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5 个结果
  • 简介: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目前认为其病因多与精神和心理状况有关。目的:调查武汉地区消化内科就诊者中IBS患者的比例及其相关情况。方法:于2002年10月14~18日以问卷形式调查在武汉地区5家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2784例患者,性别、年龄不限。IBS的诊断参照RomeⅡ标准,以X^2检验分析调查结果。结果:在2784名调查对象中,共298例(10.7%)被诊断为IBS。30~60岁组与〈30岁组和〉60岁组相比,IBS患者的比例有显著差异,而不同性别、居住地、职业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间IBS患者的比例均无显著差异。在IBS患者中,腹痛(60.9%1、腹胀(62-3%)和腹泻(60.6%)为最常见的症状,腹泻为主型患者最为多见(45.2%);既往有胃肠道感染史、抗生素应用史和心理异常者占较大比例。IBS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有明显影响。结论:IBS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明显影响。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门诊医疗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分析1例拉米夫定耐药变异导致病情恶化患者病毒变异前后HBV生物学特性的变化,为进一步明确YMDD变异生物学意义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构建病情恶化前后含1.3倍HBV基因组的可复制性克隆。体外转染Huh-7细胞系,检测抗原分泌和HBV转录子。使用高压尾静脉注射技术,建立急性感染小鼠模型,比较变异前后毒株病毒血症产生情况。结果病情恶化前后除HBVYMDD基序发生YVDD变异外,在四个开放读码框内均发生一系列变异。变异前后感染性克隆转染Huh-7细胞72小时HbsAg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变异后病毒HBeAg分泌能力丧失(P〈0.01);逆转录PCR半定量检测HBV转录子水平无显著性变化(P〉0.05);变异前后感染性克隆建立的HBV急性感染小鼠血清HBVDNA定量分别为7.24±0.63和6.86±0.62lgcopies/ml(P〉0.05)。结论该例患者在YMDD变异导致病情恶化前后,除HBeAg分泌功能丧失外,病毒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变化,提示YMDD基序以外的变异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肝衰竭 拉米夫定 YMDD
  • 简介:腹水是指超过正常生理范围(200ml)的液体在腹腔内积聚,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腹水的出现预示着肝硬化进入失代偿期,提示预后不良,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约50%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将在10年内发生腹水,约44%腹水患者于5年内死亡[1]。及时、规范的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近年来,国内外对腹水的控制和治疗有了不少被证明有效的新经验。

  • 标签: 肝硬化 腹水 治疗 进展
  • 简介:近十年来肝病领域的最大进展为针对各种肝病的病因治疗。病毒性肝病的抗病毒治疗是近年肝病领域的热点,但同时也应重视非病毒性肝病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防止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阐明肝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探寻潜在的特异性治疗靶点。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病 药物性肝损伤 慢性病毒性肝炎 肝纤维化 肝细胞癌
  • 简介:乳糜泻系指由于摄入小麦、大麦和黑盘中的麸质,引起多种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的一种小肠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诊断依赖于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清标志物和小肠活检组织的特征性表现.经去麸质饮食治疗后临床症状可获改善。在过去10年中,随着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血清标志物的出现.人们对乳糜泻及其患病率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其诊断策略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对这方面的进展作一介绍。

  • 标签: 临床诊断 乳糜泻 慢性炎症性疾病 血清标志物 临床症状 吸收障碍
  • 简介: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它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古老而常见的疾病.

  • 标签: 慢性胃炎 胃粘膜 常见 慢性炎症 新进展 萎缩性
  • 简介:1985年Cetus公司的Mullis发明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可在短时间内在试管中获得数百万特异DNA序列的拷贝,从而很容易地对目的基因进行分析、鉴定以及其它操作。这一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的各研究领域。PCR的定量实质是核酸的体外扩增,当人们利用技术扩增出大量的特异DNA序列后,还必须对这些PCR产物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特别是临床检验中,定量分析PCR产物可以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等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另外,在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中,经常利用RT-PCR定量检测某一特定的转录mRNA,因此,建立灵敏、准确、重复性好的PCR产物定量检测法是目前PCR及其相关技术研究的特点,电是定量PCR技术的基础。本文将对这一技术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状况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RT-PCR定量检测 PCR产物 技术进展 分子生物学研究 定量PCR技术 DNA序列
  • 简介:肝癌是恶性程度非常高的常见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快,预后差,自症状出现至死亡平均生存期一般不超过半年,全世界每年新发病的肝癌约45%在我国大陆,尤其东南沿海高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肝癌的年病死率已上升为城市和农村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二位和第一位…。尽管目前肝癌的早期检出率已有明显提高,但总的手术切除率仍仅有20%~30%,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因肿瘤大小、部位、肝功能水平、全身状况等原因而失去手术时机。近年来随着B超的普及及介入技术的日臻成熟,使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得到了更多的治疗机会,原发性肝癌的超声介入治疗也有了较大的进展。现简述如下。

  • 标签: 肝癌 超声介入治疗 患者 肿瘤 常见 治疗机
  • 简介:酒精性肝病是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肝病之一。积极预防、合理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进展。过量酒精摄入是导致人体疾患的主要原因,重症酒精性肝病的治疗为该病治疗的重点和热点。Child-Pugh分级、Maddrey判别函数、MELD模型、GAHS评分、年龄-胆红素-INR-肌酐(ABIC)评分及Lille评分可较好地预测预后,评判疗效。肝移植仍为终末期酒精性肝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 标签: 酒精性肝病 肝功能评价模型 糖皮质激素 治疗
  • 简介:胃癌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原癌基因活化和抑癌基因失活所造成的,本文简介了主要的相关基因,对胃癌研究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胃癌 原癌基因 抑癌基因
  • 简介:活体肝移植(LDLT)可扩大供肝来源,有效缓解供体紧缺局面,尤其是对儿童、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和无,法长期等待的肝癌患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尽可能减少LDLT潜在的手术风险,尤其是供者的风险,应由肝病内外科医师共同进行严格的供受体术前评估和准备,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案。中闰应稳步开展LDLT,并积极拓展尸体和脑死亡供体肝移植,进一步发展儿童LDLT和劈离式肝移植(SIX)以提高器官利用率。在第六届上海国际胃肠病学会议期间,国内外肝病专家就LDLT的现状作了相关报道,本文就此次会议的有关内容和最新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 标签: 肝移植 肝病 肝肿瘤
  • 简介:1989年发现的丙型肝炎病毒(HCV)为一正链RNA病毒[1],是散发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原因.HCV所引起的丙型肝炎为一全球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据估计全世界约有1亿7千万人感染HCV,至少有70%发展成慢性丙型肝炎,其中在10~20年内又有20%~50%的患者进展成肝硬化,1%~2%发展成肝细胞癌[2].目前,既无可靠的方法预防亦无特效药物治疗HCV感染.因此,对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的研究成为当前热点,有关研究进展迅速,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丙型肝炎发病 发病机理 机理研究进展
  • 简介:贲门失弛缓症(AC)是由于食管缺乏蠕动和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失弛缓而致压力增高,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所导致的。其病因较为复杂,目前存在争议,主要认为是食管壁间神经丛的节细胞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可累及整个胸段食管,但以食管中下部最为明显。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段胸骨后不适或疼痛。本病的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本文就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贲门失弛缓症 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门脉高压药物治疗近几年来发展迅速,明显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改善了患者预后。近来认为最理想的药物是降低肝内血管阻力,其次为扩张肝内血管,再次是降低门脉血流量;评估降低门脉压力药物的疗效如何,主要依据看其能否降低肝静脉楔入压与肝静脉压梯度(Hepaticvenousgradient,HVPG),若降低<10%为低效,<20%为有效,30~40%为良效。现就降低门脉压力药物进展概况如下。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药物治疗 肝硬变门脉高压 心得安 垂体后叶素 降低门脉压
  • 简介:胃肠动力疾病的病理生理研究是临床药物研制的基础.近年研究证实,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CNS)、自主神经系统(ANS)、肠肌间神经丛(ENS)、胃肠道平滑肌等每一水平或相互间的功能障碍有关.这些组织结构的功能依赖于各种神经递质和体液因子的释放而建立联系,各种递质和信使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执行不同的生理功能.

  • 标签: 胃肠动力疾病 药物治疗 作用机制 胃肠动力药
  • 简介:在急慢性输血后肝炎、散发性肝炎及暴发性肝炎中,有相当比例的病人用现有甲、乙、丙、丁、戊型肝炎实验室诊断方法尚不能定型,提示可能存在新型肝炎病毒。第30届欧洲肝脏研究会年会(哥本哈根)首次介绍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后,近二年在庚型肝炎方面取得重大研究进展,现综述如下。

  • 标签: 庚型肝炎 肝炎病毒 暴发性肝炎 研究进展 献血员 同源性
  • 简介:早期胃癌诊断包括筛查及癌灶质与量的诊断,常用放射学诊断检查方法包括上消化道钡餐(气钡双对比造影)、CT及MR。本文介绍这几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现状及进展

  • 标签: 早期胃癌 诊断 放射
  • 简介:食管胃交界腺癌(AEG)发生于食管和胃交界区域,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以解剖学为基础的Siewert分类法逐渐被临床认可。Barrett’s食管通路和胃通路是AEG的主要发病机制。手术切除是AEG的主要治疗方法,新辅助疗法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基因靶向疗法是治疗AEG的新方向。目前,东西方国家对AEG的研究结果存在争议,其病因、临床病理特点、分子生物学特点以及治疗方法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AEG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食管胃交界腺癌 分类法 危险因素 治疗
  • 简介:细胞调亡(apoptosis)是1972年英国生物学家Kerr等首次提出概念。它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我消亡过程,其发生对机体维持稳态和组织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引起许多生物学家、免疫学以及临床学家的浓厚兴趣,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近几年来已发现细胞调亡在造血、免疫和肿瘤发生机制上的重要作用。认为以细胞凋亡为研究手段,可望进一步探讨和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探讨药物或其手段的作用机理和耐药性;寻找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深入研究细胞调亡的发生机制及其基因控制并进行基因分离,可望人为地调控细胞调亡,提高治疗效果、预防疾病的发生。

  • 标签: 细胞调亡 细胞凋亡 疾病 发生机制 临床学 首次
  • 简介: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的急性炎症过程。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症胰腺炎,既是疗效不佳,又是治疗方案不定的一个棘手的疾病。第七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提出了急性胰腺炎诊治规范^[1]。诊规范提出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①对胆源性胰腺炎,凡伴有胆道梗阻者应急诊手术或早期手术。无胆道梗阻者,先行非手术治疗,出院前做胆石症手术。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药物治疗 胆道梗阻 氧自由基 肠源性细菌 中西医结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