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血压波动规律及透析前高血压、透析中高血压、透-斤中低血压的发病情况。方法共纳入规律血液透析6个月以上患者72例,其中男性39例(54.17%),女性13例,年龄29-82(64.38+13.28)岁,透析龄0.5~20.0(4.12+4.28)年,均应用贝朗Dialog+透析机、LOPS18聚砜莫透析器、碳酸盐透析液治疗。4周内共计942例次透析治疗。录入患者一般情况、每次超滤总量及透析前、垂析中第1、2、3小时及透析后血压。结果MHD患者超滤量为0.5-5.2(3.00±0.85)L,有615例次透析前收高压(SBP)≥140mmHg,约占总计942例次的65.29%。波动规律为:透析前SBP较高为(150.35+23.73)mmHg,垂析中血压降低,透析后血压再次升高为(146.15±26.62)mmHg,但低于透析前(P〈0.01)。透析中高血压患旨发病规律为:透析前SBP低于非透析高血压患者(P〈0.01),透析第1小时血压下降,自第2小时起血压逐昕升高(P〈0.01),回血下机后血压显著升高(P〈0.01)。透析中低血压发作53例次,约占总例次的5.63%。吉论MHD患者高血压发病率高,控制率低。随着超滤量的增加,SBP逐渐下降,回血下机后,血压再次上.十,但仍低于透析前血压。超滤抵抗是透析中高血压的显著特点。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压 高血压 透析中高血压 透析中低血压 波动规律
  • 简介:老年人是高血压的高发人群,高血压史较长,且血压波动较大、脉压差增大,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1].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身体功能衰退、社会角色的改变,可出现多种心理反应,以焦虑抑郁最常见[2].针对老年人情绪的干预是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组成部分或是高血压药物治疗的辅助治疗的组成部分[3].近年有研究证明,生物反馈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性治疗手段[4].本研究观察了老年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的患者在常规降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心理干预,降压疗效及动态血压参数取得了较好疗效.

  • 标签: 老年高血压患者 生物反馈治疗 动态血压参数 降压疗效 焦虑抑郁 抑郁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对门诊患者动态血压监前的护理干预。方法选择门诊行动态血压监测患者共1120例。对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1120例患者顺利完成动态血压监测,对临床高血压、低血压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价值。结论加强门诊行动态血压监测患者的检查前护理干预,对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门诊 动态血压监测 准确率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如何有效护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7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例患者中,4例死亡,70例生存,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将生存患者进行级别划分,18例Ⅰ级,28例Ⅱ级,14例Ⅲ级,6例Ⅳ级,4例Ⅴ级。结论有效的护理对策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护理策略 高血压脑出血 脑梗死 并发症 术后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平均动脉压(MAP)与脑卒中患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询问和查询病例资料等方法,收集北京安贞医院门诊、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门诊筛查血压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患者1363例,其中脑卒中患者82侈0。结果脉压≥80mmHg(1mmHg=0.133kPa)的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1);女性MAP〈80mmHg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男性舒张压控制不良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P〈0.01)。排除混杂因素影响后,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MAP的增加,脑卒中患病危险程度明显增高,OR值分别为1.053、2.987和1.024。以MAP≤75mmHg和≥95mmHg为节点,与≤75mmHg比较,≥95mmHg脑卒中的患病危险程度增加(OR=2.971,95%CI:1.097-8.050,P〈0.05)。结论MAP可以作为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因素来预测血压控制不良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的风险。老年高血压患者的MAP建议控制范围与正常成人MAP正常值不同。除MAP外,老年和伴有糖尿病也对脑卒中的患病率有影响。

  • 标签: 高血压 卒中 糖尿病 年龄因素 危险因素
  • 简介:血压属于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传统单用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随后出现了药物联用治疗,使得血压控制达标率有所升高,并且通过干预升压机制,也使得靶器官保护作用更加良好。为了探究高血压病的治疗进展,本文主要就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该病的进展展开了分析与研究,先从其单用展开了分析,进而对其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本次论述对相关治疗有所帮助。

  • 标签: 高血压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单用 联用 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对高血压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社区教育的效果。方法回顾慢性疾病高血压患者10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高血压知识问卷调查,将10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给予实验组患者针对型健康教育,给予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3个月后,进行相同内容的问卷调查,对比两组患者实施教育后的血压知识掌握情况。结果在社区实施健康教育后,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知识掌握水平均有所提高,实验组的降压总有效率为84%,实验组的降压总有效率为60%,但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教育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在社区中进行高血压教育工作,能够有效控制该疾病,因此,值得加大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宣传力度。

  • 标签: 高血压 健康教育 社区 慢性病防治 探讨
  • 简介:《高血压》(Hypertension)在2013年4月8日发布了一项来自中国的前瞻性研究,该研究指出,对于60岁以上老人,联合测量四肢血压较单纯检测单侧上臂血压更能提高对死亡率的预测准确性,同时更有利于心血管疾病预防。

  • 标签: 四肢血压 疾病预防 心血管 同时测定 高血压 死亡率
  • 简介:目的观察临床护理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12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干预组在给予临床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产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护理后血压、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干预组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率明显较对照组降低(P〈0.05),且产妇护理后血压明显较对照组降低(P〈0.05),下降至正常范围内,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提高(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剖宫产率,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产后出血率,同时使产妇血压平稳降至正常水平,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妊高症 产后出血 影响
  • 简介: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的疗效。方法将68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除未给ACEI/ARB、β2-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及硝酸盐类药物外,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多巴胺升压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多巴胺治疗基础上,加参附注射液静滴。结果治疗组升压、稳压作用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反映心功能的左室射血分数(EF)、每搏量(SV)、每分排血量(CO)两组均增加,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反映心力衰竭疗效的指标脑钠肽(BNP)两组均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反映炎性反应的C反应蛋白(CRP)仅治疗组下降(P〈O.05)。多巴胺的累积量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且心律失常发生率低(P〈0.05);开始使用ACEI/ARB、Br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的间隔时间、住CCU的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对照组心率明显增快(P〈0.05),而治疗组则变化不明显(P=0.65)。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优势互补,升压、稳压作用显著,减少了多巴胺的用量,缩短了住CCU时间,为后续治疗(使用ACEI/ARB、8厂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硝酸盐类药物及可能的血管重建)创造了条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了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参附注射注射液 多巴胺 慢性心力衰竭 低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的自发性主动脉夹层(AD)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935例临床诊断为自发性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资料)。按伴有高血压(617例)与不伴有高血压(318例)分为两组。依据Stanford分型标准,将AD分为A型(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和B型(夹层仅累及左侧锁骨下动脉开口远段的主动脉)。结果①高血压组有167例(27.1%)患者表现出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头晕43例(7.0%),晕厥38例(6.2%),一侧下肢感觉障碍35例(5.7%),昏迷16例(2.6%),下肢单瘫16例(2.6%),截瘫13例(2.1%),偏瘫8例(1.3%),头痛8例(1.3%)。两组患者间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A型AD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伴有高血压者晕厥的发生率高于不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7%比5.2%,P〈0.05)。有神经系统症状的AD患者中,A型AD比率显著高于无神经系统症状患者A型的比率(75.7%比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型AD是发生神经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85,95%CI:2.415~4.473,P〈0.001)。高血压不是发生神经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65,95%CI:0.961~1.938,P=0.082)结论高血压合并AD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常见,夹层累及升主动脉为导致神经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并非造成神经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主动脉瘤 动脉瘤 夹层 高血压 神经系统症状
  • 简介:为培养社区医生在高血压及其相关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科研能力,有效总结我省高血压防治工作成效,提高社区医生慢性病防治效果的评价能力和提升基层医生慢性病防治工作信心,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联合《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社,于2013年6月至10月开展了浙江省社区医生高血压及其相关慢性病论文写作培训和征文比赛。一共收到省内各市选送的论文100多篇,经过《心脑血管病防治》编辑部组织有关专家认真评审,初步筛选出比较好的50篇论文并对其中部分论文进行了针对性指导和修改,最终评选出24篇浙江省优秀社区医生论文。

  • 标签: 慢性病防治工作 高血压防治 论文写作 社区医生 浙江省 比赛
  • 简介:目的调查北京大兴某农村地区老年高血压发生的特点及其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纳入北京大兴区长子营地区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2223例,作为高血压组;纳入同期60岁以上非高血压人群813例,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情况、治疗及控制情况;同时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得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等数据.结果在高血压组中高血压Ⅰ-Ⅱ级占90.15%,高血压Ⅲ级占9.85%;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占30.78%;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76.97%、55.55%和23.57%.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的血糖、血脂、尿酸、体重指数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较高(P<0.05).结论当地农村老年高血压以轻中度为主,该群体对高血压的知晓率较高,但治疗和控制率相对较低;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代谢紊乱,造成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

  • 标签: 老年高血压 农村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方法将44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瑞舒伐他汀组。常规组采用氨氯地平治疗,如血压未达标则加用缬沙坦和比索洛尔至血压达标。治疗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片10mg/d,连用4周。治疗前、后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血清hs—CRP和ICAM-1浓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4周血清hs—CRP和ICAM-1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4周,瑞舒伐他汀组的血清hs—CRP和ICAM-1水平比常规治疗组下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2.1267,P=-0.0333;产5.7905,P=-0.0000)。结论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和ICAM-1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炎症。

  • 标签: 瑞舒伐他汀 原发性高血压 超敏C反应蛋白 细胞间黏附分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