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计算断层扫面(computedtomography,CT)在永存动脉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永存动脉干患者,年龄7d-8岁,中位年龄3.4岁。采用双源CT,心电门控下对比增强完成心脏检查,并在图像工作站完成多平面(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三维容积漫游(VR)处理。其中有4例进行心导管检查。结果双源CT对7例永存动脉干均作出定性诊断和分型诊断,共发现合并畸形28处。超声心动图共显示24处。结论双源CT可以对永存动脉干患者作出准确诊断及分型,并有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制订与完善。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脉干
  • 简介:患儿男,8岁。2006年12月30日因“发作性头痛、言语不利、记忆力减退1个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门诊。患儿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前额部疼痛,每次持续约10min即自行缓解,反复发作10余次,同时伴记忆力减退,不能说出熟人名字和做简单的算术题。患儿发病前4d有低热,体温为37—37.5℃。于当地儿童医院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及血尿常规检查,均无异常。头部MRA诊断为动脉炎。静脉滴注“头孢噻肟钠、阿昔洛韦、甘露醇、生脉、地塞米松”治疗5d。患儿记忆力较前好转,能说出熟人名字,前额部不适较前缓解,但仍不能计算简单算术题。发病第14天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入院时神经系统检查阴性,腰椎穿刺及血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 标签: 综合治疗 计算机断层显像 颈内动脉闭塞 单光子发射 首都医科大学 腰椎穿刺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制定和完善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心脏病计算断层扫描(computerizedtomographicscanning,CT)成像时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840例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及婴儿行256层螺旋CT检查的护理要点:抢救物品的配备及正确使用,检查前患儿得到有效镇静,保持正确的扫描体位及对比剂有效正确的注射等。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检查,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所取得的图像质量好,诊断准确率高。结论认真做好护理工作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多层螺旋CT检查成功和取得优质影像的关键环节之一。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婴儿 护理
  • 简介:支架是一个非常细小的弹网,可植入在狭窄的血管,保持血管通畅。支架的历史也不过几十年,但却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现在我们知道药物支架也不是完美的。在植入药物支架后,有一小部分人会出现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可导致突发心脏病发作。至此,支架治疗似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裸支架没有晚期血栓形成的问题,但有血管再狭窄的缺陷:药物支架解决了血管再狭窄的问题,但又冒出了晚期血栓形成。

  • 标签: 药物支架 生物降解 支架内血栓形成 血管再狭窄 实验 早期
  • 简介:目的随着生物瓣膜取材、预处理、抗钙化修饰等各个步骤技术工艺的改进和提高,瓣膜使用寿命大大延长,降低了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的并发症与瓣膜相关并发症,生物瓣膜使用数量不断上升.总结2003-2008年间我院生物瓣膜使用现状.方法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共完成单纯心脏瓣膜替换手术1698例,平均年龄为(50±13)岁.其中生物瓣膜替换术858例,平均年龄为(53±9)岁.2003~2008年采用生物瓣/机械瓣的患者例数分别为9/142、18/240、132/155、170/123、240/117、289/63.生物瓣膜所占同期瓣膜手术数量百分比分别为5.96%、7.00%、46.00%、58.02%、67.23%、82.10%.结果院内死亡共52例,死亡率3.06%(52/1698).生物瓣替换术后患者死亡20例,总死亡率2.33%(20/858).2003~2008年生物瓣替换术后死亡率分别为0%、5.56%、2.27%、1.17%、2.08%、2.42%.2003~2008年采用生物瓣替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1%(1/9)、11.11%(2/18)、9.84%(13/132)、8.82%(15/170)、12.08%(29/240)、5.88%(17/289).结论采用生物瓣并没显著影响患者的近期疗效,且无需长期抗凝,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对条件适合、年龄低于60岁的患者,如患者同意接受因生物瓣膜毁损而导致的再手术,可采用生物瓣膜手术.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 标签: 单纯心脏瓣膜替换术 生物瓣膜
  • 简介:2007年10月8日.著名的美国基因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宣布了他的科学家队伍成功地制造出“人工染色体”。他们将一种支原体的基因组成分解.并去除其中的1/5.只保留维持生命所必要的基因成分。然后.他们将这些基因注入一个去除基因的活细胞内。最后人工合成的基因组.成功的控制了细胞的活动.这个人工合成的基因组是一个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基因组.因而文特尔称之为“地球上第一个人工生物”。

  • 标签: 美国科学家 人工染色体 生物 制造 宣布 基因组成
  • 简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冠脉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及梗死的病例现象,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近年来ACS发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1].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预测体系,对ACS进行早期识别、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成为目前医学界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2-4].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生物标志物 临床应用
  • 简介:众所周知,长QT综合征及Brugada综合征可增加猝死风险。JAMA上发表的一项最新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与上述两种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患病率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传导缺陷证据并无明显相关性。这提示以基因为基础的疾病预测存在一定的缺陷。研究者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的DanRoden及其同事入选2022例受试者,对包括SCN5A及KCNH2在内的、编码离子通道参与药物相互作用及药物反应的、携带与长QT综合征及Brugada综合征相关变异的84个基因进行分析。

  • 标签: 疾病预测 BRUGADA 室性心律失常 范德比尔特大学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反应
  • 简介:目的:观察生物反馈方法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功能性便秘(CIC)患者症状评分和心绞痛临床疗效变化。方法:48例冠心病合并CIC患者接受了生物反馈方法治疗,治疗前后接受“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问卷”调查,冠心病疗效指标评估,并与49例常规治疗同病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便秘症状总分和各分项评分无显著差异(P均〉0.05),生物反馈治疗组治疗后的便秘症状总分和各分项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0.01)。同时其冠心病总有效率(91.6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42%(χ^2=6.572;P〈0.05)。结论:生物反馈方法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合并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便秘症状和心绞痛症状。

  • 标签: 便秘 冠状动脉疾病 生物反馈 治疗结果
  • 简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检测脑底动脉血流速度时,存在着检测结果的差异.然而,这种差异除了受被检者本身的生理、病理及TCD仪器性能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操作者技术的影响.而导致操作技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受声角的不确定性.作者通过一种估计不同脑底动脉受声角的方法,了解受声角的大小及TCD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计算方法 脑底动脉 受声角 血流速度
  • 简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其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脑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不同。因此,及早判断出脑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可帮助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做出合理的评估并指导治疗。目前,常用的评估脑侧支循环的方法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但TCD、MRA和CTA对于脑侧支代偿的评价,主要局限在wmis环水平,对于颅内经软脑膜血管代偿情况的反映局限性很大。

  • 标签: 卒中 侧支循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生物学标记 胆红素
  • 简介:慢性肾脏病(CKD)是公认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我国成人CKD的患病率已达10.8%[1]。随着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心血管疾病(CVD)成为CK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血管钙化是其中最常见的病理表现,血管钙化导致的死亡率约占终末期肾脏病(ESRD)总病死率的30%左右[2]。动脉中层钙化是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的主要类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是动脉中层的主要成分,

  • 标签: 中层钙化 血管钙化 肾脏病患者 终末期肾脏病 进行性恶化 公共健康问题
  • 简介:目的:探讨Friedewald公式的准确性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297例不同浓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患者.将其分为三组;TG〈4.52mmol/L者171例,2.25~4.51mmol/L者78例,TG〉4.52mmol/L者48例,比较自动分析测定法与应用Friedewald方法计算的结果。结果:当TG水平〈2.25mmol/L,2.25~4.51mmol/L时,测定法与计算法高度相关(r分别为0.97,0.89,P均〈0.01),当TG〉4.52mmol/L时,计算结果与测定的结果相比有比较显著差别,计算偏差接近15%,其r仅为0.78.P〈0.05。结论:按Friedewald公式计算血LDLC浓度在低TG浓度条件下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脂蛋白类—LDL 高脂血症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猝死(suddendeath)是一种突然、意外的自然死亡。死亡的原因十分复杂,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发生在24h之内突然、意外死亡才能定为猝死。猝死若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称为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它是猝死的第一大原因,仅在美国每年就有超过30万病例。虽然冠心病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但是非心肌缺血病例在解剖时经常会遇到。其中心律异常所致突然死亡占猝死的5%,这类疾病并没有发现心脏的结构异常,

  • 标签: 非缺血性心脏病 猝死 分子生物学 冠心病 心律异常 QT综合征
  • 简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冠心病过程中的严重事件之一,其可致心肌梗死,常导致患者猝死。ACS的病理生理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和血栓形成造成完全或不完全的血管闭塞,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缺氧以致梗死。临床上,它涵盖了一组连续进展的病症,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以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能否早期检测出敏感、特异的ACS心脏标志物,无疑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生物学标志物 危险分层
  • 简介:目的探讨Humanin(HN)及衍生物[Gly14]-humanin(HNG)在体内是否存在对实验性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雄性小鼠8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9只)、β淀粉样蛋白(Aβ)模型组(15只)、HN治疗组(30只)和HNG治疗组(30只)。HN组又分为10μmol/LHN组和100μmol/L,HN组,HNG组又分为10nmol/LHNG组和100nmol/LHNG组,4组均于3、7、14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HN治疗组和HNG治疗组3、7、14天GFAP阳性细胞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和Aβ模型组均减少。3、14天100μmol/LHN组GFAP阳性细胞数少于10μmol/LHN组(P〈0.05);3、7、14天100nmol/LHNG组GFAP阳性细胞数少于10nmol/LHNG组(P〈0.05)。3天100nmol/LHNG组GFAP阳性细胞数少于100μmol/LHN组(P〈0.05)。结论在体内,HN和HNG可以减少因Aβ25~35毒性引起的GFAP的表达,这种改变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证实了它们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海马 星形细胞 淀粉样Β蛋白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 简介:老年人是高血压的高发人群,高血压史较长,且血压波动较大、脉压差增大,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1].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身体功能衰退、社会角色的改变,可出现多种心理反应,以焦虑抑郁最常见[2].针对老年人情绪的干预是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组成部分或是高血压药物治疗的辅助治疗的组成部分[3].近年有研究证明,生物反馈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性治疗手段[4].本研究观察了老年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的患者在常规降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心理干预,降压疗效及动态血压参数取得了较好疗效.

  • 标签: 老年高血压患者 生物反馈治疗 动态血压参数 降压疗效 焦虑抑郁 抑郁患者
  • 简介:目的评价生物电阻抗无创心排血量监测(electricalvelocimetry,EV)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血流动力学应用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6年1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3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手术。患儿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24、48h应用EV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echocardiography,TTE)测量记录心排血量指数(cardiacindex,CI)、每搏输出量指数(strokevolumeindex,SVI)数值。应用Altman-Bland法检验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患儿术后12、24、48h的CI、S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法测的CI及SVI与传统TTE测量的CI及SVI之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结论EV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血流动力学检测准确有效。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 生物电阻抗无创心排血量监测 心排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