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减少我们最常用的调味料,对某些人来说,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必要。

  • 标签:
  • 简介:细心的子女会发现,父母年老后,做的菜越来越成。而这一切源于老人味觉的退化。

  • 标签: 老人 吃饭
  • 简介:现代人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早晨时间紧,所以早餐通常很简单,甚至路上就解决了;下班后,时间充裕,不论是做饭的心情,还是吃饭的心情,都十分放松,菜自然就多了几道,吃得也往往多一些。晚餐可以丰富,但仍然要控制进食量,尤其不能吃得过晚,否则易造成血糖的波动并引发并发症。

  • 标签: 现代人 进食量 并发症
  • 简介: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共有三名获奖者,分别是:卡罗尔·w.格雷德(CarolW.Greider)、伊丽莎白H.布莱克本(ElizabethH.Blackburn)和杰克W.绍斯塔克(JackW.Szostak),他们的功绩是发现了染色体端粒(Tetomeres)及端粒酶对染色体的保护机制。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小帽子”。端粒包含一个独特的DNA序列,保护染色体不会面临被解体和破裂的灾难。

  • 标签: 药物研发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心脏病 染色体端粒 靶点 保护机制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完成的224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伤口并发症情况,总结冠脉搭桥正中手术切口术中及术后处理要点.方法自1997年3月至2015年12月,排除围术期死亡患者,连续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2243例,患者年龄33~87岁.所有患者均以胸骨正中切口入路,心脏旁路手术完成后采用常规方法关胸,但结合患者情况确定个体化关胸策略.对比分析不同时段术后切口并发症包括胸骨哆开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共发生术后胸骨哆开4例(0.54%),均发生于2003年前(730例),经二次固定后痊愈.2003年后完成的1513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胸骨哆开.其中单一手术组完成的1130例正中开胸冠脉搭桥手术,胸部切口局部脂肪液化15例,给予减张缝合局部酒精湿敷后干燥愈合.伤口胸骨皮下组织裂开8例(0.7%),均经换药并二期缝合痊愈.3例患者因无菌性骨髓炎,给予胸骨坏死组织清除、胸大肌填埋成形术后痊愈.结论心脏手术胸部正中切口并发症重在预防:开胸时注意切口保护、采用个体化胸骨固定技术、术后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用胸部固定带等综合措施的合理应用,可以大大降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胸骨哆开 冠脉搭桥 切口并发症
  • 简介:2014年8月,ACC/AHA联合发布了题目为[接受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评估与治疗指南]的临床指南。近日,Todd博士重点提取了围手术期间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管理,并进行讨论,旨在为已经或具有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欲行非心脏手术时提供围手术期间β受体阻滞剂的用药指导。全文发表在JAMA杂志上。

  • 标签: Β受体阻滞剂 围手术期间 非心脏手术患者 ACC/AHA 应用 临床指南
  • 简介:脑出血是最具破坏性的一种脑卒中类型,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0%~30%,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预测性较差的特点,其中死亡率可高达30%~50%。血肿体积大小是对脑出血患者的存活率及其神经功能预后最重要的指标,当血肿体积增加10%,功能预后会降低18%,病死率将会增加5%,因而对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变化作出预测,将对患者治疗有较大的帮助。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 血管造影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在肌筋膜激痛引起的慢性颈部疼痛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斜方肌患者随机分为5组,1组在激痛注射生理盐水,2组在人体注射0.5%利多卡因注射液,3组在中上斜方肌(E)注射生理盐水,4组在E注射0.5%利多卡因注射液,5组在E和斜方肌下部进行0.5%利多卡因联合注射治疗(F),对比五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的主、客观疼痛程度。结果五组患者治疗前的主、客观疼痛程度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5组患者的主观疼痛程度、客观疼痛程度均较其他四组患者轻,其次为4组患者、2组患者,1组、3组患者的主、客观疼痛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给予肌筋膜激痛引起的慢性颈部疼痛患者多点注射利多卡因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疗效确切。

  • 标签: 肌筋膜激痛点 慢性颈部疼痛 利多卡因 应用价值
  • 简介:心脏电讯报告说,“在2011年的欧洲心律起搏器(EUROPACE)会议上报道,虽然该系统十年前就有远程监控的植人心脏节律控制装置开始进入市场,可是电生理学家和病人才刚刚开始收益于这种技术……。”维达尔·艾斯柏格博士“引用发现欧洲电生理学家预计追踪他们的病人在未来长达五年的比例增加的欧洲心脏节律协会(EHRA)科学倡议委员会成员2010年的一项调查。

  • 标签: 心脏节律 远程监控 节律控制 植入式 生理学家 控制装置
  • 简介:目的探索反向体外反搏辅助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12月于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0~2级糖尿病足患者4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体外反搏组,分别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或加用体外反搏辅助药物治疗8周,监测足背动脉的直径、踝肱指数、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并记录体外反搏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示,体外反搏组与常规治疗组足背动脉直径分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91.071,P〈0.001),体外反搏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踝肱指数分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6.827,P=0.036).体外反搏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分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4.782,P=0.015).体外反搏组出现不良反应者(2/21)与常规治疗组(0/21)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结论反向体外反搏辅助治疗糖尿病足可改善足背动脉直径、增强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且治疗后不良反应未增加.

  • 标签: 反向式体外反搏 糖尿病足 糖尿病 治疗
  • 简介:心肌梗死后浸润于缺血坏死区域的单核/巨噬细胞,在炎症早期通过酶解作用分解梗死组织,在炎症中晚期通过旁分泌作用加速细胞外基质重塑和血管新生过程,从而促进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进程。然而,心梗后早期炎症反应过度,会导致原有细胞外基质的过度降解,引发梗死区膨展、心室壁变薄、心室腔扩张、乃至室壁瘤和心室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 标签: 心肌梗死 组织修复 单核/巨噬细胞 靶点调控
  • 简介:目的对在病房封闭管理下,精神障碍患者出走行为及其相关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预防患者出走。方法对2012年5月到2017年5月住封闭管理病房的320例精神障碍患者其中发生出走行为的24例患者其出走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由于患者病情因素而出走的患者占到58.3%,而其它出走原因则包括社会偏见、医疗费用、环境因素和担心家庭这几种。结论通过归纳、总结精神障碍患者在封闭管理病房出走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解决举措,对预防和减少患者出走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精神障碍 封闭式管理 出走 原因 对策
  • 简介: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我国总的发病率为0.77%,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发生率不断增加。心房颤动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使患者脑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成倍增高[1]。目前,基层医院对心房颤动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仍为药物治疗,规范的药物治疗在提高心房颤动的控制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再次入院率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心房颤动患者存在漏服、停药等遵医行为差的情况,

  • 标签: 评估式电话回访 基层医院 心房颤动 遵医行为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基因LPArs3798220位(C/T)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冠心病组150例,联合组150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和对照组150例(无2型糖尿病及冠心病)。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LPArs3798220位(C/T)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在3组间的分布。结果LPArs3798220位(C/T)在等位基因频率方面在三组之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3)。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C位比例明显升高(P=0.01),联合组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LPArs3798220位(C/T)在等位基因型频率方面在三组之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PArs3798220位(C/T)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冠心病发生相关,未发现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易感性相关。

  • 标签: 冠心病 糖尿病 脂蛋白A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家庭多种饮食调配对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所有病例给予抗血小板凝集,改善循环,降血脂、降血糖等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糖尿病饮食,研究组给予家庭多种饮食调配。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三个月后对血糖水平,血脂五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指标及脑卒中量表(CCS)对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血糖水平、血脂五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多种饮食调配可稳定及降低血糖水平,降低血脂指数,减少患者脑梗死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关键词饮食;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预后

  • 标签:
  • 简介:医学模式的转变,优质护理病房的开展,在临床工作中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及护理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护理质量的要求需要持续改进和发展,护理管理理念需要更新。走动管理(ManagementbyWanderingAround,MB-WA)也称为巡视管理法,是由汤姆·彼得最早在《追求卓越》中具体提出的一种经典的管理学理论,获得了管理学界的广泛认同和应用。

  • 标签: 走动式管理 优质护理 护理质量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置入单枚自膨支架同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技术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单枚支架置入同时治疗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狭窄率≥70%)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狭窄率≥50%)的患者21例。术中将1枚自膨开环支架的头端放置于椎动脉V1段的中远端,尾端放置于锁骨下动脉的近端。术后6~12个月行CT血管成像(CTA)和(或)DSA随访。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全部支架成功置入,椎动脉平均狭窄率由术前(87.1±5.7)%降至(7.4±6.4)%(中位数5%,范围0%~20%),锁骨下动脉狭窄率由(61.9±8.4)%降至(4.5±5.7)%(中位数0%,范围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随访中发现1例(4.8%)患者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率约50%),但无相关临床症状;1例(4.8%)术后6个月再发眩晕,复查CTA和DSA,显示支架压缩合并椎动脉闭塞。结论单枚自膨支架置入同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技术可行且安全,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压缩的发生率较低。

  • 标签: 椎动脉狭窄 锁骨下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护协同护理模式对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遵医行为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医护协同护理模式,比较两种护理模式对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遵医行为及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按医嘱服药(88.71%)、按疗程治疗(90.32%)、按时检查(80.65%)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按医嘱服药(54.84%)、按疗程治疗(50.00%)、按时检查(48.39%)(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19%(P<0.05);观察组患者止血时间(5.4±1.4)d、贫血发生率(17.74%)显著低于对照组止血时间为(9.6±1.5)d、贫血发生率(38.71%)(P<0.05)。结论医护协同护理模式能提高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善预后贫血情况,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医护协同式护理模式 功能性子宫出血 遵医行为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