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结核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严重危害着人们身体健康。近3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结核病控制措施推行,新药开发问世,短化成功,使疫情呈明显下降趋势。但近年来随着HIV感染者增多,耐药结核病人增加,结核病疫情出现回升,目前全球约有19亿人感染结核菌,WHO在1993年宣布“全球结核紧急状态”。为防止结核病人传播,对结核病高危人群进行预防化疗预防结核病有效方法。

  • 标签: 预防性化疗 结核病人 HIV感染者 结核病疫情 身体健康 下降趋势
  • 简介:目的定量了解功能消化不良(FD)病人心理状况。方法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35例FD病人和24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调查。结果FD组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除恐怖因子分P<0.005外,其余分值P<0.001)。结论FD病人存在明显心理障碍,因此治疗上应重视心理因素,给予必要心理治疗。

  • 标签: 病人 FD 功能性消化不良 心理状况 对照组 治疗
  • 简介: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脂肪肝病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患病率日益增加,趋于超过病毒性肝炎酒精肝病,成为全球普遍关注医学问题社会问题[1~3].NAFLD已成为大多数隐源肝硬化主要病因,如能采取积极治疗措施,肝脏病变则可能逆转,从而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病因治疗 行为治疗 饮食治疗 运动疗法 药物治疗
  • 简介: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临床综合征,组织学上表现为不同程度肝脏病变,从没有任何炎症单纯脂肪肝至显著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严重炎症反应.该病患者常有体重过重或肥胖、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以及血脂代谢紊乱等易患因素.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临床表现 脂肪变性 炎症反应 B超诊断 CT诊断
  • 简介:1.1西医认识近年文献报道10%~30%胸痛,临床酷似心绞痛,但缺乏心血管器质性病变客观证据,称为非心源性胸痛,其中胸痛直接原因为食管病变者称食管源胸痛,目前胸痛常见原因。功能食管源胸痛指无病理性返流或病理基础食管动力或结构异常情况下,反复发作胸痛,为非烧灼中线位置胸痛,因胸痛作冠脉造影,15%~30%在正常范围内,24h食管pH值监测,酸暴露正常者中,

  • 标签: 食管源性胸痛 功能性 中医证治 非心源性胸痛 器质性病变 病理性返流
  • 简介:背景:功能便秘(FC)种消化系统常见功能胃肠病,生物反馈其有效治疗方法之。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对FC患者临床症状心理状态影响。方法:对78例符合FC罗马Ⅱ标准患者行生物反馈训练,应用症状积分量表、结肠转运时间、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评定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理状态综合改善情况。结果:生物反馈治疗FC总有效率为79.5%。生物反馈治疗前,中国常模相比,FC患者焦虑(39±8对31±13)抑郁(52±9对42±11)积分显著升高(P均〈0.01)。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焦虑(33±7对39±8)抑郁(46±8对52±9)显著改善(P均〈0.01)。结论:生物反馈不仅可改善FC患者临床症状,还可改善其异常心理状态

  • 标签: 便秘 生物反馈(心理学) 焦虑 抑郁
  • 简介:黄疸临床上常见类症状体征,表现为患者皮肤黏膜巩膜黄染,通常因肝脏损伤引起,根据病因不同可将其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梗阻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其中肝细胞黄疸最常见。肝细胞黄疸因肝细胞病变造成其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能力降低所致。凡能造成肝细胞功能障碍,影响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泌疾病均可引起肝细胞黄疸,常见于各种肝实质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肝病、药物性肝损伤、中毒性肝炎、酒精肝病、遗传代谢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等)、全身感染性疾病导致肝脏损害(如败血症、疟疾、钩端螺旋体病、伤寒、布鲁菌病、结核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等)以及各种原因导致肝硬化、肝脏肿瘤等,其中病毒性肝炎约占肝细胞黄疸病因90%以上。

  • 标签: 肝细胞性黄疸 高胆红素血症 病毒性肝炎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本文仅对肝前黄疸诊断治疗作总结。1黄疸定义黄疸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血清胆红素升高、出现巩膜、黏膜皮肤黄染,临床上常见症状体征。血清总胆红素正常值为1.7~17.1μmol/L(0.1~1mg/d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时,肉眼难以发现,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肉眼可见黄疸,称为显性黄疸。

  • 标签: 肝前性黄疸 胆红素 溶血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症
  • 简介:背景:临床上评估炎症肠病活动方法临床活动度、C反应蛋白(CRP)血沉等,三者常不致。目的:探讨CRP评估炎症肠病活动价值。方法:以Logistic回归法分析80例克罗恩病(CD)、70例溃疡结肠炎(UC)患者血清CRP血沉、临床活动度、内镜表现活动、组织学活动、低白蛋白血症、贫血、白细胞升高关系;比较临床严重度、病变部位药物治疗对CRP影响。结果:CD中CRP血沉相关;UC中CRP血沉、外周血白细胞升高相关。CRP在活动CD中显著升高(P〈0.01),重度CD结肠CD中CRP升高较其他各组明显(P〈0.05);活动UC中CRP亦显著升高(P〈0.01),重度组中CRP升高较其他组明显(P〈0.05)。药物有效控制临床表现时.CRP显著下降(P〈0.01),复发时重新升高(P〉0.05)。结论:CRP升高更适于反映中至重度结肠CDUC活动:具有快速反映药物治疗有效特点。

  • 标签: C反应蛋白质 CROHN病 溃疡性结肠炎
  • 简介:丘疹荨麻疹,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学龄前儿童,每年春季开始,夏秋季节,有的年四季不断,尤其夏秋季节为重,在小儿身上不断出现不规则成群分布梭形红色丘疱疹或风团,伴有剧烈瘙痒,有的经搔抓继发皮肤感染形成脓胞疮。现简要介绍下对丘疹荨麻疹认识防治。

  • 标签: 丘疹性荨麻疹 婴幼儿 儿童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过敏性疾病
  • 简介:背景:研究表明神经肽S受体1(NPSR1)基因多态欧洲人群炎症肠病(IBD)遗传易感性相关,但尚无研究探讨者在中国人群中相关。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NPSR1基因多态IBD关系。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457例确诊IBD患者[溃疡结肠炎(UC)组355例,克罗恩病(CD)组102例]500名健康对照者,以PCR测序技术分析NPSR1基因rs323922(C→G突变)、rs740347(G→C突变)位点多态。结果:UC组对照组间、CD组对照组间rs323922、rs740347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IBD临床表型相关分析显示:①rs323922位点突变型CG基因型男性CD(OR:0.441,95%CI:0.230~0.844)结肠型CD(OR:0.425,95%CI:0.199~0.911)相关,为保护因素。②rs740347位点突变型CC基因型CD早期发病(〈16岁)相关(OR:15.019,95%CI:2.634~86.470),突变型C等位基因结肠型CD相关(OR:2.142,95%CI:1.709~4.294),者均为危险因素。结论:NPSR1基因rs323922、rs740347位点多态中国汉族人群IBD遗传易感性无关,但IBD某些临床表型有关。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神经肽S受体1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疾病遗传易感性 中国
  • 简介:对无肝脑病临床症候肝硬化患者进行心理智力测试及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亚临床型肝脑病诊断,而重症肝病患者常同时存在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本研究通过对6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心理智力测试、诱发电位检测及血浆内毒素水平测定,对心理智力测试诱发电位指标进行了客观评价,同时发现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心理智力测试诱发电位异常密切相关,提出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应警惕亚临床型肝脑病发生。

  • 标签: 亚临床型肝性脑病 心理智力测试 诱发电位 血浆内毒素
  • 简介: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种除外酒精其他明确肝损因素慢性肝脏疾病,其发病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密切相关。肿瘤坏死因子(TNF)-α、脂联素等脂肪因子在NAFLD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肝细胞脂肪变性基础上发生氧化应激,引起炎症损伤次打击”学说,目前广泛认可对NAFLD发病机制解释。对肥胖患者行饮食、运动、行为、药物、手术治疗等可改善肥胖相关慢性炎症环境,防治NAFLD重要而有效手段。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肥胖症 治疗学
  • 简介: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相关萎缩胃炎NF-κB活性变化关系。方法Hp相关萎缩胃炎40例及Hp根除后复查37例,浅表胃炎(Hp阴性)30例;14C呼气实验血清抗Hp抗体检测Hp感染;凝胶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测NF-κB活性。结果Hp根除组NF-κB活性8016±1394.1浅表胃炎组7139.7±954.35比较,差异显著(P〈0.5);Hp相关萎缩胃炎组NF-κB活性9343.5±1994.3,Hp根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5)。结论NF-κBHp相关萎缩胃炎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可能参与该病发生过程。

  • 标签: NF-ΚB 幽门螺杆菌 萎缩性胃炎 关联性
  • 简介:胆汁淤积由于炎症、结石肿瘤等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或胆管细胞胆汁生成功能障碍、胆汁分泌受抑制或排泄受阻,胆汁淤积,胆管内压增高达到定程度后连接毛细胆管胆管Hering壶腹破裂,胆汁逆流入淋巴、血液循环系统而出现病理现象[1]。定义广义胆汁淤积包括肝内胆汁淤积肝外胆汁淤积。肝内胆汁淤积指胆汁合成、分泌、排泄障碍原发于肝内;肝外胆汁淤积由肝内大胆管或肝外胆管器质或机械性病变所引起

  • 标签: 胆汁淤积 病因 治疗 药物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在治疗急性梗阻化脓胆管炎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芜湖弋矶山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急性梗阻化脓胆管炎经内镜介入治疗3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0例急性梗阻化脓胆管炎经内镜下治疗后,无例出现消化道穿孔死亡,术后出现3例急性胰腺炎,1例乳头切开后出血,总并发症发生率13.3%。结论急性梗阻化脓胆管炎旦诊断明确,应尽早行急诊内镜下治疗,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改善患者全身状况。而且内镜治疗微创、安全、有效,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并能最大程度上提高治愈率,挽救患者生命。

  • 标签: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内镜下治疗
  • 简介:非酒精脂肪肝病临床常见慢性肝病之,治疗方法包括基础治疗非基础治疗。非基础治疗目前尚缺乏特效方法,因而也成为近年来个全球研究热点,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本文非酒精脂肪肝病非基础治疗中药物手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简单介绍。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基础治疗
  • 简介:背景:目前对功能消化不良(FD)症状重叠现象尚缺乏深入研究认识。目的:比较有无重叠症状FD患者在消化不良症状学发病机制方面的异同点。探讨FD患者产生重叠症状可能原因。方法:根据罗马Ⅱ标准问卷调查结果将120例FD患者分为重叠症状(食管、肠道肛门直肠症状)无重叠症状组。分别行消化不良症状学(严重程度、症状分型等)精神心理状态(Zung焦虑自评量表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定,以及多导胃电图检查、放射核素法或不透X线标志物法固体胃排空测定、液体营养餐负荷试验结合胃内压测定心率变异性分析,分组比较检测结果。结果:62.5%FD患者重叠症状。无重叠症状FD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学、胃壁肌电活动、固体胃排空功能、胃敏感性容受性功能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有重叠症状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比例显著高于无重叠症状者(P〈0.05)。结论:无重叠症状FD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学病理生理机制相同.提示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诊治原则措施相似。异常精神心理因素可能重叠症状产生原因之

  • 标签: 消化不良 功能性 重叠症状 症状学:发病机制
  • 简介:非酒精脂肪肝病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种慢性肝病,胰岛素抵抗主要发病原因之,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研究发现影响胆汁酸核受体措施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抗肝纤维化等作用。脂肪细胞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在非酒精脂肪肝病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另外,研究还发现胆汁酸核受体变化可影响脂肪因子分泌。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肪因子 胆汁酸核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