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背景:局部电刺激下食管括约肌(LES)作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新理念正处于起步阶段。目的:探索局部电刺激理想参数,并初步探讨抑制LES收缩局部神经反射通路。方法:构建抗胃食管反流电刺激活体动物模型。观察胃食管反流量变化,探索电刺激抗胃食管反流理想参数。在理想参数刺激下,分别加入不同药物干预,观察对胃食管反流量影响。结果:频率10Hz和脉冲0.4ms时,电压10V或15V胃食管反流量明显减少(P<0.001);电压10V和脉冲0.4ms时,频率10Hz胃食管反流量明显减少(P<0.001);电压10V和频率10Hz时,脉冲0.4ms胃食管反流量显著降低(P<0.001)。食管壁局部浸润筒箭毒碱或辣椒素可显著提高胃食管反流量(P<0.05);给予NK1受体阻断剂L-732,138或NO合酶抑制剂L-NAME后,胃食管反流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考虑到电能对组织损伤,理想电刺激参数为电压10V、频率10Hz和脉冲0.4ms。食管壁内TRPV-1阳性初级传入速激肽类神经元与肌间氮能神经元组成局部反射通路可削弱电刺激诱发LES收缩。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电刺激 食管括约肌 下段 反射通路 辣椒素
  • 简介:贲门失弛缓症(AC)是由于食管缺乏蠕动和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失弛缓而致压力增高,对吞咽动作松弛反应减弱所导致。其病因较为复杂,目前存在争议,主要认为是食管壁间神经丛节细胞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可累及整个胸段食管,但以食管中下部最为明显。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段胸骨后不适或疼痛。本病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本文就贲门失弛缓症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贲门失弛缓症 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肿瘤免疫治疗虽然早已提出,但作为战胜癌症必不可少途径是近几年才有的共识。肿瘤免疫治疗可分为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但要真正战胜癌症,还是需要安全、有效主动免疫治疗途径。树突细胞(DC)是衔接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桥梁,也是决定适应性免疫性质,即免疫或耐受关键细胞。因此,以DC为载体安全、高效、特异和广谱肿瘤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重要地位。由于DC高度异质性,基于DC肿瘤疫苗研究遇到了瓶颈。本文结合笔者研究经历,综述DC肿瘤疫苗研究进展及其迫切需要解决问题。

  • 标签: 树突细胞 癌症疫苗 抗原 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整体护理程序在小儿腹泻中应用效果。方法以92例小儿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程序,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患儿家属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3.5%,明显高于对照组80.4%,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小儿腹泻患儿实施整体护理程序能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患儿尽快恢复健康,还能显著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小儿腹泻 整体护理程序 护理效果
  • 简介:表格是记录数据或事物分类等一种有效表达方式,具有简洁、清晰、准确特点,同时其逻辑性和对比性又很强,因而表格在科技期刊中被广泛采用。如果表格选用得合适,设计得合理,不仅会使文章论述清楚、明白,还可收到美化版面、节省版面的效果。

  • 标签: 自然段落 科技论 科技期刊 表序 对比性 项目栏
  • 简介:目的对高龄胆总管结石应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诊治99例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0例采用ERCP治疗,对照组49例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腹痛缓解时间、抗感染治疗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6、2.88、1.54、2.54、2.67、6.65,P均〈0.05);研究组IL-1、TNF-α、IL-6等炎症反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3、3.73、13.43,P〈0.05);研究组手术成功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73.47%(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28.56%(P〈0.05)。结论高龄胆总管结石应用ERCP治疗临床效果优于传统手术治疗。

  • 标签: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高龄 胆总管结石
  • 简介:背景:小肠类器官是体外研究肠道上皮最好工具,应用前景广泛,然而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研究报道。目的:在国内建立并优化小肠类器官培养技术,为小肠上皮细胞基础研究提供平台。方法:常规培养L-WRN细胞,收集含不同浓度胎牛血清(FBS)条件培养基。处死6~8周龄C57BL/6小鼠,自末端回肠起取约15cm肠段,纵向剖开,EDTA法分离、收集隐窝上皮,以基质胶包埋多聚化后加入不同浓度梯度L-WRN条件培养基,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出芽情况,待出芽达一定长度后,重新包埋传代培养。结果:与含20%FBSL-WRN条件培养基相比,含10%FBS条件培养基更有利于小肠类器官体外培养。条件培养基浓度为10%、15%、20%、25%、30%均可促使小肠类器官形成,15%条件培养基出芽率最高。结论: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成功建立了小肠类器官培养技术,并发现15%L-WRN条件培养基(含10%FBS)更有利于小肠类器官出芽。

  • 标签: 小肠类器官 原代细胞培养 L-WRN细胞 培养基 条件性 隐窝 干细胞
  • 简介:目的探究对糖尿病合并胰腺炎患者实施连续性血糖监测和整体性护理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8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分别给予连续性血糖监测和整体性护理以及常规血糖监测和护理。结果干预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天数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服务满意度则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血糖监测和护理措施相比,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连续性血糖监测和整体性护理措施可以保持合适血糖水平,防止并发症发生,减少住院天数并提高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 标签: 糖尿病 急性胰腺炎 血糖监测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门诊腹泻患儿行综合性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门诊收治79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均行腹泻常规治疗。对照组39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行综合性护理。观察两组患儿呕吐、腹泻改善和退热时间,对两组患儿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评定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呕吐、腹泻改善时间、退热时间均晚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儿护理满意度评价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对腹泻患儿行综合护理可较早地改善患儿呕吐、腹泻和发热等症状,有利于患儿预后,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 标签: 腹泻 小儿 综合性护理
  • 简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病人舒适化诊疗服务也逐渐普及,其中无痛消化内镜对消化道疾病诊疗作用更是日益突出。老年人群体因其特殊生理状况往往使消化内镜检查过程麻醉管理更为棘手。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对老年人无痛消化内镜麻醉管理过程多方面事项包括评估、实施、药品对比及并发症处理方案进行归纳综述,为临床老年人无痛消化内镜麻醉管理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老年人 胃肠镜 麻醉管理
  • 简介:目的探究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60例行胃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术后疼痛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2h、4h、8h、24h后VASi平分,分另lj为2.21±0.97、1.63±0.64、1.10±0.21、0.31±0.09,f氏于组4.12±1.34、3.71±1.13、2.45±0.98、1.61±0.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67%,低于对照组63.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胃癌手术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外麻醉,相较于单纯全身麻醉,其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全身麻醉 硬膜麻醉 胃癌 镇痛
  • 简介: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影响。方法以80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全麻,观察组给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VAS评分情况、PCIA使用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术后2、4、8、12、24h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0.05);观察组48h内PCIA按压次数低于对照组,镇静评分髙于对照组(/><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32.5%(/><0.05)。结论胃癌患者手术时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提髙术后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其临床应用价值髙。

  • 标签: 胃癌 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 镇痛效果
  • 简介:背景:在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序中,胃癌分居第二和第三位。探索方法简便、敏感性高非侵入性指标以筛选出胃癌高危人群接受胃镜检查是胃癌普查有效途径。目的:探讨三叶因子3(TFF3)作为胃癌筛查血清生物学标记物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13年7月—2014年1月49例胃癌患者和29名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FFs浓度,以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TFF1、TFF2、TFF3对胃癌诊断性能,并进一步分析三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胃癌组TFF3血清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3.57±19.49)ng/mL对(29.97±14.20)ng/mL,P<0.01],两组间TFF1、TFF2血清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FF1、TFF2、TFF3诊断胃癌AUC分别为0.56、0.56和0.83,TFF3诊断性能最高;以33.0ng/mL为TFF3cutoff值,相应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3%和82.8%,预测胃癌风险OR值为8.27。TFF3血清浓度与胃癌TNM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清TFF3是一个有应用前景非侵入性胃癌筛查生物学标记物。

  • 标签: 胃肿瘤 筛查 生物学标记 三叶因子3
  • 简介:目的研究功能性腹泻从脾论治机制与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功能性腹泻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脾虚湿阻型,采用参芩白术散加减治疗方案;脾肾阳虚型,采用附子理中丸加减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甲硝唑治疗方案。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与疗效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腹泻次数减少;粪便性状评分好转,自治疗2周始,到停药后4周,一直持续,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0.05);中医症状积分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〇.〇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生活质量上,全面改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仅在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CP<〇.〇5)。结论从脾论治功能性腹泻,能有效缓解脾气虚弱、阳气虚衰症状;腹泻次数减少、粪便性状改善;临床疗效持久;还能调畅气机,全面提髙生活质量;是中医开展功能性腹泻临床治疗有益探索。

  • 标签: 功能性腹泻 机制疗效 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精细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治疗过程中效果。方法选取我社区中心治疗137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均行常规护理,观察组69例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运动指导等精细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对护理措施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2.1%,明显低于观察组89.9%(P〈0.05);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2%,明显高于对照组75.0%(P〈0.05)。结论对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指导及定期随访等精细护理干预,可提高临床治疗社区管理效果,良好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改善预后,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 标签: 糖尿病性胃轻瘫 护理干预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临床路径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护理效果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就诊原发性肝癌并采取介入治疗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而观察组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管理。对两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费用情况、生存质量、不良反应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比较。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62.50%明显低于观察组满意度85.00%(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相关费用并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临床路径
  • 简介:结直肠癌是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转移性结直肠癌预后较差,单纯化疗总生存期仅为1—1.5年。近年来,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作用靶点分子靶向治疗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并且成为近期研究热点。本文就转移性结直肠癌分子靶向治疗策略展开思考。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分子靶向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胃镜下喷洒凝血酶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治疗2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采取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1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取胃镜下喷洒凝血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8%,明显高于对照组80.77%,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5%,低于对照组13.85%,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为(9.1±3.2)d,短于对照组(16.3±4.2)d,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镜下喷洒凝血酶治疗可取得较好止血效果,同时还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止血 胃镜 凝血酶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0例。对照组予以克拉霉素联合果胶铋治疗,观察组给予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后两组病理积分情况比较、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H.pylori根除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78.9%、52.2%(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理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H.pylori根除率,恢复胃部功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阿莫西林 果胶铋 幽门螺杆菌感染
  • 简介:目的观察消化道黏膜下肿物在超声内镜下表现特征。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11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对象均采用超声内镜检查,观察黏膜下肿物在超声内镜下影像学特征。结果检出黏膜下肿物包括平滑肌瘤(35例)、胃肠道间质瘤(29例)、脂肪瘤(20例)、类癌(12例)、异位胰腺(8例)、神经鞘瘤(4例)、错构瘤(4例)、血管球瘤(2例);超声内镜诊断符合例数为97例,总诊断符合率为85.96%。其中对平滑肌瘤(94.29%)、胃肠道间质瘤(93.10%)、脂肪瘤(100.00%)、类癌(75.00%)、异位胰腺(75.00%)、血管球瘤(100.00%)均具有较高诊断率,而对神经鞘瘤(25.00%)和错构瘤(0.00%)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结论各种消化道黏膜下肿物在超声内镜下具有不同表现特征,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鉴别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消化道 黏膜下肿物 超声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