对不能诊断为肝硬化的37例患者再行"一孔多点切割法"肝活检,结果35例(94.6%)为肝硬化。结论抽吸法较切割法获取的肝组织多,应作为肝活检的首选方式,肝组织呈碎片标本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多是肝硬化,"一孔多点切割法"几乎能检出所有的肝硬化患者。

  • 标签: 经皮穿刺肝活检 取样误差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 简介:肝癌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根治性切除、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PVTT)、肝功能等。PVTT是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重要生物学特性,其发生率可高达50%~90%,常引起肝内广泛转移或/和加重门静脉高压导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后果,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针对这个问题,我们2002-08/2004-10采用B超引导下穿刺门静脉灌注肿瘤坏死因子(TNF)治疗PVTT研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经皮肝穿刺 门静脉灌注 TNF 治疗 肝癌 门静脉癌栓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下胃造瘘(PEG)在长期昏迷鼻饲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32例长期昏迷患者行PEG并密切随访,对患者造瘘前后的上消化道出血率、误吸率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造瘘后上消化道出血率、误吸率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造瘘前(P<0.05)。结论对于长期昏迷的患者,PEG能够减少因为长期置鼻胃管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 标签: 内镜 胃造瘘术 昏迷患者
  • 简介:1病例介绍.女,68岁,因右上腹痛4天,加重伴发热1天入院。查体:全腹压痛、反跳痛,以右上腹明显,莫菲氏征阳性,肠鸣音减弱。急诊B超示胆囊稍增大,壁厚1.2cm,壁周见低回声模糊影,内可见3.2cm×2.8cm片状稍强等回声混合光团,声影不明显。白细胞升高。诊断: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石症、继发性腹膜炎。因病人不愿行胆囊切除,而改行B超引导下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

  • 标签: 治疗 胆囊造瘘 经皮 急性胆囊炎 诊断 肝胆
  • 简介: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微波凝固(PMCT)治疗肝癌过程中采用实时灰阶超声判断凝固坏死范围的价值。方法在PMCT治疗19例HCC患者过程中,采用灰阶超声全程监测治疗灶强回声范围的最大短轴径(SDT)和最大长轴径(LDn在治疗后1小时和1个月后,再次行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测量凝固坏死灶对应的SDc和LDc。结果在18例治疗灶明显增强的患者,治疗时病灶表现出椭圆状强回声,其SDT与1小时后超声造影的SDC1的相关系数为0.64,LDT与LDCI的相关系数为0.73;SDT与一月后超声造影SDC2的相关系数为0.79;LDT与LDC2的相关系数为0.76。1例患者中治疗灶强回声范围表现不明显,超声造影证实为完全坏死。结论在PMCT中灰阶超声监测的病灶最大强回声范围与术后超声造影所测凝固坏死灶大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治疗时凝固坏死范围的参考;但因它们的相关系数并不高,且有个别病灶强回声表现不明显,故在PMCT术后还应采用多种监测手段综合判断其疗效。

  • 标签: 肝肿瘤 经皮微波凝固治疗 超声造影
  • 简介:本文介绍了胆、胰、十二指肠内镜支架治疗技术及其在胰腺癌治疗中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作用,对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胰腺癌 内镜支架 治疗技术
  • 简介:背景:急性胰腺炎(AP)病程早期可发生急性液体积聚,积液可继发感染或形成假性囊肿。目的:评价超声引导置管引流(PCD)治疗AP早期急性液体积聚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1年9月~2011年3月泰州市人民医院10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伴早期胰腺、胰周急性液体积聚的住院患者纳入研究,其中42例接受保守治疗,61例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48h内接受超声引导PCD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CD治疗组体温和血清CRP水平恢复正常时间、积液消失时间、住院天数显著短于保守治疗组(P〈0.05),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假性囊肿发生率以及手术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置管和引流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发生内脏损伤,局部皮肤无严重感染,拔管后无瘘管形成。结论:超声引导PCD治疗胰腺、胰周积液简单、有效、安全,可作为AP早期急性液体积聚的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超声引导经皮置管引流 急性胰腺炎 急性液体积聚 治疗结果 安全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直肠全系膜切除(TME)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的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对39例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术前3天服用瑞素进行营养支持和肠道准备,术前晚及晨给予洗肠。术后扩肛,口服“肠功能恢复汤”,并服用瑞能进行营养支持。恢复期指导恢复控便功能。结果本组术后保肛成功率100%,无吻合口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直肠癌 围手术期 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 术前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肛内镜直肠癌根治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效果,并探讨肛内镜和腹腹腔镜两者同步使用是否优于序贯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腹腔镜辅助肛内镜直肠癌根治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将肛内镜和腹腹腔镜序贯进行(序贯组,前9例)和同步进行(同步组,后10例)进行比较。结果19例平均手术时间(3.85±0.98)h,中位中出血量为80(50,120)ml,平均检出21.89±9.21个淋巴结,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09±0.94)d,肛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7.95±3.49)d;16例系膜大体标本完整3例接近完整;有2例中转为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2例吻合口漏,1例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局部切除,无输尿管损伤、骶前大出血、腹腔感染、手术死亡。同步组与序贯组比较,平均手术时间[(3.39±0.96)hvs.(4.36±0.75)h]、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10±0.99)dvs.(3.78±1.56)d]减少明显(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肛内镜直肠癌根治较为安全可行,基本上不影响肿瘤根治性,肛内镜和腹腹腔镜两者同步使用较序贯使用手术时间更短恢复更快。

  • 标签: 直肠肿瘤 经肛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腹腔镜
  • 简介:背景:口内镜下肌切开(POEM)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EA)的新技术,已有研究证实该法治疗EA可行、安全、有效,但关于中全层肌切开与环肌切开疗效差异的报道尚少。目的:探讨POEM治疗E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EA患者216例,行POEM治疗,其中全层肌切开133例,环肌切开83例。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复查,观察手术前后Eckardt评分和食管直径改变、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率,并比较全层肌切开与环肌切开疗效有无差异。结果:21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POEM,操作时间平均为59.1min,隧道长度平均为13.3cm,肌切开长度平均为10.1cm。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Eckardt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6个月食管直径较术前显著缩小(53.7mm对30.8mm,P<0.001),并发症发生率为13.0%(28/216)。患者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3.8个月),有效率为99.1%(214/216),随访期内无一例复发病例。全层肌切开与环肌切开相比,操作时间、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EM可作为EA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全层肌切开并不增加手术操作时间和手术相关并发症,但其远期疗效和并发症仍有待进一步随访评估。

  • 标签: 贲门失弛缓症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治疗结果 安全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治疗胆管远端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5月至2012年12月内镜金属支架置入治疗胆管远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成功率、减黄有效率及并发症。结果支架置入成功86例,置入失败6例,支架置入成功率93.5%(86/92),减黄满意率为86%(74/86),减黄一般率为12.8%(11/86),减黄无效率为1.2%(1/86),术后胆管炎2例、胰腺炎8例、出血5例。结论内镜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治疗低位恶性胆道梗阻疗效好、安全有效,是不能或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首选。

  • 标签: 内镜 金属支架 梗阻性黄疸
  • 简介:临床上吞咽困难患者的营养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而患者的生活质量常取决于所选用的营养方案.既往胃肠内营养多予鼻胃管或传统外科手术胃造瘘管进行,以往的研究表明鼻饲易引进吸入性肺炎,并因患者拔管常致临时中断进食.近年国内外开展的内镜下胃造瘘(percutaneousendoscopicgastrotomy,PEG)是一种较新的胃肠内营养途径,它具有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等特点.为比较PEG与鼻胃管的疗效有何区别,我们比较了一组吞咽困难患者先后应用鼻胃管与PEG期间的营养状况(包括血红蛋白含量,血清白蛋白及胆固醇含量)及其并发症,以探讨PEG这一新疗法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内镜 胃造瘘术 吞咽困难 营养支持 疗效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巨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治的147例无法手术切除的巨大(直径≥10cm)原发性肝癌。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TACE联合3D—CRT治疗63例和TACE治疗8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ACE联合3D—CRT组有效率为65.1%,显著高于TACE组的40.5%(P〈0.05);TACE联合3D—CRT组和单纯TACE组6m、1a.2a生存率分别为84.1%、55.6%、27.0%和59.5%、38.1%、19.1%,其中两组6m和1a年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TACE联合3D—CRT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巨大原发性肝癌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三维适形放疗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鼻胃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常规口胃镜检查、鼻胃镜检查各300例,记录患者检查过程中生命体征及耐受情况,综合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95.67%(287/300)的患者感到鼻腔不适,4.33%(13/300)感到疼痛,但可以耐受。2.67%(8/300)患者出现鼻出血,放置小肠营养管5例中l例出现鼻出血,95%(285/300)的接受过鼻胃镜检查的患者愿意接受再一次检查,对于曾做过常规胃镜现在做过鼻胃镜的患者更愿意选择鼻检查。鼻检查前平均心率为88.1次/min中增加至90次/min,术后约5min即恢复至原来的水平:鼻检查时收缩压平均为(118.64±15.57)mmHg,与121检查时(144.21±20.51)mmHg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01)。普通内镜检查时末梢血氧饱和度平均可降低3%,为96.66%±2.61%,鼻内镜检查为98.51%±1.62%.几乎不受影响.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001)。成功放置小肠营养管5例,其中1例为脑梗塞无法吞咽患者.1例为心梗并心功能衰竭并上呼吸机患者。均成功放置到屈氏韧带以下空肠。结论鼻胃镜检查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对患者心肺功能影响小,患者耐受性好,比常规胃镜检查更安全,并可用于放置小肠营养管等特殊治疗,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经鼻胃镜检查 常规经口胃镜检查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