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医院感染铜绿假单(PAE)的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菌株;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12株PAE中,泛耐药菌株检出率为14.6%。药敏试验结果表明:PAE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啦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14.2%~21.7%),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40%。结论:我院铜绿假单耐药性已非常严重,应加强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工作,遏制多药耐药细菌导致的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 标签: 医院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多药耐药
  • 简介:目的:通过对十堰地区加德纳氏(GV)感染途径的调查分析,以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对578例女性,按其居住地分为2组:A组(城区)345例;B(乡镇)233例。行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再从商品清洗液的使用、豢养宠物和性伴多少3个方面随机询问调查55例。结果:细胞学:A组:CⅡ344例,99.7%,CⅢ1例0.3%;B组CII231例,99.1%,CIII1例,0.9%,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V阳性率:A组:86例(86/345)24.9%,B组,35例(35/233)15.0%;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问卷调查:①清洁液使用:A组(27/30)90.0%,B组(6/25)24.0%,P〈0.01,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豢养宠物:A组(7/30)23.3%,B组(1/2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多性伴调查:A组8例(8/30)26.7%,B组,1例(1/2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地区妇女GV感染与商品清洗液的使用、豢养宠物和性伴多少有一定关系。

  • 标签: 加德纳氏菌 线索细胞 细胞学检查 生活习性
  • 简介:目的:探讨儿科医院感染病原的耐药性特征,为儿科医师预防与治疗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系统查阅我院儿科医院感染患儿的病历并统计有关资料;微生物室实验操作遵循卫生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规范进行,无菌方式采集感染性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KB法检测,实验全程在室内质量控制的前提下进行。结果:共培养获得病原205株,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检测表明: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高达60%以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对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3代头孢类药物的耐药性均接近或高于40%;而且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率达38.8%,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和肺炎克雷伯细菌检出率达40.5%,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达12.0%、15.4%。结论:基层医院儿科医院感染现状值得高度关注,其病原菌种类繁多,耐药性严重,医院应提高防范意识,制定干预对策,力图降低医院感染现患率,控制儿科细菌耐药性快速增长的危险局面。

  • 标签: 儿科 医院感染 病原菌 抗药性
  • 简介:目的:了解尿路感染病原的构成比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病原培养和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进行。结果:207株尿路感染病原中,大肠埃希和肠球菌属分离率分别居第1、2位,占25.6%、14.5%;所有病原对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但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生素100%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100%敏感。结论:尿路感染病原的耐药率不断上升,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细菌耐药性增长的不良趋势。

  • 标签: 尿路感染 病原菌 构成比 耐药性
  • 简介:目的:分析3年期间医院血培养病原的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分析医院2009—09—2012-08血培养标本培养鉴定和药敏结果。结果:共分离血培养病原571株,其中革兰阳性338株(59.19%),革兰阴性232株(39.63%),真菌1株,前4位细菌分别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大肠埃希(E.coli)、肺炎克雷伯(Kpn)、金黄色葡萄球菌(Sau);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Sau14.3%,E.coli和Kpn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s)为57.0%和24.0%,耐亚胺培南E.coli2株;碳青霉烯类抗菌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革兰阴性敏感率达92.5%以上,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葡萄球菌对喹努普汀/达福普汀、利奈唑胺、莫西沙星和替加环素高度敏感,血流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和四环素敏感率低,其他14种抗菌药物敏感率70%以上;肠球菌和链球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率高。结论:血培养病原以革兰阳性为主,CNS占重要地位,出现耐亚胺培南大肠埃希。血培养细菌耐药情况严重,应及时监测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甩药.

  • 标签: 血培养 耐药性 病原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KPN)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I躏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187株肺炎克雷伯的标本来源和l临床科室分布进行调查,细菌培养与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依据CLSI最新折点进行评价。结果: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为100%,但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到95.2%(178/187)。结论:各级医院应加大细菌耐药性监测力度,遏制细菌耐药性迅速增长的不良趋势。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医院感染 耐药性 监测
  • 简介:患者,女,50岁。因"反复头晕乏力伴颜面浮肿20d"入院。20d来时感乏力,伴有头晕,家人发现其面色苍白,多次血常规检查Hb60~80g/L左右。门诊以"贫血待查"收住入院。平时饮食正常,自幼有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入院体检:

  • 标签: 白血病 单核细胞
  • 简介:目的:调查医院剖宫产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感染的耐药性,为防范及医治尿路感染提供依据。方法:调取2014年医院剖宫产手术患者病案,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尿液定量培养和药敏检测依照细菌学有关技术操作,WHONET5.6分析软件统计数据。结果:2014年1至12月剖宫产手术患者3414例,尿路感染率6.5%;感染危险因素是高龄产妇、合并基础疾病、体质指数高、导尿管留置时间、多次切入性操作;244株感染以肠道群为主,占78.3%;产ESBLs株检出率为48.7%,耐亚胺培南绿脓假单检出率为23.5%,MRS检出率为53.3%;耐药率在60%-70%的药物是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率较高的药物有阿米卡星、含酶抑制剂抗生素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及糖肽类抗生素等。结论:剖宫产术后产妇尿路感染的耐药率呈增长态势,相关管理机构应针对危险因素严于防范,扭转医院流行耐药性增幅较大的危险倾向。

  • 标签: 剖宫产 尿路感染 危险因素 细菌 抗药性
  • 简介:目的:调查山区基层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类别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病原培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法,药敏结果按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最新规则评价;采用WHONET5.5版本统计分析数据。结果:COPD病原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1.0%),所有病原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耐药性,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达41.9%,产ESBL细菌检出率达44.4%,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和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达13.3%、20.0%。结论:我院COPD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病原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与控制。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部感染 病原菌 抗药性
  • 简介:急性白血绝大多数以发热,进行性贫血,骨痛、关节痛,皮肤、黏膜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然而我院今年3月发现1例以肠梗阻为临床特征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白血病 急性 肠梗阻
  •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肝脾破裂急诊手术患者组织氧代谢的影响。方法:以行自体血回输的64例肝脾破裂急诊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单纯输注异体血的相同或类似类型急诊手术患者62例。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24h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血氧含量(CaO_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_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静脉血氧含量(CvO_2)、氧摄取率(ERO_2)、血乳酸浓度(aLac、vLac)的变化以及术后红细胞变形指数(RCDI)、全血及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含量。结果:①术后观察组PaO_2、CaO_2、PvO_2、SvO_2、CvO_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术后24h观察组ERO_2以及aLac、vLa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术后观察组RCDI为0.143±0.1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168±0.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及红细胞2,3-BPG含量分别为(2.51±0.20)μmol/ml和(4.39±0.41)μmol/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5±0.17)μmol/ml和(3.27±0.34)μmol/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中自体血回输能即刻为患者提供完全相容的血液,迅速补充血容量,明显提高血氧含量及血氧饱和度和改善组织细胞的缺氧状况,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自体血回输 肝脾破裂 组织 氧代谢
  • 简介:患者,男,77岁.有脑梗塞病史,患2型糖尿6年,2年前双下肢出现间歇性跛行,半年前出现静息痛,1个月前因左下肢发生湿性坏疽于本院施行膝上截肢术,现右下肢疼痛难忍.

  • 标签: 干细胞移植 糖尿病足
  • 简介:Rh系统血型不合溶血多见于Rh阴性妇女。其免疫反应是由于Rh阴性孕妇孕育了Rh阳性的胎儿。胎儿Rh溶血也可以发生在母亲是Rh阳性的婴儿,这是由于胎儿的C、C、E、e等不同抗原产生免疫反应的结果,这类Rh溶血以抗E最多见,而抗-cE引起的新生儿溶血较少见,现将我们发现1例抗-cE联合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报告如下。

  • 标签: RH血型 抗-CE 联合抗体 新生儿溶血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CLL)的免疫分型。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10例CLL患者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结果:10例CLL患者CD19抗原阳性表达率为100%。其中1例患者CD5、CD19、CD20、HLA-DR、CD3、CD13均阳性,且CD34表达率大于10%;另有1例为CD5、CD19、CD20、HLA-DR阳性且伴CD7阳性。CD5、CD19、CD20、HLA-DR同时阳性的患者为50%。结论:CLL以B细胞慢淋为主,免疫分型对慢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免疫分型可存在伴系表达。

  • 标签: 白血病 淋巴细胞性 慢性 免疫表型
  • 简介:观察白血病患者输注单人份机采血小板的临床效果,影响血小板的临床效果,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1资料与方法2007-2010年收治白血病患者、71例,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53例,慢性白血病患者16例。5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均表现为中(重)度贫血和严重出血倾向,为了化疗的正常进行,或缩短化疗骨髓抑止期,

  • 标签: 白血病 骨髓抑制期 血小板校正增加值
  • 简介:目的:了解手足口暴发高峰时段临床患者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的人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的基因型,为手足口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手足口高峰时期收集的咽拭子标本109份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对分离到的4株EV71型病毒株的227bpVP3-VP1基因序列和3株CA16株的736bpVP1-2A基因序列进行基因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检测到的4株EV71分离毒株均属C4a亚群,3株CA16分离毒株均属于B1b亚群。结论:2013年黄梅县手足口暴发高峰时段的EV71流行株为C4a亚群,CA16流行株为B1b亚群。

  • 标签: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71型 柯萨奇病毒A16型 系统进化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洛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艾滋病毒(HIV)确认阳性者的人群分布特点。方法:调查2005—2011年无偿献血HIV确认阳性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住址和感染方式。结果:共检测本市无偿献血者标本378414人份,HIV确认阳性21份,确认阳性率为5.6/10万。21名确认阳性者人群特点是以本地长住,男性,21~40岁,农民和工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居多。结论:随着献血人群和献血目的的复杂化,采供血机构可通过招募、征询、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提高检测技术水平等措施降低HIV经血传播的风险。

  • 标签: 无偿献血 HIV 确认阳性 分布 特点
  • 简介:手足口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感染肠道71(EV71)及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多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婴幼儿发病率为最高。在实验室检查中发现,一些重症患儿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为主。感染EV71的患儿淋巴细胞对EV71抗原刺激,呈显著

  • 标签: 手足口病 异型淋巴细胞 肠道病毒
  •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妊娠晚期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值特异性与妊娠期糖尿(GDM)的变化趋势。方法:对非孕生育期妇女100例和正常妊娠晚期妇女100例,妊娠晚期合并GDM100例患者进行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值监测。结果:与正常非孕生育期妇女相比,正常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显著降低(10.76s、26.62s、15.93s、0.85s),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显著升高(4.10g/L、2.23g/L),血小板(PLT)2组样本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妊娠晚期相比,GDM的PT、APTT、INR显著升高(11.27s、27.36s、0.89s);Fg、DD、PLT2组样本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妊娠晚期血凝呈高凝状态,妊娠期糖尿呈病理性高凝,其凝血与继发性纤溶呈动态平衡,注意其凝血指标特殊性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或)排除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标签: 妊娠晚期 妊娠期糖尿病 凝血功能
  • 简介:目的:对12例母婴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进行血清学分析。方法:采用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放散试验检测ABO以外的抗体,采用谱细胞与患儿血清和母亲血清进行间接抗球蛋白试验鉴定抗体。结果:12例新生儿RhHDN中检出抗-D7例,抗-E3例,抗-c1例,抗-E,c1例,其中3例溶血病患儿为Rh阳性孕妇所生产。结论:应推广产前孕期夫妇Rh血型鉴定分型(包括RhD阴性和RhD阳性)及孕妇Rh免疫性抗体筛查,以减少胎儿受害,保证优生优育。

  • 标签: 母婴RH血型不合 新生儿溶血病 血清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