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mRNA可变剪切是一种常见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其异常调控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多种机制可以导致可变剪切变化,包括基因在发生剪切位置发生突变、剪切因子本身突变或表达异常以及肿瘤细胞中系统性的剪切异常。可变剪切的变异可以造成抑癌基因不表达或诱导特定的促癌蛋白形成。同时,这类剪切也可以成为肿瘤治疗的。目前已经有多种小分子化合物可以靶向抑制可变剪切,在临床前研究中证实具有有效的抗癌作用。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对可变剪切异常所造成的肿瘤生物学功能影响做进一步的认识,以及靶向可变剪切针对特定肿瘤患者,特别是存在剪切因子突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可变剪切 剪切因子 突变 肿瘤
  • 作者: 卢凤飞 张红波 张世忠 张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脑功能修复与再生重点实验室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广州 510282,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脑功能修复与再生重点实验室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广州 510282 广州医科大学惠州医院神经外科 516002,暨南大学华侨医院神经外科,广州 51063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497在胶质瘤细胞中表达及调控Wnt3a基因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病毒载体质粒pLVTHM、元件质粒PsPAXZ和pMDZ.G 3个质粒共同组成慢病毒包装系统。重组质粒pGL3-WNT3a-wt 3’端非编码区(3’UTR)/pGL3-WNT3a-mut 3’UTR与miR-497共转染胶质瘤细胞株U251,检测处理组与对照组荧光素酶活性的变化,验证Wnt3a是miR-497作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胶质瘤细胞株U251转染miR-497后Wnt3a基因在mRNA和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胶质瘤细胞株U251感染病毒LV-miR-497后表达变化。噻唑蓝(MTT)检测胶质瘤细胞株U251感染病毒LV-miR-497和/或瞬时转染Wnt3a质粒后细胞生长曲线。结果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497与Wnt3a的3’UTR野生型结合位(WT),与突变型Wnt3a质粒转染的U251细胞比较,野生型质粒转染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miR-497在mRNA和蛋白水平抑制Wnt3a的表达,miR-497与Wnt3a呈负相关,两组有差异统计学意义(0.95±0.23、0.31±0.09,P<0.05)。慢病毒载体转染miR-497建立稳定细胞株,与对照组比较,LV-miR-497转染后miR-497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6±0.14、8.51±1.32,P<0.05)。MTT检测胶质瘤细胞转染miR-497后增殖,结果提示过表达miR-497能够抑制胶质瘤细胞的生长,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8±0.41、0.54±0.22、0.60±0.09,P<0.05)。LV-miR-497处理的U251细胞比用LV-ctrl处理的细胞形成更小和更少的集落,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7±0.35、0.61±0.14、0.59±0.11,P<0.05)。结论miR-497直接作用Wnt3a基因,高表达miR-497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标签: 胶质瘤 微小RNA-497 Wnt3a 增殖
  • 简介:摘要脑出血患者的残疾率和病死率极高,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改善患者转归。血肿的机械性压迫和毒性产物释放是导致脑出血患者出现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原因,而安全和有效地加速血肿消退是改善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关键策略。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是介导血肿清除的主要吞噬系统,主要极化为M1和M2表型。细胞表面受体以及可能存在的信号转导通路对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介导的内源性血肿消退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可能成为今后临床治疗脑出血并改善患者转归的新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 小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 吞噬作用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9期
  • 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延江带领科研团队历时5年,在现有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中筛选老年痴呆治疗药物,探讨多靶点综合治疗。其药物治疗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后,防治新靶点研究成果前不久又在美国《分子精神病学》杂志发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且未完全明了,不同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可能有相同或类似的症状和(或)体征。本文针对NP的发病机制强调寻找疼痛传导通路上的关键,针对进行治疗。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靶点治疗 周围敏化 中枢敏化 抗痛调节剂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3期
  • 机构:帕金森症是目前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的一类神经退行性疾病,而目前的医疗水平并不能有效治疗这类疾病。神经炎症被认为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关键因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系统中多巴胺能神经元(DN)的退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神经细胞的炎症反应是如何影响其存活以及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仍不清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胆汁淤积即胆汁的生成和排泌障碍导致肠道内胆汁缺乏及毒性胆汁成分在肝脏、体循环中聚集的病理生理过程[1-3]。主要临床表现有黄疸、瘙痒和乏力等。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升高,发生肝细胞损伤时可有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transaminase,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transaminase,AST)升高[2]。生理情况下,胆汁的正常代谢受相关核受体和转录后调控机制调节。胆汁酸的转运有赖于分布于肝肠循环各个部位的细胞膜转运系统协同配合。引起胆汁淤积的病因有肝细胞膜转运蛋白基因突变、药物、激索、炎症、胆道梗阻、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疾病因素通过影响胆汁酸转运蛋白的表达或使其功能受损导致胆汁淤积的发生。此外细胞极性改变,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破坏和细胞骨架改变也可能是胆汁淤积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1]。结介近期该领域的文献报道,本文将对胆汁淤积相关的主要分子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胆汁淤积 胆汁酸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胰腺导管腺癌的发病机制与多条关键致癌信号通路包括Ras/MAPK、PI3K/AKT、PLCγ/PKC以及JAK/STATs等密切相关,而细胞外基质及微生物等对肿瘤发病的作用也逐渐被认识。越来越多新的潜在治疗被发现,临床上对多种特异性治疗抑制剂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基质靶向药物等联合治疗策略是胰腺导管腺癌未来的研究方向。

  • 标签: 胰腺导管腺癌 特异性治疗靶点 分子通路 抑癌基因 DNA修复因子 细胞外基质 微生物
  • 简介:摘要本文基于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特点,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及实验研究成果,对心衰新及干预治疗情况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和新药开发提供思路。

  • 标签: 心力衰竭 靶点 心肌肥厚 干预
  • 简介:摘要靶向药物作为当代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深入发展的高科技产物,已在临床抗肿瘤治疗中崭露头角。而关于抗肿瘤靶向药物的新药开发和新也一直是最近的研究热点。

  • 标签: 肿瘤治疗 靶向药物 靶点 研究进展
  • 简介: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共有三名获奖者,分别是:卡罗尔·w.格雷德(CarolW.Greider)、伊丽莎白H.布莱克本(ElizabethH.Blackburn)和杰克W.绍斯塔克(JackW.Szostak),他们的功绩是发现了染色体端粒(Tetomeres)及端粒酶对染色体的保护机制。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小帽子”。端粒包含一个独特的DNA序列,保护染色体不会面临被解体和破裂的灾难。

  • 标签: 药物研发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心脏病 染色体端粒 靶点 保护机制
  • 简介:摘要:病理性瘢痕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一大难题,近二十年,已证实多种免疫因子广泛参与其形成,本文通过现有免疫学相关研究进展,阐述多种可能存在的免疫,为今后的治疗及疾病监测提供思路。

  • 标签: 瘢痕 免疫靶点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伽玛刀双与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单与12例双治疗的经验。均使用Leksell—B型伽玛刀,准直器4mm。双分别置于三叉神经根脑桥进入区和近三叉神经半月节处,单者仅置于三叉神经根脑桥进入区。两组均为中心剂量70—90Gy,50%等剂量线限定;将20%等剂量线限定在脑桥表面,使脑干表面剂量小于16Gy。结果随访12~114个月,平均66.4月。单组有效223例(94.5%),无效13例(5.5%),复发14例(5.9%),发生并发症9例(3.8%)。双组有效12例(100%),发生并发症4例(3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以双者为高(P〈0.05)。结论双治疗不能明显提高有效率,反而可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当三叉神经根紧贴脑桥或受压变形时,为弥补单可能引起的三叉神经受照不足,可使用双治疗。

  • 标签: 放射外科手术 三叉神经痛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巨噬细胞是肠道免疫稳态的主要参与者,区分无害抗原和潜在病原体,以维持体内平衡,主要可分为经典活化的促炎M1型和免疫调节的抗炎M2型巨噬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巨噬细胞具有保护肠道免受炎症损害的作用。然而,在某些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肠道免疫调节受到损害,导致慢性复发性免疫反应的激活和胃肠道炎症的产生。在IBD患者中,肠道炎症的紊乱与巨噬细胞极化的改变存在联系,因此巨噬细胞被认为是开发新治疗方法的潜在靶标。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巨噬细胞 靶点 极化
  • 简介:摘要多靶向微泡(multitarget microbubbles,MTM)是新型靶向超声造影剂,通过造影剂表面连接的特异性配体与组织受体分子结合并进行成像,可反映病变组织在分子水平上的变化。笔者就MTM成像原理、临床前研究现状、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对MTM增强的超声造影在多种疾病的检出、诊断和疗效监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多靶点靶向微泡 超声分子影像 检出 诊断 疗效监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而CT定位是脑立体定向术脑内最常用的方法,脑立体定向术脑内CT定位,立体定向仪头架安装方法对于脑内功能点定位是否准确非常关键

  • 标签: 术脑 脑术 脑靶点
  • 简介:摘要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肿瘤之一,分子靶向治疗是肺癌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本文旨在回顾并总结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所针对不同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分子靶向药物 靶点 治疗
  • 简介:心肌梗死后浸润于缺血坏死区域的单核/巨噬细胞,在炎症早期通过酶解作用分解梗死组织,在炎症中晚期通过旁分泌作用加速细胞外基质重塑和血管新生过程,从而促进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进程。然而,心梗后早期炎症反应过度,会导致原有细胞外基质的过度降解,引发梗死区膨展、心室壁变薄、心室腔扩张、乃至室壁瘤和心室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 标签: 心肌梗死 组织修复 单核/巨噬细胞 靶点调控