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试剂评价参考系统,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献血员抗-HCV检测策略。方法:使用ChironRIBAHCV3.0试剂确认献血员中筛查出抗-HCV阳性和阴性血清标本,建立抗-HCV参比血清,评价8种国内外抗-HCVEIA试剂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等指标。结果:构建了抗-HCV诊断试剂评价质控体系,分别包括24份抗-HCV阳性标本、24份抗-HCV阴性标本及8份用于灵敏度评价系列稀释标本;8种抗-HCVEIA试剂对参比血清检测结果Kappa值分别为0.67、0.71、0.75、0.75、0.88、0.79、0.58。结论:自制抗-HCV试剂评价体系更适合各地试剂评价工作,在制定筛查策略时,双抗原夹心法试剂优于间接法试剂。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免疫印迹 诊断试剂
  • 简介:2006年随着新《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颁布及实施,我站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主框架,将两个规范要素和条款整合融汇到体系内,完善血站ISO9000质量体系文件;并建立以常态核查、内

  • 标签: 血站 质量管理体系 常态核查
  • 简介:目的:对抗-HIVELISA试剂进行动态质量评价,确保使用试剂符合质量要求。方法:用国家参考品及临界值质控血清对抗-HIVELISA试剂进行考核。结果:抗-HIVELISA试剂有不合格现象存在,国产试剂符合率优于进口试剂,不同厂家试剂假阳性率及对弱阳性标本检出能力存在差别、同一厂家不同批号试剂盒质量也存在差异。结论:血站定期对抗-HIVELISA试剂盒监测并进行质量评价很有必要

  • 标签: 抗-HIV ELISA试剂盒 国家参考品 质量评价
  • 简介:目的:观察汇集血小板血小板数量、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残留量、无菌试验等指标及临床输注效果,评价汇集血小板输注有效性。方法:应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通过无菌接驳将混合白膜和一延迟同型血浆混合在一起,进行白细胞过滤,并测定46例汇集血小板几项特定指标;比较汇集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和出血时间(lvy法)。结果:89.1%(37/46)汇集血小板几项特定指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汇集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CCI、出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汇集血小板应用于临床能达到较好止血效果,并且能节约血源,满足临床用血需要。

  • 标签: 白膜 白细胞过滤 单一延迟血浆汇集血小板
  • 简介:检验技术不断进步,检验设备全自动化、智能化与网络化,使得检验医学成为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不可缺少辅助手段,对提高临床诊疗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特别是循证检验医学兴起和发展,使检验医学成为向临床提供有效检验证据,并成为影响患者最终临床结局

  • 标签: 检验医学 临床 沟通 质量管理
  • 简介: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改良质量调整生命年来评估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实施贮存式自身输血(PABD)临床疗效和实用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PABD实施方案,有效节约血液资源,为临床贮存式自身输血治疗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并自愿进行PABD外科择期手术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经过PABD适合度评估,以评估级别,采用随机法,随机分配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试验组为PABD组,对照组为异体输血组。用改良质量调整生命年(IQALY)来分析2组住院时间、不良反应、术后感染及预后情况。评估PABD临床疗效和实用性,为临床开展贮存式自身输血治疗提供科学可靠有效依据。结果:在IQALY分析应用中,我们将较小值定义为较为优良生活质量;用IQALY计算得出值:IQALY试验组=16.67;IQALY对照组=34.00。结论:进行PABD患者,预后情况较好、平均住院天数更少,在手术后输血不良反应和感染少,临床医生在对择期手术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建议考虑这些后续效应和作用。

  • 标签: 改良的质量调整生命年 贮存式自身输血 择期手术
  • 简介:室间质量评价作为一种质量控制工具可以帮助实验室提高检验技术,通过分析检测中存在问题并加以克服,从而保证检验质量。全国血型血清学室间质评(EQAS)项目由上海血液中心血型参比实验室承担,已连续多年举办,该项目每年上下半年各1次(以下分别称为第1次、第2次),

  • 标签: 室间质量 实验室 全国
  •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后医院相关输血质量控制情况,探讨降低不合格率、提高输血质量措施。方法:持续改进前后收集分析全市用血报表,每月由各用血单位输血科整理临床输血申请单不合格项、输血科接收标本不合格项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4年的人均用血量分别为4.67U,4.08U,3.84U。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输血申请单不合格率分别为42.3%、23.1%和10.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3,P〈0.01)。3组标本不合格率分别为4.86%、3.84%和2.8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P〈0.01)。结论:目前采用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措施明显提高了全市输血质量,是促进输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及科学化管理行之有效方法。

  • 标签: 输血 持续改进 输血质量
  • 简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检验系《临床输血检验》课程2013年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项目,这是该课程继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精品课程、2009年获湖北省精品课程、2010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后又一国家级课程建设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中重要内容之一,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促进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 标签: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医学检验 教学改革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 简介:目的:总结我科室2004-2008年参加全国采供血机构血液检验室间质量评价成绩,分析查找错误原因并进行改进,努力提高本实验室检测水平。方法:对卫生部临检中心2004-2008年发放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质评样本按要求进行检测并按时回报结果,统计分析卫生部临检中心回报结果。结果:2004-2008年间,HBsAg、抗-HCV、抗-HIV、抗-TP4项质评样本测试结果准确率为100%,ALT准确率为92%。结论:实验室应进一步加强质量控制工作,重点解决ALT准确率问题,提高实验室总体检测水平。

  • 标签: 室间质量评价 室内质量控制 准确率
  • 简介:目的:探讨玻璃珠柱凝集法在临床应用中鉴定血型准确性。方法:用全自动血型及配血分析系统和传统试管法分别对我院住院患者22919例抗凝样本进行血型鉴定并比较检测结果符合率。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全自动血型及配血分析系统鉴定血型准确率达到100%,鉴定结果中Rh(D)阴性为70例,阴性率为0.3%,且鉴定出1例弱D。结论:全自动血型及配血分析系统将血型鉴定从加样到判读整个过程实现了标准化和自动化,能消除许多人为因素造成错误判定,为安全输血提供了保障。

  • 标签: ABO/Rh(D)血型 血型鉴定 仪器法 传统法
  • 简介:血液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引起更多关注。血液安全管理焦点应当包括安全要素、处理过程以及结果监测等几个方面,需要全面审视和评估从血管到血管采供血及输血过程。在国家制定保障血液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约束下,尝试采取以下策略:全员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 标签: 输血 安全 管理 焦点 策略
  • 简介:全面质量控制宗旨是对所采集血液从成分制备到血液检测以及血液成分储存全过程,从原辅材料、试剂、仪器设备到产品全方位,进行监督和检查一项常规性工作。质量控制结果不仅反应了各项操作规程是否得到遵守以及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标准,

  • 标签: 血液质量 统计 分析 质量 改进
  • 简介: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风险是"effectofuncertaintyonobjectives",即作用于目标的不确定性效应。由于风险存在,我们很多行动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结果,有时可能适得其反,特别是在采供血工作中,由于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是

  • 标签: 采供组 风险管理 策略
  • 简介:临床输血属于临床治疗与抢救患者不可替代方式,科学与合理输血可挽救患者生命,反之若输血不合理则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影响治疗,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需加强重视。2010年起我院按照市卫计委要求开始推进科学合理用血工作,临床合理用血情况逐年有所改善。

  • 标签: 不合理输血 原因 合理输血 策略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内科患者输血阈值水平,评价不同输血策略对老年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及临床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03-2014-03老年内科患者临床输血资料及病历资料,统计分析老年患者输血阈值水平;根据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Hb)水平将患者分为开放性输血组(〉60g/L)和限制性输血组(〈60g/L),比较分析2组输注效果、病死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院内感染等指标。结果:老年内科患者输血Hb阈值达(63.8±15.1)g/L,限制性输血组输注显效率明显高于开放性输血组(P〈0.01),无效及效果不佳比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率,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限制性输血策略对于提高老年患者输注效率,减少院内感染率和住院时间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老年患者 限制性输血 开放性输血
  • 简介:近年来,无偿献血工作有了较快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和医疗能力加强,无偿献血增长仍然不能跟上临床用血增长,依然存在偏型或季节性血液紧张时期。个别地方供血紧张甚至呈常态化趋势,血液供应面临着新压力和严峻挑战。我站根据血液库存情况分为正常供血模式和限量供血模式。在血液充足时为正常供血模式,血液紧张时启动限量供血模式。在限量供血模式下,血站对用血计划评审与用血医院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血液紧张 血站 供血评审 沟通策略
  • 简介:鉴于RhD阴性稀有血型人群稀少和临床输血中重要性,以及稀有血型血液供需紧张平衡矛盾和稀有血型献血者严重流失状况,如何建立固定稀有血型献血者队伍并进行科学管理,对于保障临床RhD阴性输血安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笔者总结几年来血站稀有血型队伍建设与管理经验.着重提出通过数据库及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稀有血型队伍建设与管理,来提升稀有血型队伍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满足临床输注需求。

  • 标签: 稀有血型 献血者 信息化 管理
  • 简介:目的:对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样本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方法:利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试验,对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样本分别采用卡式法、试管法、不规则抗体筛选、吸收放散试验等多种方法鉴定血型。结果:25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样本中,ABO血型亚型10例、抗原(抗体)减弱或消失7例、冷自身抗体1例、同种抗体3例、自身加同种抗体1例、异常血浆蛋白2例、近期输注不同型血干扰1例。结论:对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样本,要结合病史,借助多种方法正确鉴定血型,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血。

  • 标签: ABO血型 正反定型 输血
  • 简介:输血传播性疾病中,HBV、HCV、HIV是对输血安全性构成严重威胁主要病毒,HBV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高达10.3%,因此,严重威胁我国输血安全。HCV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为1.0%-3.1%,由于技术原因,对供血者还存在一定漏检率,致使70%输血传播性肝炎是由HCV引起。

  • 标签: 核酸扩增技术 血液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