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验证善得、善得联用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胃病(PHG)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经胃镜证实为肝硬化门脉高压胃病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善得和善得联用奥美拉唑(联合用药组)治疗,通过鼻胃管抽吸胃内容物观察出血情况,进行对照研究。并记录病人输血量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善得6、24、48h完全止血率与联合用药组差异无显著(P>0.05),但善得组12h完全止血率显著低于联合用药组(78.9%,P<0.025)。善得组24h内完全止血平均所需时间为11.04±6.96h,显著高于联合用药组6.81±4.05h,(P<0.05);善得联合用药组治疗后7d再出血率生存率差异无显著(P>0.05);善得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发生分别为21例,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善得定能有效、安全控制肝硬化PHG出血,但善得联用奥美拉唑,则控制出血比单用善得更为快速、效果更佳。

  • 标签: 善得定 药组 治疗 联合用药 奥美拉唑 止血
  • 简介:目的评价妊娠早期给予替比夫口服对乙型肝炎病毒(HBV)高载量孕妇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疗效安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将80例HBV高载量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受试者在孕12周口服替比夫600mg,1次,d,服药至产后12周,同时给予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对照组受试者只接受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均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IU乙肝疫苗20μg。比较两组孕妇受试者在分娩即刻分娩后12w血清HBVDNA水平。评估两组新生儿在出生时6月龄时血清HBsAgHBVDNA阳性率,并比较两组新生儿胎龄、身长、头围、体质量Apgar评分。同时,密切观察两组孕妇在服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分娩即刻分娩后12W,试验组受试者血清HBVDNA水平为(3.58±0.56)lgcopies/ml(2.98±0.32)lgcopies/ml,显著低于对照组(7.93±0.47)lgcopies/ml7.46±0.43)lgcopies/ml(P〈0.01);新生儿出生时,试验组HBsAg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0%2.5%,显著低于对照组20.0%17.5%(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时胎龄(P=0.64)、身长(P=0.44)、头围(P=O.93)、体质量(P=0.46)、Apgar评分(P=0.45)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在孕12周开始应用替比夫预防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孕妇血清HBVDNA水平,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且未见孕妇新生儿有不良反应。

  • 标签: 乙型肝炎 替比夫定 母婴传播 安全性
  • 简介:背景:溃疡结肠炎(UC)是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病变,大量研究表明,UC肠黏膜损伤与紧密连接蛋白改变有关。目的:探讨实验结肠炎大鼠结肠中claudin-1、-2、-4表达。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给予大鼠7.5mg/mL恶唑酮灌肠制备实验结肠炎模型,以等量0.9%NaCl溶液灌肠作为正常对照。造模7d后,行大体评分结肠组织学评分,以ELISA法检测血清和结肠中细胞因子TNF-α、IL-4、IL-5、IL-10含量,免疫组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2、-4蛋白表达,实时PCR法检测claudin-1、-2、-4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结肠大体评分组织学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血清和结肠组织IL-4IL-5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而两组TNF-αIL-10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claudin-1、-4mRN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claudin-2mRNA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实验结肠炎大鼠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2、-4分布表达发生改变,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有望作为UC治疗潜在靶点。

  • 标签: 紧密连接蛋白质类 恶唑酮 结肠炎 溃疡性 细胞因子类
  • 简介:目的分析1例拉米夫耐药变异导致病情恶化患者病毒变异前后HBV生物学特性变化,为进步明确YMDD变异生物学意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构建病情恶化前后含1.3倍HBV基因组可复制克隆。体外转染Huh-7细胞系,检测抗原分泌HBV转录子。使用高压尾静脉注射技术,建立急性感染小鼠模型,比较变异前后毒株病毒血症产生情况。结果病情恶化前后除HBVYMDD基序发生YVDD变异外,在四个开放读码框内均发生系列变异。变异前后感染克隆转染Huh-7细胞72小时HbsAg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变异后病毒HBeAg分泌能力丧失(P〈0.01);逆转录PCR半定量检测HBV转录子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变异前后感染克隆建立HBV急性感染小鼠血清HBVDNA定量分别为7.24±0.636.86±0.62lgcopies/ml(P〉0.05)。结论该例患者在YMDD变异导致病情恶化前后,除HBeAg分泌功能丧失外,病毒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变化,提示YMDD基序以外变异可能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肝衰竭 拉米夫定 YMDD
  • 简介:慢性乙型肝炎由于病毒持续感染,免疫功能紊乱,致使病情迁延不愈,治疗非常困难.当前,虽有多种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用于临床,但疗效不甚理想.公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最有效药物为干扰素及拉米.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可能有较好协同作用.我们对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拉米夫联合α1b-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干扰素治疗 拉米夫定 疗效观察 联合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
  • 简介:目的:探讨在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疗效安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ISIwebofknowledge、EMbase、CochraneLibrary、BIOSISPreviews等数据库,截止日期为2013年9月。参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1篇,共1241例孕妇,其中应用替比夫602例,对照组63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随访6~12月龄婴儿,替比夫组HBsAgHBVDNA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15,95%CI(0.08,0.28),P<0.00001;RR=0.12,95%CI(0.05,0.32),P<0.0001];替比夫组孕妇分娩前HBVD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86,95%CI(-4.55,-3.16),P<0.00001];替比夫组肌酸激酶升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86,95%CI(-4.55,-3.16),P<0.00001],应用替比夫孕妇所产新生儿无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替比夫定能阻断HBV宫内感染,其应用安全、有效。

  • 标签: 乙型肝炎 替比夫定 宫内感染 孕妇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早期胃癌组织中GTP酶激活蛋白SH3功能区结合蛋白G3BP1G3BP2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早期胃癌组织89例正常对照组织3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G3BP1蛋白G3BP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早期胃癌组正常组G3BP1阳性率分别为87.64%60.00%,G3BP2阳性率分别为86.51%54.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早期胃癌G3BP1G3BP2表达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P=0.000);早期胃癌组织中G3BP1与G3BP2表达呈正相关(rs=0.252,P=0.017)。结论早期胃癌组织中G3BP1G3BP2呈高表达,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紧密相关,两指标异常表达可能在早期胃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早期胃癌 G3BP1 G3BP2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研究c—erbB—2c—myc癌基因在胃癌组织中扩增意义。方法应用非放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81例胃癌标本中c—erbB—2c—myc扩增情况。结果C—erbB—2c—myc在胃癌中扩增率分别为50.6%67.9%。c—erbB—2基因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分化程度越差、浸润深度越深、淋巴结有转移,c—erbB—2基因表达率越高,而C—myc癌基因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两基因扩增具有显著相关(x^2=7.26,P〈0.01)。结论c—erbB—2c—myc扩增是胃癌发生过程中个重要生物学因素,且两者具有较好协同作用。

  • 标签: 胃癌 C—erbB—2基因 C—myc基因 原位杂交
  • 简介:背景:研究表明神经肽S受体1(NPSR1)基因多态与欧洲人群炎症肠病(IBD)遗传易感性相关,但尚无研究探讨两者在中国人群中相关。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NPSR1基因多态与IBD关系。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457例确诊IBD患者[溃疡结肠炎(UC)组355例,克罗恩病(CD)组102例]500名健康对照者,以PCR测序技术分析NPSR1基因rs323922(C→G突变)、rs740347(G→C突变)位点多态。结果:UC组与对照组间、CD组与对照组间rs323922、rs740347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与IBD临床表型相关分析显示:①rs323922位点突变型CG基因型与男性CD(OR:0.441,95%CI:0.230~0.844)结肠型CD(OR:0.425,95%CI:0.199~0.911)相关,为保护因素。②rs740347位点突变型CC基因型与CD早期发病(〈16岁)相关(OR:15.019,95%CI:2.634~86.470),突变型C等位基因与结肠型CD相关(OR:2.142,95%CI:1.709~4.294),两者均为危险因素。结论:NPSR1基因rs323922、rs740347位点多态与中国汉族人群IBD遗传易感性无关,但与IBD某些临床表型有关。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神经肽S受体1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疾病遗传易感性 中国
  • 简介:脊源性疾病多以背痛为首发症状,且伴有神经系统改变。但当些患者以腹痛、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来消化科就诊时,早期多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或功能性疾病,延误了诊治时机,并浪费医疗资源。本文就以下典型病例进行分析,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 标签: 胸椎结核 唯一症状 腹痛 神经系统改变 消化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
  • 简介:乙型肝炎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主要因素。乙型肝炎发病机理复杂,但病毒复制是肝损伤起动因素。干扰素(IFN)作为抗HBV制剂已广泛用于临床,经过近20年研究证明,α-IFN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有效药物。但IFN疗效仅30%~40%,由于IFN疗效、毒副反应、价格以及使用不便等因素使其应用受限。目前,对HBV逆转录酶有抑制作用药物拉米夫(Lamivudin,3TC)作为新核苷类抗病毒药已受到关注。在体外动物模型中证明有很强抗HBV复制作用。临床实验也证明3TC可迅速降低HBVDNA浓度,改善肝组织学病变。但3TC停药后易复

  • 标签: 拉米夫定 抗乙型肝炎病毒 耐药性 YMDD变异 蛋氨酸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简介:皮质盲又称肝脑眼综合症,是终末期肝病合并肝脑病种特殊表现,临床较少见。我院在近期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病例摘要例1,32岁。

  • 标签: 肝性脑病 肝性皮质盲 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及临床疗效。方法68例CHB患者被分为A组34例,口服阿德福韦酯治疗;B组34例口服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治疗,观察48周。结果治疗12周、24周48周时,A组B组患者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9%、26.5%、32.4%61.8%、47.1%、82.4%;HBeAg阴转率分别为5.9%、8.8%、17.6%20.6%、26.5%、32.4%;血清ALT复常率分别为11.8%3、5.3%、41.2%73.5%、55.9%、88.2%。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比单用阿德福韦酯具有更好短期临床疗效。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阿德福韦酯 拉米夫定
  • 简介:病例:患者女,37岁,因“腹泻两个月,发热伴关节肿痛、皮肤破溃月余”入院。4年前患者因“解黏液血便”行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结肠炎.予灌肠柳氮磺胺吡啶(SASP)口服治疗后,症状得到较好控制。两个月前,患者出现腹泻症状,5-6次/d,水样,伴少量黏液,无血便,于外院行结肠镜检查示溃疡结肠炎,予灌肠SASP口服治疗后,大便恢复正常。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主要表现 关节炎 脓皮病 结肠镜检查 黏液血便
  • 简介:目的探讨微小RNA-363(miR-363)靶向调控E2F转录因子3(E2F3)表达对HepG2细胞增殖凋亡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epG2细胞,采用Lipofectamine法将miR-363抑制剂或其阴性对照转染到HepG2细胞,继续培养48h,收获细胞,采用四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使用流式细胞术法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HepG2细胞miR-363mRNA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HepG2细胞E2F3、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HepG2细胞增殖率为(96.4±9.7)%,显著高于抑制剂处理组【(72.3±6.5)%,P<0.05】,凋亡率为(8.2±1.4)%,显著低于抑制剂处理组【(9.7±0.8)%,P<0.05】;对照组HepG2细胞miR-363mRNA相对水平为(1.0±0.1),显著高于抑制剂处理组【(0.6±0.2),P<0.05】,E2F3蛋白表达量为(1.0±0.1),显著高于抑制剂处理组【(0.6±0.1),P<0.05】,而对照组HepG2细胞BaxCaspase-3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4±0.0)(0.5±0.1),均显著低于抑制剂处理组【(0.6±0.1)(0.7±0.0),P均<0.05】。结论miR-363可靶向调控E2F3表达,抑制HepG2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本研究结果为肝癌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HEPG2细胞 微小RNA-363 E2F转录因子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观察拉米夫治疗活动肝硬化患者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活动肝硬化患者57例,其中29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28例使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拉米夫100mg/日,口服,治疗8个月.观察临床症状肝功能、Child-Pugh积分、肝纤维化指标以及HBVDNA、e系统血清转换等.结果治疗8个月时,临床症状改善、HBVDNA阴转、肝功能改善,以及有无合并症出现,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治疗活动肝硬化,能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稳定病情,改善预后.

  • 标签: 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 拉米夫定
  • 简介:背景: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主要参与对DNA损伤反应,caspase-3主要参与细胞凋亡调控,两者与结直肠癌发生关系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PARP-1caspase-3在结直肠腺瘤腺癌中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9例结直肠腺瘤、70例结直肠腺癌10例癌旁黏膜石蜡包埋标本中PARP-1caspase-3表达,分析腺瘤腺癌组织中两者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相关,以及两者间相关。结果:结直肠腺瘤腺癌组织中,PARP-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结直肠黏膜(55.9%82.9%对20.0%,P〈0.05),caspase-3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结直肠黏膜(33.9%28.6%对100.0%,P〈0.05)。结直肠腺瘤中,PARP-1表达与腺瘤数目相关,caspase-3表达与上皮内瘤变程度相关;结直肠腺癌中,PARP-1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ARP-1与caspase-3在结直肠腺瘤腺癌组织中表达无相关。结论:PARP-1caspase-3在结直肠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有重要作用,两者联合检测对结直肠腺癌早期诊断具有价值。

  • 标签: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结直肠肿瘤 腺瘤 腺癌
  • 简介:背景:XPO1(exportin1)是核质转运重要介质,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表达增高,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进程,是恶性肿瘤潜在治疗靶点。目的:探讨XPO1在人胰腺癌细胞中表达、定位以及XPO1抑制剂KPT-330对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影响。方法: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6株人胰腺癌细胞株2株人永生化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株中XPO1表达,选择XPO1表达量最高的人胰腺癌细胞株MIAPaCa-2进行后续实验。予MIAPaCa-2细胞不同浓度KPT-330(0.03、0.3、3μmol/L)或DMSO处理,免疫荧光实验检测XPO1在细胞中分布,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检测XPO1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PARP表达变化。结果:XPO1主要聚集分布于MIAPaCa-2细胞核膜,经KPT-330处理后,XPO1核膜高聚现象消失。与DMSO组相比,KPT-330可抑制MIAPaCa-2细胞XPO1表达,并能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呈浓度依赖。机制研究显示KPT-330可诱导MIAPaCa-2细胞发生细胞周期S期阻滞,上调cleaved-caspase-3、cleaved-PARP表达。结论:XPO1抑制剂KPT-330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分布、诱导细胞凋亡而抑制人胰腺癌细胞增殖。

  • 标签: 胰腺肿瘤 核胞质转运蛋白质类 XPO1 抑制剂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近年生存素(survivin)在结直肠腺癌发病机制中作用备受关注,环氧合酶-2(COX-2)选择抑制剂NS-398在小干扰RNA(siRNA)静默survivin后对结直肠腺癌影响目前鲜有报道。目的:研究survivin-siRNANS-398对结肠腺癌细胞株SW620作用,为防治结直肠腺癌寻求新途径。方法:将SW620细胞分为空白组、NS-398组、siRNA干扰组、siRNA阴性对照组联合组,分别以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urvivinmRNA蛋白表达,分别以甲基噻唑基四唑(MTY)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凋亡情况。结果:与siRNA阴性对照组相比,siRNA干扰组NS-398组survivinmRNA蛋白表达显著下调,SW620细胞抑制率凋亡率显著升高,作用均呈时间依赖(P〈0.01);两者联合应用作用进步增强(P〈0.01)。结论:survivin-siRNANS-398均可使SW620细胞survivinmRNA蛋白表达下调,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两者联用作用进步增强。

  • 标签: 生存素 RNA 小分子干扰 环氧合酶2抑制剂 结直肠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